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州桥的故事传说

赵州桥的故事传说

赵州桥的故事传说
赵州桥的故事传说

赵州桥的故事传说

论文摘要: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象纷繁复杂大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并且四大类民俗之间互相联系影响共同发展。以赵州桥为例来说明它们之间存在联系,而本文主要涉及赵州桥故事传说即语言民俗方面,通过故事传说来说明赵州桥这一物质民俗中的交通民俗与语言民俗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物质民俗语言民俗赵州桥鲁班张果老柴王爷联系紧密

正文: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州桥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它的结构特点有:敞肩拱、跨度大弧形平、两端宽中间窄、纵纵向并列砌筑法。赵州桥最大的特点是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的两个拱形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赵州桥不仅具有经济实用,坚固等优点,在科学技术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具有宝贵的民族艺术特色。赵州桥沿袭了我国古代建筑左右均齐的对称特点给人以古相苍劲的艺术美感。从赵州桥的总体轮廓看,石桥的造型似“新月”、“玉环”、“长虹”、“苍龙”。另外,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而赵州桥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它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关于赵州桥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故事,宋代始,开始盛传桥上有“仙迹”。北宋周辉《北辕录》一书云:“元祜间赐名安济,有张果老驴迹。”杜德源诗曰:“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到元代,《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首次详细记载了世谷传说:桥为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所造,并且有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和柴王(柴荣),以及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而我觉得概括最为精辟简练的莫过于那首儿歌《小放牛》“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也是赵州桥流传最为广泛的传说。

首先关于造桥人——鲁班的故事。相传,鲁班周游天下,走到赵州即现在的赵县,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很多人上争着过河进城,而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为便利百姓交通运输,决心自已动手,在河上建造一座坚固、美观的石拱桥。鲁班的雄心壮志感动了“上帝”,派来了“天工”“神役”支援。在一个傍晚,有个神童从河西边赶来一群羊,到了鲁班的工地后,神童突然不见了。而那群羊则下子变成了修桥用的石料、拱圈石、桥面石、栏板石、望柱石、勾石、帽石等,样样俱全。在那些“天工”、“神役”的帮助下,鲁班用了不到一夜时间,胜利地完成了这座“制造奇特”的石拱桥。

然后是关于“八仙”张果老和柴王爷的故事。鲁班一夜之间造桥的事迹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于是相约柴王爷一起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在桥头上,张果老问鲁班这桥能否经得起他和柴王爷过去,鲁班很不屑地说当

然没问题,于是,张果老骑着毛驴,柴王爷推着小车过桥。谁知张果老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摇摇欲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

了大桥。

故事中出现的“仙迹”:驴蹄印、车道

沟、手掌印和张果老的斗笠印、柴王的膝

盖印在赵州桥上都有显现,虽说是后人故

意加上过去的,但的确有民俗文化的含义

在里面。

赵州桥本身属于物质民俗中的交通民

俗。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有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而民间故事传说属于语言民俗中的民间文学方面。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两大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指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说唱等形式。在赵州桥上面寻找到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并且有流传很广泛的儿歌小曲,这充分体现了物质民俗与语言民俗的紧密结合并且存在于某一具体民俗现象中,他们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传承下去。

巧妹绣龙_龙的传说

巧妹绣龙 从前,东海渔岛上有个姑娘名叫巧妹。她从小爱绣花,天天绣,年年绣,越绣越爱绣,见啥绣啥。绣出红虾蹦蹦跳,带出青蟹横着爬,绣出鱼儿摇尾巴,真是绣活啦! 有一年,海岛大旱,五月不下雨,六月不刮风,七月不见一丝云。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泥土龟裂,石头冒烟,水井乾了,禾苗枯了,巧妹绣的牡丹花也枯谢了。 巧妹十分忧忠,饭吃不香,觉睡不安,人也消瘦了。母亲心疼地问她: “女儿呀!你有啥心事,快对我说吧!” 巧妹抹着眼泪说: “你看,河水乾了,庄稼枯了;大人叹苦,小孩哭渴,谁不忧愁呢!” 母亲叹了口气说: “老天降旱灾,凡人活受罚。这个月来,大家都到白龙溪去求雨,可是越求越旱,有啥办法呵!” 巧妹说: “我想绣条龙,要是绣活了,让绣龙喷水化雨,那有多好呀!” 母亲为了宽慰巧妹,顺口附和说: “巧妹呀!你就绣吧!” 巧妹为难地说:

