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对外投资案例
- 格式:pptx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0
华为公司出口业务案例分析华为,这个在电信领域赫赫有名的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有员工持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专门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光网络、固定网、移动网和增值服务领域的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
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0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到1852亿元人民币,在销售规模上仅次于爱立信,其中约3∕4都来自海外市场,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并已成功进入世界500强。
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专利持有数、申请数,华为都挤进世界领先水平。
从现在来看,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华为的对外业务之路布满荆棘。
华为的国际化战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华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和众多赴海外开拓的员工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是分不开的。
华为自主产品“走出去”的故事华为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采取的是务实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海外翻版。
这种战略与其说是华为的主动战略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说是华为的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战略。
因为华为当时在产品、技术、人才和综合实力上都与实力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差距悬殊,正面较量,凶多吉少。
所以,当欧美跨国公司分享欧美市场时,华为就先去啃亚非拉的骨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启动了拓展国际业务的漫长之旅,起点就是非洲、中东、亚太、独联体以及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
在经过近十年的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磨砺和考验后,华为的产品、技术、团队、服务都日趋成熟,完全具备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
此后,华为陆续进入欧洲、日本、美国市场。
华为先易后难”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了初步胜利。
华为对欧洲市场发起第一轮冲锋时,若要争取到一定的市场,往往要经过几批营销先锋不懈的努力。
8大公司经典最佳案例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角度,为经理人理出这些优秀案例,萃取其值得吸收的精华,指出其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是我们评选这组最佳案例的缘由。
这组案例,均是发生在知名企业的标志性事件,在一段时间内曾有过很高的新闻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操作方法和所秉承的理念,对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佳战略案例:华为转型可推荐度:★★★★★关注率:★★★★★关键词:国际化、并购、分拆、上市经典动作:1、2004年7月28日,思科诉华为侵权官司以和解告终。
这场诉讼就像一出为华为量身定做的活广告,在国际市场上默默无闻的“中国的华为”变成了“让思科畏惧的华为”,华为开始真正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2、2004年2月,华为收购SUNDAY5.01%的股权,之前的2003年12月,华为已和SUNDAY签订了价值9亿港币的3G合同;5月31日,华为用1000万元收购宏智科技在湖北、青海的BOSS项目及湖北、青海、新疆的BI项目的已签合同和全部知识产权。
3、华为有关人士称,华为已建立投资控股、技术、移动通信、培训、应用集成芯片和软件等六个部门,最终将建立八个部门。
4、2004年11月12日,华为与汇丰等9家银行签署总值3.6亿美元贷款协议,拟用这些资金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价值点:华为——这家在国内企业中国际化触角最为广阔、深入的企业正在经历巨大的蜕变,中国“土狼”正在进化为国际化的“狮子”!“思科事件”不是中国企业第一次遇到国际知识产权诉讼纠纷,但以往,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将此类官司打得如此酣畅淋漓,何况是迎战一家来者不善的全球500强企业!无畏的勇气和充分的自信,是华为获得最终和解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点,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学习!“思科事件”也使在中国商业文化、法律体系、游戏规则中成长起来的华为,从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不断修正自己,有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并和爱德曼、3COM等更多的国际伙伴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这也是所有渴望国际化的中国企业都必须要走的道路。
华为国际投资案例——区位优势与国际投资路径选择摘要:本文主要用区位优势理论解释华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际投资路径选择。
首先文章介绍了华为国际投资概况和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华为在俄罗斯和欧洲市场的国际投资的讨论,分析华为在不同的时间如何融合其自身竞争因素、利用东道国区位优势进行国际投资。
