晏子:“背黑锅”也是一门学问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晏子使楚文言文译文《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去出使楚国。
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带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
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街上的行人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
贤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
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简介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晏子人物简介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晏婴,别名晏平仲、平仲,山东夷维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
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甚至将晏子比为管仲。
晏子人物生平庄公之死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候,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
恰在此时,齐庄公和大贵族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
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死齐庄公以向晋国解说。
这天,齐庄公大摆酒席,招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来坐陪。
相关连环画崔杼称病未去。
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我又可以借机会见棠姜了。
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士射了。
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晏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齐庄公。
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前,他身边的下人担心地问他:“您将为国君殉而葬吗?”晏婴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死?”随从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婴说:“难道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婴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
如果君主只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现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婴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
春秋时期,晏子手下有个人叫高缭。
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是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三年以来从没有犯过错。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的原因就把他辞退了。
晏子左右觉得奇怪,对晏子说:“高缭为你做事已经三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
”
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
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
身居领导身边,如果为了不犯错误一味地谨慎小心,见了领导的缺点错误也不指出,其实也不能算是称职,是某种程度上的堵塞言路啊。
晏子仆御中晏子的品质晏子,又称晏子仆御中,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臣,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而闻名于世。
晏子的品质可谓无可挑剔,下面我将从他的谦虚、聪明、正直、善良和勤奋五个方面来阐述晏子的品质。
晏子以其谦虚的态度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不骄不躁,总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面对他人,虚怀若谷。
他在接受赏赐时总是谦虚地辞谢,从不张扬自己的成就。
他常常说:“晏子无功,得掌君命,此非晏子之能也。
”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赢得了君王和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晏子聪明过人,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
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时总能迅速找出解决的办法。
他曾经说过:“晏子无大才,唯是日夜不敢懈怠,时刻思考,方能有所得。
”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
第三,晏子是一个正直的人。
他不畏权势,不畏威胁,在面对君王的错误决策时,他能够毫不犹豫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个人利益而妥协,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
他说:“晏子虽无才,但有一颗忠诚正直的心。
”这种正直的品质使晏子成为了历史上一位令人钦佩的政治家。
第四,晏子具有善良的品质。
他关心百姓,为人民着想,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曾经说过:“晏子虽无权势,但要做到人人受益。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助贫困学子,帮助有需要的人。
他的善良行为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晏子是一个勤奋的人。
他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常常说:“晏子虽无才,但要勤奋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他的勤奋努力为他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
晏子的谦虚、聪明、正直、善良和勤奋是他卓越品质的体现。
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的品质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像晏子一样,保持谦虚、聪明、正直、善良和勤奋的品质,以成为更好的人。
关于晏子的故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
他在齐国和楚国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和典故,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晏子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晏子年轻时曾在齐国做过一个小小的官员,但因为他的才华和智慧,很快就受到了国君的赏识,被任命为重要的官职。
他在政治上善于变通,善于观察形势,因此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外交关系上屡屡取得成功。
他曾经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思想,成功地帮助齐国化解了一次危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善于观察和变通,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晏子还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机智而著称于世。
