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作文之诗歌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4
2012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一、(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二、(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2013诗歌鉴赏——形象训练一.(江苏卷)(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
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
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
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作者: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0、①【答案】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江苏201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梦江南》赏析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注释】1、水风:水上之风。
2、摇曳碧云斜:反用江淹《杂体》诗句意。
其诗曰:“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译文】我心里有无数的恨事,痛恨心上人远在天涯;可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作者简介】温庭筠(约公元812-870年),字飞卿,晚唐著名的词人、诗人。
温庭筠善于从容貌、服饰、情态上描写思妇、宫女、青楼女子生活及情思,他的词对五代及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个世纪之后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是我国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
中晚唐诗人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虽然也有词作传世,但他们的词在韵律和形式上与七律非常接近,运用的词牌也很少。
温庭筠则不然,据林大椿先生所编的《全唐五代词》统计,留传下来的温词共有七十首,而他使用的词牌也有近二十种之多。
温庭筠生性风流,轻佻放荡,他的词多写花前月下,闺情幽怨,构思精巧,语言含蓄,词风香软艳丽,浓妆重抹,充满脂粉香泽,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能给读者带来美感和联想,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温词美中不足的是题材较窄,不容易给读者带来直接的感动。
温庭筠从小聪明好学,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
《北梦琐言》说他“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曹子建“七步成诗”已属不易,温庭筠“八叉手成八韵”也非常了得,于是,他有了“温八叉”的美誉。
温庭筠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科场之中,他又“好代人为文”。
有一次考试,主考官为防止温庭筠考场救人,特将他召到庭前应试,严加防范,但温庭筠还是帮助了八个人,便又得一绰号“救数人”。
温庭筠终生未能通过进士考试,并因才高气傲,得罪权贵,仕途坎坷,一生潦倒。
不过他不是没有机会,温庭筠曾被宰相令狐绹相中,拿着丰厚的俸禄,写下了奠定他词名的代表作《菩萨蛮》。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解析】还未展开芳心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2013届诗歌鉴赏专训一.(2012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解析:略(2)答案: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解析:略二.(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江南》梦江南(千万恨)唐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作者: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赏析:《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第一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
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
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
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2012高考诗歌鉴赏汇编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11分)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修睦《落叶》独家分析
(“128815”);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修睦《落叶》独家分析
2012年新课标卷(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海南、山西、新疆、云南、内蒙古、河北)高考诗歌鉴赏题: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第二联拟人手法对比写出落叶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一联视觉静态描写,红字言简意深,第三联动态描写落叶飘零,无处着落的凄惨的处境。
作用:呼应题目,为后文对比写松蓄势,营造凄凉的环境氛围。
2、借物抒怀,以物喻人。
写松树的四季常青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世俗的孤傲清高品质和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情感。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精校完整版)【说明】这已是连续第六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了从2007年开始,每年高考结束,我都要试着编写这份资料,不为别的,目的是能为广大备考的师生提供一点有用的资料而已上传网络后,许多网站无偿转载使用,未获任何报酬但愿使用时请注明出处,仅此而已特别说明:诗歌的解析,有来自网络的资料,有的选自一些辞典,还有个别诗歌无任何资料可供参考,只是本人的个人解析(均已署名),时间关系及个人学识所限,谈不上成熟,仅供参考,不宜苛求,谢谢!(黄平科)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2.(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2)答案: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黄平科)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作品赏析】《思远人&8226;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 【附】本人2009年设计的题目(已刊用)1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2)“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0.