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污染来源与砷中毒的常识(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75 KB
- 文档页数:2
砷中毒原理砷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中。
然而,长期接触或摄入过量的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砷中毒。
砷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症状,它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了解砷中毒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砷中毒至关重要。
砷中毒的原理主要包括砷的摄入途径、砷的代谢途径和砷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首先,砷可以通过吸入、食物和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
其中,饮用含砷量超标的地下水是砷中毒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次,一旦砷进入人体内部,它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砷会与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最后,砷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细胞和器官的损害,它可以影响DNA合成、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呼吸等生物化学过程,导致细胞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和器官功能衰竭。
砷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类型。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甚至死亡等症状,通常是由于误食或吸入高浓度砷化合物所致。
而慢性中毒则是由长期接触低浓度砷化合物所引起,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慢性皮肤病、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损害等。
这些临床表现是由于砷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毒性作用所导致的,它们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砷中毒的原理,预防和治疗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强对砷中毒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砷中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控制,减少砷在环境中的污染和积累。
此外,还应加强对饮用水和食品中砷含量的监测和控制,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
对于已经发生砷中毒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解毒治疗,减轻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
总之,砷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症状,它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砷中毒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砷中毒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砷中毒的认识、加强环境监测和控制、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砷中毒,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砷的危害与防治一、砷的来源自然的来源,主要来自母岩或土壤母质的风化,地壳中砷的含量约1.8 mg/kg ;自然的土体中,砷含量范围为0.2~40 mg/kg ,帄均浓度为5 mg/kg 。
海水中砷的含量帄均浓度为3 µg/L ,每年流入海洋的砷量达1.5×10-7 kg,估计海洋中砷的总重量达4.3×1012 kg 。
火山喷发物中砷含量约20 mg/kg。
大气中砷的主要来自土壤和植物体的释出,估计每年从地表以蒸气型态逸散至大气中的砷,约有2.37×二、工业上砷的污染:工业上砷的污染,主要来自排放的废水。
焦炭、含砷黄铁矿床、及其它金属矿场的冲出物;玻璃器皿制造、木材防腐剂、陶瓷制造业、冶金工业、制革厂、纺织业、染料厂、炼油工业、稀土金属工业等都可能排放出含砷废水。
若此含砷废水流入河流中或湖泊中,不仅危害到水中动植物,亦可能渗透到土壤中,而危害到陆生的动植物。
工业上的砷污染,也是造成人体砷中毒的祸首。
三、农业上砷的污染:砷除了可作为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以外,还可作为干燥剂及木材防腐剂。
常见的含砷杀虫剂有砷酸铜、砷酸镉、砷酸铅、砷酸钙、砷酸铁及砷酸锰等;亚砷酸钠则可当作去除虱子的浸液。
而最常见的除草剂则有MSMA(monosodium methanearsonate)和双甲基砷剂;由于具高效率且低成本,常被用来防治棉花种植地的多年生杂草,双甲基砷剂杀草方面不具有选择性,是属于萌后处理接触型杀草剂,亦是一有效的土壤杀菌剂。
含砷农药的大量及长期使用,会使大部分的砷进入土壤并残留,而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发生毒害作用。
以上这一些有毒的砷大都来自人类文明的废弃物,少部分来自生物体的代谢物;若长久累积,将使我们居住的环境以及人类本身遭受砷污染的危害。
四、砷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对人体而言,砷中毒之主要来源为水或食物。
例如进入鱼体内的砷,主要是以arsenobetaine及arsenocholine的型态存在,此两种型态的砷几无毒性,且易从人体排出。
砷元素的防治措施砷元素的概述砷(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有毒物质。
砷元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自然界的地质活动、矿产开采、农业活动和工业污染等造成的。
长期暴露于砷元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慢性中毒、致癌性和生殖毒性等。
因此,对于砷元素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
砷元素的来源砷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地质活动:地壳中含有一定量的砷元素,地壳的运动和地质活动会导致砷元素的释放和扩散。
