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考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5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1、首先应考虑哪种疾病A.恶性淋巴瘤B.恶性组织细胞病C.骨髓转移癌D.多发性骨髓瘤E.骨质疏松症2、对该病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是A.血钙测定B.细胞化学染色C.骨髓检查D.蛋白电泳E.血磷测定3、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以下哪一项异常A.血钙下降B.血磷正常或增加C.血肌酐增加D.血尿素氮增加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4、多发性骨髓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未定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B.有些病人可以有本周蛋白而无M蛋白C.不分泌型虽有骨髓瘤细胞,但血清及尿中M蛋白阴性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确诊时常存在肾功能不全E.总蛋白水平常降低5、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的主要原因是A.骨髓瘤细胞增多B.异常球蛋白增多C.血液黏度增加D.血清钙升高E.纤维蛋白原增多6、多发性骨髓瘤惠者,血清中M蛋白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常出现本-周蛋白、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A.IgA型B.不分泌型C.轻链型D.IgD型E.IgG型7、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A.高钙血症B.高黏滞血症C.高白蛋白血症D.红细胞沉降率快E.高尿酸血症8、以下哪一项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重要意义A.蛋白尿和血尿B.尿中检出本周蛋白C.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异常D.血尿酸升高E.血清铁升高9、Waldenstram巨球蛋白血症的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A.好发于老年人B.溶骨性病变较多见C.可多年无症状D.可有神经系统损害E.血液黏滞度增高10、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是A.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B.外周血涂片检查C.红细胞沉降率测定D.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测定E.尿常规测定11、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液化学检验,不正确的是A.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B.血钙常升高C.β-微球蛋白增高程度与预后有关D.乳酸脱氢酶增高程度与预后有关E.当肾功能不全时,血磷可增高12、某男性患者,61岁,贫血伴逐渐加剧的腰痛半年余,肝、脾不大,Hb85g/L,白细胞3.6×10/L,血小板80×10/L,红细胞沉降率120mm/h,尿蛋白(++),BUN15mmol/L,总蛋白90g/L,白蛋白15g/L,球蛋白75g/L,IgG32g/L,IgA3.6g/L,蛋白电泳在α2区出现一异常的球蛋白峰,骨髓中异常浆细胞占32%,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以下哪一种疾病A.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B.多发性骨髓瘤C.浆细胞白血病D.尿毒症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十四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一、A1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A、高钙血症B、高黏滞血症C、高白蛋白血症D、红细胞沉降率快E、高尿酸血症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M蛋白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常出现本-周蛋白、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A、IgA型B、不分泌型C、轻链型D、IgD型E、IgG型3、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的主要原因是A、骨髓瘤细胞增多B、异常球蛋白增多C、血液黏度增加D、血清钙升高E、纤维蛋白原增多4、多发性骨髓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未定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B、有些病人可以有本周蛋白而无M蛋白C、不分泌型虽有骨髓瘤细胞,但血清及尿中M蛋白阴性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确诊时常存在肾功能不全E、总蛋白水平常降低5、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下列哪一项异常A、血钙下降B、血磷正常或增加C、血肌酐增加D、血尿素氮增加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6、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根据A、血常规检查B、骨髓活检C、骨髓细胞学检查D、细胞化学染色E、细胞遗传学检查7、多发性骨髓瘤具有下列哪一项特点A、外周血中骨髓瘤细胞明显增多B、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减少C、常无肾功能异常D、可发生浆细胞白血病E、贫血多数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8、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重要意义的是A、蛋白尿和血尿B、尿中检出本-周蛋白C、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异常D、血尿酸升高E、外周血涂片检查9、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下列哪一项异常A、血钙下降B、血磷正常或增加C、血肌酐增加D、血尿素氮增加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1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电泳中M蛋白出现在α2区,有火焰状瘤细胞,高血钙,高胆固醇,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A、IgAB、IgGC、IgDD、IgEE、轻链型11、临床上多发性骨髓瘤以哪型最常见A、IgA型B、IgD型C、IgE型D、IgG型E、IgM型12、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容易引起哪些疾病A、高钙血症B、肾功能不全C、贫血D、骨折E、以上都是二、A3/A41、某男,75岁,全身骨痛半年。