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36
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后现代文学理论是一种引人注目且备受争议的思潮。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后现代文学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现象,包括实验性作品、毁灭性的叙事结构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提出质疑,进而形成了后现代文学理论。
二、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1. 文化相对论:后现代理论认为文化是相对的,不存在固定的真理和价值标准。
因此,后现代文学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试图解构和拓展传统文学的框架,探索更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2. 解构主义:后现代理论主张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二元对立,达到揭示隐藏含义的目的。
解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赋予文学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3. 叙事结构的颠覆:后现代文学常常采取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形式,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探索更富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三、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反传统:后现代文学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结构,鼓励作家打破常规,从而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作品。
2. 语言和符号的多样化运用:后现代文学追求通过语言和符号的多样化运用反映复杂的人类经验。
作家们可以通过断裂、重叠和隐喻等手法,创造出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3. 反历史线性观:后现代文学抵制线性的历史叙事,主张以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片段,呼应个体和团体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
总结:后现代文学理论通过质疑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倡多样化和相对性,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导作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现实的多元性,创造了更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具有革新性的文学思潮,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领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文论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和艺术理论流派,涉及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产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试图理解和解释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和主题,同时也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和术语包括:脱离线性叙事、拒绝大故事和大理论、重视语言和符号的玩弄、对现实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论认为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验已经走到尽头,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和批判,试图挑战现有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和观念,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可能性。
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包括:超验现实主义、模拟现实、断裂、混杂、伦理关怀、超文本、去中心化、多重视角、多重叙事、游戏性等等。
这些名词都是用来描述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特征和主题。
例如,超验现实主义指的是在文学和艺术中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模拟现实则是指模拟和模仿现实的方式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出现对于理解和解释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语言来分析后现代主义作品,还帮助我们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通过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后现代主义作品,并深入思考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和挑
战。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180.后现代主义是什么?(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概述利奥塔德的后现代主义文论(1)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分析:①知识地位的转变。
50年代末期知识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知识成为一种“话语”。
第二,科学知识的商品化逻辑。
第三,科学知识与社会进步距离拉大,科学知识不再是传统的稳定形态和积累模式,而是标新立异,为求新而生产未知。
②叙事危机:a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但从叙事知识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还一再对叙事话语的正确性进行质疑与挑战。
因为叙事话语一直对其采取宽容退让的态度,结果是科学知识逐渐扩张占领了叙事知识的领域。
b不过,科学知识本身却是单一而指向真实真理的,因而根本无法取代文化意识。
因此科学霸权在摧毁叙事知识的根基的同时,也把自己置入一个“非合法化状态”的共时平面之中。
③两套合法化叙事:一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关于自由解放的堂皇叙事,富于激进的政治性,注重人文独立解放的思考模式。
二是以德国黑格尔传统为代表的关于思辨真理的堂皇叙事,注重同一性、整体性价值的思维模式。
④解合法化:他认为,以单一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并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已经被瓦解,自由解放和追求本真的两大合法性神话或两套堂皇叙事都已经消逝,最终科学真理不过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而已,不再是绝对真理。
各种话语是平等而无高低之分的,不可互相侵吞。
⑤后现代对知识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范式的逆转,由追求传统同一性辩证法转到现代否定的辩证法。
二是学者的使命转变:学者的使命由元话语的使用转向日益精细的剔解与局部论证,由知识的启蒙变为知识专家控制信息。
三是教育的本质改变:学生不再是关切社会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在终端机前面获取新知识的聆听者;而老师则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被电脑数据库所取代,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教师而是终端机,数据库成为百科全书。
⑥重建后现代的合法方式:a利奥塔德认为想象力可以包容整个后现代知识领域,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共识而是追求谬误推理,后现代的特色不再是求同而是求异;正确思想的实现靠的不是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而是靠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
萨义德爱德华·萨义德〔Adward Said,1935—2003〕,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阿拉伯商人家庭,幼年生活安逸,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