2.环境污染:工业生产、燃煤和石油燃烧等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砷和无机砷,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害。
3.农业活动:土壤中的砷元素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和农业废弃物等。
4.饮用水:地下水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砷元素,长期饮用含有砷元素的水源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砷元素的防治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针对砷元素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土壤、空气、水源、农产品和人体健康,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止砷元素污染带来的风险。
控制砷元素污染源1.工业控制: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采取合理的净化措施,减少砷元素的排放。
2.农业控制: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控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避免砷元素进入土壤和水源中。
3.水源控制:进行水源的监测和评估, 若发现含有砷元素的水源,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使用过滤器、反渗透和加热等方式。
土壤修复针对砷元素污染的土壤区域,应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可采用以下方法:1.土壤固化剂:使用土壤改良材料进行固化,如石灰、硫酸铁等,能够有效减少砷元素的迁移和释放。
2.生物修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来修复砷元素污染的土壤。
3.土壤深采或迁移:将受到砷元素污染的土壤深度开采或迁移到其他地方,放置于专门的污染区域进行处理。
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砷元素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砷元素污染的认知水平,掌握防护知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监管和法规建立健全的砷元素防治法规和标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严禁非法排放和违规行为。
砷化学元素砷化学元素,符号As,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第16族。
砷在地壳中含量较高,常以砷化物形式存在。
砷的化学性质与磷相似,具有一定的毒性。
本文将对砷的基本信息、性质与用途、毒性及其影响、环境分布与污染来源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砷的基本信息砷化学元素是一种灰白色固体,分子量为74.92,熔点为115℃,沸点为2200℃。
砷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砷矿石的形式存在,也可通过生物合成。
砷的氧化态为+3和+5,常见的砷化合物有砷酸盐、亚砷酸盐等。
二、砷的性质与用途砷具有多种性质,包括半导体性能、催化性能、抗菌性能等。
在工业上,砷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农药、医药、染料等领域。
此外,砷还用于制作合金、玻璃着色以及木材防腐等。
三、砷的毒性及其影响砷具有较高的毒性,人体摄入一定剂量后可导致中毒。
砷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神经系统损害、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等。
长期暴露于砷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导致皮肤癌、肺癌等恶性肿瘤。
四、砷的环境分布与污染来源砷在地壳中含量较高,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砷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
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砷矿开采与加工、含砷废水排放、农药使用、煤炭燃烧等。
五、砷污染的防治措施针对砷污染,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砷矿资源管理、规范砷化工产业发展、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推广无砷农药、优化煤炭燃烧技术等。
此外,还需加强砷污染监测和风险评估,提高公众对砷污染的认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总之,砷化学元素作为一种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然而,砷的毒性使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砷(As)污染的主要来源砷污染是指由砷或其化合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砷和含砷金属的开采、冶炼,用砷或砷化合物作原料的玻璃、颜料、原药、纸张的生产以及煤的燃烧等过程,都可产生含砷废水、废气和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
含砷废水、农药及烟尘会污染土壤,砷在土壤中累积并由此进入农作物组织中。
砷和砷化物通过水、大气和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
砷污染中毒事件(急性砷中毒)或导致的公害病(慢性砷中毒)已屡见不鲜。
——镉(Cd)污染的主要来源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主要用在电池、染料或塑胶稳定剂,它比其他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所吸附。
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会造成污染。
污染源主要是铅锌矿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和用镉化合物作原料或触媒的工厂。
镉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气型和水型两种。
气型污染主要由含镉工业废气扩散并自然沉降,蓄集于工厂周围的土壤中,污染范围有的可达数公里。
水型污染主要是铅锌矿的选矿废水和有关工业(电镀、碱性电池等)废水排入地面水或渗入地下水引起的。
