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发生的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_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下面小编带来的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希望大家喜欢!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一、河水突然变得浑浊,水流中会夹杂较多的杂物,如杂草,树枝,树叶等,而且水流会变大。
二、正常流水的河流突然断流,这是因为上游可能发生山体滑坡进入河谷,阻断了河流,并形成了堰塞湖,一旦蓄水量超标可能会引起决堤造成洪水或泥石流。
三、山沟远处突然变昏暗,并伴有轰隆声,这是因为,泥石流发生时,裹带的石头等巨物撞击山沟壁会产生沉闷的声响,这是因为泥石流正在往下流动,此时应该立刻远离山谷,逃到高地上去。
遭遇山洪泥石流该怎么办遭遇持续强降雨,山区居民则要注意防范山洪,当上游来水突然浑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需及时转移至安全区域。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
而由山洪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称为山洪地质灾害。
它具有来势迅猛、破坏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
其中,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如果不慎遭遇泥石流,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地或陡汛的山坡下躲避或停留,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与山洪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
泥石流易发生地带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
我国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则多是冰雪泥石流。
中国有70多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第一个是水。
水是泥石流的载体,提供了泥石流运动的能力。
水的来源有好几种,除了最为常见的降雨之外,冰川融化有时也能提供泥石流所需的水。
第二个是大量松散颗粒物质,通俗来说,就是之前三个答案中提到的山体崩塌、碎裂形成的碎石、松散土等等。
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机理资料汇总姓名班级学号背景泥石流是发生于山区沟谷间的、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不均质的特殊洪流,可由暴雨、冰雪的快速消融、火山爆发、地震和溃堤引起。
其爆发突然,很难预知其发生的准确时间,其泥位和流量陡涨暴落,历时较短,一次泥石流过程一般仅需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非常严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5] 2010年8月7日晚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开始打雷下雨,23:20分左右县城断电,23:40分左右县城后山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先后突发了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持续时间将近一个小时。
来自三眼峪的泥石流直接冲进白龙江,堵塞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此次三眼峪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舟曲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灾难,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泥石流灾害之最。
区域地质因素舟曲县城依白龙江而建,处于三眼峪沟等泥石流沟堆积扇上。
舟曲县属西秦岭地质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舟曲县城北侧,沟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高南低,流域面积25.75平方千米,沟口距江边约2千米,整个流域呈“漏斗形”。
舟曲县内从西南向东北主要发育迭部一白龙江断裂、坪定一化马断层。
舟曲县属西秦岭构造带的西延部分,在构造形态上为一北西向古生界复背斜,其轴部位于白龙江南部,核部地层为志留系。
舟曲县城境内以坪定一化马断层为主,构成北西、南东向断裂带(图2一l)。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复背斜北翼,翼部二叠系地层又发育了次一级向斜。
[5]新构造运动在境内十分活跃,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各断裂带空间上不同地段的活动性和强度不同,断裂活动的时代也不同。
迭部~白龙江断裂带北支在拉路沟~多儿沟间全新世活动段长120 km,东西两端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南支在拉路沟~迭部县城南全新世活动段长75 km,西北、东南两端是晚更新世活动段;光盖山~迭山南缘断裂带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且由东向西活动程度逐渐加剧;临潭~宕昌断裂带北支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显著,而南支断裂在岷县西全新世活动明显。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其他灾害【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其他灾害除了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风暴、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灾害,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这些灾害的地理知识点。
一、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坡上的土石松散,经过大雨或融雪等因素的刺激,形成的大规模、高速度的流动体。
泥石流在中国的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等地区。
泥石流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山坡陡峭,土石松散,风化程度较高,雨量较大等都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
泥石流的灾害影响范围广泛,易破坏建筑、道路、桥梁等设施。
二、滑坡滑坡是指由于斜坡上的土石松动,失去支撑力,通过重力作用而发生的坡体运动。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滑坡的地理条件包括植被减少、人为开挖破坏、雨量较大、地震等。
滑坡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破坏房屋、道路、河流、田地等,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三、塌方塌方是由于山坡上的土石崩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形和自然灾害。
塌方一般是由于破坏了山坡的稳定结构,导致土石崩塌,产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塌方的地理条件包括山坡陡峭、土层透水性差、受到人为开挖破坏等。
塌方在山区和斜坡较多发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沙崩沙崩是指沙丘受到风或震动等因素的刺激,形成的大规模的沙土流动。
沙崩在沙漠、戈壁等沙漠区域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沙海地带、大漠缘区等地,常常发生大面积的沙土流动现象。
沙崩的地理条件包括沙丘细沙透风性好、风速较大、草木薄弱、沙丘坡度较大等。
沙崩对于沙漠、戈壁景观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五、海啸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等海洋地球物理事件所引起的海浪。
海啸的灾害性质主要是海水的潮汐现象和浪涌现象,能够对沿岸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海啸的发生地理条件包括在海域中发生地震等地球物理事件,并且在震源周围海域形成强大的海浪。
海岸线曲折、海岸地形比较平坦等条件也是海啸灾害的影响因素之一。
泥石流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一、地形条件泥石流是一种由降雨引发的山地自然灾害,其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地形条件。
以下是泥石流形成所必需的三种地形条件:1. 陡坡泥石流往往发生在陡坡上。
陡坡能够加速水流的下滑速度,使泥石流动能增加。
相比之下,平坦的地表无法给水流足够的动力,因此不容易形成泥石流。
陡坡的存在能让雨水迅速径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松散的地质构造松散的地质构造,例如疏松的土壤或岩石碎屑,易于被水流冲刷,并形成泥石流。
