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7
1. 民用建筑主要构造要求(1)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2)非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 / 4 者,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通信设施和空调冷却塔等。
(3)不允许突出道路和用地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地下建筑及附属设施包括: 结构挡土墙、挡土桩、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
地上建筑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人行道路面上空:① 2.50m以上允许突出的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大于0.5m;② 2.50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m,并不应大于3m;③ 3m 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2m④ 5m 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深度不宜大于3m。
2 )在无人行道的道路路面上空,4m 以上允许突出空调机位、窗罩,突出深度不应大于0.5m。
(4)建筑物用房的室内净高应符合专用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室内净高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吊顶或楼板或梁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当楼盖、屋盖的下悬构件或管道底面影响有效使用空间者,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下悬构件下缘或管道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
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
(5)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主要用房使用时,应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严禁将幼儿、老年人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居住建筑中的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建筑物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以下;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 。
建筑结构平衡、防止结构倾覆的技术、抗震的构造要求一、建筑结构平衡的技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约束反力、二力平衡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0,0Y X ,∑=0M )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1、节点法二力杆:只有轴力(作用于杆件两端并沿轴线,拉力和压力)的杆。
杆件结构:静定结构(用静力平衡条件确定全部反力和内力)、超静定结构2、截面法(内力、剪力图和弯矩图)二、防止结构倾覆的技术(抵抗倾覆的力矩≧(1.2——1.5)引起倾覆的力矩)力矩(使物体绕某点转动)=力×力臂(转动中心:力矩中心)力矩平衡(物体绕该点没有转动)方程:∑=0M (顺时针力矩之和=逆时针力矩之和) 力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矩:力偶的一个力×力偶臂力的平移:从该点平移到另一点,必须附加一个力偶(作用效果才会相同)三、抗震的构造要求地震:火山、坍塌地震,构造地震(地壳运动)震源: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方位置震源深度:震中至震源的垂直距离(浅源地震:5——40km ,危害最大)震中区:震中附近地面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震级(M ):地震本身强度(里氏震级)地震烈度:某地区的影响程度(12等级烈度表)(震中距、震级、震源深浅、地震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M<2:无感地震(微震,感觉不到),M=2-5(有感地震)M>5(破坏性地震)M>7(强烈地震,大震)M>8(特大地震)基本烈度:该地区今后一定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大体为在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如:超越8度的概率为10%)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的地震烈度,现有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的地区。
抗震设防基本思想和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抗震设防目标)概念设计: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建筑结构构造要求一、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其构造1.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与缺点Q)混凝土结构的优点:1)强度较高,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强度都能充分利用;2)可模性好,适用面广;3)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4)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延性好,适用于抗震抗爆结构,同时防振性和防辐射性能较好,适用于防护结构;5)易于就地取材。
(2)混凝土结构的缺点:自重大,抗裂性较差,施工复杂,工期较长。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很多优点,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因而在房屋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Q)钢筋。
1)热轧钢筋的种类:热轧钢筋由普通低碳钢(含碳量不大于0.25%)和普通低合金钢(合金元素不大于5%)制成。
2)钢筋的力学性能:建筑钢筋分两类,一类为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另一类为没有明显流幅的钢筋。
明显流幅的钢筋含碳量少,塑性好,延伸率大。
无明显流幅的钢筋含碳量多,强度高,塑性差,延伸率小,没有屈服台阶,脆性破坏。
对于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其性能的基本指标有屈服强度、延伸率、强屈比和冷弯性能四项。
冷弯性能是反映钢筋塑性性能的另一个指标。
3)钢筋的成分:铁是主要元素,还有少量的碳、镒、硅、钢、钛等;另外,还有少量有害元素,如硫、磷。
(2)混凝土。
1)抗压强度:立方体强度feu。
作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单位是MPa,C20表示抗压强度为20MPa o规范共分14个等级,C15~C80,级差为5MPa0 2)棱柱体抗压强度fc,该强度是采用15OmmXl50mmχ300mm的棱柱体作为标准试件试验所得。