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3-9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A.高白蛋白血症B.高黏滞血症C.高尿酸血症D.血沉快E.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球蛋白可引起球蛋白增高和白蛋白的降低。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A.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B.可出现本周蛋白尿C.血清蛋白电泳发现M蛋白D.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升高E.骨髓的异常浆细胞数量增加10%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骨髓中的浆细胞15%,并有异常浆细胞;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球蛋白,蛋白电泳发现M蛋白,尿中检出本-周蛋白;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
安徽11选5 https://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下列哪一项异常()A.血钙下降B.血磷正常或增加C.血肌酐增加D.血尿素氮增加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生化检验可见:血钙常升高,可达12%~16%,血磷一般正常。
当肾功能不全时,血磷常因排出受阻而升高。
碱性磷酸酶可正常、降低或升高。
故选择A选项。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多发性骨髓瘤初诊诊断最常见和有意义的体征是()A.严重贫血B.全身酸痛C.年龄35~40岁以上不易稀释的血沉显著加快D.肝、肾功能损伤E.骨折多发性骨髓瘤初诊诊断比较有价值的体征是:年龄35岁以上不易稀释的血沉显著加快,骨质破坏,血浆球蛋白增高和外周血细胞减少等。
年龄35~40岁以上不易稀释的血沉显著加快,可作为基层医疗单位最常见和有意义的异常进行评估。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各种血液疾病,哪种是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C.浆细胞骨髓瘤D.白血病M2型E.以上都不能缓解浆细胞性骨髓瘤通常是不能治愈的疾病,中位生存期3年,10%的患者生存期10年。
患者常死于肿瘤进展、骨髓衰竭、感染或疾病进展为MDS。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浆细胞知识总结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 又称效应B细胞。
在血液中B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
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的一种不再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终末细胞。
在分化过程中获得特有的浆细胞抗原, 这是浆细胞区别于淋巴细胞的主要膜标志。
浆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与淋巴细胞大致相似, 主要分布在淋巴结和脾脏。
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刺激后, 最初形成体积较大的浆母细胞。
在浆母细胞的细胞质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扁平状的粗面内质网。
而由浆母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而成的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 充满细小的絮状物质, 即罗氏小体, 是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组成。
故浆细胞可合成及分泌抗体。
科学家认为, 由单个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系, 仅能合成一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正常机体中有许多不同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 故可发展成不同的浆细胞系, 并合成针对各种抗原的抗体。
浆细胞大多见于消化管和呼吸道固有膜的结缔组织内。
浆细胞具有合成、贮存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免疫球蛋白主要在粗面内质网池内形成, 用免疫荧光技术已证实注射一种抗原到机体后, 相应的抗体首先在浆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
固定在B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单体IgM和IgD)是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当它们初次与某一个抗原接触而被致敏时, 一部分B细胞即分化成熟为浆细胞, 浆细胞即开始生成对该抗原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并将它们释放到周围的组织液中, 即是免疫抗体。
只有当某些调节性因子, 如由辅助性T细胞所释放的淋巴因子和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存在时, B细胞才能被抗原激活。
浆细胞不再在血液中循环, 在它们生存的2-3天时间里一直停留在组织中。
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
抗体先进入组织液, 而不是直接分布在血浆中。
原始浆细胞在正常骨髓中极少见到, 只有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时才可大量存在, 并有形态变异。
成熟的浆细胞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向胞外分泌免疫球蛋白:(1)局部分泌:这是所有分泌性细胞的共有分泌方式。
浆细胞病(包括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病(即浆细胞疾病、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症)是指单株(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并产生大量异常抗体的一组疾病。
浆细胞源于白细胞中的一种淋巴细胞,并能正常地产生抗体以帮助机体防御感染。
正常机体有数千种不同种类的浆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和淋巴结中。
每个浆细胞分裂增殖形成一个克隆,每个克隆由众多完全相同的细胞组成。
一个克隆的浆细胞只产生一种类型的抗体。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浆细胞增生失调性疾病,表现为一系列病理和生化改变。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有关。
浆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 在外周血液中,一般不见浆细胞,风疹麻疹、水痘、血清病、慢性感染与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的血液中偶可发现。