1947年,赴美国学习。
195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其后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并成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2003年去世,年仅68岁。
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知识分子,萨义德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东西文化的比拟批判,从这一中心课题向外辐射,萨义德广泛探讨了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论著有:?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音乐的阐发?、?最后一片云天:巴勒斯坦众生相?、?格格不入?等。
萨义德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东方学?,这本书的主旨是挖掘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权力之间的关系。
萨义德指出,东方学至少有三重含义:第一,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第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即在诗人、小说家、政治家以至一般民众意识深处隐藏的将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第三,作为西方用以处理、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萨义德尤其强调东方学的第三种含义,他认为东方学并非一种纯粹中立的关于东方的知识,相反它是一种殖民权力话语,“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东方〞从来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不管是作为地理区域还是文化观念,都是西方观念的“构建物〞。
西方殖民权力通过东方学将东方建构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他者〞——东方是神秘、放纵、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原始、混乱、邪恶的,东方是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的“东方性〞的,东方是与西方文明社会相对立相区分的社会——并以此来满足西方人自我中心主义的对东方的想象性欲望。
术语解释库
第十七章后现代主义文论
==================================================================
互文性
在?符号学?中,通过阐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蒂娃率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
巴赫金曾经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这种文本之间相互交错、彼此依赖的特性就是所谓的“互文性〞。
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运用、吸收和转化,从一个文本中抽取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先前其他的文本。
这些文本将现在的话语置入了其不可分割的更大社会—历史文本之中。
威廉斯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是著名文化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铁路信号员。
青年时代在剑桥大学读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战后又回到剑桥。
20世纪50年代离开剑桥,在工人教育联合会教书。
1961年重返剑桥,获讲师职称。
1974年,被授予戏剧学教授职称。
1988年去世,享年67岁。
威廉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交流?、?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文化?、?乡村与城市?、?关键词?等。
威廉斯对文化研究的首要奉献是他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威廉斯首先用梳理“关键词〞的方式,列举了文化的几种常见定义:1.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联系的,作为人类“普遍状态或习惯〞开展开展的普遍状态的文化。
威廉斯认为这几种文化定义皆过于狭隘,没有把握住文化的真正实质,文化不仅仅包括知识与艺术的产品及其实践,还应该包括物质产品及其实践,文化应该是包含物质、精神、制度各方面因素在内的人类特定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文化指的是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整体的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指这个阶级或集团的成员所生产出的知识产品或艺术著作;“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区别不在于无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资产阶级生产了哪些知识和想象意义上的作品,而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整体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差异和歧异。
作为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使得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既同利维斯主义,又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利维斯主义者看来,文化永远只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精英文化,文化是少数人的事;文化特指人类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实践,特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这样一些人类高等的精神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摘要:奇卡诺文学叙述中后现代主义手法应用比较普遍,复调叙述、“碎片式叙述、虚构性自传和书信体等语言和叙述手段被广泛运用。
基于这些创作手法构建的族裔文学构成了主流文化文学之外一种书写形式,既解构了宏观叙事的叙述权威,同时也以文化杂糅为基础重构新的墨美身份。
关键词:奇卡诺文学;后现代主义;解构;重构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新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杂糅特征,兼具拉美文学和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特征,体现了西班牙殖民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的杂糅,以及美国主流盎格鲁-撒克逊清教文化和西语裔文化的交融,这就是其独特的“三种文化渊源和“二次杂糅的经历。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沿袭了拉美文学的某些手法,结合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综合运用多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段。
尽管学术界对于“后现代的定义存在较多争议,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手法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再现手段,鉴于其鲜明的“去中心化、“反讽和“解构等特征,将其认同为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来解读奇卡诺文学如何利用语言和多重叙述来书写以文化杂糅为基础的少数族裔文化身份。
一、颠覆与重构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者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抹杀一些重要的分界线,特别是高雅文化和所谓大众文化之间的传统界限[1]。
当代奇卡诺文学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手法对中心和权威进行解构,采用詹明信所说的“零散性结构表现主体的消亡,将众多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物穿插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西班牙语的穿插使用外化小型叙事的功能,实现对元叙事及其权威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