3)抗拉强度ft,是计算抗裂的重要指标。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3)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叫黏结。
钢筋与混凝土能够共同工作是依靠它们之间的黏结强度。
混凝土与钢筋接触面的剪应力称黏结应力。
影响黏结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的强度、保护层的厚度和钢筋之间的净距离守。
3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其基本原则如下。
1A 建筑构造要求解析:选C。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1)強度较高,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强度都能充分利用;(2)可模性好,适用面广;(3)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4)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延性好,适用于抗震抗爆结构,同时防振性和防辐射性能较好,适用于防护结构;(5)易于就地取材。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自重大,抗裂性较差,施工复杂,工期较长。
解析:详见上题。
选A解析:建筑钢筋分两类,一类为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另一类为没有明显流幅的钢筋。
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含碳量少,塑性好,延伸率大。
无明显流幅的钢筋含碳量多,强度高,塑性差,延伸率小,没有屈服台阶,脆性破坏。
对于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其性能的基本指标有屈服强度、延伸率、强屈比和冷弯性能四项。
冷弯性能是反映钢筋塑性性能的另一个指标。
解析:对梁的配筋量在规范中明确地作出规定,不允许设计成超筋梁和少筋梁,对最大、最小配筋率均有限值,它们的破坏是没有预兆的脆性破坏。
选C解析:解析:选B。
梁的斜截面承载能力保证措施:受弯构件截面上除作用弯矩M 外,通常还作用有剪力V 。
在弯矩M 和剪力V 的共同作用下,有可能产生斜裂缝,并沿斜裂缝截面发生破坏。
影响斜截面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1 )剪跨比和高跨比;2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3 )腹筋的数量,箍筋和弯起钢筋统称为腹筋。
为了防止斜截面的破坏,通常采用下列措施:1 )限制梁的截面最小尺寸,其中包含混凝土强度等级因素;2 )适当配置箍筋,并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3 )当上述两项措施还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适当配置弯起钢筋,并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
解析:均布荷载下,等跨连续板和逄续次梁的内力计算,可考虑塑性变形的内力重分布。
允许支座出现塑性铰,将支座截面的负弯矩调低,即减少负弯矩r 调整的幅度,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
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是,跨中有正弯矩,支座有负弯矩。
因此,跨中按最大正弯矩计算正筋,支座按最大负弯矩计算负筋。
钢筋的截断位置按规范要求截断。
考点1:建筑物按使用性质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考点2: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分类:居住建筑(住宅、宿舍等)和公共建筑(图书馆、车站等)考点3:民用建筑按高度和层数分:考点4:建筑的组成:结构体系(承重)、围护体系(隔离)、设备体系(水、电、热)强电系统:供电、照明等弱电系统:通信、信息、探测等考点5: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荷载、环境、技术、建筑标准考点6:建筑构造设计原则:坚固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三大材)、美观大方考点7:建筑高度计算:1.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绝对海拔高度来控制建筑室外地面至建筑物最高点的高度2.非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1)平屋顶:主人口场地室外设计地面至女儿墙顶点;(无女儿墙计算至屋面檐口)(2)坡屋顶: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多种屋面形式:分别计算后取最大值)(3)局部突出屋面的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以及设备都不计入建筑高度。
考点8:室内净高计算要求(1)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最低处净高不小于2m;(2)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设置避难层。
架空层及避难层净高不低于2m。
考点9:地下室不应布置居室,居室在半地下室时,必须满足采光、通风、日照、防潮、防霉及安全防护等要求。
考点10:楼梯要求(1)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净高不小于2m,梯段净高不小于2.2m;(2)楼梯应至少设置一侧扶手,净宽达三股人流时两侧设扶手,四股人流时可加设中间扶手。
室内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0.9m。
水平段栏杆长度>0.5m 时,扶手高度≥1.05m;(3)台阶踏步宽度不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大于0.15m;(4)护栏栏杆高度考点11: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一般修理)、大震不倒考点12:抗震设防分类:按功能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考点13: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强柱弱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箍筋加密),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加强角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避免短柱)。
一级建造师:民用建筑构造要求一、民用建筑构造设计原理(一)建筑是由各部分构件按其使用功能分为基础、墙身、楼地层、屋顶、楼梯、电梯,门窗等几大部分。
二、垂直面装修的构造要求(一)内外墙装修的基层处理要求 2.幼儿经常接触的1.30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室内墙角、窗台、暖气罩、窗口竖边等棱角部位,必须做成小圆角。
3.内外墙装修层容易开裂的位置:(1)建筑的变形缝处;(2)结构产生负弯矩处;(3)结构梁板与外墙连接处和圈梁处,产生水平推力处;(4)温度的变化引起大面积整体装修的裂缝;(5)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应力引起的装修层裂缝;(6)不同材料结合处引起的装修层裂缝4.防止内外墙装修层开裂的措施:(1)采用抗的措施,设计时,在易产生裂缝处加网布和加筋处理。
