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图
- 格式:doc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3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为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发生,及时有效处理医疗纠纷,杜绝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1、成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委员会。
由院领导、院办、医务部、护理部、计划财务处和安全保卫处组成,委员会下设监控办公室,挂靠医务部.负责组织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监督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等实行情况。
2、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院长、医务部、护理部及各科室专家和外院专家组成,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对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进行分析、论证和定性工作,提出整改意见,修订和完善有关医疗安全各项制度。
3、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由专职人员组成,挂靠医务部,受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委员会直接领导,及时受理并处理各种投诉及医疗争议。
二、医疗事故防范1、强化安全医疗教育。
每年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培训,不定期地进行医疗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及时传达上级卫生部门的有关医疗安全方面文件和各项规定.2、建立和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有章可循的关健,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死亡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重视病历书写质量,病历保管规定,规范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植入物准入的管理。
3、落实各科室医疗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科室成立医疗安全小组,制订相应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经常开展以科室为单位安全质量活动,规定每月底向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办公室报告一次医疗缺陷、差错、事故或存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三、医疗事故处理1、当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争议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小时之内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汇报,发生医疗事故的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遇到医疗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程序都有几个步骤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程序都有几个步骤?(一)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调查1、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立即组织专人进行调查;2、参加调查人员应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医学专家;3、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查证核实后,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判定为医疗事故。
对于因医学科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或需要明确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的,应当交由市医学会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二)对医疗机构报告的医疗事故进行审核并逐级报告1、医疗事故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向其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时限可以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也可以按年度报告。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应当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①医疗过失行为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②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人以上(含3人)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③卫生部或本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2、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单位、报告时间;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后果(死亡、残废、器官损伤、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人身损害后果等);医患双方当事人的情况;死亡患者是否尸检、尸检结果;初步处理意见等。
3、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逐级将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依法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的情况上报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其内容如下:①本行政区域内医疗事故发生的情况,如医患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和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事故情况,医疗事故等级、医疗事故赔偿数额等;②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的情况。
医疗事故处理全程图解第一章医疗事故法律关系的确定一、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二、实践中,如何认定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已经实际上形成了医患关系?三、发生医疗事故该如何处理?四、医疗事故处理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五、如何才能构成医疗事故?六、哪些人员或机构才能制造医疗事故?七、如何认定医疗事故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八、什么是医疗事故中行为人的过失?九、医疗机构的过失主要表现是什么?十、医务人员的过失主要表现是什么?十一、哪些不作为行为可以构成医疗事故?十二、医务人员的故意行为包括哪些?十三、医疗事故中给患者造成的损害后果是指什么?十四、医疗事故中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如何认定?第二章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一、哪些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二、紧急情况下抢救患者生命造成不良后果的,不是医疗事故三、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不属于医疗事故四、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五、医方实施的无过错输血引起的感染,不属于医疗事故六、因患者自身原因导致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七、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但某些隋况下医院同样要承担责任第三章医疗事故的分级一、为何要对医疗事故进行分级?二、医疗事故分级的依据三、医疗事故可以分为哪几级?四、一级医疗事故的认定五、二级医疗事故的认定(一)哪些情况属于二级甲等医疗事故?(二)哪些情况属于二级乙等医疗事故?(三)哪些情况属于二级丙等医疗事故?(四)哪些情况属于二级丁等医疗事故?六、三级医疗事故的认定(一)哪些情况属于三级甲等医疗事故?(二)哪些情况属于三级乙等医疗事故?(三)哪些情况属于三级丙等医疗事故?四、患者提交给卫生行政部门的申请书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五、医疗机构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理的程序如何?六、卫生行政部门主要审查的内容是哪些?七、经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调解书的内容有哪些?八、对行政调解结果不服或反悔,应该怎么办?九、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罚是什么意思?十、对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行政处罚的措施十一、对卫生行政部门怠于处理医疗事故应处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的情形十二、医疗机构违法应处以行政处罚的情形十三、收受利益出具虚假医疗事故鉴定的人员应该如何处罚?十四、承担尸检任务的医疗机构,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尸检的行政处罚第六章医疗事故的民事救济一、在医疗事故纠纷处理中,民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二、医疗事故中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事故赔偿的协议书有哪些内容?三、可以作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原告是哪些人?四、哪些人可以称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的被告?五、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的诉讼时效是怎样的?六、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应由谁来支付?支付方式如何?七、患者因医疗事故受到损害而需要后续治疗或康复治疗的,后续治疗费用是否实行一次性结算?康复治疗费用是否应由医疗机构承担?八、医疗事故赔偿项目有哪些?第七章医疗事故的刑事救济一、什么是医疗事故的刑事救济?二、患者寻求刑事救济的步骤三、医疗事故刑事救济中的立案管辖四、医疗事故刑事救济中的审判管辖五、什么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六、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可能承担的刑事责任有哪些?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人员出具虚假鉴定书可能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八、什么是医疗事故罪?九、什么是非法行医罪?十、扰乱医疗秩序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第八章医疗事故赔偿的证据收集与举证责任一、医疗事故赔偿的证据有哪些?二、医疗机构应当证明哪些事项?三、患者需要证明的事项有哪些?四、患者如何获得由医疗机构掌握的病历材料?五、医疗事故发生时,病历资料如何封存、启封、保管?六、患者死亡后患者尸体处理时,患者家属需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第九章医疗事故赔偿计算和标准一、医疗费计算公式和标准如何?二、误工费计算方式和标准如何?三、住院伙食补助费计算方式和标准如何?四、陪护费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如何?五、残疾生活补助费计算方式和标准如何?六、残疾用具费计算方式及标准如何?七、丧葬费计算公式及标准如何?”八、被扶养人生活费计算方式及标准如何?九、交通费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如何?十、住宿费计算方式及标准如何?十一、营养费的计算方式及标准如何?十二、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式及标准如何?十三、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计算方式及标准如何?附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4.4)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2002.7.31)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2002.7.31)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02.8.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2002.8.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2003.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3.12.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1.3.8)。
