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 格式:ppt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8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 退耕还林的意义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退耕还林项目管理办法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第一条为规范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属国家批准规划范围内的退耕还林工程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项目管理。
严格按计划编制方案、按方案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
第四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二)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地方经济发展,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生活条件;(三)政策引导和自愿退耕还林相结合;(四)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证退耕还林质量;(五)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第五条退耕还林工程实行计划管理。
退耕还林任务必须按省下达的计划执行,要确保完成任务,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随意突破和调整。
第六条退耕还林工程实行报账制。
项目施工单位按上级下达的计划组织造林(抚育),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质量标准,逐小班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复查,国家林业局核查,退耕户凭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退耕还林证,到有关部门领取钱粮。
不合格面积一律不给钱粮补助。
第七条退耕还林的粮食、现金补助必须及时、准确发放给退耕户。
在补助钱、粮发放15 天以前,各工程县(市、区)有任务的乡(镇)要以行政村为单位将退耕户的退耕面积、补助粮食、现金以及种苗供应情况张榜公布,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条退耕还林包括坡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坡耕地造林指坡度在25 C以上常耕坡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6C—25 C坡耕地以及沙化耕地上造林。
简述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取得成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自2000年开始在尚志、穆棱市进行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至今已经实施了12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950万亩。
国家已累计下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投资32.8亿元。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森林覆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广大群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生态工程,而且是一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工程,他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不仅在我们当代,而且荫及子孙。
退耕还林的实施是推进我省工程造林的一次革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结合黑龙江省多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就乡镇编制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有关概念、内容和作用谈谈体会。
1.有关概念1.1退耕还林(returning land for farming to forestry)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50公斤、现金20元;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
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wèntí)和对策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wèntí)和对策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shíshī)概况退耕还林工程(gōngchéng)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lǜhuà),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zào lín)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
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
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
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密山市退耕地还林工程始于2002年,工程涉及全市16个乡镇,9个国有林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万亩(其中生态林5万亩,经济林0.5万亩),两荒造林9.2万亩(全部为生态林)。
退耕地还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宜林荒山造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
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对于治理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3.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标准高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合川府〔2009〕46号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渝府发〔2007〕119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及年限我区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起开始陆续实施,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最长的已经达到了七年。
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补助标准为:坡耕地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每亩每年补助现金245元,其中粮食折现225元,生活补助费20元,营造生态林的,连续补助8年,营造经济林的,连续补助5年。
第一轮补助期满后,重庆市和国家将组织力量对造林保存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开始第二轮补助。
第二轮补助标准为:每亩每年补助现金125元,其中粮食折现105元,生活补助费20元,补助期限与第一轮补助期限相同。
生态林和经济林的认定标准:根据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营造水果类树种的,认定为经济林,其余的树种认定为生态林。
对规划时设计为经济林树种,以后通过补植改换为生态树种的,由于受国家补助资金指标限制,仍按经济林认定;如果在本区范围内出现其他小班由生态林调整为经济林的情况,可将相应年度相应面积的营造生态树种的经济林调整为生态林,保证经济林指标总量不变。
对规划时设计为生态林树种,以后通过补植改换为经济树种的,通过区级检查确定后,将按经济林认定。
二、规范工程合同管理,保障退耕还林各方利益鼓励业主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退耕还林或承包管护。
业主或大户必须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与每个农户协商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或退耕还林管护合同协议,协议中应明确土地的用途、双方的权利义务。
退耕还林补助兑现时可兑现给业主或承包大户,由业主或承包大户按合同约定兑现给农户。
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59.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7.4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5.4万亩,匹配封造结合造林16.5万亩。
完成工程投资2965万元,粮款补助1.556亿元。
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精神开展退耕还林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林退发〔2007〕225号)精神,现就我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后续政策措施做如下汇报:一、工程建设成效近几年是我县林业建设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一个时期,年度造林面积屡创历史新高,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日益明显。
一是营造林步伐加快,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荒山、坡耕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森林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二是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按照“生态建设保产业,产业发展促生态”的思路,扩大了林果基地规模,新造刺槐食用菌原料林18.9万亩,山杏22.8万亩,苹果、梨等经济林3.9万亩,速生丰产杨树5万亩。
同时,完成山杏改接大扁近3万亩,板栗高接改优5000余亩。
2002、2003年退耕的部分经济林、山杏林已开始挂果见效,效益好的亩收入超500元,同时,农民在退耕地发展林下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力地促进了我县食用菌、山杏、果品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是社会效益明显。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县329个行政村7万多农户,通过工程建设,使全县广大群众的造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的氛围逐步形成。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 退耕还林的意义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政发[1999]48号【发布部门】西安市政府【发布日期】1999.04.05【实施日期】1999.04.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通知(政发〔1999〕48号1999年4月5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9年起,对我市山区25度以上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去年我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后,中央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要举措。
