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438.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七章美的创造美的创造是创造主体依据美的特性和规律自觉地从事美的生产与创造并发现和纳入审美对象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
第一节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美的规律存在于面对自然的物质生产、面对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在生产的人的塑造三大领域之中,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的规律是按照某一“物种的尺度”和“任何物种的尺度”以及人类“内在固有的尺度”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尺度。
它不仅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而且也具有美的创造者鲜明独特的社会个性印记。
人类的创造活动由三大要素组成:创造意识(创造欲望、创造目的、创造激情、创造意志)、创造客体、创作主体的创造才能和技巧。
美的规律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现实美的创造一、自然美的创造1.自然界美的形式的创造自然界美的形式指的是具体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的千姿百态的美,是各种自然物本身的内容所具有的美。
(1)纯自然界的美:没有受到人类直接地加工改造的自然界呈现出来的美。
(2)满足人类生产劳动需要的自然界的美(3)满足于人类艺术需要的自然界的美2.自然形式美的创造(1)形式美产生于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自发到自觉的演进中。
(2)形式美的创造在于对传统形式美的不断突破中。
二、社会美的创造1.生产劳动的美:劳动过程中渗入的美的要素和劳动产品赋予的蜜的形式。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组织过程、劳动环境等的美)2.社会变革美: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宗教改革、人民战争、各国的革命与改革。
3.人自身的美:心灵美、行为美(服饰、仪表、姿态)、语言美(口头、书面)第三节艺术美的创造一、艺术美的创造的特点1.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思维的产物(1)艺术思维是由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抽象思维共同构成的思维。
(2)意思思维进程是直觉、灵感的产生与作用过程。
2.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独创性艺术美的创造的独创性直接孕育着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是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整体中显示出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或艺术产品中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什么是美学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
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
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
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
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
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
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
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
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
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
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
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
(叶朗:《美学原理》)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美学地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作用?、应当怎样学习美学?、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地学科?、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地关系怎样?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地本质探讨、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地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地定义.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学家对美地看法和他们地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柏拉图地《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地?、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地?、博克、狄德罗地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地?、莱辛地《拉奥孔》和丹纳地《艺术哲学》地主要内容是什么?、黑格尔地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地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地本质地探讨、中国美学史上对美地本质地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地定义.、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地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孔孟地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我国古代探讨美地本质地几条途径是什么?第四章美地本质地初步探索、美地本质和人地本质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地本质问题上地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什么是美?、美地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五章真善美和丑、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丑地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和丑地辩证关系?、现实中地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六章美地产生、美是如何产生地?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到审美地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怎样理解在美地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地辩证关系?第七章社会美、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地美侧重于内容?、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怎样理解人物形象地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地关系?、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自然美、自然美地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未经人类实践改造地自然是怎样成为美地对象地?、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第九章形式美、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地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什么是形式美地法则?在美地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形式美和美地事物地形式地联系和区别?、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各种色彩、线条和形状地审美特征?、形式美地法则都有哪些?其各自特征及审美意义?第十章艺术美、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哪些不同于现实美地特点?是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对艺术美地论述地优缺点.、在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地创造性劳动?、从艺术美地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地统一,但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地?、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地:“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地单个人”?、为什么有创造性地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地基础作用?第十一章意境与传神、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地关系?、“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地美感?、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地辩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地统一?第十二章艺术地分类及各类艺术地审美特征1、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2、怎样理解艺术各个部门地美地特征?3、亚里士多德如何将艺术分类地?4、当前艺术地分类标准及其类别?第十三章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地特点是什么?二者地区别.你对优美与崇高有什么看法?、试谈康德对崇高地看法?为什么说康德地观点是唯心主义地?、崇高地根源为什么说是社会实践?怎样理解自然界地崇高?第十四章悲剧、什么是悲剧?悲剧地本质何在?、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它和旧社会地悲剧有何异同?、悲剧地客观效果是什么?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地积极意义?、悲剧地类型划分?第十五章喜剧、什么是喜剧?“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地本质?、暴露性喜剧和歌颂性喜剧有何异同?试谈谈你地看法.、喜剧中地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十六章美感地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地特征、什么是美感?美感地社会根源是什么?、美感反映形式有什么特征?它与逻辑形式有什么区别?、想象在美感中地作用?在美地欣赏和创造中为什么不能离开想象?、美感有什么功利?如何理解美感地功利性?第十七章美感地共性与个性和客观标准、什么是美感地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美感有没有阶级性?阶级性与共性地关系是什么?、美感有无客观标准?你对这个问题如何认识?。
《美学原理新编》重点难点解析第一章绪论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
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
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
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
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
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
