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30
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
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是指犯罪者在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和倾向,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犯罪心理学人格特征。
一、冷漠无情犯罪者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的特征。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负责任,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他们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及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这种冷漠无情的特征使得犯罪者能够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从而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二、自我中心犯罪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征。
他们往往自认为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人,具有特权和特殊能力。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有着过高的评价,常常觉得自己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不受他人的约束。
这种自我中心的特征使得犯罪者容易产生犯罪行为,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和羞愧。
三、缺乏责任感犯罪者常常表现出缺乏责任感的特征。
他们往往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或社会环境。
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常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或外界的原因。
这种缺乏责任感的特征使得犯罪者对犯罪行为不感到内疚,从而更容易再次产生犯罪行为。
四、欺骗行为犯罪者常常表现出欺骗行为的特征。
他们善于伪装和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动机,常常通过欺骗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利用谎言和欺骗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同情,从而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这种欺骗行为的特征使得犯罪者能够在社会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动机,从而更加隐蔽和成功地进行犯罪活动。
五、自我满足犯罪者常常表现出自我满足的特征。
他们常常追求刺激和快感,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他们往往对犯罪行为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产生一种依赖和渴望。
这种自我满足的特征使得犯罪者很难戒除犯罪行为,往往会重复犯罪,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罪恶感。
六、情绪不稳定犯罪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征。
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对过失犯罪专项学习的认识及看法犯罪过失的种类,是指根据犯罪过失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二分成的犯罪过失的不同门类与称谓。
我国刑法中把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情况来看,疏忽大意过失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没有认识和预见,意志因素表述为行为人懈怠这么一种心理状态。
所谓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这一客观事实。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第一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及行为本身都没有认识、预见。
如,司机甲通宵玩麻将,第二天早上未休息就匆忙出车。
在行驶途中,因困倦,边开车边打瞌睡,导致汽车偏离轨道,将正在等候公共汽车的一家三口撞死。
在这种情况下,过失行为可以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所以,认定我来并不困难。
第二行为人意识到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但没有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过失行为是有意识实施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正确地认定对危害结果有无预见,以避免定性发生错误。
为了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不能仅仅从没有预见这一个特征去理解,还应当从行为人应当预见这个角度去考虑。
简单的说,行为人必须有预见的义务,这是构成疏忽大意过失的前提之一。
行为人须有预见能力,就是根据行为人的个人情况,行为人具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能力。
行为当时当地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必须具备能够预见的客观条件。
过于自信的过失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状态。
在此,我们注已经预见,这是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区别所在,也是构成过于自信过失的前提和基础。
确定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造成危害结果有无预见和认识,刑法上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行为构成犯罪的事实情况,主要是指犯罪的结果事实。
论过失犯罪4000字篇一:浅论过失犯罪[摘要]:在20世纪的刑法学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哪个领域展开了像过失犯一样活跃的议论。
然而,就我们国家来说,虽然近几年来理论界在这一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探讨,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如何准确界定过失与故意疑难。
本文主要是从过失的一些概念等基础问题,来探讨是否能够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效的区分开来。
以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
[关键词]:过失过失犯罪故意故意犯罪无罪过心理自古以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犯罪以故意犯为典型,而处罚过失犯为例外。
但是,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的先进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这些技术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致险源,致使过失犯罪的发案率也不断上升。
因此,对如何惩治和防范过失犯罪就显得日益重要。
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对过失犯罪理论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在现实中的操作手段还显得非常稚嫩。
