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80.50 KB
- 文档页数:61
《黄帝内经》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內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包罗全⾯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近半数的篇幅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尤其是《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系统,其主要内容⾄今仍是针灸学的核⼼部分。
《内经》对针灸的理论和应⽤有全⾯的论述,其中关于灸法的论述涉及36篇,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对艾灸理论基础的奠定和后世艾灸疗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整理如下。
(⼀)灸法原则根据经络⽓⾎虚实不同,辨证施灸。
《素问通评虚实论》⽈:“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即指经络的分布⾛⾏各有处所,经⾏于⾥(阴)⽽络布于表(阳),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当辨证施以不同的灸法”。
根据六经⽓⾎的多少,精神情志的不同选⽤灸法。
《素问?⾎⽓形志篇》云:“夫⼈之常数,太阳常多⾎少⽓,少阳常少⾎多⽓,阳明常多⽓多⾎,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于筋,治之以熨引。
即是指出⾎⽓有多少,形志有苦乐,天⼈有常数,灸刺有常度。
(⼆)灸法作⽤《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分⼴泛,能治疗多种疾病。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温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者,喜温⽽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去之”。
即可⽤灸法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2.祛风和营《素问?⽟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使⼈毫⽑毕直,⽪肤闭⽽为热,当是之时,可汗⽽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灸刺⽽去之,弗治,肾传之⼼,病筋脉相引⽽急病名⽇契,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空论》⽇:“⼤风汗出,灸噫嘻”。
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腠理闭郁,营卫不和,此时⽤灸可以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
3.⾏⽓活⾎祛瘀《灵枢?刺节真邪》⽇:“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胶、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已通⾎脉乃⾏,脉中之⾎,凝⽽留⽌,弗之⽕调,弗能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