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逆向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35
逆向选择∙ 1 什么是逆向选择∙ 2 为什么说逆向选择是无处不在[1]∙ 3 逆向选择案例分析o 3.1 案例一:逆向选择实例[2]o 3.2 案例二:逆向选择案例分析(补充)[3]o 3.3 案例三:C2C电子商务中逆向选择分析[4]o 3.4 案例四:浅论网络交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5]o 3.5 案例五:关于商业医疗保险中逆向选择问题的探讨[6]∙ 4 参考文献什么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打假”问题,关键是解决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舍此可能越打越假。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
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
所以,叫“逆向选择”。
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
为什么说逆向选择是无处不在[1]首先,“完全信息假定”作为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无法成立的。
这个论断并不是说这个“完全”二字过于理想化,而是这种假定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的简约。
在早前的一个帖子里已经提到,在私有制度选择的大前提之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有被私有化的倾向,因此,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也是一种被私有化的对象。
因此,“完全信息”从根本上否认了信息是一种生产要素,也从根本上和私有化的制度前提相冲突。
逆向选择的概念
逆向选择是指在做出选择时,采取与主流或普遍观点相反的决策方式。
它通常是基于一种对问题的不同分析和思考方式,旨在寻找非传统、独特或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逆向选择的概念源自《逆向思维》这本书,作者大卫·戈塔德认为,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大众常常倾向于采取相似的思考方式,导致缺乏创新和突破。
他提倡通过逆向思维来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问题,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逆向选择的核心思想是鼓励人们质疑现有的做法、观点和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寻求不同的思维路径。
通过逆向选择,人们可以挑战传统思维模式,发现隐藏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逆向选择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反其道而行之,而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有意识地选择与主流观点不同的方向。
它要求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并冒险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逆向选择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商业、科学、艺术和社会问题等。
通过采用逆向选择,人们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开辟新的可能性,并为未来的发展带来创新和改变。
什么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案例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逆向选择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
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因为可能担心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是劣质产品,而非原来他们心中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
所以,叫“逆向选择”。
说明逆向选择是无处不在。
逆向选择的案例例一:汽车保险业逆向选择随着个人购买家庭轿车的数量逐渐增多,2011年开始,汽车保险业务增长得很快。
可是由于车多路窄,新手又多,汽车交通事故比原来增加很多。
这些购买了汽车保险的人由于有了保险,开起车了跟开坦克似的,横冲直撞,反正汽车坏了有保险公司负责修理。
更有人经常酒后开车,把握不住;还有的是开车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
结果就是汽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致使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不够赔付汽车修理公司的汽车修理费。
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得高,出险率低,你进一步提高保险价格,干脆不买保险了。
这种逆向选择效应的根源在于保险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尽管公司也知道,在它的顾客中有些肯定比其他人具有更低的风险,但它不能确切知道谁是风险低的人。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知道个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别,应该努力把他们划分为较好的和较差的风险类别,并征收不同的保险费。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1.逆向选择——从旧车市场说起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阿克洛夫于1970年发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阿克洛夫在文中以次品车市场为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阐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它如何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
模型如下:假定市场中只有4种汽车,即新车和旧车,好车和次品车(柠檬)。
新车有可能是好车,也有可能是次品车;当然,旧车也是如此。
人们在上述市场中购买一辆新车时,并不知道他所购买的汽车是好车还是次品车。
但是,假定在生产出来的汽车中,好车的比例为q ,次品车的比例为1-q ,则买主必定知道买到好车的概率为q ,买到次品车的概率为1-q 。
然而,在对某辆汽车拥有一段时间后,车主就可以了解该车的质量,也就是说,车主会重新估计其汽车是次品车的概率,这一估计要比原来的估计更准确。
这就形成了一种可得信息的不对称:现在卖主比买主更了解汽车的质量。
但是,好车和次品车仍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因为买主不能区别好车和次品车。
显然,旧车与新车的价值不会一样——如果旧车的价值和新车的一样,那么,在好车的概率更高、次品车的概率更低的情况下,以新车的价格出售一辆次品车,然后买回一辆新车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因此,好车的车主被锁定(locked in )了。
实际上,他不仅得不到其汽车的真实价值,而且也得不到新车的预期价值。
可以假定,如果对旧车的需求严格地取决于两个变量——汽车的价格p 和旧车的平均质量μ,则旧车的需求函数可以表述如下: Q d =D (p,μ)。
旧车的供给和平均质量μ将取决于价格,也即μ=μ(p ),S =S (p )。
在均衡状态中,给定旧车的平均质量,则其供给必定等于需求,即S (p )= D(p,μ(p ))。
如果价格下降,平均质量通常也将下降。
很有可能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不会有物品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