因此,本文即是在借鉴国内的一些文章的基础上,对过失犯罪的基础问题尤其是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问题进行探讨。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一种犯罪类型。
行为人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之心里态度的不同是两者区别的关键。
因此,要准确的界定过失犯罪的概念,首先就必须对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区别进行分析。
对于故意与过失的区别标准而言,“国外刑法理论曾有过认识说、希望说、动机说、盖然性说和容忍说等等诸多见解。
但是由于认识说将过于自信过失纳于故意的范围之内,希望说将间接故意拒之于故意的范围之外,盖然性说中的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难以判断性,因而这几种学说目前已为多说学者所不采;唯有主张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相结合的动机说和容忍说为多数学者所赞同。
目前,中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主张容忍说。
所以,在我国从行为人的认识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就成了具体区分过失和故意的界限的重要手段:在认识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是应认识到而未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虽已经认识而同时否认了这种认识;在意志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态度。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我爲死去的大學生感到遺憾,也很爲馬加爵感到遺憾。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評論。
身爲犯罪心理學專家卻不能到現場,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現在苦于無法見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沒有辦法得到”。
隨著調查的深入,專家的缺席在某種程度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
這種遺憾不僅是研究意義上的,更是社會意義上的。
■“有遺憾的分析”三天內連殺四人,自己卻聲稱是因爲別人說他打牌作弊而起;殺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學,有人說馬加爵喪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而是個瘋子。
上大學從家裏拿了6000元錢,最困難的時候因爲沒有鞋子穿而沒有去上課,但還是沒有向家裏再要一分錢,靠打零工養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對馬加爵充滿同情。
馬加爵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他是個變態的殺手還是個有著正常情感的人?“按照現在可以看到的資料,我認爲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情緒型犯罪。
”李玫瑾對馬加爵進行了心理分析:馬加爵在家裏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從小受到寵愛,學習成績出色,所以會有任性、自我中心等問題;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貧窮、現實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憐的心理特點;進入大學後城鄉巨大落差又導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狹窄的性格特點,而這樣一種性格和同學相處的時候就難免出現一些怪異的行爲。
因爲他性格內向,不肯輕易反映出內心的東西,而周圍的人如果對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視一些,對他的一些表現作出過于簡單的回應,他的行爲就會更爲怪異。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會形成一種仇恨,仇恨的積累導致了最後犯罪行爲的發生。
情緒型犯罪有兩種,一種是激情型的,另一種就是仇恨累積型的。
馬加爵就是第二種。
這種類型有四個特點,一是心理活動的發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而不是因爲一個事件,他所說的因爲打牌只是一個導火線,背後一定有一個不良情緒積累的過程;第二個類特點是,這類犯罪有一個預謀過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這類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確的,不會殺錯,也不會“濫殺無辜”;第三,這類犯罪不會自動停止,因爲預謀時間很長,所以犯罪的時候就一定會做到底;第四,這個類型犯罪人行爲都非常狠毒。
案件构成的四要素是指:主观方面的故意、过失,客观方面的对象、行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件。
在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四要素时,主要从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下面以一起青少年抢劫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描述:2024年3月,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案发时一名十七岁的男孩李在下午放学后,搭乘公交车回家。
在车上,他突然拿出一把刀,威胁司机和乘客将钱包等贵重物品交出。
随后,他迅速下车逃走并得手。
案发后,警方通过监控录像找到了李,并将他抓获。
四要素分析:1.主观方面的故意:李行为表明他有明确的目的,即通过抢劫取得钱财。
他拿刀威胁别人并迅速逃走,其目的性和计划性都可以证明他的故意。
2.主观方面的过失:根据案例描述,没有看到李有任何的无意识或疏忽的行为,因此可以排除过失的可能性。
3.客观方面的对象:案例中的对象包括司机和乘客。
他们是案件发生时直接受害并被威胁的对象。
4.客观方面的行为:李拿出刀威胁司机和乘客,迫使他们交出贵重物品。
这一行为通过监控录像得到了证实,可以作为案件成立的客观证据。
综上所述,这个案件的四要素均已具备。
李主观故意、客观对象和行为构成了一起完整的抢劫案,他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此外,针对青少年犯罪案例,还需要考虑他们独特的特点。
首先,青少年犯罪通常受到个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缺乏责任感和推断后果的能力,导致冲动和冒险的行为。
其次,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也存在一定影响。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反思和法律意识等因素,可能使青少年容易被负面影响所左右,从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在对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四要素分析时,还需综合考虑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以更全面、准确地判断案件是否构成,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惩罚措施,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改造机会,以期达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心理态度犯罪过失论案例
嘿,大家想不想听听关于“心理态度犯罪过失论”的案例啊!咱先来讲一个例子哈。
有个司机叫小李,有一天他开车急着去见客户。
哎呀,那路上车可多了呀!小李心里就着急,想着赶紧到地方。
结果呢,一个不留神,没看到前面有个行人正在过马路,就这么撞上去了!这多吓人呐!这不就是个典型的因为心理态度上的疏忽导致犯罪过失的例子嘛。
那再来一个例子。
有个工人小张在工地干活,平常都挺靠谱的。
但那天他心情特别不好,因为家里有点烦心事。
工作的时候呢,就心不在焉的。
结果在操作一个机器的时候,不小心按错了按钮,引发了一场小事故。
你说这是不是因为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对呀!