中发〔1998〕15号文件明确要求:“从现在起,坚决制止毁林开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
目前,我市山区有20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
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十分重要。
对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广大群众退耕还林的自觉性。
特别是山区乡、村,要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广泛动员,同时采取有线广播、办黑板报、刷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
力争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明确目标任务,搞好实施规划。
根据调查,全市现有25度以上坡耕地20万亩,主要分布在周至、蓝田、长安、户县、临潼、灞桥和阎良区。
要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期分批予以实施,在2010年以前逐年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全市1999年退耕还林任务附后)。
各区、县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一条沟、一架山、一。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
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
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
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密山市退耕地还林工程始于2002年,工程涉及全市16个乡镇,9个国有林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万亩(其中生态林5万亩,经济林0.5万亩),两荒造林9.2万亩(全部为生态林)。
退耕地还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宜林荒山造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
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对于治理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3.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标准高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重造轻管现象仍然存在我市退耕还林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
尽管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办法,各乡镇也不同程度地交管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管护措施要落实到实施退耕还林的一家一户,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原因是:①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仍有以前的粗放经营的老思想,树栽上就很少管理,任凭林木自由生长。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1.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指导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决定后,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
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了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
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
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3.退耕还林作业区退耕还林作业区与退耕还林地意义相近。
退耕还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退耕还林作业区。
退耕还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退耕还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
退耕还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退耕还林、尚未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
作业设计在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六个环节:①计划任务的分解下达;②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上报;③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④按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实施,并制定后期管护措施;⑤县级自查验收;⑥政策兑现。
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主要措施4.1政策引导,转变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工程县(市、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退耕政策,春季造林前就与退耕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并及时兑现退耕政策及减免税费等政策,给广大退耕农户吃了定心丸。
---------------------------------------------------------------范文最新推荐------------------------------------------------------退耕还林工作管理通知新区农业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林业工作站:春季造林时节已至,为抢抓时机,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各项工作,抢抓时间组织春季造林,确保按时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项目建设任务,确保今年到期坡耕地退耕还林顺利通过市级复查和国家阶段验收。
为此,现将及时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历来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
各乡镇街道林业站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认识和开展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做好调研和汇报,尤其是向分管领导和党政主要领导做好汇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当好决策参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及时启动,按时完成。
各乡镇街道必须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工作,保证按期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
凡是涉及造林和开展育林措施的工作,必须在3月低全面完成;封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改等工作必须在4月低前全面完成。
项目建设完工后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自查工作,并将项目建设的过程材料装订成册,以正式文件上报区林业局申请验收。
1 / 7各乡镇街道必须及时和认真实施,凡是上级部门验收不合格,到期退耕还林复查和核查不过关,其后果和责任由各乡镇街道负责,并在年度退耕还林工作考核中进行通报。
凡是影响全区退耕还林工作形象,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敬爱的党组织:荣辱观念是一个人善恶、美丑、是非等基本价值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行动和自律的标尺。
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一个民族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退耕还林是一种生态工程技术,其主要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退耕区域:退耕还林的区域应该选择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或者土地贫瘠的地区。
2. 退耕:将原有的农田或者过度开发的林地进行退耕,将土地归还给自然。
3. 土壤改良:对退耕后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4. 植被恢复:在退耕后的土地上进行植被恢复,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木和草本植物。
5. 管理和监测:对退耕还林区域进行长期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生态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退耕还林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的目标是逐步将坡度在多少度退耕还林还草的目标是逐步将坡度在25度。
“三北防护林”总体规划用73年时间(1978-2050)完成,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兹别里山口,横跨13个省551个县,总面积406900000公顷。
工程完成后三北地区森林面积可增加60570000公顷,覆盖率达到15%,生态效益累计可达到13000多亿元。
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止耕种,改为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
从2000年开始,我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水蚀区和风蚀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措施。
坡度(slope)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方向的距离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