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晚期的血液中可出现大量浆细胞,发展为浆细胞白血病。
浆细胞存在于淋巴结、脾、胸腺、骨髓、肠粘膜等组织中,在正常骨髓中占全部有核细胞的3%以下。
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经抗原的刺激,致活的B细胞发育成能制造并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的抗原专一地结合,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质,统称丙种(γ)球蛋白。
196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用Ig表示动物体内具有抗体活性或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
Ig由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淋巴细胞)合成。
每个浆细胞只能合成一种特异的Ig,具有相同的免疫特异性,称为单细胞系或单克隆Ig。
正常血清中抗体是5类Ig的混合物,每一类Ig都是成千上万个在结构上既相似又有差别的混合物。
浆细胞病的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大量产生一种类型的类似抗体的分子物。
由于这些浆细胞和它们产生的抗体均是异常的,故不能帮助机体防御感染。
此外,正常抗体的产生通常减少,使机体更易招致感染。
数目不断增加的异常浆细胞能侵犯并损害各种组织和器官。
未定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增多症的浆细胞异常但非肿瘤性(恶性)。
浆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浆细胞白血病(PCL)临床上分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独立细胞类型的白血病,其特征为异常白细胞广泛浸润,可遍及全身各组织,并常伴有出血和淀粉样变,引起脏器肿大或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贫血、高热、皮肤及黏膜出血,多脏器浸润,肝、脾肿大,若病变侵犯胸膜,可有胸水,胸水内可见大量浆细胞,若侵犯心脏可发生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
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主要来自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其白血病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基本相似。
$lesson$1.血象:大多数病例有中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是低色素性,白细胞总数多升高,可达(10~90)×109/L,包括原始和幼稚浆细胞,形态异常。
血小板计数多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各阶段异常浆细胞明显增生,包括原浆细胞、幼浆细胞、小型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样浆细胞。
浆细胞成熟程度和形态极不一致,形态一般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较幼稚,核仁明显,核染色质稀疏,核质发育不平衡。
3.免疫学检验:除具有浆细胞相关抗原外,还可有早期B细胞和相关抗原,如CD10、CD20及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4.其他:血沉明显增高。
血清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以IgG、IgA型多见。
多数病人尿本-周氏蛋白阳性。
血清β2-微球蛋白及LDH水平明显升高。
骨骼X片有半数病人可见骨质脱钙及溶骨现象。
根据国内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具体如下:①临床上呈现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或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
②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③骨髓象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与幼稚浆细胞明显增多,伴形态异常。
浆细胞疾病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浆细胞疾病是一类涉及浆细胞(一种产生抗体的白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淋巴浆细胞病和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等。
浆细胞疾病的诊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浆细胞疾病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
一、临床表现1.骨痛和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浆细胞疾病之一,患者常常出现骨痛和易发生骨折的症状。
2.贫血和感染:浆细胞疾病患者会出现贫血和易感染的表现,这是因为异常增殖的浆细胞干扰了正常造血功能。
3.肾功能损害:部分浆细胞疾病患者会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症状,包括蛋白尿、高钙血症等。
二、实验室检查1.免疫固定电泳:可检测血清或尿液中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存在,对于诊断浆细胞疾病和确定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2.血液学检查:包括血象检查、骨髓穿刺等,可以发现浆细胞异常增殖和造血功能受损的表现。
3.肾功能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指标等,对于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至关重要。
三、影像学评估1.骨骼X线片:可以显示骨质破坏、溶骨性损害等表现,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CT或MRI:可对淋巴结、脏器等部位进行精细扫描,帮助确定病变范围和大小。
3. PET-CT:通过核素标记的正电子发射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浆细胞疾病的全身病变情况。
浆细胞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医生在诊断浆细胞疾病时,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结果,从而确诊疾病类型和分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浆细胞疾病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浆细胞疾病是一组以浆细胞克隆增殖为基础的多种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和轻链沉积病等。
浆细胞知识点总结一、结构浆细胞是一种大型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浆细胞的胞质内有产生及分泌抗体的复合物,称为泡泡。