咱想想看,这些例子不就像我们走在一条路上,本来走得好好的,可突然因为心里有点啥事儿,就分心了,然后就不小心摔倒了一样嘛。
这心理态度可真是重要得很呐!如果小李开车的时候能不那么着急,多集中点注意力,或许就不会出事了呀。
如果小张能调整下自己的心情,认真工作,不也能避免事故嘛!
咱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呀,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心理状态就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
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呢。
就
像建房子,一块砖没放好,可能整座房子就不稳固了呀。
大家可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事认真负责呀。
所以说呀,心理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呢,我们可得重视起来,别等到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呀!。
过失犯罪犯罪心理分析李某,男,29岁,未婚,广西人,初中文化,原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湖北风味菜馆保安,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
李某对同饭店的服务员小叶颇有好感,平时待她很是关心,还私下告诉过一些同事他对小叶的爱慕。
不过,小叶对李某似乎不太钟情。
2004年5月28号凌晨与小叶在珠江堤岸散步时,欲吻小叶,小叶以李某有肝炎为由拒绝,李某连称自己的病“没关系的”,欲强行索吻,小叶嗔怒,为躲吻干脆翻过江边护栏边喊边退,李某当时也很紧张,但他不顾小叶离珠江已是几步之遥,更没想到小叶当时的恐惧,边招手哄她过来边朝她靠近,小叶一脚踩空坠入江中溺死。
一、该案件是一起过失犯罪案件李某已预见自己亦步亦趋的行为可能发生小叶坠江的危害结果,却轻信自己能够避免,以致悲剧发生,此举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鉴于犯罪情节较轻,李某获得轻刑。
过失犯罪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他与故意犯罪者的犯罪心理是不同的。
1、过失犯罪者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危害结果的认识是不清晰、不明确、不充分的2、犯罪人所追求的目的不是犯罪目的,也就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3、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是行为人消极心理品质在各种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二、李某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李某过失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
1、情景因素。
由于案发时间是在凌晨,地点在珠江堤岸上,过往行人极少,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情境机遇。
2、被害人因素。
受害者小叶是李某心仪对向,出于爱慕李某才强行索吻,以致犯罪发生。
3、生理因素。
男性较女性粗心和大胆,喜欢冒险,注意力分散,因而过失犯罪的可能性大。
4、心理因素。
李某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品质较差,容易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决定。
三、过失犯罪案件特征过失犯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危害性较大,通常由行为人过度自信或疏忽大意所发,过失犯罪者一般有以下特点1、注意的分心,行为人没有将其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的指向和集中于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对向。
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的异同犯罪构成四要件中的主观方面有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形,对应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也有两种: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不同的犯罪心理就会有截然不同罪行结果,例如渎职罪中的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分别就是过失心理和故意心理造成的。
在案件查办中,为了更好的甄别二者的异同,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两者的异同谈谈自己认识:一、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从实际发生的犯罪案件看,故意犯罪总是占绝大多数,过失犯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因此,过失犯罪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
也有的学者认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是犯罪的两大基本类型之一,它与故意犯罪也会有某些共同点,主要是:(一)具有社会危害性。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同属犯罪行为,其行为的后果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尤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任何人在一些关键性的行动中不注意、不谨慎、不负责任,皆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如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安全事故都将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二)受行为人的心理、意识支配。
根据心理、意识决定行为的原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都是在行为人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
不过,故意犯罪是在故意犯罪心理支配下,过失犯罪是在过失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
尽管过失犯罪人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出现,但过失犯罪行为并非纯属偶然,与行为人的个性心理缺陷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有着必然性的联系。
(三)具有罪过。
过失犯罪人与故意犯罪人都具有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罪过。
所谓罪过,就是犯罪主体在对待自己的犯罪行为及其后果上所持有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
