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05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修辞的基本知识与作用修辞方法是为了突出语句中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者渲染某种特定气氛,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与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定义: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3、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叫复喻)、倒喻、反喻、互喻(又叫回文)、较喻(又叫强喻)、譬喻、饰喻、引喻(又叫借喻)、譬喻等。
(二)借代:1、借代的定义: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
2、借代的分类: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3、借代的作用:用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借代的注意事项:代词一般不出现在被代替的事物之后;不能借代人;借代要有明确的对象;被借代的事物不出现;借代的部分不能省掉。
5、借代的种类:第一人称代词:我、你、他、它、我们、咱们、自己、我们、咱们自己。
1。
设问的作用: 1)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2)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人物或事件的描写。
3)为下文做铺垫。
2。
反问的作用: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3。
双重否定的作用:强调肯定的内容,加重语气,加强表达效果。
4。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节奏、加重感情、叙事透辟、委婉含蓄。
5。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6。
对比的作用:强调事物间的差异,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特征,加强作者的感情。
7。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8。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给人以启示。
9。
设置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关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造成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吸引读者。
10。
对比的作用: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学常识一、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一、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借古讽今、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修辞手法就是一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是一个大概念,可以说修辞手法是表现手法这个集合中的一个,我们说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呢?可以说修辞手法里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说用叙述的方法表现的,叙述不是修辞手法里的一种,而是写作中用的方法。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它们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现手法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意境等。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如用莲花象征纯洁。
2.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如用黑暗与光明对比。
3. 衬托: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的特点,如用黑夜衬托灯光的明亮。
4. 烘托:通过环境、气氛等来烘托主题或情感,如用寂静的夜晚烘托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用“像太阳一样的笑容”来比喻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如用“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来拟人化风的柔和。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强调其重要性或情感强度,如用“天塌下来了”来夸张形容事情的严重性。
4. 对偶:用对称的句子结构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美感,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的出现让词语更有感染力,并有助于更好地传达文字的意图。
表现手法是指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它能够直接说明文章想表达的意思,也能够借助一些象征性的形象来丰富文字的内容,使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如,在文章中,使用“拔河”这样的比喻,表达出非常激烈的竞争场面,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读者体会到文章想表达的意思。
修辞手法是在表达文字意图的过程中,采用的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用以改变文章想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表达文章想表达的特定气氛。
其中,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表达出文章想描述的事物,使文章富有想象力并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文章中,把一件无声的事情比喻为“一片沉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静谧气氛,也能够更好地表达文章想表达的意思。
此外,排比也是用来表达文章想表达的意思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以多个相似的词语来表达文章想表达的意思,也可以使用排比来表达出一个主题。
例如,在文章中使用“绿树、白云、蓝天”这样的排比,可以表达出清新、自然的气息,让读者有更深刻的感受。
总之,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是文字表达中的重要方式,它们都可以在文章中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让读者有更深刻的感受,使文
章更有感染力。
使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贴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从而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使文章更有文学意味。
语文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0种修辞方法常见的24种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强化论点。
在散文中的作用: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鮮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