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鼻祖钟繇——我的家乡长葛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6
小楷鼻祖------钟繇2016.5.23 忠言命题编辑忠言序钟繇小楷取法自然,不平中平,体态肥瘦相间,楷中夹行,不致呆板。
有点相见恨晚,有钟不见王的感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
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钟繇《墓田丙舍帖》《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
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
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
其用笔娴熟。
兼含行意。
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
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
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
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
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
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宋拓《还示表》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钟繇《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楷书鼻祖钟繇的书法特色及练字故事在中国书法史上,钟繇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家,被誉为楷书鼻祖。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钟繇的书法以规范、端庄、稳健、雅致为主要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钟繇的书法特色以及其练字的故事,带大家领略这位伟大书法家的魅力。
一、钟繇的书法特色钟繇的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笔画精到、结构严谨、风格端庄、雅致古朴等方面。
他的字迹中,每一笔都经过精心设计,追求线条的完美和精致。
笔画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同时,钟繇的字迹结构严谨,注重字形结构的安排和布局。
每个字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结构,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
此外,钟繇的字迹风格端庄,笔画和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而且,字迹中还带有一种古朴雅致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文化氛围中。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钟繇的字还具有静气与清气,这是他书法作品的一大亮点。
他的字形方正,用笔朴拙、古茂、洒脱,富有节奏感,表现出他高雅、超凡的艺术追求。
钟繇的书法作品还具有一种静气,这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格外庄重、典雅。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透露出清气,这种清气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钟繇练字的故事钟繇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表现在他勤奋刻苦的练字过程中。
下面就来讲述一个钟繇练字的故事。
有一天,钟繇的一位好友拿着一本字帖来找他,希望他能够欣赏并学习其中的书法。
钟繇接过字帖一看,发现其中的字迹十分优美,不禁赞叹不已。
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书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于是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其中的书法。
从那以后,钟繇开始了漫长的练字生涯。
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研习字帖中的字迹,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模仿。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他还会参考其他的名家作品,从中汲取经验和方法。
钟繇的练字生涯十分刻苦和专注,他常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练字中。
他不仅注重对字形的模仿,还注重对字迹神韵的领悟和把握。
钟繇151—230三国-魏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汉末举孝廉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魏国初为大理迁相国。
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
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
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采众长善楷、行、隶书尤精楷书。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
”张怀瓘《书断》云“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
”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
草书则卫索之下隶行入神品八分草书入妙品。
”郑元祜云“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传世书帖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
三国魏书家字元常。
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或作许昌人。
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亭东武侯。
魏初任相明帝时迁太太傅卒谥成侯。
书学曹喜、刘德升、蔡邕。
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
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附三国书法汉字书法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汉字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民族个性。
历来书品与人品有机结合的理论成为汉字书法艺术的精髓三国时期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楷书与草书已日臻成熟。