据说有一次,晏子在楚国被囚禁,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成功地脱身而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机智是无法被束缚的,只要有智慧,就能够化险为夷,逢凶化吉。
晏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圆滑而不失原则。
晏子曾
经在齐国做官时,因为他的圆滑和善于交际,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喜爱。
但是,他在处理政治上的事务时,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原则,不为个人私利而放弃原则。
这种处世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晏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形势。
晏子在政治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分析。
只有善于观察和分析,才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晏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他的智慧和机智,他的圆滑和原则,他的观察和分析,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愿我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智慧和机智,圆滑而不失原则,善于观察和分析,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于晏子的故事
晏子年轻时,曾在齐国担任过官职,但因为受到了一些人的排挤和陷害,最终
被贬为一个小小的马夫。
然而,晏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在这个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有一次,齐国国君的马脚受伤了,其他人都束手无策,只有晏子主动上前,用一把剪刀剪下了马鞍下的皮带,将皮带绑在了马脚上,使得马匹得以继续前行。
国君得知此事后,大为赞赏,并重新任用晏子,使他重回政坛。
晏子在政治上的智慧也是无人能及的。
有一次,齐国国君想要对外发兵,但晏
子却劝谏说,“不可轻举妄动,应该先修好国内,再外顾外患。
”国君听从了晏子的建议,果然,不久之后,齐国内部出现了一场叛乱,如果当时齐国国君轻举妄动,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更体现在对整体大局的把握上。
晏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智慧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尽管晏子曾经受到排挤和贬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赢得了国君的信任,重回了政治舞台。
这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晏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为
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典故,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敢、智慧、坚韧的榜样。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从晏子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困难,勇敢追求梦想,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勇往直前。
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晏子精神。
晏子的用人的名人故事引言晏子,又称晏婴,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名臣,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出色的用人之道被后人称为“晏子之道”。
晏子善于挖掘和选拔人才,并且能够正确地发掘人才的潜力。
在晏子的治理下,齐国度过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本文将介绍晏子的用人策略和名人故事,以探讨他在用人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才智慧眼晏子的用人之道首先体现在他出色的才智和眼光上。
据史书记载,晏子年轻的时候就展示出了异于常人的才智和聪慧。
他善于观察和分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他在选拔人才时,会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的经历、背景和所取得的成就,以此来判断其是否适合担任某一职位。
二、以德治人晏子的用人之道不仅仅是基于才智,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德行。
他认为,领导者的德行是用人的基础,德才兼备才能立人长治久安。
因此,他在选拔人才时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善于感知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只要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无论其才能大小,晏子都会给予重用。
三、善用治才人与其他政治家不同的是,晏子注重善用治才人。
他经常鼓励和支持那些有才华的人,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干。
他会根据一个人的性格和特长来安排他的职位,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培养后继人才,通过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亲睐,使他们在政治和管理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名人故事晏子用人的智慧和名人故事在史书中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以下选取了其中几个代表性的故事来说明晏子的用人之道。
1. 晏子与孟尝君孟尝君是晏子的朋友,也是他的得力助手。
孟尝君性格豪爽,聪明才智过人。
晏子了解到孟尝君的才干后,立刻邀请他担任齐国的重要职位。
孟尝君在齐国任职期间表现出色,处理国家事务得力,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这个故事展示了晏子挖掘并选拔人才的能力,以及他善于利用得力助手来实现国家治理目标。
2. 晏子与田文田文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但无论向哪个国家求学,都被拒之门外。
背黑锅的名词解释背黑锅,是指承担他人或外界责任、过错、罪行等的行为。
与黑锅有关的词语,通常出现在负面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争议中,以及许多情境中,如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公众人物等。
一、背黑锅的起源背黑锅这个俗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过去的烹饪领域。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较低的厨师们常常被迫承担他人的责任。
当一道菜做糟糕或有问题时,厨师们往往被指责,并被认为是“背黑锅”的罪魁祸首。
因此,这个词语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代表承担他人过失或失败的责任。
二、背黑锅的含义背黑锅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它可以指责任的强制性转移。
当某人无辜地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时,我们可以说他/她背黑锅。
这可能是因为权力、地位或其他原因不公平地将责任加诸于无辜者身上。
背黑锅也可以指一种出于某种目的的运作,让某个团队或组织成员为集体过失负责。
此外,背黑锅也可以指一个人因其名声、地位或行为而成为众矢之的,被指责或批判。