水体中镉的污染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工业废水。
硫铁矿石制取硫酸和由磷矿石制取磷肥时排出的废水中含镉较高,大气中的铅锌矿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燃烧、塑料制品的焚烧形成的镉颗粒都可能进入水中。
在城市用水过程中,由于容器和管道的污染也可使饮用水中镉含量增加。
———Cr电镀,染料,制药,皮革,颜料等化合物制造企业所排放的三废。
——Cu含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厂的三废,含铜农业化合物和有机物肥的使用————Hg垃圾焚烧,采矿,排放工业废水,电池制造,农业耕作使用含汞化肥农药-----------Ni工业污染——铅(Pb)污染的主要来源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油燃烧产生的废气,含铅涂料,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生产活动等。
铅及其化合物是一种不可降解的环境污染物,性质稳定,可通过废水、废气、废渣大量流入环境,产生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铅对机体的损伤呈多系统性、多器官性,包括对骨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的毒害作用。
砷污染:来源、危害和解决方案砷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对水体、土壤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砷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并分点列出具体步骤。
一、砷污染的来源:1. 自然来源:砷在地壳中广泛存在,并随着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释放到环境中。
2. 工业排放:一些工业活动,如冶炼、煤矿开采等,会释放大量的砷污染物。
3. 农业活动:农药和化肥中含有砷,过量的使用导致砷流入土壤和水体。
二、砷污染的危害:1. 健康影响:长期接触高浓度砷会引发多种疾病,如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
2. 环境影响:砷污染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解决方案:1. 监测:建立全面的砷污染监测体系,定期对水源、土壤和农产品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砷污染的情况。
2. 水处理:建设高效的水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过滤技术和活性炭吸附剂去除水中的砷污染物。
3. 土壤修复:开展土壤修复工作,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砷污染,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4. 农业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施用,减少砷流入土壤与水体。
5. 呼吸防护:对于那些长期接触砷污染环境的职业工人,应加强防护措施,戴好口罩和防护服。
6.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砷污染的危害,提倡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
7. 合作共享: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共同解决砷污染问题,加强科研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
综上所述,砷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
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为解决砷污染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水处理和土壤修复工作,合理管理农业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共享经验。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少砷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砷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引言砷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具有丰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价值。
在自然界中砷以砷矿石的形式存在,并且在地壳中较为广泛地分布。
砷及其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用于冶金、农业、制药、化工等领域。
但是,砷也是一种有毒物质,长期暴露于砷及其化合物中容易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致命。
因此,对砷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砷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毒性、应用以及环境和健康影响等方面对砷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砷的基本性质砷是一种原子序数为33的元素,原子量为74.92。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氮族元素中,与磷和锑处于同一族。
砷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常见氧化态有-3、0、+3和+5。
在自然界中,砷以砷矿石的形式存在,如砷砂矿(As4S4)和砷铅铟矿等。
此外,砷还可以形成与金属元素、氧、硫等构成的化合物。
2. 砷的化学反应砷在化学反应中可以表现出多种价态,常见的有三价和五价态。
在水溶液中,砷的化学性质与其活动价态密切相关。
对于三价砷(As(III))来说,在弱碱性的环境下,可以形成砷酸盐,如亚砷酸盐(H3AsO3)。
而五价砷(As(V))则可以与氧形成砷酸盐,如砷酸盐(H3AsO4)。
此外,砷还可以与许多金属元素形成多种化合物,如砷化氢(AsH3)、砷化镉(Cd3As2)等。
3. 砷的毒性砷及其化合物是一类极具毒性的物质,常被称为“慢性毒药”。