泡泡是浆细胞结构的一个特点,是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的。
泡泡中含有很多抗体,可以通过分泌的方式释放出来。
二、功能浆细胞主要的功能是产生和分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
在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其中就包括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到病原体的抗原上,从而标记它们,并协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这些病原体。
三、生成浆细胞是从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是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最终阶段。
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是经历多个步骤的,在这个过程中,淋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特性都会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是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的。
浆细胞的生成受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控,比如IL-6、IL-10等。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浆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从而增加抗体的产生。
四、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浆细胞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分泌的抗体的种类,浆细胞可以分为IgG、IgA、IgM、IgE、IgD等类型。
这些类型的浆细胞分泌不同种类的抗体,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不同的作用。
另外,根据外表面膜标志物的不同,也可以将浆细胞分为不同类型。
比如CD138阳性的浆细胞称为成熟的浆细胞,CD138阴性的细胞称为前浆细胞。
五、临床意义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浆细胞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治疗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多发性骨髓瘤就是一种由浆细胞病变引起的恶性肿瘤。
研究浆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种疾病。
此外,浆细胞还可以作为靶点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
比如,通过抑制浆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可以减少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机体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六、结语浆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分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
对浆细胞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从而为治疗免疫性疾病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3 ~0.06(3~6%)绝对值:24~84×109 / L2、溶血性贫血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原始→成熟[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量:少→多染色:深蓝→浅蓝→浅红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核型: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1-10%)(0.5-1%)(<0.5%)临床意义:增生极度活跃:亢进增生明显活跃:旺盛增生活跃:基本正常增生减低:减低增生极度减低:衰竭7、骨髓各细胞比例:名称比例(%)粒细胞系统40-60红细胞系统20淋巴细胞系统20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8、尿液比重参考值: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
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浆细胞的功能特点。
2. 掌握浆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
3. 分析浆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浆细胞是一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浆细胞发挥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检测浆细胞的抗体分泌能力,了解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细胞:小鼠脾细胞、小鼠骨髓细胞。
2. 试剂: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小鼠抗小鼠IgG抗体、MTT试剂、CO2培养箱、酶标仪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接种于24孔培养板,加入适量RPMI-1640培养基和胎牛血清,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
2. 刺激:将骨髓细胞加入适量抗原(如细菌、病毒等),进行刺激培养。
3. 浆细胞分离:将刺激后的骨髓细胞离心,收集上清液,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其中的抗体含量。
4. MTT法检测抗体分泌能力:将分离得到的浆细胞接种于96孔板,加入MTT试剂,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
5. 数据分析:计算不同刺激条件下浆细胞的抗体分泌能力,分析其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刺激后的骨髓细胞上清液中抗体含量显著高于未刺激的骨髓细胞上清液。
2.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刺激后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量显著高于未刺激的浆细胞。
六、实验分析1. 刺激后的骨髓细胞上清液中抗体含量显著高于未刺激的骨髓细胞上清液,说明抗原刺激能够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