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第7章科学美一、名词解释1.科学美答:科学美是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美感答: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美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尤为复杂。
然而,既然有科学美,也就有科学美感。
冯·魏扎特在谈到科学美感时说:“美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美的鉴赏是对实在的一种鉴赏,即对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
”这种对科学美的鉴赏也就是科学美感。
彭加勒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
”二、简答题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美与科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
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
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
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美育1、美育(审美教育):既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又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同审美创造、审美欣赏有密切关系的审美活动。
2、净化:把一个躁动不安、自私自利的心灵净化为安好的、淡泊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
3、“寓教于乐”:这是古罗马贺拉斯提出的著名学说,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要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指把道德教育寄寓到审美愉悦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类似中国古代的“诗教”。
)
4、1795年席勒颁发《审美教育书简》(别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5、布莱克的诗句“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说明个别性与遍及性的统一(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遍及性的不雅照和沉思。
)
6、美感的非功利性(超功利性),应以万物的功利性为基础。
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错误不雅点)。
其实不然。
国王没有衣食之虑,迫害之苦,他看夕阳,可以感受到美,但乞儿不同,他缺衣少食,内心不安,他哪能有心思去欣赏夕阳之美?因此必需先有了基本的功利性的包管,然后才有非功利性的美感。
7、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艺术
说明:1、凡举实例的论述题,从所列实例中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美学原理思考题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2、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应当怎样学习美学?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5、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6、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看法和他们的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3、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的?4、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的?5、博克、狄德罗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6、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的?7、莱辛的《拉奥孔》和丹纳的《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黑格尔的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9、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2、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3、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4、孔孟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3、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4、什么是美?5、美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五章真善美和丑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丑的本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4、现实中的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六章美的产生1、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2、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3、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七章社会美1、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2、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4、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自然美1、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2、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3、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第九章形式美1、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2、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3、形式美和美的事物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4、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第七章美育 蔡元培担任北⼤校长期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审美: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西⽅美育思想史评述: (1)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博拉图 (2)亚⾥⼠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是,认为悲剧能有⼀种净化作⽤,这就是⼀种审美的教育作⽤ (3)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艺的功能是,提出了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及时美育和道德教育统⼀的结果,同时⼜符合⽂艺的规律,要⼜魅⼒,直接给⼈以感动 (4)1795年席了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作料系统的阐述,这是第⼀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5)马克思则从培养全⾯发展的⼈的⾓度确⽴美育的基本任务 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通常也称审美教育,然⽽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或美感。
审美是通过审美的⽅式来教育⼈,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的与主要侧重于对⼭的⾏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德意志约束⼒,将约定成俗的社会规范和⾏为灌输给具体的⼈,具有⼀定的强制性 (2)德育是需要通过⼈的理智和意志才能实现的,它的本质上⼗亿众说⾥,说服别⼈做什么和不作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 (3)美育则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的情感的感受,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美育主要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 (4)美育是积极主动的,美育不需要对别⼈进⾏说教,⽽是让⼈在⽣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美育的⽬的在于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尺度 (5)美育与德育⼜有其相互联系的⼀⾯,寓教于乐正反映了在⽂学艺术中美与德育的统⼀ (6)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包含着德育的因素 (7)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 美育与智育也是既有区别⼜有联系的: (1)⼀⽅⾯,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的审美能⼒,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 (2)智育的过程实质是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美育则是主要指⼀个培养审美能⼒,诗⼈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 (3)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审美的途径来激发⼈的积极性,但他在本质上是由外⽽内的输⼊,⽽缺乏内在的⾃发⾃性,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歌星在不同年龄⽔平上的情感⽣活要求,把知识的传授和能⼒的培养与个体⽣命的发展内在的联系起来,满⾜了个性⽣命的发展要求 (4)智育的⼈物是促进观察⼒,想象⼒,思维⼒等⽅⾯的发展,其中以促进逻辑思维能⼒的进步为核⼼,审美则始终不脱离激发美感的感性世界 (5)另⼀⽅⾯,由于⼈们的认识能⼒与审美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美育和智育还是有着天然的联系,美育与智育应该是相互结合,⼈们的审美能⼒⼀⽅⾯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的发展,另⼀⽅⾯也为认识能⼒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美育可以激发⼈们的求知欲,提⾼⼈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也同样是密切的 (1)体育着重在于增强⼈的体质,体育不仅具有⽣理学的特征,还具有⼼理学的特征 (2)体育以⾝体锻炼为主,促进着全⾝⼼的协调发展,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促进全⾝⼼的协调发展 (3)在体育中,⾝体的运动促进着⼼理的发展和提⾼,在美育中,情感活动也带动着⼼理的发展 美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他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作⽤于⼈的,是⼀种感化 (2)美感教育还是⾮常愉快的,不仅⽤捕捉强制和勉强,⽽且是⼼⽢情愿的,乐⽽忘返的 (3)美感教育还是不可抗拒的,使⼈不得不然的,是动与内,从内⼼的情感的⾓度去⼤动⼈的 (4)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笑基地满⾜美意欣赏者的个⼈情感⽣活,⽽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与其他教育⽅式不同,这也反映在美育的途径和⽅式上 美育的⽬的和作⽤ (1)美育作为教育的⼀总⽅式,是⼈类全⾯教育的⼀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类实现⾃我发展的需要的⼀个重要途径,它的⽬的在于培养⼈,发展⼈,培养⼈的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