砷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进食、水和空气中的砷化合物等途径被摄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砷在人体内主要通过口腔黏膜、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在体内主要通过对酶系统的抑制、对DNA的损害、阻断细胞呼吸等途径对细胞和器官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多种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而且,由于砷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污染,使得砷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被摄入到人体内。
对砷的急性中毒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周身乏力、呼吸急促和心跳加速等。
而对砷的慢性中毒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卡汗病、皮肤角化病等。
砷的存在形态和毒性、饮料及其他食品中砷的限量与来源一、砷的存在形态及毒性1、砷的毒性及对人体的危害在食品安全方面,砷元素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有害元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低剂量的无机砷如果被长期摄入,虽然不会产生急性中毒反应,但对身体健康还是有很大的威胁,容易引发皮肤癌、膀胱癌、肾癌等疾病。
砷和癌之间的关系,现已成为地方病调查和临床诊断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2、砷的存在形态及毒性科学研究发现,砷元素以许多不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空气、土壤、沉积物和水中发现的主要砷化物有亚砷酸盐、砷酸盐等无机砷和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等简单烷基化有机砷。
海产品中则主要以砷甜菜碱和砷糖等结构较为复杂的有机砷形式存在。
不同的砷形态具有不同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特别是其毒性依赖于其化学形态。
砷的无机化合物一般具有毒性,随化合价和结合基团不同,其毒性依照砷化氢、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亚砷酸、砷酸的顺序依次减小,食物或水中的无机砷(如亚砷酸根)进入人体之后,能与带巯基的酶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使得很多生物酶的活性降低或消失,严重干扰细胞的生物功能、结构和正常代谢;而砷的有机化合物毒性一般比无机砷要小得多,甚至有些烷基化程度较高的有机砷化合物,如砷甜菜碱、砷糖等,几乎没有毒性。
砷是高度毒性的元素,其毒性取决于砷的化学形式。
过去一般公认无机砷(iAs)比甲基化砷化合物的毒性大,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报道,三价的甲基化砷化物毒性远远大于无机砷,因此砷的形态分析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环保、食品检验检疫行业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EPA将冷阱−还原蒸汽−原子吸收法推荐为四种毒性较高的砷的形态分析的标准方法【有毒性的砷的形态:As(III) - As(V) – MMA – DMA】。
“砷和砒霜并不一样,砒霜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砷的化合物,不该将砷与砒霜划等号。
现行的技术主要是使用原子荧光来进行砷的检测,区别总砷和无机砷的,主要是前处理方法的不同。
砷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元素,它存在于许多矿物质、土壤和水体中。
当然,砷也存在于人体内,但过量摄入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砷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这让砷污染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砷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一、砷污染的来源砷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因素:砷是地球化学元素之一,因此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水体、土壤、岩石中均含有砷元素,但是砷在这些情况下往往处于低浓度状态,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2. 工业污染:许多工业过程会导致砷的释放,例如煤燃烧和金属冶炼等。
3.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常常使用含有砷的杀虫剂和化肥,这些化学物质会排放到水体、土壤中,最终会污染食品。
4. 饮用水:如果饮用水源中砷浓度过高,也会导致砷污染。
这通常是因为水源地处于砷矿区,或者是因为水源受到附近工业污染的影响。
二、砷污染的危害砷元素的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长期摄入高浓度的砷元素,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问题:1. 皮肤损害:砷元素可能导致色素沉着、角化和红斑等皮肤病。
2. 癌症:砷元素的摄入可能导致肺癌、肝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
3. 神经系统损害:高浓度的砷元素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严重时可能导致截瘫等症状。
4. 内分泌系统损害:砷元素可能对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名为“黑脚病”的疾病。
三、砷污染的治理技术治理砷污染有多种技术手段可供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吸附剂法:通过添加吸附剂,将水体中的砷元素吸附下来,从而实现砷污染的治理。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铁、铝等金属离子和活性炭等。
2. 沉淀法:通过添加沉淀剂将水体中的砷元素沉淀下来,形成不溶性沉淀,从而实现砷污染的治理。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
3. 生物还原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对砷元素进行还原,从而使其沉淀下来。
生物还原法可以用于地下水和土壤的砷污染治理。
4. 隔离技术:通过人工隔离的方法,将受到砷污染的区域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避免砷元素进一步污染周围环境,同时通过加强地下水管理和监测等手段控制砷元素的扩散。
砷污染来源与砷中毒的常识(一)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肺、胃肠道、粘膜吸收入血。