2.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刺激后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量显著高于未刺激的浆细胞,进一步证明浆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结论本实验通过检测浆细胞的抗体分泌能力,证实了浆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浆细胞在免疫调节、肿瘤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八、实验展望1. 探究浆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2. 研究浆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开发基于浆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
浆细胞病系指浆细胞或产⽣免疫球蛋⽩的B淋巴细胞过度增殖所引起的⼀组疾病,⾎清或尿中出现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或其轻链或重链⽚段为其特征。
正常免疫球蛋⽩皆由多株(克隆)浆细胞所产⽣,所以⾎清蛋⽩电泳显⽰不均⼀性的波形。
发⽣浆细胞病时,异常浆细胞株增殖,产⽣单克隆免疫球蛋⽩或其轻链或重链⽚段。
因此在极⼤多数浆细胞病的⾎清或尿液中可找到结构单⼀、在蛋⽩电泳时呈现基底较窄⽽均⼀的单峰,称为M蛋⽩。
M蛋⽩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完整的免疫球蛋⽩分⼦,其轻链仅⼀具种抗原性,不是K链即为λ链;②游离的K或⼀链,即Bence Jones protein,或称凝溶蛋⽩;⑧仅有重链的⽚段⽽⽆相应轻链。
本组疾病包括:①⾻髓瘤(孤⽴性、多发性、髓外⾻髓瘤、浆细胞性⽩⾎病),原发性巨球蛋⽩⾎症,重链病(γ、α及µ)、原发性淀粉样变性;②未定性(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
后者除有M蛋⽩外并⽆临床表现。
病情可能是良性的,也有个别多年后转化为⾻髓瘤或巨球蛋⽩⾎症。
(其中⾻髓瘤是重点掌握内容)。
多发性⾻髓瘤 多发性⾻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的恶性肿瘤。
⾻髓内有异常浆细胞(或称⾻髓瘤细胞)的增殖,引起⾻骼破坏,⾎清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尿内出现Bence~Jones蛋⽩(凝溶蛋⽩);最后导致贫⾎和肾功能损害。
(⼀)病因和发病机制C-myc基因重组,部分有⾼⽔平的Hras基因蛋⽩质产物,可能与本病发⽣有关。
被激活的癌基因蛋⽩质产物可能促使⼀株浆细胞⽆节制地增殖。
⽬前认为⾻髓瘤细胞起源于前B细胞或更早阶段。
淋巴因⼦中特别⽩介素6(ⅠL ~6)是B细胞的出⽣和分化因⼦,⽽进⾏性⾻髓瘤患者⾻髓中ⅠL~6异常升⾼。
考试⼤站收集⽬前认为ⅠL~6等淋巴因⼦分泌的调节异常与⾻髓瘤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
临床表现如下: 1.⾻髓瘤细胞对⾻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官的浸润与破坏所引起临床表现 (1)⾻痛⾻髓瘤细胞在⾻髓腔内⼤量增⽣。
血液一般检查人群红细胞计数(*10¹²/L)血红蛋白(g/L)成年男性 4.3~5.8 130~175成年女性 3.8~5.1 115~150新生儿 6.0~7.0 170~200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利尿药。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或非代偿增多所致。
EPO代偿性增高:缺氧引起。
生理—高原地区居民、胎儿、新生儿。
病理—严重慢性心肺疾病(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心)、氧亲和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
EPO非代偿性增高:与肿瘤和肾疾病有关。
还由药物(雄激素、皮质激素、外源性红细胞生成素)引起。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减少: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急慢性失血根据形态学分类: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改变大小异常:小红细胞:胞质直径<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大红细胞:胞质直径>10μm,见于失血性贫血、部分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肝病、脾切除术后巨红细胞:胞质直径>15μm,见于长期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直径相差1倍以上。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中度以上增生性贫血形态改变: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增加直径>2.9μm。
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见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某些化学药物中毒。
涂片这种细胞占20%以上才有参考价值。
椭圆形红细胞:呈椭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形。
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考点总结
<大纲要点>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
1.概念*
2.血象*
3.骨髓象*
4.临床化学检查*
5.免疫电泳*
二、巨球蛋白血症的实验诊断
1.概念*
2.血象
3.骨髓象
4.临床化学检查
5.免疫电泳
【浆细胞肿瘤的概述】
1.概念浆细胞肿瘤系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或)多肽链亚单位的一组肿瘤性疾病。
2.分类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意义未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免疫球蛋白沉积病、骨硬化性骨髓瘤等,以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
1.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其特征是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左图:正常浆细胞。
右图: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浆细胞。
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溶骨性病变。
A.脊椎 B.颅骨 C.髂骨
2.血象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的严重性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
贫血多属正细胞正色素性,少数呈低色素性,也有大细胞性者。
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
多发性骨髓瘤血象,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与骨髓受损有关。
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占40%~55%。