“唉!可惜我从来没有看见过龙,怎么绣呵?” 是呀!这龙是什么样于的呢?巧妹想呀想呀,就是想像不出。突然地想到白龙溪,既然大家都到那里去求雨,说不定那里真有龙哩! 从前,东海渔岛上有个姑娘名叫巧妹。她从小爱绣花,天天绣,年年绣,越绣越爱绣,见啥绣啥。绣出红虾蹦蹦跳,带出青蟹横着爬,绣出鱼儿摇尾巴,真是绣活啦! 有一年,海岛大旱,五月不下雨,六月不刮风,七月不见一丝云。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泥土龟裂,石头冒烟,水井乾了,禾苗枯了,巧妹绣的牡丹花也枯谢了。 巧妹十分忧忠,饭吃不香,觉睡不安,人也消瘦了。母亲心疼地问她: “女儿呀!你有啥心事,快对我说吧!” 巧妹抹着眼泪说: “你看,河水乾了,庄稼枯了;大人叹苦,小孩哭渴,谁不忧愁呢!” 母亲叹了口气说: “老天降旱灾,凡人活受罚。这个月来,大家都到白龙溪去求雨,可是越求越旱,有啥办法呵!” 巧妹说: “我想绣条龙,要是绣活了,让绣龙喷水化雨,那有多好呀!” 母亲为了宽慰巧妹,顺口附和说:

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词

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词 小编语: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以下是关于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词,供大家参考! 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北赵县赵州桥,我是你们的导游**。 天下闻名的赵州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洨河之上,距石家庄市东南区域仅有45余公里。赵州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1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此桥全长64.40米,拱顶宽9米,两端宽9.6米,跨径37.38米,拱矢高7.23米。这座桥建得精巧新奇,造型优美,通体为巨大花岗岩石块组成,28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组成单孔孤形大桥横跨在洨水两岸。桥大拱两端之肩上又各设两个小拱,这些敞开的小拱减轻桥身重量的同时,又起到了减少流水冲力、加速畅洪的作用,设计可谓非常科学合理。当时,使用这种敞肩拱还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属于开先河之举。 因赵州桥属于鬼斧神工之作,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此桥是神仙鲁班祖师修建的。其实,赵州桥是我国陏代杰出的匠师李春和众多石匠集体建造的,有史记载。保持1400年屹立风姿,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游客朋友们,赵州桥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词(范文二) 游客朋友们:

赵州桥位于石家庄市南40千米处的赵县城南的洨河上,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赵县古城赵州,所以该桥也被称为赵州桥,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跨度最大的单孔弧形敞肩石拱桥,被誉为世界桥梁鼻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赵州桥以结构奇巧、设计科学、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 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为了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就身骑着小毛驴,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柴王爷听说了民间有了这样一座神奇的大桥,表示要和他共享江山,就和他的弟弟赵匡胤用小推车载着三山五岳上了大桥。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和其他节日一样都有着传说故事,那么,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 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 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 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 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 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 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 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

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 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 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 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 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 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 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 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 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 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 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 “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 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 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 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重阳节的传说20字_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

重阳节的传说20字_关于重阳节的传 说-白衣送酒 【--重阳节祝福语】 陶渊明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还有个故事跟重阳节是有关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吧! 白衣送酒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

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人物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禁忌

