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音乐《春到沂河》
- 格式:ppt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13
春到沂河-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到沂河》的歌曲内容和背景;
2.能够正确吟唱《春到沂河》这首歌曲;
3.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及沂河的美丽。
4.能够在了解沂河的基础上,开展与文化景观地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引导学生们对沂河进行初步了解,让学生们通过听、看、思考等方式,感受沂河的美丽以及它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二)歌曲欣赏
1.听音乐,并做简单的打节拍动作,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让学生们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歌唱者等相关信息;
3.播放音乐,让学生们跟随着歌曲旋律,跟读歌词。
(三)歌曲学唱
1.分段练唱歌曲;
2.整体练唱歌曲。
(四)情感体验
1.通过了解沂河的相关信息,开展与文化景观、地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沂河的背景;
2.让学生模拟“自然音乐会”形式,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通过乐器、嗓音等各种
方式演奏出属于自己的“沂河之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春到沂河》的歌曲内容和背景,并通过练唱和模拟“自然音乐会”等方式体验沂河的美丽和自然之音。
三、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发言、表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后记
教学《春到沂河》这首歌曲,不仅是一次音乐教学,更是深层次的人文教育。
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沂河的相关知识、模拟“自然音乐会”等方式,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了解沂河的美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是一堂富有意义的音乐课程。
春到沂河反思:《沂蒙山小调》的引入,能有效地为学生欣赏《春到沂河》做铺垫。
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能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
反思: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唱,教师在要求学生聆听教师的语言、语调、音量的基础上,能有效地控制学生演唱歌曲的效果,学生能模仿老师的音量、语言,使歌曲更加生动,唱得更传情。
反思:通过音乐的学习,能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春天。
通过唱歌曲,使学生对春天的声响更有兴趣。
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当你现在有机会学习各种经验时,一定要倍加珍惜。
靠混日子是混不了一辈子的,许多过程都是不能省略的,至少学会这些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你所谓的成功,也许只是他们眼中短暂歇脚的驿站。
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
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
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
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
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
五年级下册聆听《春到沂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春到沂河》为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欣赏曲。
柳琴曲,王惠然作于1975年。
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落,快速强烈。
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实践方式参与探究柳琴的音色、表现特点等,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同时有效提高对不同乐器的鉴赏能力,并促进学生喜爱中国的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
2、能听辨出《春到沂河》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速度等特点。
3、熟悉并记忆音乐主题一,能用体态动作、舞动纱巾等感受与表现音乐主题二,了解柳琴在乐队中的作用,是乐队中担当主旋律的高音乐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学生。
小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之中,基本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学习能力已有稳步提高。
而且,本班的学生在年级里属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也经常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深刻的内涵.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创造的舞台,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性,让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用多种方式熟悉、体验、表现不同音乐主题,在主体参与中加深对作品音乐的感受。
《春到沂河》说课稿《春到沂河》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春到沂河:柳琴曲,王惠然作于1975年。
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落,快速强烈。
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聆听柳琴独奏《春到沂河》,感受乐曲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相像乐曲所描绘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2、认识民族乐器——柳琴,感受其音色,以及在《春到沂河》中所塑造的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
3、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提高学生欣赏民族器乐曲的能力。
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乐曲的旋律,相像动人的景象。
教学难点事提高学生对民族器乐曲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法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乐曲的情绪、把握乐曲内容。
四、学法指导:《春到沂河》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
春到沂河教案教材分析】《春到沂河》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柳琴家,琵琶家王惠然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独奏作品,乐曲为2/4拍。
羽调式。
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韵,娴熟细腻的艺术处理,深深体会大自然流水潺潺和万物生辉的美景,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民族乐器---柳琴,感受其音色,以及在《春到沂河》中所塑造的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未来生活的热烈向往。