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黑锅可能是由于公众对某个人的不满或不信任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公众人物、政治家或企业领袖身上,他们被认为对社会问题负有责任。
三、背黑锅的心理影响背黑锅对个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被迫接受他人过错或失败的责任可能导致内心的痛苦和压力。
在某些情况下,背黑锅者可能会感到内疚、沮丧和愤怒。
他们可能会面临舆论的抨击,与他人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甚至有可能会失去工作或社会地位。
进一步说,背黑锅可能给个人的信心和声誉带来长期的伤害。
即使在无辜之后,人们仍然对背黑锅者存在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这种心理负担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并可能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
四、避免背黑锅的策略避免背黑锅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
首先,要坚持真相和事实,确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都是透明和合法的。
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避免产生误解和误会,以减少被他人推卸责任的机会。
另外,对于公众人物和影响力者来说,独立的调查和适时的道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及时采取措施,诚实地承认错误并采取改正措施,可以减少舆论的压力和公众的怀疑。
晏子的处世智慧晏子的处世智慧晏子是史上著名的宰相,他有什么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学习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晏子的处世智慧这篇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启示!春秋后期,齐国宰相晏子是各诸侯国中非常出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机智善辩,雄才大略,上帮齐国发展壮大,下对百姓爱抚有加。
可有时候,他还会充当坏人的.角色。
有一年冬天,趁晏子出使鲁国,齐景公赶紧强行征调民力建造亭台,准备供他游玩之用,使得许多劳工在寒冷中挨饿受冻,痛苦不堪。
晏子回國后知道此事,并未当面直谏,在齐景公举行的接风宴上,晏子不看歌舞也不吃酒莱,却唱了一首“冷水刺骨,打湿衣服,叫我怎么办?朝廷奢靡,剥削我,叫我怎么办?”的歌,唱完后也不说话,流着眼泪盯着齐景公。
齐景公心知肚明,自觉理亏,低着头羞愧地说:“你先不要这么悲伤了,我知道错了,马上下令停工就是了。
”得到这个保证,晏子告辞离席,直奔建筑工地,但他不是去宣布停工的好消息,而是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诧异的事。
他提着鞭子一个个地鞭打那些劳工,边打边骂:“你们这些平民百姓都有房子遮风避雨,现在为国君修建个亭台,反而这般拖拖拉拉,到底是为什么……”劳工们很生气,纷纷在底下痛骂:“晏相国这是在伤天害理,助封为虐,更加可恶!”打骂完毕,晏子看着劳工们群情激愤了,便拍拍手坐上车回家了。
这边他人还没到家呢,那边齐景公的停工旨意就传到工地上,刚才还在怨声载道的劳工们顿时如获大赦,大喜过望,无不对齐景公感恩戴德,之前的恨意顿消。
晏子下念百姓上顾国君,是维护国家根基稳定的人臣的本色表现。
在百姓面前充当恶人,自己担恶名,扬齐景公美名,这个宰相的本事可谓是精巧至极,哪个君王会不喜欢?晏子历任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就是证明。
[晏子的处世智慧]。
晏子春秋典故
晏子春秋是古代典籍《晏子春秋》的简称,其中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的事迹和言论。
这部典籍中包含了许多晏子与君主、官员、百姓等人的对话和故事,展现了晏子的智慧和品德。
以下是一些晏子春秋中的典故:
1、折冲樽俎
这个典故讲的是晏子用巧妙的外交辞令应对晋国的挑战。
晋国为了挑衅齐国,故意在宴会上把酒杯放在齐景公的座位上,想让齐景公犯错。
然而,晏子看破了晋国的计谋,他厉声命令侍臣把那个杯子扔了,给主公换一个。
这个故事展示了晏子的机智和敏锐,他能够在复杂的场合中看透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2、社鼠猛狗
这个典故讲的是齐景公问晏子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说:“夫社鼠不可以熏也,猛狗不可以系也。
”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治鼠、治狗一样,不能盲目下手,需要了解问题的根源,找到合适的方法。
这个故事强调了治理国家需要谨慎、明智,不能轻率行事。
3、橘化为枳
这个典故讲的是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故意刁难他,说他身材矮小,不适合做使臣。
晏子回答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意思是环境会影响事物的性质和结果。
这个故事说明了环境和条件对人的成长和表现有着重要影响,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解扬守信
这个典故讲的是晏子出使晋国时,晋国要求他传达对齐国的威胁信,但晏子拒绝了。
他说:“信所以守也,不可失也。
”意思是信守承诺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
这个故事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也展示了晏子的坚定和勇气。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晏子的智慧、品德和外交才能,也展现了《晏子春秋》这部典籍的重要性和价值。
春秋时代,齐国出现了两名伟大的政治家,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晏婴(晏子)。
其中,孔子曾经这样夸晏子:“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而有这么一次,晏子真不愧如孔子所说:既解救了百姓,又帮助自己的君主弥补了过失。
齐景公在位期间,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强拉壮丁,此时的齐国上下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正巧晏子出使回来,亲眼目睹了这些被强行拉来做苦力的百姓都苦不堪言。
他二话不说,不顾旅途劳累就往齐景公住所直奔而去。
晏子对齐王苦口婆心地劝谏,陈述了现今造大台的危害,最后终于得到了齐景公的同意,放弃修建大台。
而此时晏子并没有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他手执大鞭,催促民工抓紧干活,若是民工稍有懈怠,他拿起鞭子就狠狠地抽打他们,并出言大骂。
这些被压迫的民工一边暗自叫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默默地忍受着,希望能有一天脱离这片苦海。
此时,晏子打骂累了,正准备离开工地回家。
他刚上马就遇到了齐景公的传令官,只见传令官奉景公之命让大台马上停止施工,待发放完民工薪金之后就让他们各自解散,回去与家人团聚。
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如同遇到大赦一般,纷纷感恩齐景公的仁慈之心。
其实之所以晏子这样做,是故意把“贤明”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齐景公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从此对晏子更是尊重有加。
从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称晏子为真君子了。
在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一个聪明的下属就会在公司犯错的时候为挽回公司形象而不遗余力,敢于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从而他也得到了上司的感激。
这看似付出了很多,实际收获的更多。
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难免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如何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的境地中走出来,则是一门高超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