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2.39 KB
- 文档页数:2
前列腺癌研究综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一种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国内外报道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在欧美国家,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病死率仅次于肺癌。
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上男性荷尔蒙使用不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高居泌尿系肿瘤的第三位,并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临床上已经将其作为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前列腺癌发生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其生物学行为极其复杂,故推断其病因可能是在遗传背景易感性的内在基础上,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外在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促进了前列腺癌的其发生和发展。
随着生物化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发现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强调某一单独因素是片面的。
1.流行病学研究年龄、家族遗传和种族是该病确定性的危险因素;脂肪饮食、激素、维生素、微量元裹及输精管切除术是可能或潜在的危险因子。
2.细胞动力学正常前列腺上皮处于低水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不存在净增长。
细胞更新周期约500天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而前列腺癌的生长依赖于这一平衡向细胞增殖倾斜。
3.染色体的变异染色体的变异在前列腺癌较为普遍,表现有杂台性缺失(LOH)、等位基因丢失(ALLELIC) 、基因扩增和染色体重排等。
4.DNA的甲基化DNA甲基化是实体癌瘤的早期表现,前列腺癌也不例外。
前列腺癌细胞中谷氨酰胺-S-转移酶基因【3】、雄激素受体启动因子基因【4】等的甲基化增加了细胞的肿瘤易感性。
5.肿瘤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前列腺癌的发生和恶性进展是DNA特定的基因群改变而引发DNA损伤蓄积所致。
DNA点突变、局部基因扩增、细胞RNA或蛋白过表达、染色体易位及基因重排等,均可激活癌基因或覆盖、灭活抑癌基因而引发癌变。
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摘要】该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的临床病理相关性。
首先介绍了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血清PSA的概念,然后对前人研究进行了综述。
实验设计采用了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血清PSA水平与前列腺增生的发展存在一定关联。
结论认为血清PSA可能在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未来研究可从血清PSA的生物学机制及影响因素入手,深入探讨其与前列腺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结论总结了本研究对于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学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要性。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血清PSA、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前人研究、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结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指男性前列腺非恶性增生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
BPH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由前列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和诊断。
一些研究也发现,BPH患者的血清PSA水平也会升高,提示PSA可能与BPH的发生发展有关。
关于血清PSA与BPH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一些研究认为血清PSA水平与BPH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另一些研究则持相反观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血清PSA与BPH临床病理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病理相关性,并寻找二者之间的潜在联系。
具体目的包括: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及研究成果,总结前人对于血清PS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设计并实施本研究的实验方法,以期获取关于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关系的新证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血清PS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通过综合讨论,对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理相关性进行深入剖析,为未来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分期、分级的差异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分期及分级的差异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55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分期及分级进行总结。
结果本组55例中术前临床分期为T1~T2期为50例,50例中21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3~T4期,占42%。
26例术前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2~6分患者中11例术后病理分级为7~10分,占42%。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血清PSA (P=0.0159)及前列腺穿刺阳性针数的百分率(P=0.0013)是预测术前临床分期低于术后病理分期的危险因素。
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42%术前临床分期低于术后病理分期,42%术前穿刺病理分级低于术后病理分级。
血清PSA水平及穿刺的阳性针数百分率是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测分期是否偏低的危险因素。
对于临床分期为T1~T2期而血清PSA≥20ng/ml或前列腺穿刺阳性针数≥50%的患者应考虑到临床分期偏低的可能。
标签:前列腺癌根治术肿瘤分期肿瘤分级由于穿刺技术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使局灶性前列腺癌被能够被很早的发现,患者可以在早期行前列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现在临床中确定肿瘤临床分期多应用直肠指诊、血清PSA、影像学检查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方法。
有文献报道24%~60%的前列腺癌根治术病人术前临床分期低于术后病理分期[1] ,43%的病人术前穿刺活检病理分级低于术后病理分级[1] 。
我们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行前列腺癌根治术55例,比较手术前后肿瘤分期分级及其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本组55例,年龄48~75岁,平均65岁。
术前行直肠指诊、B超、血清PSA、核磁共振、骨扫描及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确定肿瘤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
49例核磁共振检查在前列腺穿刺前进行,其余6例在穿刺后。
前列腺穿刺均在B超引导下经会阴或经直肠穿刺,42例采用6针随机穿刺法,13例采用5区13针穿刺法。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Gleason分级系统是评估前列腺癌病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2014年,国际前列腺癌研究会(ISUP)推出了更新的Gleason分级及评分标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Gleason分级的历史1. Gleason分级系统是由美国病理学家唐纳德·格里森(Donald F. Gleason)于1966年提出的。
他将前列腺癌的病理切片分为5个等级,从1到5,根据细胞形态的不同来评分。
2. 随着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Gleason分级系统也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2014年Gleason分级标准的更新1. 2014年,ISUP重新调整了Gleason分级系统,重点是对Gleason 评分中一些不合理分级的问题进行修订。
2. 根据新标准,将原来的3+3=6的低级别前列腺癌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是3+3=6和3+4=7,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更加明确地指导治疗方案。
3. 新标准还调整了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阈值和划分标准,使得诊断更加准确、规范。
三、Gleason分级的影响1. 新的Gleason分级标准使得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和个性化,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 对于患者来说,新的分级系统可以更好地预测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
3. 对于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来说,新标准的推出也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导方针,使得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和专业。
四、总结2014年Gleason分级及评分标准的更新,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标准下,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更加准确,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在医学领域,知识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学习最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五、Gleason分级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1. 随着对前列腺癌病理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Gleason分级系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