忌说节日快乐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这类的节日一般忌说"节日快乐,而要互道"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 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但却不可以送人菊花。在老一辈心中,菊花是祭花,是赠给死者以寄托哀思的花卉。当天,可以送一些寓意吉祥的花,如剑兰,有长寿、康宁、福禄之意,送老人再适合不过。还可以送表示感恩的鲜花,比如康乃馨,表达感恩爱戴之情。 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蛟龙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蛟龙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本文是关于蛟龙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蛟龙传说故事1 旧社会,每逢大旱之年,方圆百里得群众都把美好希望寄托在蛟龙身上,愿蛟龙降甘霖普济众生,他们纷纷聚集于泊儿村,到蛟龙洞取水,取水高峰时达上万人次,曾轰动冀、鲁、豫三省十三县。 迄今尚有十余座石碑,镌刻着记载取水活动的碑文,保留着蛟龙水用的古井、古树、取水古瓶等。泊儿村也因此素称“中华龙乡”。蛟龙宫游览区面积120xx 平方米,有蛟龙大殿、蛟龙洞、蛟龙井等景点。蛟龙大殿古朴典雅,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殿内正中供奉着蛟龙塑像,面目庄重慈祥,通体描金彩绘,造型优美。两侧塑有吉祥的善神,护持四方天下。蛟龙洞是利用古山建造的石洞,长100余米。洞内有自然地下河、独木桥和龙、虎、蛇、神、人塑像,声、光、电配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精心保存了一千余年的原取水古瓶,完好无缺,展览在洞中。洞内还建造了阴曹地府,令人望而生畏。蛟龙古井深28米,传说蛟龙浇园用过此井,现井旁仍长着第三代古柳,苍翠垂萌。 蛟龙传说故事2 从前,昆明有一百条蛟龙,时常起蛟,隔不了几年,田地房子就要被冲一回。 有一年,轮到这一百条蛟龙里顶小的那条起蛟,那九十九条蛟龙都不免去助上点水。到起蛟那天,只见满天乌云,一夜的雨,到处是老牛打滚的大水,满田遍坝淹得白荡荡的。张三丰这天刚从京城回来,见到如此大水,知是蛟龙作怪,心里非常气愤,就上城里来找蛟龙。 这天,蛟龙变成个黑大汉,穿了一身新衣裳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张三丰跑到篦子坡找着了黑大汉,不说三不说四,过去照黑大汉脸上就是一拳。这蛟龙急了,马上就还了一拳,张三丰闪身让掉,回头就跑。跑呀跑的,一直跑到圆通山上才住了脚。这时黑大汉跑得气喘呼呼的,骂道:“你是哪里来的野种,敢来捋虎须?”

重阳节的传说50字

重阳节的传说50字 重阳节的传说50字 东汉时期,汝河村民受尽瘟魔的蹂躏,一一丧命。青年恒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死,自己 也差点丧命。 恒景病愈后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找到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 仙长赠与他降妖宝剑,恒景日夜修炼,终成大器。在仙长的指引下,恒景九月九回到 家乡,把乡亲领到山上,成功斩杀温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点击查看:重阳节传说【完整版】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 1、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九日登巴台(白居易) 2、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 恩寺浮图应制(樊忱) 3、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九日题涂溪(白居易) 4、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九 日与友人登高(鲍溶) 5、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闰九月九日独饮(白居易) 6、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九日醉吟(白居易) 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岑参) 8、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月九日(崔国辅) 9、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 宴 (独孤及)

10、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 日齐山登高(杜牧) 更多阅读:重阳节民间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 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 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 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 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 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 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 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_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_关于重阳节的 传说故事 【--重阳节祝福语】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染布缸神传说 传说民间有一对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压逃出家乡,在一个芦荡里搭起了草房遮风避雨,并就地种粮糊口,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他俩在田里干活,忽然走来两个衣裳