汉字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字体的规范化而楷书正是规范化的表现草书则含有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它可以大大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同时古代“书者如也”、“书品即人品”等理论在草书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狂放不羁者表现为书法的豪放飘逸沉稳成熟者则表现为凝重圆润。
当然这并不是说楷书不具备审美效益楷书自有楷书的妙处。
总之小小毫锋凝聚着万千品性奇妙异常。
三国以前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阶段加上楷书、草书从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袭规律是由简到繁繁简交替又发展演变为由繁到简三大阶段总的趋势是从繁杂到简单从难写到易写这是书法随时代而发展的必然。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徜徉作者:华洪璞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11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
多年来,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徜徉,使璀璨的民族文化在校园中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植根校园——百花齐放春满园长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以音乐之乡、书法之乡而著称,钟繇文化、陈寔文化更是名扬天下。
学校借助这些身边的优质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把校园文化特色定格在了传统文化教育上。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将校园文化分为六大板块。
一是传统书法板块。
以长葛市历史文化名人、楷书鼻祖钟繇为主线,打造靓丽的书法文化教育长廊,让学生从小感知书法之魅力,品鉴中华瑰宝之博大。
二是传统礼仪板块。
我们精心摘选经典名著中的格言警句,将其装制在十二根红、黄、绿相映的彩色灯柱上,为师生竖起文明礼仪的标杆。
三是历史名人故事板块。
我们把长葛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勤学故事、爱国故事等分类整理,装框上墙,让学生时时处处领略传统文化,达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是传统绘画板块。
通过打造梅、兰、竹、菊文化墙和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墙,让学生从小树立志存高远、品德高尚的远大理想。
五是“日行一善”板块,建立学生好人好事光荣榜。
六是“八礼四仪”板块。
结合长葛地方乡土礼俗文化,我们制作了学生“八礼四仪”教育板块。
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做到“哪里有长葛一小的学生,哪里就有新风尚”。
六大传统文化板块的设计,不仅使有形的环境与无声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让传统文化进一步植根于校园,让校园文化更加富有新鲜的生命力,使教育更加充满活力,让校园更具魅力和风采。
传统文化浸润课堂——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坚持开展“诵读千年经典,做谦谦中华少年”诵读经典活动。
开发了校本课程,认真编写《与经典同行》系列教材,通过闯关升级赛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分别授予其“诵读小秀才”“诵读小举人”“诵读小探花”“诵读榜眼”“诵读状元”的称号。
上古乐神葛天氏遗址探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一些人竟不顾客观事实,凭借子虚乌有的传说提笔撰文,争夺起文化遗产来。
宁陵县有人就凭古时候他那里是葛国所辖地,便说上古乐神葛天氏诞生在他们那里。
这种说法恐怕有失偏颇。
据西南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上古人物的名号》看,上古时代的自我名之由来一是因德而命名;二是因官为名;三是因技为名;四是因排行为名的说法。
葛国即便是因官为名,也是先有葛天氏其人而后有其国的。
何况中国历史上的命名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四个时期呢?葛天氏属上古时代的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上古时代为传说时代,传说时代还没有出现私名(即自我名)而是氏族部落的公名。
传说长葛人之先祖葛天氏是有巢氏、伏羲氏之后的一个部落首领,后人认为他发明了音乐、舞蹈,创造了文明,尊其为乐神,与神农氏齐名。
对音乐舞蹈起源,历史学家认为在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3000年左右。
而“石固岗河遗址”所出土的文物经碳十四测定为7400年-4500年时代的东西。
拿7400年减去公元2000年,正好和仰韶文化的年代相吻合。
为此我想就“石固遗址”与“葛天氏部落”的渊源作一探讨,同时依据史实和风俗民情来证实长葛即是葛天氏的故里。
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载: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泽,故名曰长葛。
唐、虞、夏、商无称,至周东迁,始见于春秋,属郑国所辖。
而鲁国所撰《春秋》中载:“鲁隐公五年秋,宋人伐郑围长葛。
六年冬宋人取长葛。
”《春秋》是鲁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编年史。
这就奠定了长葛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但从这么简单的一段文字记载还不能证明长葛就是上古乐神葛天氏的故里。
《中国古代名人辞典》也载:葛天氏系长葛的一个部落酋长。
这个部落到底在哪里?没有确切的文字根据。
一九七八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石固岗河遗址总面积为105000平方米(还不计南北约2公里长存有文化遗物处)。
重点保护面积为34500平方米。
葛天氏文化与长葛的联系古人云:“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
这里所指的葛天,就是指远古生活在我们长葛大地上一位部落首领,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中华音乐、舞蹈鼻祖,被后人称为乐神的——葛天氏。
葛天氏时期的社会生活,被后人传颂为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
”古乐《葛天氏之歌》,汉朝皇宫中还唱这种歌,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古人向往的自然纯补之世胜过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之篇。
人称“乐神”葛天氏故里。
开化的历史文明,铸就了这里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葛天氏文化博大精深,其传承历经数千载,绵延不断,堪称奇古。