第28卷第2期2007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MedicaI JournaI of Wuhan University VoI.28No.2Mar ,2007课题来源:湖北省医学会-默沙东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303-140576)作者简介:柳长坤,男,1981-,医学硕士生,主要从事泌尿外科前列腺疾病研究通讯简介:杨志伟,男,1963-,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泌尿外科前列腺疾病研究前列腺疾患、性生活与前列腺癌危险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柳长坤1 杨志伟1 李十月2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712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湖北 武汉 430071摘要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前列腺癌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40名及对照168名(其中48例医院其他癌对照,60例医院非癌对照和60例正常邻居对照),在湖北省采用问卷方式对婚姻、性生活及既往前列腺疾患(既往病历记录)等进行调查,应用 P 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病例与3种类型对照比较,有明确的统计学关联,前列腺增生 R 1 6.4, R 2 3.9, R 3 3.2,P <0.05,前列腺炎 R 1 3.7, R 2 6.3, R 3 4.7,P <0.05。
首次遗精年龄以13-17岁为基线水平( R 1.0),<12岁年龄组3种对照 R 分别为1.65,2.18,1.56,有统计学差异(P <0.05);首次性生活年龄以19-29岁为基线水平( R 1.0),<15岁组3种类型对照 R 分别1.60,1.35,1.89,有统计学差异,P <0.05。
手淫习惯,病例组与3组对照比较 R 分别为1.70,1.88,2.19,P <0.05。
丧偶的病例组与3组对照比较 R 分别为1.28,1.14,2.85,P <0.05。
中文摘要前言前列腺癌是男性的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和欧洲尤其多见,有报道表明目前前列腺癌已经成为美国男性中最常见的肿瘤,是北美和西欧男性中占首位的癌症死亡原因,而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对于前列腺癌尚需一种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方法。
既往有人报导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Pi)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iptor、A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也有人报导二者无相关性。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ST-Pi)和雄激素受体(AR)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前列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收集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标本各20例,前列腺癌标本按Gleason分级标准:I级2例,Ⅱ级10例,Ⅲ级6例,Ⅳ级2例;按Jeweit分期标准:A期3侧,B期8例,C期7例,D期2例。
2.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兔抗人GST-Pi(1:1000)多克隆抗体,兔抗人AR(1:400)多克隆抗体及SP试剂盒。
GST-Pi和AR的免疫组化研究采用SP法,所有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3.结果判定:采用网格测试法,每例选择9个不重复、不重叠的40“X”视野,根据GST.Pi和AR阳性细胞数占视野中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分为:阴性(·):无阳性着色或阳性细胞数<5%;阳性(+):阳性细胞数>5%。
4.统计方法:GST.Pi和AR各组间比较采用菲配对资辩t检验,GST-Pi和AR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关系采用X2检验,GST—Pi和A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PSA分泌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1.GST—Pi和A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GST-Pi定位于癌细胞膜和胞质,阳性染色表现为胞膜及胞浆染成棕黄色,见照片1。
AR定位于癌细胞核,阳性染色表现为胞核染成棕褐色,见照片2。
GST—Pi的表达在肿瘤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P>0.05),而AR的表达在肿瘤各病理分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在肿瘤的各临床分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
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07T14:13:15.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黄琳
[导读]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关系。
(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目的:探究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健康男性40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等进行观察。
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在T、FSH、LH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T、FSH、LH等各项指标与G leason评分均无相关性;前列腺癌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关系,但是性激素水平能够辅助临床鉴别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
【关键词】性激素;前列腺癌;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71-02 前列腺癌多发生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是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我国卫生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几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需要对此予以关注[1]。
为探究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与40例健康人员进行对比调查,现将具体报告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参与体检的健康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
80例患者中: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26±10.27)岁。
40例健康人员中: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
(65.51±10.34)岁。
三组研究对象在年龄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样本收集方法所有患者与对照组人员均空腹>12h,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在4℃、3000r/min、离心时间20min环境下进行分离血清处理,当日检测或置入-20℃冷藏保存。
1.2.2性激素测定对T、E2、P、FSH、LH、PRL的检测根据e 601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2]。
1.2.3病理分级所有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后利用伊红染色法进行染色。
结合染色切片肿瘤组织学形态,根据G leason分级与评分标准进行病理分级[3]。
1.2.4临床分期将手术所见与病理学检查作为参考,综合多种检查结果进行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研究对象性激素水平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三组研究对象在T、FSH、LH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前列腺癌组性激素与G leason评分相关性
将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的各项指标分别与G leason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前列腺癌患者T、FSH、LH等各项指标与G leason评分均无相关性。
2.3 前列腺癌组性激素与临床分期相关性
将所有前列腺癌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前列腺癌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3.讨论
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的发展与发生与患者体内激素具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具体病因没有明确,病理过程也相对较为复杂,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
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征极为复杂,且临床病症也缺乏特异性,不易于早期发现,严重威胁着老年男性患者的健康。
性激素能够控制前列腺癌的发展,甚至是能够逆转患者的病情,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的低雄激素水平是临床预后效果不佳的显示指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出,三组研究对象在T、FSH、LH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T、FSH、LH等各项指标与G leason评分以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关系,但是性激素水平能够辅助诊断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
【参考文献】
[1]王鑫,王东文,郝海龙.YKL-40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05(11):4713-4716.
[2]王道元,乔保平,孙如坤,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相关变数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9(04):537-539.
[3]颜婵,毛建军,王晓荣,等.NF-κB和EGF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西医药,2016,05(12):134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