破旧的人,一个眉粗眼大,持着个破烂袋,一个是面目清秀,腰里挂着个宝葫芦,开口就要讨饭吃。这对夫妻二话没说把准备自己吃的两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这俩人高兴地边吃边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边走边撒下许多小草。 冬去春来,这里长满了许多草,锄也锄不掉,夫妻俩觉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这草是去年那两个人撒下的,听他们唱着说,可以染色,然后夫妻俩割下草,沤在两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变蓝了,但染不上色,心想这下可上了当。没过几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刚睡下,门外有人敲门,说要借一宿。这对夫妻便起床开门点上油灯一看,是去年讨饭的,看他们可怜就把客人留下来,安排他们睡在大缸上并铺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墙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垫在草下做枕头。小夫妻安排好,准备去睡觉。 客人说今天我讨了点菜,另一个说我葫芦里还有点酒,咱们一起喝,说着就拿起酒喝上了,说来也怪,葫芦里有倒不尽的酒,一会儿大家都喝醉了。半夜里他们酒性发作,把吃的酒菜都吐进缸里,并把当枕头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

早晨两个人用木棍一搅,挟起破袋和葫芦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发现缸水变黄了觉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试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黄变成蓝色。丈夫便追上那两人,问了个明白,他们说这种草名叫蓝草,加上适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从此夫妻俩就开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两个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专教穷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丽的青蓝布衣。梅、葛两仙发明的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在各地广为传授,后人便将梅、葛二位师傅尊为染布的祖师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染坊内都挂上梅、葛二仙纸祃。 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时除放上梅葛二仙纸祃外,还要放上观音、财神、家堂的板印纸码及酒菜等,供奉结束后祭品一起烧化,染坊内的师傅及帮手聚集一起开怀畅饮,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来年染出的布品质好、色度牢,故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词幅。

部编版小学语文赵州桥精选教案

19 赵州桥 1.认识“县、济”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创举、精美”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重点: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赵州桥的资料。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课件展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1.“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2.“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

介绍赵州桥说明文6篇

介绍赵州桥的说明文500字1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师李春监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隐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在主拱顶上雕有龙头的龙门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这些雕像,寄寓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永安的愿望.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之上. 赵州桥“敞肩拱”的运用,实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1883年,法国在亚哥河上修建的安顿尼特铁路桥,揭开欧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桥的序幕,但它比安济桥晚了1400年.西方学者承认,安济桥敞肩拱建筑,成了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开了一代桥风. 赵州桥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迹”.1961年3月4日,赵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遐迩闻名,甲于天下. 介绍赵州桥的说明文500字2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皎河之上,当地俗称为大石桥,建于隋代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师李春监造。它以

小学三年级《赵州桥》课文

小学三年级《赵州桥》课文 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赵州桥》知识点 一、多音字:

1、济jǐ济南;jì救济 2、量 liàng重量;liáng量一量 3、爪zhǎo爪牙;zhuǎ鸡爪 4、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 5、冲chōng冲洗冲锋; chòng冲劲儿 6、横 héng横扫横七竖八;hèng蛮横横财 7、省shěng 节省; xǐng 反省 8、似sì似乎;shì似的 二、近义词: 节省—节约宝贵—珍贵才干—才能精美—精致参加—参与 雄伟—宏伟坚固—牢固美观—美丽闻名—有名、著名 三、反义词: 减轻—加重节省—浪费容易—困难坚固—松散、松软美观—丑陋 四、词语解释: 1、设计: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2、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二月二龙抬头教案:二月二龙抬头活动讲课讲稿

二月二龙抬头教案:二月二龙抬头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教案:二月二龙抬头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教案:二月二龙抬头活动 设计思想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差不多都有这种说法。黄河口一带把这一天叫做春龙节。因为阴历二月初,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一天起,开始雷鸣了,传说打雷是天上的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所以天上有雷鸣。这一天正当初春季节,适宜于耕作,也因为各种虫鸟开始活动,就有吃蝎豆避免蝎子蛰的风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结合春龙节组织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民间风俗,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幼儿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好好学知识,练本领。 活动一认识龙 目的: 1.让幼儿知道龙的来历,了解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 2.让幼儿了解有关龙的传说、故事,丰富关于龙的词汇。 3.让幼儿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培养幼儿的自豪感。准备: 课前搜集龙的图案、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歌曲磁带《龙的传人》。 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龙?(龙灯、龙船、龙袍、龙旗、商标、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等等。)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龙的图案,让幼儿观察:龙是什么样子的?(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可以这样理解,龙的身体各部分是许多种动物的一部

