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关于人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42
第四章组织⾏为学——个性⼼理特征第四章个性⼼理特征第⼀节⽓质⼀、对⽓质的理解⽓质是指⼈的⼼理活动的动⼒特点。
即⼈在进⾏⼼理活动时,或是在⾏为⽅式上,表现于情感和活动发⽣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的⼼理特征1.强度主要包括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的程度、耐受⼒的⼤⼩2.速度主要包括感知觉的速度,语⾔思维的快慢;3.灵活性主要包括兴奋与抑制转变的快慢,注意转移的难易;4.稳定性主要包括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稳定程度;5.指向性主要包括倾向于体察外部事物,还要倾向于内⼼活动等。
⼆、⽓质类型1.胆汁质。
智慧敏捷,缺乏准确性;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易粗暴。
2.多⾎质。
⾼度的灵活性,有朝⽓,善于适应变化的⽣活环境,情绪体验不深。
3.粘液质。
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稳重踏实,但有些死板;忍耐沉着.但有些⽣⽓不⾜。
4.抑郁质。
情感单调,情绪体验强烈,并经久不息;敏感,认真细致、会感到很痛苦,孤僻。
三、⽓质在管理实践中的意义1.⽓质类型⽆好坏之分。
“天⽣我材必有⽤”2.⽓质不能决定⼀个⼈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低3.⽓质可以影响⼈的活动效率。
4.⽓质可以影响⼈的情感和⾏动。
四、⽓质差异理论的应⽤1.应⽤范围(1)⼈机关系。
不同⽓质类型的⼈适合于不同的⼯作、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位,这也是现代化⼤⽣产对⽓质的要求。
(2)⼈际关系。
组织、群体内⼈际关系的状况是影响⼯作效率与⼯作成绩⼤⼩的⼀个重要因素。
不同⽓质类型的⼈在处理⼈际关系时表现不同。
(3)思想教育。
要想掌握思想政治⼯作的主动权,使⼯作做得更有效,就应该了解⼈的⽓质特征,针对不同⽓质类型的⼈和不同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法。
2.应⽤的原则(1)⽓质绝对原则。
某些特殊的⼯作必须具备相应的⽓质特征。
(2)⽓质互补原则。
同类⽓质的⼈在⼀起⼯作效能反⽽低,必须是具有不同⽓质类型的⼈有机地组合在⼀起,形成⽓质互补包容,才能取得较⾼的效率。
(3)⽓质发展原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1.组织:是人们进行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的存在的条件:(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
(2)组织具有一定的目标。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时所表现出来的,体现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水平上的行为。
第二章:人格理论1.气质:气质是人格中最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首先,气质是先天的心理特征,是与人的遗传密切相关的,它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不因人的动机、活动的内容而转移。
其次,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再次,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能力高低、品德好坏、成就大小。
2.气质的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同时又很敏感: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与兴趣容易转移。
这类人适合于从事公关、外交、运动员、管理、记者工作。
(2)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沛,直率热情,胆量较大,但是粗枝大叶;反应敏捷而迅速;情绪的抑制较难,易冲动。
适合从事于导游、主持人、推销员、演员等工作。
(3)粘液质(安静型):有精力,但是沉着平静、安静;行为反应迟钝,沉默寡言,情绪易受控制,不易表露。
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类型的工作。
(4)抑郁质(抑郁型):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
适合从事校对、打字、化验、艺术等类型的工作。
3.气质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对于上司的批评都不服:胆汁质的人马上暴跳如雷,与批评者争吵起来;多血质的人则会立刻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接受对方的批评,另一方面又婉转幽默地进行解释;粘液质的人则从表面上看起来已经认真地接受批评,而内心却极其的憋屈和压抑;抑郁质的人更为敏感,则会十分懊恼,意志消沉。
4.性格的结构,内容。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性格特征。
第一、二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OB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有时也包含外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具体地讲,组织行为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如何影响,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改进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1.对个人的意义1>增加科学知识2>改善对自己的认识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对管理者的意义1>什么是管理·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通俗地讲,管理就是自己不做事,让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管理的实质就是“用人”2>管理的职能(功能观)·1916年法国管理学家Henri Fayol提出的五种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后来进化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管理者的角色(角色观)·1976年美国哈佛大学学生Henry Mintzberg的硕士论文提出·人际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的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的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要求·美国学者Robert Katz 20世纪70年代提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5>管理者的类型(活动观)->管理者的能力模式高层\ 人/ 技\ 概/中层\ 际/ 术\ 念/基层\ 能/ 能\ 能/\ 力/ 力\ 力/沟通能力->管理的效果与效率*评价管理者有效性的两个维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杜拉克提出·效率——把事情做对,做正确(Do the things right)·效果——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有效的与成功的管理活动·Fred Luthans等1988年提出·本职工作表现出色的人为有效的管理者·提拔或晋升快的人是成功的管理者·二者不统一->管理者从事的四种活动·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培训·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外部交往->有效不见得成功的原因·平均而言,管理者把32%的时间花在传统管理活动中,29%用在沟通上,20%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上,19%用在社交联络上·不同管理者在四类活动上的投入有很大差异->对管理者的含义·认识自己·认识别人{(1)管理者需要了解下属的:·能做什么(can)1、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绩效的结合2、既要看到现在,又要了解过去3、既要观察外在的(表现),又要推测内在的(属性)·愿意做什么(will)1、个人内部状态2、从外部表现推测内部状态·适合做什么(fit)1、个人条件与工作要求的结合2、既要了解人(的特点)3、又要了解工作(的规范和职责)->了解员工·人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动物·人需要尊重和理解·人需要沟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人的观点和行为受所处地位的影响·人的习惯是生活方式的内化·人的工作结果需要认可与肯定3.现实意义1>主要指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2>从国外和国内企业的实践来分析【附:1.人才选拔不畅的原因1>企业发展缺乏远见2>企业创新不利3>企业理念无连贯性4>管理规章不实不细5>对国家经济政策反应迟缓6>忽视现代化管理7>利益机制不均衡2.对企业实践存在问题可能的解释1>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不足以让我们进行有效的管理2>依赖于过去经验的管理方式不能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3>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的行为规律4>OB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答案,至少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3.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命题1>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2>当上司表现得友好、可信和平易近人时,工人们都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3>面试是有效的选拔手段,它可以把高绩效的申请者和低绩效的申请者区别开来4>每个人都渴望一份挑战性的工作5>为了让人们做好他们的工作,你不得不使用少量的恫吓6>金钱对每个人都是激励因素7>大多数人对别人薪水的关心程度甚于对自己薪水的关心8>最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没有冲突的群体4.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代替直觉1>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常识去做判断2>我们不能仅依靠自己的直觉做分析3>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知识4>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5>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6>这些规律并不否认人与人的差异】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变量1.组织行为研究关注的问题,是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2.简单说来,是人的行为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问题3.在OB的研究中,结果一般作为因变量4.原因一般作为自变量四、因变量与自变量1.因变量·生产率·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2.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五、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1.个体差异与规律性2.行为与环境的关系3.文化差异与全球化4.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六、思考题1.概念解释·自我效能感·程序公平·角色期待·沟通网络·群体思维2.简答题·简单说明变个型领导的主要特征·简单说明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影响组织变革的组织因素主要有哪些·简述ERG理论的要点3.论述题·评述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领导者是否应该具备某些个人特质?为什么?第三章个体行为基础-人类行为的机制-影响行为的个人因素1.自传特点2.动机3.能力4.人格5.价值观6.社会身份(角色)-自传特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历·学历·任职时间·能干-能力·能力反应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