如果只有社会危害行为而缺乏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那便是意外事件,行为人便没有罪过,不构成犯罪。
二、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不同(一)从法学角度来看,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六点:1、社会危害性的比较如果仅从客观后果加以比较,在一定的范围内,某些过失犯罪案件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超过了某些故意犯罪犯罪案件,但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上比较,仍以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大。
犯罪过失主观恶性的心理基础作者:钱飞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摘要]犯罪是在恶意支配下通过恶行表现出来的一种恶。
恶意即主观恶性,是通过危害行为表现出来的应受到道义上和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的心理状态。
主观恶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有其形成有特定的心理基础和规律,试图从潜意识和心理缺陷二方面探寻其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主观恶性心理基础法律分析作者简介:钱飞(1979-),男,江西彭泽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过失是否具有心理性?英国学者认为:“过失意味着在某人的心理上缺乏特定的思想,即空虚”。
然而,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伊德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创立过失心理学理论,从潜意识的理论出发,提出过失是有意义的。
一、潜意识把心理生活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
从潜意识理论的角度,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不但知道过失是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心理现象,也不但知道他们是两种不同意向互相牵制的结果,而且知道这些意向中若有一个想要牵制另一个而得到发展,其本身便不得不先受一些阻力禁止它的活动。
简单地说,一个倾向必须先受牵制,然后才能牵制其他倾向”。
应该说,弗洛伊德揭示过失的心理机制,是我们理解过失的心理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潜意识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
潜意识并不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根本没有一点认识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反映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不等于无意识,而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潜意识不仅具有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而且还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功能。
因此,在潜意识中包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情感和意志因素”。
我们说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这种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这里预见包括应当预见和没有预见两种情况,应当预见指负有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没有预见是指主观上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无认识状态,实际上这种无认识的心理状态是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而已,其心理内容表现为预见和不预见两种心理的互相牵制。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了解和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迅速突破全案就会更难。
因此,就需要检察人员依照政策与法律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心理战斗。
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被关押之后的犯罪嫌疑人,更要慎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危及前途命运的特殊环境中,心理成份更加复杂、多变。
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恐惧心理。
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生理异常。
当嫌疑人第一次被关押时,会使其心理失去平衡或精神恍惚,两眼发呆,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全心颤栗,极端恐惧,血压增高,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二是语言反常。
审讯时,语言闪烁或语无伦次,所问非所答,甚至说一些让人费解的话,或抱头不语,或时而痛哭。
三是精神反常。
被抓获后,惊慌失措,思绪万千,不食不眠。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系青少年犯和偶犯、从犯或胁从犯。
对于这类犯罪嫌疑人,只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极易攻破。
第二,悔恨心理。
其主要表现:被关押后,时而对天长叹,或默默无语,时而顿足撞脑,或悲痛欲绝。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属于初犯和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以及过失犯罪者,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偏颇,行为放任的青少年。
犯罪被关押,等其冷静下来之后,如梦初醒,悔恨莫及。
如某甲得知酒后将其好友用刀砍伤致死的消息之后,悲声大放,撞墙欲死。
第三,戒备心理。
其主要表现:在审讯中,自知有罪,但不肯主动交待;对办案人员的言语行动特别警觉和戒备,致使办案难度大,多次提讯,效果不佳。
这类人多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法内部人员违法犯罪者。
因为他们本身懂法,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在提讯中,往往以记不清、没看见、不知道为由来软抵硬抗。
这类人的心理复杂、多变、疑虑甚多。
往往会出现想交待而又怕交待,想老实而又怕老实,欲言又止等,表面镇静内心空虚。
这类心理的人,只有采取深入调研,外围取证,用强有力的证据证实其犯罪,才能促其就范。
如一名犯罪嫌疑人,在证据未出示前,该人心存侥幸,一副官相,毫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