分拼凑成的,它集各种动物有力、优美的特点于一身。这说明龙是古人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3.老师讲解龙的来历及它的价值: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距今五、六千年前,龙就诞生了。那时,龙的形象还不象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改造创新着龙的形象,还赋予了龙非凡的神力。现在,龙的形象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古人认为龙能兴风雨,利万物,古书中还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人们特别喜爱它。在民间哪里有快乐的场面,哪里就少不了龙。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瑰丽的装饰。 4.老师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先启发幼儿讲述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关于龙的故事,如:叶公好龙、唐玄宗与龙等。 老师讲述有关传说、故事,并启发幼儿学说关于龙的词汇:龙船、龙灯、龙椅、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谭虎穴、龙盘虎踞、叶公好龙等。 5.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听完讨论歌曲内容:歌曲中唱了一些什么词?使 幼儿知道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国人号称是龙的传人,龙的风彩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6.要求幼儿课下搜集龙的故事、龙的商标、图案等。 活动二节令与龙抬头 目的: 1.让幼儿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龙抬头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 2.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含义及与龙抬头的关系。 3.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准备: 幼儿每人一本日历,二月初二绘制成大日历。

赵州桥建筑赏析

赵州桥建筑赏析 2009310008 张乾坤09法学一班 建造历史 赵州桥名称是以所在地命名的。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三,使桥身更加美观。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 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桥上有车轮印,膝盖印。上海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赵州桥》,讲的就是赵州桥的三绝。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也提到。 简介 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由匠师李春监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该桥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大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唐代中书令(宰相)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成为“坦拱”,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马运行。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又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仅1.549米,

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大全

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大全 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大全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

课文 19 赵州桥-课标教材

课文 19 赵州桥|课标教材 导读: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蛐鳝龙_龙的传说

蛐鳝龙 这故事口头流传于安宁河流域的西昌、攀枝花一带。笔者小时候听老年人讲述过多次,但说法各异。至今,网络上只能搜到一种说法的简短介绍,却从未见过任何史料记载。本文所记述的与诸多说法都不尽相同,是根据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回忆整理而成。——题记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西南有个梓潼县。县城西面是高峻而秀美的泸山,山脚下的一间茅草房里,住着李建昌母子。李建昌三岁时,父亲李发业因缴不上地租,被恶霸地主莫新仁拉去吊打了一顿,回家后又无钱请医生治伤,不久就死了。母亲守着一小块薄地,带着儿子艰苦度日。 随着儿子李建昌渐渐长大,母亲因劳累过度,也渐渐做不起重活了。屋后一小块薄地,只能种些蔬菜红薯,难以养活母子二人。建昌就每天上山找柴,挑到集市卖了再买米回家养活自己和母亲。 有一天,建昌上山找柴,看到一条蛐蟮在路上,身上裹满了泥灰,一动不动。他弯下腰,轻轻拨动它,那蛐蟮居然动了一下。此时,正当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在那奄奄一息的蛐蟮身上。建昌想,要是不把它放到阴凉有水的地方,它马上就会死去。于是,建昌急忙在路边摘了一片树叶,小心翼翼地把蛐蟮放在树叶上,双手捧着到处寻找有水的地方。转到山弯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有盆子大小的小水塘,赶忙把蛐蟮放了进去。他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坐在