相比之下,坚硬的地质构造会减缓或阻碍泥石流的形成。
因此,松散的地质构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 植被减少植被可以稳定土壤和减缓水流,因此植被的减少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土地被破坏、林木被砍伐或火灾烧毁时,植被的覆盖率会降低,土壤暴露在外,雨水会迅速冲刷,进而引发泥石流。
植被减少使得土壤更容易被水流冲刷,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泥石流形成所必需的两种气候条件:1. 多雨气候多雨气候是泥石流形成的前提之一。
雨水通过降落到地面上,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大量的降水会增加山区的水位,导致山谷溪流水量增大,超过河道容量,进而引发泥石流。
相比之下,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水量较少,泥石流的形成风险相对较低。
2. 强降雨强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
当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集中下来时,地表无法充分吸收,土壤饱和并且无法再保持其稳定结构。
这样,雨水将迅速渗入土壤中,使得土层变得松散而易于运动,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因此,强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必备气候条件。
三、人为活动人为活动也能够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以下是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形成的几种可能影响: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会增加泥石流的形成风险。
例如,山区过度开发建设、采矿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防护、大面积的植被砍伐等。
这些活动都会破坏自然环境,使得地形条件与气候条件变得更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一、交通安全知识1.行走的安全常识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指挥灯信号: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在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
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
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在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两个规律,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2)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
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均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的成因根据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观测勘查结果,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崩塌、滑坡、土壤侵蚀剧烈、岩石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长度大、集水面积大、沟床纵向坡降大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因素:1、自然因素一般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都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大,岩体构造面较发达,坡面陡且长,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很容易诱发局部山体滑坡,从而产生泥石流顺坡而下。
不同岩体结构面,抗风化能力不同,风化程度也不同,风化程度高的地区,沟谷内松散堆积物和风化剥落物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吉林省山区的岩体主要以火成岩为主,岩石的种类又以花岗岩和玄武岩居多,地表的花岗岩大多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玄武岩柱状节理也十分发育,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这里我们从一个重要的指标中找到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每平方千米年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
需要观测及计算获得。
在我国乃至国外是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测其变化,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还可以为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证明,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强,也在增加,极易引起沟谷侵蚀发育,从而促进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被剥蚀的泥土、砂石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资料表明,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情况,当>5000t/(km2・a)时,只要坡度、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满足泥石流产生的三大因素,便极易产生泥石流,应重点加强监测,提前预警,启动相关预案。
2、人为因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采取极其低下的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或进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在植被被破坏后,坡面降水很容易形成径流并且逐渐形成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不断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洪水混合下泄,从而发生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又称泥石流、土石流、山洪崩等,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通常在陡峭的山坡、溪谷和高原上发生。
泥石流以其剧烈的破坏性和令人震惊的力量而闻名。
那么,什么是泥石流?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灾害现象。
一、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是由沿着河岸、山坡或陡峭的溪谷流下的土石流、雪崩或山崩并带来了大量碎石、泥沙和石块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该流体通常在暴雨、雨雪、地震或泥石流前期形成的滑坡活动的影响下运动。
2. 形成原因泥石流是由于陡峭山坡上的大量泥土和石头被冲走,形成流体而引起的。
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如陡峭的山坡、溪流,强烈的暴雨等。
人类活动因素如过度采矿、大规模的伐木、建筑开发等。
这些活动可能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覆盖,造成过度侵蚀和脆弱的土壤,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1. 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一种高速流体,速度可高达几十公里每小时,具有以下特征:(1)泥石流粘稠黏滑,流速快,紊流强烈,可携带卵石、沙子和块状物等,阻力大且破坏性强;(2)泥石流的规模大小难以预测,有时形成小型泥石流,有时形成巨型泥石流,影响范围较大;(3)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难以预测,常常突然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2.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对人员安全的危害: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泥石流可摧毁耕地和农作物,损坏水源和生态环境。
(3)对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危害:泥石流容易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里造成裂缝和破坏,导致建筑坍塌和道路塌陷。