(2)采用放的措施,设计时,在易产生裂缝处适当分缝处理。
(3)采用封的措施,设计时,在易产生裂缝处适当加装饰条处理。
(二)墙身防潮构造要求 1.砌体墙应在室外地面以上位于室内地面垫层处设置连续的水平防潮层。
室内相邻地面有高差时,应在高差处墙身的侧面加设防潮层。
湿度大的房间外墙或内墙侧应设防潮层。
室内墙面有防水、防潮、防污、防碰要求时,应按使用要求设置墙裙。
2.散水的宽度(1)散水的宽度应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形式确定,宜为600~1000mm。
当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300mm。
(2)散水的坡度可为3%~5%。
当散水采用混凝土时,宜按20~30m间距设置伸缩缝。
散水与外墙之间宜设缝,缝宽可为20~30mm,缝内应填弹性膨胀防水材料。
3.墙体与窗框连接处的填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以防风、水渗透。
窗洞过梁和外窗台要做好滴水,滴水凸出墙身)60mm,在其下端做有效的滴水处理,防止窗下墙的污染。
4.女儿墙与屋顶交接处必须做泛水,高度≥350mm,且为防止女儿墙外表面的污染,压檐板上表面应向屋顶方向倾斜10%,并出挑≥60mm。
建筑结构构造要求截面上有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而轴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构件称为受弯构件。
梁和板是建筑工程中典型的受弯构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构件。
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梁的截面高度一般大于截面宽度,而板的截面高度则远小于截面宽度。
1.1截面形式及尺寸梁的截面形式主要有矩形、T形、倒T形、L形、Ⅰ形、十字形、花篮形等(图3.1.1)。
其中,矩形截面由于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而被广泛应用。
T形截面虽然构造较矩形截面复杂,但受力较合理,因而应用也较多。
板的截面形式一般为矩形、空心板、槽形板等(图3.1.2)。
梁、板的截面尺寸必须满足承载力、刚度和裂缝控制要求,同时还应满足模数,以利模板定型化。
按刚度要求,根据经验,梁、板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表3.1.1所列数值。
按模数要求,梁的截面高度h一般可取250、300…800、900、1000㎜等,h≤800mm 时以50mm为模数,h>800mm时以100mm为模数;矩形梁的截面宽度和T形截面的肋宽b宜采用100、120、150、180、200、220、250mm,大于250mm时以50mm 为模数。
梁适宜的截面高宽比h/b,矩形截面为2~3.5,T形截面为2.5~4。
按构造要求,现浇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3.1.2的数值。
现浇板的厚度一般取为10mm的倍数,工程中现浇板的常用厚度为60、70、80、100、120mm。
1.2梁、板的配筋(1)梁的配筋梁中通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弯起钢筋、箍筋、架立钢筋等,构成钢筋骨架(图3.1.3),有时还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及相应的拉筋等。
①纵向受力钢筋根据纵向受力钢筋配置的不同,受弯构件分为单筋截面和双筋截面两种。
前者指只在受拉区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受弯构件;后者指同时在梁的受拉区和受压区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受弯构件。
配置在受拉区的纵向受力钢筋主要用来承受由弯矩在梁内产生的拉力,配置在受压区的纵向受力钢筋则是用来补充混凝土受压能力的不足。
由于双筋截面利用钢筋来协助混凝土承受压力,一般不经济。
2A310000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本章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专业二级建造师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建筑工程技术要求和建筑工程专业施工技术两节。
建筑工程技术要求一节重点阐述了房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要求;阐述了房屋结构平衡的技术要求;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的特点和配筋要求;阐述了砌体结构、钢结构的特点及构造要求;论述了民用建筑构造要求和建筑物理环境技术要求,以及建筑抗震构造要求;其中建筑材料部分讲述了建筑混凝土、砂浆、砌块及建筑金属材料、水泥、建筑饰面石材、建筑陶瓷、木材及木制品、建筑玻璃、防水材料、保温与防火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而在建筑工程专业施工技术这节中主要介绍了施工测量、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工程、防水工程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分部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
2A311000 建筑工程技术要求2A311010 建筑构造要求2A311011 民用建筑构造要求一、民用建筑分类建筑物通常按其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工业建筑是供生产使用的建筑物,民用建筑是供人们从事非生产性活动使用的建筑物,农业建筑是指用于农业、牧业生产和加工的建筑。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又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公共建筑是供人们进行各类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的建筑物,如图书馆、车站、办公楼、电影院、宾馆、医院等。
民用建筑按地上高度和层数分类如下:(1)单层或多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0m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单层公共建筑;(2)高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0m,且不大于100.0m的非单层公共建筑;(3)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
按建筑物主要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分类可分为: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组合结构建筑。
二、建筑的组成建筑物由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组成。