2.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提高学生欣赏民族器乐曲的能力。
拓展音乐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感受音乐,听辨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聆听柳琴独奏曲。
感受乐曲浓郁的山东风味旋律,想象乐曲描绘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教学重点】以柳琴独奏《春到沂河》的赏析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想象动人的景象,【教学难点】对比欣赏柳琴与二胡演奏,感受弹拨乐器和弓弦乐器在演奏风格和音色的上的差异。
【教学模式】参与体验式【教学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听辨欣赏知识传授;拓展视野创作表现;综述小结【教学方法】演示法,欣赏对比,参与【教具准备】电脑,VCD,课件,实物柳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二)听辨赏析第一部分:民族器乐曲欣赏1. 你都认识哪些民族乐器。
2. 欣赏民族器乐演奏的《春节序曲》3. 引导学生用自己表现音乐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此部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表现力,提高听辨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第二部分:介绍柳琴1.介绍柳琴的历史2.介绍柳琴的构造3. 简介著名柳琴演奏家王惠然以及生平。
第三部分:新授一。
欣赏柳琴曲《春到沂河》引子(分段欣赏)1.欣赏乐曲后,你有什么感受?2.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为乐曲的引子部分画旋律线。
3. 简介什么是引子?4. 介绍什么是散板?二.欣赏乐曲的第一乐段1.劳动人民都做了些什么?2.这段出现几种主奏乐器?3.哼唱乐曲主旋。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柳琴独奏《春到沂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春到沂河》是一首具有山东民歌风格的柳琴独奏曲,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
这首乐曲以明快的旋律、富有特色的节奏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春天沂河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乐曲的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单易懂,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柳琴的音乐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乐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柳琴作为一种较陌生的乐器,学生可能对其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柳琴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柳琴的音乐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学会《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并能熟练演奏。
3.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柳琴的基本演奏技巧。
2.学会乐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3.理解乐曲的结构和风格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奏柳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乐曲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讲解法:教师讲解柳琴的基本知识和乐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3.练习法:学生跟随教师练习乐曲,培养演奏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柳琴图片、演奏技巧等。
2.柳琴乐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柳琴乐器。
3.音响设备:播放乐曲和伴奏音乐。
4.乐谱:《春到沂河》柳琴独奏曲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春到沂河》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然后简要介绍柳琴的特点和这首乐曲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柳琴乐器,讲解柳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同时,为学生示范演奏《春到沂河》,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练习乐曲,重点掌握节奏和音高。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熟练演奏。
《春到沂河》教案【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第10册第1课《春景》【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理念】体验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感受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分析】《春到沂河》这首曲子是柳琴代表曲,是王惠然作于1975年。
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聆听《春到沂河》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2.过程与方法:通过乐器实物观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乐器,了解乐器音色3.知识与技能:了解柳琴和琵琶的音色,对中国民族乐器产生喜爱之情【教学重点】聆听曲子各段的情绪【教学难点】区分柳琴与琵琶的区别【教学策略】实物触摸、聆听感受【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柳琴、琵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出示琵琶柳琴,初步了解乐器名称2、分小组观察琵琶与柳琴分别在形状、音高、大小、弦数上有什么异同点【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两样乐器的声音和外观二、新歌教学(一)听听两件乐器的声音1、欣赏琵琶演奏《春到沂河》引子部分2、欣赏柳琴演奏《春到沂河》引子部分3、拓展教授两件乐器的弹法区别【设计意图】利用曲子的引子部分展示音色,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乐曲氛围中(二)讲述柳琴历史(三)柳琴代表作:春到沂河1、复听引子,感受沂河化冻流水潺潺的景象2、初听快板,教唱主旋律3、对比快板加花片段,全班分组进行游戏4、感受两段快板表达的意境,分辨哪段更激烈5、聆听慢板,感受农闲休息时人们放松的心情和对大丰收的向往6、带动作完整欣赏全曲【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的分段感受乐曲情绪,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三、延伸拓展部分1、为什么《春到沂河》能够成为柳琴的代表作2、简介曲作者王惠然老师【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柳琴综合知识的了解四、小结部分柳琴琵琶都是中国民族乐器,除了它们中国还有非常多的乐器,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所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会喜欢上中国民族乐器,喜欢中国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