122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示意图
科室当事人
科室主要负责人接待 听取患方意见、予以解释、沟通 质控科接待 科室分管院长 处置预案 县卫生局
质控科调查取证 通知保卫科,保安人员协助
当事科室积极配合 报告
提出初步意见 公安机关、维稳办、综治办
在分管当事科室院领导的主持下
组织科室主要负责人与患方见面解释
争取得到患方理解
结束纠纷,善后处理 医调中心调解、医疗事故或司法鉴定、仲裁机构仲裁等合法途径解决、司法诉讼
报告
通知科室接
报告 启动 化解 不能化解 报告。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图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根据医患纠纷事件的性质、情节轻重、事态发展情况,分成以下三级处置预案:
1、三级处置预案
一般医患纠纷,患方人数在5人以内,没有过激行为,可通过该级做好解释工作即能解决的,则采取此方案。
处置流程图
出现患方聚众走访,直接到院长办公室、医务科等部门投诉,患方人数在10人以内,有过激行为迹象的,且经过三级处置预案难以解决的医患纠纷,则采取此方案。
处置流程图
出现患方在医院内寻衅滋事;故意损坏或抢夺公私财物;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非法占据办公、诊疗场所;在医院内外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堵塞交通;抢夺尸体或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的;抢夺患者或他人医疗文件及与医患纠纷相关的医疗证物(如药品、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等),经劝说无效的;其他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行为的医患纠纷事件,经过二级处置预案难以解决的医患纠纷,则应及时启动此方案。
处置流程图。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按照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与完善医疗不良事件和事故监测网络体系,重点是医疗及护理差错、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所致不良事件等项目的监测、报告、登记和处理制度。
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事故或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争议的,须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向医务科和医患协调办公室报告。
三、医务科在接到报告后,积极组织专家抢救,同时调查医疗过程有无过失,是否违反医疗常规及规范,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分管院长汇报,并形成书面资料向市卫健委医政处报告。
四、医患协调办公室负责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并根据情况启动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应急机制。
五、保卫科立即到事发现场,维护正常工作秩序。
保证医务人员及会谈人员的安全。
负责与市卫健委、综治办、辖区公安机关及相关综治维稳部门联系,汇报纠纷发生情况。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是指针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生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规定了相关报告和处理的制度和程序。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违反职业道德或工作纪律,导致患者重大损害或严重后果的行为。
医疗事故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因失职、疏忽或技术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患者死亡、重伤或其他严重后果的事件。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保护患者的权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被要求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
一般来说,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在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后,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该积极配合相关调查和处理工作。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提升医疗质量。
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医疗监管和管理,提高社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第 1 页共 1 页。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为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特制定《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1、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3、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严禁在患者面前诽谤他人和他科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4、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
5、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3)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4)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5)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6)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7)有感染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8)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9)住院预交金不足者;(10)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11)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2)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13)患者选医师诊疗者;(14)特殊身份的患者。
6、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
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7、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
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
8、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禁止将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于18岁以下人群。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严禁滥用抗生素,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一般不得预防性使用。
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院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医院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能够及时被发现、调查和处理,以保障患者的权益,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医院应建立健全内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和外部报告渠道,确保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日常监测和监管。
具体的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医院内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院应设立医疗事故报告机构或专门小组,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医疗事故报告。
医院内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应规定医务人员发现或知晓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后的报告程序和责任。
2. 外部报告渠道:医院应设立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渠道,如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等,以便及时报告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同时,医院应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和证据。
3. 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分类:医院应明确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分类,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判断何种情况需要报告。
4. 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报告程序和时限:医院应规定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报告程序和时限,明确有关人员应如何报告,以及报告应在何时进行。
5. 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报告的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医院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如停止相应的医疗行为、整改医疗工作流程等。