关键词:国际投资;区位优势;华为;俄罗斯;英国。
一、华为国际投资概况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是全球第二大通讯供应商,和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其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
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
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
华为1996年确立了对外投资战略。
中国革命成功的一条关键经验是农村包围城市。
同样,华为的海外战略也借鉴了这条经验。
华为认为经济状况一般,但未来经济发展有潜力的国家是最合适国际投资对象。
东方不亮西方亮,欧美跨国公司占据了欧美市场,华为便先渗入亚非拉市场,采取迂回侧翼战略。
华为区位选择路线可由下图表示:俄罗斯亚非拉欧洲美国华为对外投资的首选区位是俄罗斯。
1997年4月,华为在“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西麓的军事重镇乌法市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贝托—华为合资公司,由俄罗斯贝托康采恩、俄罗斯电信公司和华为三家合资成立。
后来,华为在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寻求投资机会。
1997年,华为在巴西投入3000多万美元建立了合资企业。
同年,华为进入非洲市场。
2003年,华为与埃塞俄比亚电信公司签署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交换产品合同。
在亚洲,华为利用当地华裔在电信运营上占据的优势,积极开拓亚洲市场。
随着华为在国际市场知名度的上升,华为开始尝试进入欧美市场,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目录:一、引言二、国际直接投资概述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1.资本性模式2.资源性模式3.市场性模式4.技术性模式5.国际化经营模式五、案例分析1.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直接投资2.阿里巴巴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布局3.中石化公司在海外资源投资4.海尔集团在国际市场的市场性投资5.中兴通讯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六、结论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增加,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合作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传递中国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以及研究案例分析,以期帮助之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投资模式。
二、国际直接投资概述直接投资通常指在境外投资者通过购买或新建企业直接在海外开展商业和生产经营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直接投资是一种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对其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直接投资能促进资本舒适、资源配置及技术转移和创新,可以便于企业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应用;同时它也有助于企业降低企业分布风险和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此时由于灵活的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的大门开放,外资企业蜂拥而入。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进了众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步伐。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制造、金融、消费服务和房地产。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1.资本性模式在国际市场的投资中,一些企业以资本为核心而不是以产品为核心,因此资本性模式也称为资本性战略。
以华龙地产集团投资纽约万豪酒店为例,华龙地产集团于2017年开出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纽约万豪酒店。
华为公司成功的案例分析_华为企业成功案例分析华为,世界财富500强中唯一没有上市的公司,26年的艰苦奋斗,以1000倍的速度飞速扩张,年营业收入400亿美元,15万人的团队,他们敏锐执着、富有激情、卓有成效地工作,他们到底凭的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华为公司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华为公司成功的案例分析篇1GSM:华为与跨国运营商MTN在非洲的广泛合作作为跨国运营商的MTN,是南部非洲地区的主流运营商,服务于南部非洲6个国家:南非、尼日利亚、乌干达、喀麦隆、卢旺达等。
至2003年底,MTN的GSM网络用户已经超过950万。
华为与MTN合作地区已经覆盖尼日利亚、乌干达。
成为MTN第二大设备供应商,规模将近200万无线用户。
建设尼日利亚M900/M1800双频网,网络覆盖首都地区,包括阿布贾、卡诺、卡杜纳,实现超高密度城区覆盖,高速公路覆盖、卫星传输、广覆盖等。
泰国AIS GSM网络在反复比较设备性能、成本和售后服务后,泰国最大的运营商AIS 选择华为公司作为设备供应商之一。
至2003年泰国AIS网上华为GSM设备容量已经超过100万用户,覆盖泰国全境,成为网上主导厂商之一。
包括泰国多个世界级风景区:清迈、芭缇雅、普吉。
建设AIS 900/1800双频网,凭借卓越开放的接口与众多厂家合作。
华为GPRS设备也在AIS网络成功应用,并于其他厂家设备实现平滑对接,用户总量达到140万,AIS全部移动智能网设备为华为提供,智能网用户超过1400万。
2002年,泰国AIS华为GSM/DCS双频网络获得“AIS网络最佳质量奖”。