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与构造 2023合格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与构造作为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合格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建筑质量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与构造 2023合格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建筑设计的合格标准1. 设计规范:建筑设计的合格标准应当从设计规范方面着手,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环保要求:建筑设计的合格标准还应当包括对于环保要求的规定,要求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布局和材料选择时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 安全标准:建筑设计的合格标准还应当包括对于建筑结构、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保障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二、建筑材料的合格标准1. 材料性能:建筑材料的合格标准应当围绕材料的性能进行要求,比如强度、耐磨性、耐候性等方面的性能指标。
2. 环保认证:建筑材料的合格标准还应当包括对于材料的环保认证,鼓励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质量标准:建筑材料的合格标准还应当包括对于材料质量的标准要求,规定材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三、建筑构造的合格标准1. 结构安全:建筑构造的合格标准应当从结构安全方面进行要求,规定建筑结构的荷载承载能力、抗震能力等指标,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
2. 施工工艺:建筑构造的合格标准还应当包括对于施工工艺的要求,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规范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3. 环境适应性:建筑构造的合格标准还应当包括对于建筑构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要求,比如在高海拔、高温、低温等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构造要求。
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与构造 2023合格标准的制定应当综合考量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环境需求,从设计、材料、构造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
第三节构造要求一、高厚比验算高厚比β是指墙、柱的计算高度与其相应边长h 的比值。
即β=H0/h。
验算高厚比的目的是防止墙柱在施工过程中以及在使用阶段中因砌筑质量,轴线偏差或突然的振动等原因引起大挠曲变形而产生的失稳破坏。
高厚比也是计算构件承载力中的一个基本参数。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允许高厚比[β]用来控制墙、柱的最大高厚比β。
这是从构造上确保墙、柱具有必要刚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前提。
(一)一般墙、柱的高厚比验算墙、柱的高厚比应按式(5 -4 )验算:式中H0―墙、柱的计算高度,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5 . 1 . 3 条采用;h ―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应按表5 -17 采用。
(1 )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s≤μ1μ2 [β] h时,墙的高度可不受本条限制;( 2 )变截面柱的高厚比可按上、下截面分别验算,其算上柱的高厚比时,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5 -15 其计算高度可按表5 -16 采用。
验的数值乘以 1 . 3 后采用。
(二)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按公式(5-4)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应改用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hT,在确定截面回转半径时,墙截面的翼缘宽度,可按《砌体规范》第4.2.8条的规定采用;当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
(2)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可按公式(5-4)验算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取墙厚;当确定墙的计算高度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提高系数μC;式中γ——系数。
对细料石、半细料石砌体,γ=0;对混凝土砌块、细料石、毛料石及毛石砌体,γ=1.0;其他砌体,γ=1.5;bc——构造柱沿墙长方向的宽度;l——构造柱的间距。
建筑抗震构造要求一、结构抗震相关知识1.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的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根据其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要求的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与市政工程,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乙类: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与市政工程,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丙类:标准设防类,指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丁类: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设防要求的建筑与市政工程。
二、建筑抗震的技术要求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抗震要求规定如下:1.一般规定(1)混凝土结构房屋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中,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对于框架结构房屋,应考虑填充墙、围护墙和楼梯构件的刚度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
建筑构造要求
01 民用建筑构造要求
【例题】按照建筑使用性质分类,公寓建筑属于()。
A.工业建筑
B.居住建筑
C.钢结构建筑
D.公共建筑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用建筑分类。
【例题】按照建筑物主要结构使用的材料分类,主要结构使用钢材的建筑属于()建筑。
A.木结构
B.砖木结构
C.砖混结构
D.钢结构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用建筑的分类。
【例题】按照建筑层数分类,属于多层住宅的是()。
(2017年真题)
A.三层
B.五层
C.七层
D.九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用建筑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