总之,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权益,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并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一、各科室发生或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应立即报告医务科(下班和节假日期间报行政总值班),医务科、医疗安全科应到临床科室查看,并于12小时内向所在莱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科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医疗机构名称;(二)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性别、科室、专业、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五)采取的医疗救治措施;(六)患方的要求;(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名以上患者死亡、10名以上患者出现人身损害的,临床科室应当立即向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汇报,医务科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分管院长、院长(行政值班领导),并立即向莱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医疗机构名称;(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三、医疗事故争议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莱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二)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三)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四)整改措施;(五)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四、医疗事故争议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双方当事人协商或第三方调解解决的,应当在协商(调解)解决后7日内莱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二)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或行政调解书,载明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三)双方当事人签定的或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四)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五)医疗机构整改措施;(六)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医疗过失行为和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医疗过失行为,避免事故再次发生,我国建立了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并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追责。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发现的医疗事故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报告。
医疗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事故的起因、发生的经过、危害程度等相关信息,以及可能的处理措施。
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疗事故,确保受害者及时得到救治,同时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是指医疗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犯有的严重的过失行为。
由于医疗事故的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必须进行追责。
对于故意伤害患者的行为,应予以刑事追究;对于过失伤害患者的行为,应进行行政追究。
同时,对受害者进行相应的赔偿,以补偿其损失。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对医疗事故报告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医疗机构要主动履行医疗事故报告的责任,实现报告的全面、及时和真实可靠。
同时,对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医疗过失行为要进行认真调查和追责,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也应加强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为当事人提供一种公正、公平、高效的解决路径。
当前,一些医患矛盾较难化解,导致医疗过失行为的发生和反复。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中立、公正的调解机构,通过调解和仲裁等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
总之,加强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是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医疗过失行为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疗事故,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救治和赔偿,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同时,也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一个正常运行的环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这样,医疗行业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晓李飞刀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一、医疗机构发生或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医疗机构名称;(二)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性别、科室、专业、职务和/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五)采取的医疗救治措施;(六)患方的要求;(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名以上患者死亡、10名以上患者出现人身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逐级报告至卫生部;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发生上述情形的,还应当同时逐级报告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医疗机构名称;(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三、医疗事故争议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二)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五)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四、医疗事故争议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双方当事人协商或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协商(调解)解决后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二)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或行政调解书,载明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三)双方当事人签定的或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四)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五)医疗机构整改措施;(六)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范本一、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制度1. 目的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过失行为,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2.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的所有医疗机构和部门,包括临床科室、检验科室、放射科室等。
3. 报告的内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医疗过失行为的基本信息,包括医生姓名、所属科室、过失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2) 医疗过失行为的详细描述,包括病情诊断错误、手术操作失误、药物使用错误等。
(3) 医疗过失行为造成的后果,包括患者的伤势程度、生命危险程度等。
(4) 医疗过失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
4. 报告的流程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流程如下:(1) 发现过失行为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的主任或上级报告。
(2) 科室的主任或上级应及时调查核实,并将调查结果书面报告给医院的相关负责人。
(3) 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应根据报告内容,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追究责任等。
(4) 医院应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情况上报给相关政府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5. 报告的保密性医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应保持严格的保密性,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给外部人员。
只有在法律规定或相关机构要求下,才能将报告情况向外披露。
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1. 目的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报告医疗事故的发生情况,开展事故调查,找出事故的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
2.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疗机构和部门。
3. 报告的内容医疗事故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事故的基本信息,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型等。
(2) 事故的详细描述,包括事故的经过、原因分析等。
(3) 事故对患者的影响和后果,包括伤势情况、医疗费用等。
(4) 事故处理的情况,包括对责任人的处理、对患者的赔偿等。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根据医患纠纷事件的性质、情节轻重、事态发展情况,分成以下三级处置预案:
1、三级处置预案
一般医患纠纷,患方人数在5人以内,没有过激行为,可通过该级做好解释工作即能解决的,则采取此方案。
处置流程图
出现患方聚众走访,直接到院长办公室、医务科等部门投诉,患方人数在10人以内,有过激行为迹象的,且经过三级处置预案难以解决的医患纠纷,则采取此方案。
处置流程图
出现患方在医院内寻衅滋事;故意损坏或抢夺公私财物;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非法占据办公、诊疗场所;在医院内外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堵塞交通;抢夺尸体或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的;抢夺患者或他人医疗文件及与医患纠纷相关的医疗证物(如药品、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等),经劝说无效的;其他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行为的医患纠纷事件,经过二级处置预案难以解决的医患纠纷,则应及时启动此方案。
处置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