华为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稳定,快速优质的服务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在泰国以及周边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CDMA:华为公司CDMA服务于葡萄牙Inquam是跨国移动运营商,总部设在英国,Inquam在英国、罗马尼亚、法国、葡萄牙、摩洛哥等国家运营网络。
Inquam采用华为公司CDMA450设备建设覆盖葡萄牙全国的移动网络,网络容量达30万用户,提供PTT,基于gpsOne定位等特色业务,直接支持EV-DO。
对外投资经典案例对外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将资金投入到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一种行为。
下面列举了10个经典的对外投资案例。
1. 中国企业收购沃达丰(Vodafone)股权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2014年,中国移动以2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达丰10%的股权,成为沃达丰的第二大股东。
这个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和影响力。
2. 阿里巴巴收购PayPal中国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于2011年收购了PayPal 在中国的业务,使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
这个案例展示了阿里巴巴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布局和扩张能力。
3. 腾讯投资Snapchat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于2013年投资了美国的Snapchat,一个流行的社交媒体应用。
这个投资使腾讯在全球社交媒体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4. 乐视网收购美国电视制造商VIZIO乐视网是中国的互联网电视和电视内容提供商,在2016年收购了美国电视制造商VIZIO,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电视市场中的份额。
5. 华为在英国建立5G研发中心华为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在2018年在英国建立了一个5G研发中心,加强了华为在全球5G技术领域的影响力。
6. 蔚来汽车在美国上市蔚来汽车是中国的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于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
7. 中国保险公司投资伦敦房地产中国保险公司近年来在伦敦的房地产市场上进行大量投资,购买了伦敦市中心的多个高端写字楼和豪华住宅项目,使中国保险资金得到了更好的投资回报。
8. 华人企业在澳大利亚开设连锁餐厅近年来,许多华人企业在澳大利亚开设了连锁餐厅,如黄记煌、大碗面等,满足了澳大利亚市场对亚洲美食的需求,也为华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9. 小米在印度开设线下零售店小米是中国的一家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在2017年开始在印度开设线下零售店,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在印度市场的份额。
国际经济合作的模式与案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国际经济合作的几种主要模式,并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模式1.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通过降低关税和取消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的经济合作模式。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发展。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自由贸易区就是一种典型的自由贸易区。
2.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家公司跨越国界进行投资,通过建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包括绿地投资、并购和股权投资等。
跨国公司的投资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苹果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就是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案例。
3.政府间协议政府间协议是指国家政府之间通过签订协议,达成经济合作的共识。
这种合作模式通常涉及面较广,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等多个领域。
政府间协议有助于加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例如,欧盟(EU)就是通过政府间协议实现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的。
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指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以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通常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等优点,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例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就是一些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二、国际经济合作案例分析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ASEAN)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