外周血片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多为2%~3%。
若瘤细胞>20%,绝对值>2×109/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血小板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减少与骨髓被浸润及微血栓形成有关。
3.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对本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早期病人的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因此需多部位、多次穿刺才有助于诊断。
瘤细胞常成堆分布于涂片的尾部。
骨髓象一般呈增生活跃,各系统比例常随瘤细胞的多少而异。
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成熟程度有明显异常。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可见形态各异的骨髓瘤细胞。
4.临床生化检验病人除有蛋白尿和血尿外,尿中若能检出浆细胞和本周(B-J)蛋白,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电泳检验:尿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可检出B-J蛋白和鉴别κ和λ链,与血清电泳的结果相吻合。
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几乎所有患者(除不分泌型)均为阳性。
(2)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血钙常升高,可达12%~16%,血磷一般正常,当肾功能不全时,血磷常因排出受阻而升高。
碱性磷酸酶可正常、降低或升高。
(3)肾功能检验:多发性骨髓瘤时,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较高,是由于B-J蛋白沉淀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管型阻塞而导致肾功能受累。
因此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多有异常,晚期出现尿毒症。
5.免疫电泳经血清和尿免疫电泳,可将“M”成分分为以下几型:
(1)IgG型:约占70%,具有典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2)IgA型:约占23%~27%,电泳中“M”成分出现在α2区,有火焰状瘤细胞,高血钙,高胆固醇;
(3)IgD型: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多见于青年人,常出现B-J蛋白(多为γ链),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性;
火焰状瘤细胞,常见于IgA型MM
(4)IgE型:罕见,血清IgE升高,骨损害少见,易并发浆细胞白血病;
(5)轻链型:约占20%,尿中出现大量B-J蛋白,而血清中无“M”成分,瘤细胞生长迅速,病情进展快,常有骨损害改变,易出现肾功能不全;
(6)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约占20%,本型瘤细胞分泌双克隆、三克隆或四克隆免疫球蛋白,它们属于同一免疫球蛋白型;
(7)不分泌型:此型仅占1%,血清中无“M”成分,尿中无B-J蛋白。
<总结>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单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1.血象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
可见骨髓瘤细胞。
若瘤细胞>20%,绝对值>2×109/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2.骨髓象异常浆细胞增多。
3.临床生化检验本周(B-J)蛋白尿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电泳检验:尿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可检出B-J蛋白和鉴别κ和λ链,几乎所有患者(除不分泌型)均为阳性。
(2)血钙、磷常升高。
(3)肾功能检验可有异常。
4.免疫电泳分为以下几型
IgG型:具有典型MM的表现;IgA型:有火焰状瘤细胞;
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及不分泌型。
二、巨球蛋白血症的实验诊断
1.概念巨球蛋白血症是B淋巴、淋巴样浆细胞与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单克隆巨球蛋白,并广泛浸润骨髓和髓外脏器的一种病症,病因不明。
血象可见显著的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骨髓象以异常淋巴样浆细胞增多为主。
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生化最主要的特征是
A.γ-球蛋白增高
B.M蛋白的出现
C.尿凝溶蛋白阴性
D.白蛋白降低
E.尿酸正常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生化最主要的特征是M蛋白的出现。
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一定检测不到瘤细胞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可能见到幼稚粒细胞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见不到原始粒细胞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一定见不到退化细胞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可见到大量原始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可能见到幼稚粒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中一般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B.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
C.血清蛋白电泳发现M蛋白
D.可出现本-周蛋白尿
E.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数量增加可大于10%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多发性骨髓瘤不可能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升高。
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的主要原因是
A.骨髓瘤细胞曾多
B.异常球蛋白增多
C.血液黏度增加
D.血清钙增高
E.纤维蛋白原增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的主要原因是异常球蛋白增多。
巨球蛋白血症以何种细胞增生为主
A.成熟淋巴细胞
B.幼稚淋巴细胞
C.淋巴样浆细胞
D.幼稚浆细胞
E.异型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巨球蛋白血症以淋巴样浆细胞增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