旁边一块石头上,双眼盯着那蛐蟮。他要看看他的举动是否有效果。过了好一会儿,蛐蟮都没动。就在他失望得快要走时,那蛐蟮开始蠕动了。建昌立即高兴得叫了起来:“乖乖蛐蟮,你终于活了!嘻嘻!”他想起该去找柴了,临走,又看着蛐蟮说:“你就乖乖呆在这里哈,我明天还来看你。” 第二天,建昌果然特意到那小水塘去看蛐蟮。只见那蛐蟮正悠悠然地在水塘边爬行着,建昌刚到水塘,那蛐蟮就抬起头部上下摆动着,似乎在向建昌点头致意呢。建昌好高兴,立即拿出带在身上的米饭坨坨(乡下人上山打柴或放牧时,都习惯把米饭捏成拳头大小的坨坨,带在身上做为干粮),抠下一些丢在蛐蟮面前说:“乖乖,你找得到吃的吗?我给你。”蛐蟮又一次抬起头部上下摆动着,似乎在表示感谢。建昌心里好欢喜。此后,他每天上山找柴都来看看蛐蟮,都要给它洒下一些米饭。他看到蛐蟮一天天长大了,越来越粗壮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使他忘了一切苦和累。他每次来看蛐蟮,都要把心里的喜悦或苦闷对蛐蟮说说,不管它能不能听得懂。蛐蟮已经成了他唯一的知心朋友,每次上山总要先来看看蛐蟮才去找柴。 几年之后。那一天,建昌照例来看蛐蟮。他正要拿出饭坨坨来喂蛐蟮,只见那蛐蟮的身躯盘曲着,已经把小水塘填得满满的了。蛐蟮抬起头突然说话了:“建昌哥,你救了我的命,又还天天来看我喂我,让我好感动!现在我已经变成蛐蟮龙了,为了报答你,我送你一颗蟮珠。”说着,一颗金灿灿的黄豆大小的蟮珠从蛐蟮头部跳了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有关重阳节的民间传说故事详细介绍

有关重阳节的民间传说故事详细介绍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踪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 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龙的演变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史日期:2012-02-01 10:05:00 作者: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弘姜妍 最早的龙形器物“玉猪龙”。

汉唐时代的龙造型。

清代瓷器上的龙。 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周易》是古代占筮之书,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实际上内容的萌芽可能在殷周之际。《周易·乾》中以龙所在的环境和形态来表示凶吉利害:其中的龙或潜伏不露(潜龙),或翔于天空(飞龙在天),或在田中活动(见龙在田),或在水中跳跃(或跃于渊),或伸直身子呈现出僵硬的形态(亢龙),或把身体盘卷起来以至见不到头(群龙无首)。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周易·乾》中龙的含义尚无定论,但就龙这一原型而言,显然具有动物特征;然而它那无所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却与任何真实的动物都不相符。 龙的童年、青年与壮年 天安门前华表柱上的蟠龙,乃是最完美的中国“现代龙”的形象,它与远古的龙有着迥异的形态。在历史上,中国龙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古代龙多做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各地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部落兼并战争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而且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1课《赵州桥》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

第11课《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三年级是段教学的起步阶段,而总分段式是最基础的构段方式之一。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本课的2、3自然段结构清晰,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是学生模仿和运用的良好范本。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阅读还是比较陌生。“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是本文的主要阅读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看图、引导想象,积累词汇,理解词意,指导背诵,梳理文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文第3自然段,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借助课外阅读片段,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并尝试模仿和运用,进行总分段式的训练。 3.本文位于三下“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中,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孩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桥梁发展史,走进家乡的古桥,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检索关键词(句)的方法,尝试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2.以赵州桥“美观”为例,理解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 3.体会说明性文体的表达特点,感受赵州桥的美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2.边抄边想,理解运用,体会表达清楚。 【预学要求】 1.学生课前了解本地的桥梁; 2.课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第一次阅读说明文,你用了几分钟。 4.你觉得《赵州桥》与你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5.读了《赵州桥》,你能不能提出1-2个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学生介绍本地桥梁; 2.老师引进学习伙伴“小白人”; 3.跟着“小白人”去欣赏世界上的奇怪的桥梁,感受现代桥梁的形态各异。 一、创设情境,了解国宝,为检索作铺垫。 1.从形态各异的桥梁引出历史悠久的赵州桥。 2.播放短片《国宝档案:赵县赵州桥》。 3.完成填空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