随血液流动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皮肤、毛发、指甲中含量最高,部分随尿液排出。
1.砷的一般情况砷,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非金属元素。
地壳中的含量约为2~5mg/kg,为构成地壳元素的20位,第5族的主族,原子序数为33,原子量为74.9216。
在土壤、水、矿物、植物中都能检测出微量的砷。
在正常人体组织中也含有微量的砷。
单质砷无毒性,砷化合物均有毒性。
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大,约为60倍;有机砷与无机砷毒性相似。
人口服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为5~50mg,致死量为70~180mg(体重70kg的人,约为0.76~1.95mg/kg,个别敏感者img可中毒,20mg可致死,但也有口服10g以上而获救者)。
人吸入三氧化二砷致死浓度为0.16mg/m3(吸入4h),长期少量吸入或口服可产生慢性中毒。
在含砷化氢为img/L的空气中,呼吸5~10分钟,可发生致命性中毒。
2.砷污染来源于哪儿?砷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和地球化学因素,工业污染“三废”是人为污染的主要来源。
3.什么是砷中毒?砷中毒,是由于短期大量或长期接触砷化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在生产和使用砷化物中,因发生生产事故或设备检修时,接触含砷化物烟雾、蒸气或粉尘,如防护不周,可经呼吸道吸入,少量也可经消化道及皮肤污染吸收而中毒。
生活中多因误服三氧化二砷或应用过量含砷药物引起,亦可因食用被砷污染的食品、食盐、饮水等引起急性或慢性砷中毒。
4.饮水型砷中毒的限值是多少?饮用砷超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目前WHO的推荐生活饮用水中砷含量限值为0.Olmg/L,而我国的《生活饮用水IE~标准》规定为0.05mg/L。
当长期饮用水砷含量>;0.img/L的水时,会出现砷中毒患者,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为轻型;当水砷为0.6mg/L或以上时,出现患者的最短潜伏期为半年,饮用10年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47.2%。
简述预防砷中毒的措施一、了解砷的来源。
1.1 砷在自然界的分布。
砷这个东西啊,它在自然界到处都有。
有些矿石里就藏着砷,像雄黄啊,雌黄啊,这些东西看着挺特别,可里面的砷要是不小心进到人体,那可就麻烦了。
还有些土壤里也有砷,要是在这种土地上种庄稼,庄稼可能就会吸收砷,然后我们吃了这些庄稼就有中毒的风险。
这就好比“病从口入”,我们得小心这个隐藏在食物源头的危险。
1.2 人为因素导致的砷污染。
现在这社会啊,有些工业活动也会产生砷污染。
比如说一些金属冶炼厂,他们在提炼金属的时候,可能就会把砷释放到环境里。
还有些化工企业,如果处理不好废弃物,砷就会偷偷溜出来。
这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到处搞破坏,给我们的环境和健康带来威胁。
二、从饮食方面预防砷中毒。
2.1 选择安全的食物。
咱们在买食物的时候啊,可不能马虎。
那些可能被砷污染地区产的食物,尤其是大米啊,要多留个心眼。
尽量选择有正规来源,经过检测的食品。
就像咱们常说的“小心驶得万年船”,吃的东西关乎健康,可不能随便。
对于海产品,有些贝类可能会富集砷,那也得适量食用,不能贪多。
2.2 饮水安全。
水可是生命之源,但是水里也可能有砷啊。
如果是地下水,特别是那些靠近矿区或者污染企业的地方,一定要检测合格了才能喝。
要是不确定,就喝经过净化处理的水。
这就好比渴了不能乱喝水,要找干净可靠的水源,不然就像“饮鸩止渴”,那可不得了。
三、日常生活中的防范措施。
3.1 避免接触含砷物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含砷的东西咱们得离远点。
比如说一些老式的杀虫剂、鼠药,这些里面可能就有砷。
家里要是有这些东西,可得妥善保管,千万别让孩子或者宠物碰到。
这就像把危险的东西锁在笼子里一样,不让它有机会伤人。
3.2 工作中的防护。
要是工作中会接触到砷,那防护措施必须做到位。
像在那些可能接触砷的工厂上班,要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
这就好比上战场要穿盔甲一样,得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
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身体,换衣服,可不能把砷带回家。
砷污染来源与砷中毒的常识(一)
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肺、胃肠道、粘膜吸收入血。
随血液流动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皮肤、毛发、指甲中含量最高,部分随尿液排出。
1.砷的一般情况
砷,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非金属元素。
地壳中的含量约为2~5mg/kg,为构成地壳元素的20位,第5族的主族,原子序数为33,原子量为74.9216。
在土壤、水、矿物、植物中都能检测出微量的砷。
在正常人体组织中也含有微量的砷。
单质砷无毒性,砷化合物均有毒性。
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大,约为60倍;有机砷与无机砷毒性相似。
人口服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为5~50mg,致死量为70~180mg(体重70kg的人,约为0.76~1.95mg/kg,个别敏感者img可中毒,20mg可致死,但也有口服10g以上而获救者)。
人吸入三氧化二砷致死浓度为0.16mg/m3(吸入4h),长期少量吸入或口服可产生慢性中毒。
在含砷化氢为img/L的空气中,呼吸5~10分钟,可发生致命性中毒。
2.砷污染来源于哪儿?
砷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和地球化学因素,工业污染“三废”是人为污染的主要来源。
3.什么是砷中毒?
砷中毒,是由于短期大量或长期接触砷化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在生
产和使用砷化物中,因发生生产事故或设备检修时,接触含砷化物烟雾、蒸气或粉尘,如防护不周,可经呼吸道吸入,少量也可经消化道及皮肤污染吸收而中毒。
生活中多因误服三氧化二砷或应用过量含砷药物引起,亦可因食用被砷污染的食品、食盐、饮水等引起急性或慢性砷中毒。
4.饮水型砷中毒的限值是多少?饮用砷超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
目前WHO的推荐生活饮用水中砷含量限值为0.Olmg/L,而我国的《生活饮用水IE~标准》规定为0.05mg/L。
当长期饮用水砷含量>;0.img/L的水时,会出现砷中毒患者,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为轻型;当水砷为0.6mg/L或以上时,出现患者的最短潜伏期为半年,饮用10年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