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马原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5.14 MB
- 文档页数:62
#马原笔记#第⼆章第⼆节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元性)⾮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在⼈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类实践的发展⽽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1.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也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物决断,⽽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实践本⾝是⼀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7-7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个正确认识,都是在⼀定范围内、⼀定程度上、⼀定条件下的认识,因⽽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定范围内、⼀定程度上、⼀定条件下,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它⼜是⽆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定范围、⼀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们在⼀定范围内和⼀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反对割裂⼆者辩证关系的形⽽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发展规律⼀(趋势):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的思维、⼈的认识能⼒的⽭盾本性,是⼈的思维的⾄上性和⾮⾄上性或⼈的认识能⼒的⽆限性和有限性的⽭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一、实践实践活动又称实践,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 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 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 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所以, 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 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 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马原第⼆章总结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类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定义:指具有⼀定思维能⼒,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1、主体(2)特征:⾃然性社会性意识性(3)形式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1)定义: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性2、客体(2)特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然客体:动植物等⾃然的物质(3)形式社会客体:社会中的⼈和关系思维客体:精神客体:⼈类的精神3、中介(⼯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具、⼿段以及运⽤、操作这些⼯具的程序和⽅法分类:物质⼯具:⼈们⽤的计算机,显微镜精神⼯具:观念⼯具(书籍,语⾔⼯具(⽂字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1)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2)相互作⽤1)确⽴实践的⽬的和⽅案2)实施实践⽅案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标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意图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客体改造者-----被改造者(⼆)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提出了可能陆游: 古⼈学问⽆遗⼒,少壮功夫⽼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得变⾰梨⼦,亲⼝尝⼀尝。
鲁迅:“第⼀次吃螃蟹的⼈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吃过,蜘蛛也⼀定有⼈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不吃了。
像这种⼈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
学⾄于⾏之⽽⽌矣。
⾏之,明也。
”(《儒效》)荀⼦“不登⾼⼭,不知天之⾼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提出了课题创造了⼯具提⾼了能⼒农耕—⽜耕—机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客观世界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2、唯⼼主义先验论含义:认为⼈的认识和认识能⼒先天就有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发产⽣的,⽽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间,附到⼈的⾝体并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