在民间形成了美妙的传说,繁衍出乐舞、诗歌、故事、歌谣、俗话儿、口头文学等独具特色的葛天氏文化。
在长葛市的石固镇、坡胡镇、后河镇等形成了浓郁的民间传说故事,不少载于各种报刊、书籍、网站等,在民间世代相传。
葛天氏之功德被后人所敬仰,其歌舞被后人所传扬。
形成了独特的葛天氏文化。
葛天氏文化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艺术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关注葛天氏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对进一步扩大长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快长葛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我们争先进位、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葛天氏故里在长葛,长葛为音乐、舞蹈艺术的发源地。
其有关文化遗址保存完好,群众文化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都证明长葛是葛天氏文化的原生地。
长葛民间流传着不少歌舞,如“铜器舞”、“盘鼓舞”、“莲花灯”等,它们都是《葛天氏之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神话传说中,创造音乐舞蹈的人虽无证可考,但对其产生原因却有正确认识。
因此,高山流水、白云飘逸、人类生产生活、动物跳跃都渗透在柔美舞姿之中,表达意境、神韵及情趣,于是便有了歌八阕。
葛天氏作为部落酋长,把歌八阕作为礼乐教化部落之人,开创人类文明之风,自然是水到渠成。
长葛市位于豫中平原腹地,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三大交通干线,经河南省会郑州南行50公里,或经三国文化胜地许昌北上10分钟里程,便来到了这650平方公里68万人口的葛天氏故里。
钟繇学书故事篇一:钟繇学书故事骨灰级书法爱好者钟繇钟繇是今天流行的楷书的创始者,书法界有一种说法,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学自钟繇。
如此算起来羲之依然钟繇的徒孙,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看到一本名为《混迹三国》的闲书,上面也谈到钟繇,说他是个文武全才,文的方面,他通晓史学、易学、书法;武的方面主要是学习兵法和剑法,他的指力能够洞穿棉被。
我不由吓了一跳,在我印象里的不断是文弱书生的钟繇,几时修成了这一指禅功?莫不是现代的海灯法师也要认钟繇为祖师爷吧!想马超的堂弟马岱与钟繇那一战,被后人评为三国战史上实力最为悬殊的一战:“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钟繇出马答话。
岱使宝刀一口,与繇交战。
不一合,繇大败奔波。
”后人评:“对付钟繇这号只会白纸上写黑字的还用宝刀,太夸大了吧!”假如钟繇的指力能够洞穿棉被,尽管不能洞穿马岱的宝刀,那至少在武艺上并非等闲之辈,不至于与马岱只斗得一个回合吧。
事实上,真实的情形是,史上记载钟繇指力洞穿棉被,是他学书三十余年,每天夜晚在被子上不连续练字的结果。
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四周,交给他一部书法秘籍,把本人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
他说,本人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练习书法,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场合地点,有时间就写,有时机就练。
与人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就蹲在地上写字。
晚上睡觉,就用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给划了个窟窿。
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络起来,有时去上厕所,竟不记得了出来。
钟繇在学习书法入迷忘我,可谓骨灰级书法爱好者,还有一事更能证明。
青年时期,钟繇就与后来的领导――曹操由于共同的书法爱好走到了一起,那时经常出席书法学术讨论会的还有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书法迷。
有一天,钟繇发觉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就向韦诞借阅。
不料这位擅长制墨的先生(韦诞制造的墨被称为“韦诞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大概特别怕钟繇借了不还他,也有可能是怕钟繇的书法超过他,总之,任钟繇死磨硬缠都坚决不借。
葬建筑雕刻最重要的装饰内容之一,其丰富的题材、复杂的构图形式、饱满的故事性无不体现出当时戏曲演出的繁盛和造墓工匠的高超技艺。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四川地区墓葬建筑上的戏曲雕刻图像是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具有装饰性和教化性。
从图像的空间分布来看,表现出多样化与装饰性,主要为造大墓所服务。
从图像的排布结构来看,在墓葬建筑追求“中”的观念时,体现出匠师的创新性。
从雕刻工艺来看,体现出民间匠师处理图像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朴拙性,能从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墓主的身份。
结合墓葬建筑装饰图像追求务为美观的原则,一方面它实现了墓主造大墓的装饰需要,体现出民间生活的世俗性与相互之间的攀比心。
另一方面,墓葬建筑上的戏曲雕刻图像是美学价值和教化作用并存的。
其次也体现出匠师的相异性与创新性,它是古人遗留下的关于清代社会生活方面最直接的资料,为今后研究清代生活、民俗、文化、艺术提供新素材。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巴蜀地区明清石构建筑实测和口传文献数据库建设与研究”(19YJA76004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12月10日至1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梅县博物馆、梅江区文化局,在梅州市郊月梅村建设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古墓。
墓砖上有叶脉纹、钩方格纹、方格菱纹及三角几何组合等七种图案,还有“颍川钟氏墓”字南朝梅州颍川钟氏墓墓砖◇◇侯,迁太傅。
钟繇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八十岁去世,谥曰成。
钟繇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楷书鼻祖。
钟繇的长子钟毓任青州刺史,幼子钟会任司隶校尉、镇西将军,率军灭蜀,想割据西南,被诛杀。
虽然司马昭没有族灭钟氏,但是钟氏从此衰落,不过钟氏在南北朝时来到岭南,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梅州在东晋之前不设县,属南海郡。
晋安帝义熙九年分东官郡(治今深圳)设义安郡(治今潮州),同时以东官五营设义招县。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八潮州潮阳县引《南越志》说:“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