(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0、①【答案】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②【答案】DE【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11、【答案】略【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参考示例】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虽是说理的诗歌但是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是富有哲理的名言它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水中,春江水暖的变化,首先知道的当然是它,这句话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涵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这种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的写法,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还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由自然界月亮的变化,推广到人事之理,给人以无比的慰藉,令人唏嘘不已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都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一般来说宋诗是讲究理趣的,但在唐人诗歌中也不乏理趣之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写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着万物而现在表达出思想工作者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含有哲理的名句由于诗歌的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的呈示必然模糊而多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以上蕴涵在诗歌中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读者只能在反复体味中悟而得之【附注】本题中的“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命题人注作者、出处为“宋&8226;杨维桢《燕子辞》”不确作者杨维桢(1296—1370)应为元末明初诗人,注为元或明都未为不可,但是怎么也算不得宋人其诗作《燕子辞》绝句共4首,这两句是第三首中的两句整组诗如下:宜男草生春又归,美人春病减腰围何如使君堂前燕,将得春雏入幕飞燕子将雏春又深,不堪春思似秋心东郊春入车前景,荡子马蹄何处寻?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鸳鸯一生不作客,夜夜不离双井塘燕子楼头是妾家,燕来燕去入容华只应韩重相思骨,化作潮中并蒂花【参考资料】金銮(明)(1506?~1595?)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初前后在世明代散曲家,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箫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辩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金銮人物简介金銮(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淡泊名利,结交四方豪士游吴楚淮阳之间,与金陵盛时秦、吴怀梅诸人相交颇笃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金銮文学成就金銮散曲写情之作固多,而针砭时事嘲笑讽刺之作也不少,如《水仙子》、《广陵夜泊》、《醉太平》、《漫兴》、《河西六娘子》、《闺情》、《点绛唇》、《八十自寿》、《黄莺儿》、《咏燕》等,体现了他达观怡情、物我忘机的坦荡襟怀和宽柔博茂的风格;讥时疾世的作品较为泼辣,如《沉醉东风》、《嘲王都阃送米不足》,及《落梅风》、《咏蝇》、《咏虱》、《咏蚊》和《咏蚤》,借物寓意,富有现实意义而所写的男女风情之作,如《沉醉东风》、《风情嘲戏》、《胡十八》、《风情嘲戏》等,无时人□艳粗率之病,而是以深挚娇婉、委曲传情见长他的曲作虽以萧爽清丽著称,但也兼有俳谐之趣何良俊说:“南都自徐髯仙后,惟金在衡鸾最为知音,善填词其嘲调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曲论》)王世贞称他:“颇是当家,为北里所贵”(《曲藻》)吕天成又说他的散曲“响振江南”(《曲品》)金銮的曲作有《萧爽斋乐府》2卷有明万历刊本、武进董氏刻本,还有饮虹□刻本所著尚有《金白屿集》、《徒倚轩集》、《萧爽斋(一作“阁”)词》四、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参考答案】14.津亭15.D16.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补充注释】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8226;大雅&8226;生民》:“实发实秀”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④那,怎,何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⑨佳处,一作“佳气”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简析】张九龄的《春江晚景》和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一样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五、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简析】野菊平凡,随处可见但他气质高雅,超凡脱俗开篇写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点明野菊不与骚人作“夕餐”的落英,更何况是在重阳节时“随流俗”作为观赏的对象呢?开篇即表现了野菊的不迎合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品性第二联点题,写野菊之“野”她生长出野里,本自不媚俗“在野有幽色”,突出其生长的环境唐人王建(约767-约830年)《野菊》诗写道:“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城斋诗中的野菊亦是写其“在野”的特点,她散发幽香,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其香气,即无论有人无人,香者自香,香远益清这样的野菊当然令人怜爱不已,“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天色已晚,相逢山野,于是,忙折“一枝黄”!作者不用“花”而用“黄”,这样写,既点明了“花”之意,亦表现了花之色,含蕴更加丰富,且“黄”与上句的“碧”构成对比映衬,更有表现力这样的野菊,却遭到其他花族的“冷笑”,但野菊不为所动,“犹向陶翁觅宠光”,再次运用陶潜的典故,使诗意含蓄蕴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的陶潜采菊东篱,悠然自得;今天的城斋亦借野菊,表现了其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志趣(黄平科)【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六、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 [金]王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2)作者为何说“忘却溪南旧钓矶?(2分)【参考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简析】金人王寂王寂(1128—1194)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天德三年(1151)进士世宗朝,历祁县令、真定府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通州刺史兼知军事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十月,由户部侍郎贬为蔡州防御使二十九年(1189)提点辽东等路刑狱明昌二年(1191)召还任中都路转运使五年卒,年六十七,谥文肃《金史》无传著有《拙轩集》、《鸭江行部志》、《辽东行部志》等“元老专于诗”(《中州集》卷二)其《拙轩集》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六卷《缰村丛书》辑为《拙轩词》一卷,凡三十五首其词《鹧鸪天》,不用传统的词境、词味、词气,而是用自我心灵中流露出的情感来表达一种实在而又显得不同一般词风,值得借鉴词的上片写景作者抓住“秋”景特征着笔,写“木叶”“大雁”“晓云”“宿雨”及山水其中的“肥”“瘦”二字,炼得十分精当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的轮廓、线条因云雾散去而显得柔和清晰,水面因秋雨而变得宽阔,极富趣味,明白晓畅。
2012年高考真题之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5、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6、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