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2.华为与巴西:华为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巴西的投资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华为是怎样打开欧洲市场的?2019-08-271995年,当程控交换机在中国市场正处于⽕红年代的时候,任正⾮就发出“如果中国的交换机市场饱和了,华为吃什么”的感叹。
为此,1996年1⽉市场部集团⼤辞职运动结束后,他任命原⼭东办事处主任李利为海外市场部总监,开始筹划国际市场的拓展事宜。
但在当时,华为除了参加过北京和⽇内⽡两次规模很⼩的国家电信展以外,对于如何打⼊国际市场⼀⽚茫然。
价格利器打开欧洲之门“海外营销容不得投机取巧,坚决不能有合同呼啦啦就来了,没合同呼呼呼就⾛了,⽽是⼀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持久战。
只要我们在跨国竞争中表现出⾃⼰的优势,踏踏实实做到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好,那么,国际市场的⼤门则迟早会被我们撞开。
”任正⾮的这段话,在华为被普遍视为海外营销和跨国竞争的⾏动指南。
在1999年到2000年的两年时间⾥,华为紧紧抓住了“亚洲⾦融风暴”之后东南亚客户普遍追求⾼投资回报率的⼼理需求,凭借⽐竞争对⼿低30%的价格优势,先后拿下了越南、⽼挝、柬埔寨和泰国的GSM市场。
随后,华为⼜以同样的⼿段把优势逐渐扩⼤到中东地区和⾮洲市场。
但在巨⼈林⽴的欧洲,华为很清楚⾃⼰的⼒量还⾮常薄弱,所以没有向沃达丰、英国电信、德国电信和法国电信等世界级运营商发起正⾯攻击,⽽是按照“由农村包围城市”的迂回战术,通过价格利器向⼀些刚刚起步、⾮常注重性价⽐的规模较⼩的运营商发动进攻,并很快在这个领域掀起了不⼩的波澜。
拥有“度假天堂”美誉的葡萄⽛是西欧的⼀个海滨国家,每年前往这⾥度假和打⾼尔夫的世界各地的有钱⼈超过2 000万。
INQUAM是⼀家总部设在英国的中等规模的跨国移动运营商,尽管较早地在英国、罗马尼亚、法国、葡萄⽛和摩洛哥等国家部署了GSM⽹络,但是由于投资规模和运营能⼒的局限,在移动市场上的竞争⼒有限。
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了解到很多度假者抱怨在葡萄⽛⽆法接听CDMA电话的事实之后,开始积极筹划投资⽅案,并主动地向朗讯、北电和摩托罗拉3家北美电信巨头发出了招标邀请函,但结果却令INQUAM⼤失所望――报价远远超出了预算。
华为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案例第一部分引言2010年5月,华为宣布以200万美元收购美国三叶系统公司(3Leaf Systems)。
3Leaf创立于2004年6月,是美国一家专业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小型科技型企业,其解决方案在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华为宣布收购3Leaf的交易随后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为由建议双方终止交易,但华为最初拒绝接受这一建议,仅一周后即2011年2月19日,华为迫于压力正式宣布放弃收购3Leaf公司。
面对媒体和公众的疑问,2011年2月25日,华为美国副董事长破天荒的在官方网站的首页上发表了长达2000字的公开信,让公众得以了解此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裹着“神秘”面纱的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
虽然华为可以克服北极圈的寒冷、攀登珠穆朗玛的高峰、穿越无人的沙漠,拥有对前沿技术的机敏嗅觉,但却始终无法在美国白宫旁边建立属于自己的办公室。
各类媒体评论华为相关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的时候,都有意无意的提到了华为政府和军方的背景、当地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而西方国家都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华为在当地的投资。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认为:华为种种的海外投资困境,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华为缺少企业社会责任所导致的!本文意图以观察的角度来剖析华为国际化战略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转型和业务拓展中的挣扎与困难,并结合国内外海外投资案例经验的介绍,来阐述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营造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第二部分企业背景1987年,作为中国裁军转业下海大军中的一员,一位建筑专业毕业的南下追梦者——任正非,在深圳南油新村一个居民楼里和几个合伙人成立了华为技术。
从代理销售电信设备开始起步,到1992年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再到2002年执行全球化战略。
短短20年华为已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跻身世界500强企业。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3的人口,职工总数达146,000人。
华为战胜挫折例子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任南油集团下属机构负责人,因其违反财务规定被骗,从而导致企业对外欠债200多万。
后任正非花费300万研发无果的情况下,迫于压力辞职,尽管单位没有要求其偿还对外欠款,但其坚决向单位写下欠条,自愿承担200多万元欠款。
同年,妻子同其离婚,其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写到: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的华为。
1987年9月15日,任正非与五位合伙人共同投资成立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曾用名),注册资本仅2万元,任正非说,当时华为的名字意味着“中华有为“,六位股东均分股份。
在发展中,任正非主张搞交换机的技术研发,这样公司才有前途,而不仅仅满足做交换机的代理商。
理念与其他股东之间产生分歧,其他股东选择退出,通过诉讼,任正非高价收回其他股东的股权,这是华为的第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