三、泥石流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难,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以下三点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1. 开展科学的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恢复,修建实用的防护工程,包括植树、种草和造型不规则的地面,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及其影响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除了直接破坏地震本身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泥石流。
本文将探讨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1.地震震源深度变化地震震源深度的变化是导致泥石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时,地震波在地表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导致地表物质的松动和位移增大,进而引发泥石流。
2.地震引发的地面破裂和滑坡地震引发的地面破裂和滑坡也是导致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地震会导致地壳产生应力变化,进而引发地表的破裂和滑坡,使大量的土石物质流入河道,形成泥石流。
3.地震引发地下水位改变地震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改变,特别是当震源位于地下水埋藏层上方时。
地下水的位移会导致土壤饱和度增加,使其变得不稳定,进而引发泥石流的形成。
二、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会对周围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泥石流破坏性强,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道路堵塞、农田毁坏等财产损失。
2.水源受到污染泥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会进入河道,导致水源受到污染。
泥石流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对水源的净化造成巨大困难。
3.交通和通信中断泥石流破坏了道路、桥梁和通信设施,导致交通和通信中断。
这对于救援工作的展开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4.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恢复困难泥石流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导致土地退化和地质灾害的形成。
受到泥石流影响的区域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长期影响。
三、应对地震引发泥石流的措施1.建设合理防护设施为了应对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应建设合理的防护设施,如泥石流拦挡坝、河道整治和固土加固等。
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
2.做好灾后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灾后救援工作。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联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与地震发生关联。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形成的机制以及与地震的关系。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泥石流是由于山区陡坡上的土石和水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
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因素:山地地形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斜坡、陡壁和沟谷等地质构造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多发生在剧烈的地壳运动区域,如地震带。
2.水文因素:水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大小和降雨强度的高低都会对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
特别是降雨携带了大量的水分,使土壤软化,促进了泥石流的形成。
3.土壤力学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土壤的稳定性是泥石流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
粘性土壤和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土地的覆盖和植被的稀疏也会增加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二、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地震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因之一。
地震在形成泥石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地震引发的土地震动:地震引发的强烈地面震动会导致山体破裂和崩塌,从而使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得以启动。
地震震动会使土壤松动并流动,形成泥石流。
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地震造成的断层破裂在山坡上形成了通道,使得泥石流沿着断层线流动,增加了泥石流的范围和速度。
3.持续性地震活动:地震发生后,地壳持续性的震动会加速泥石流的运动并扩大泥石流的规模。
持续性地震活动会破坏山体稳定性,导致更多的土石松动参与到泥石流流动中。
三、防灾措施和减灾建议针对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灾措施和减灾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并完善泥石流和地震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
2.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在地震带和泥石流高发区的建设活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破坏。
3.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包括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摘要: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
泥石流是指沟谷坡地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洪水作用下的混合流动。
泥石流是物源、地形地质地貌、降雨等因子非协同异变耦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的特点,破坏力极大。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②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③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3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3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3面环山、一面出口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7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之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提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面积为~10者最易发生,50以上者较少。
岩石来源在泥石流形成区,大多数岩石为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石英砂砾岩、页岩、砂质页岩、浅变质石英砂岩。
这些岩石均属于碎屑岩,性脆、化学物质稳定、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泥石流发生的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一下两个规律:
季节性:中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周期性: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
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
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