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和稀疏矩阵的人脸识别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6.56 MB
- 文档页数:6
人脸特征识别:稀疏表示方法摘要:本论文基于稀疏表示方法研究在人脸识别中特征选择的作用,我们将识别问题列为为测试图像找到一个稀疏表示。
稀疏矩阵可以用L1范数最小化来精确有效的计算稀疏表示法。
给出的简单算法概括了传统的人脸识别分离法如NN 和NS 法。
通过不同亮度和表情下的人脸识别,我们意识到,如果识别问题中的稀疏问题能够处理得当,那么特征的选择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脸部特征选择是否充分,稀疏表示方法是否正确。
我们用Extended Yale B 数据库和AR 数据库做了许多试验去验证这个新的方法。
彻底的估算表明了所用的算法用传统的特征如特征脸法和部分面孔法,可以获得精确的识别率。
而且,其它的非传统特征值如下采样法和随机映射法在特征维数增加时能取得同样好的效果。
不同特征的不同性能会在特征空间维数足够大时变得没有意义。
Ⅰ 介绍叙述人脸识别的重要性及应用广泛(这些翻译可跳过),讲述人脸特征识别常用方法, Fig.1. 四种不同特征显示;但我们难以确定哪个特征是好的或者哪个是坏的,传统的特征数据还是不足以精确包含人脸信息。
(图1略)这篇paper 将test image 定义为线性,包含最少检测图片(?)实验的结果证明了稀疏在人脸识别中的重要。
a ) 整体 VS 局部,整体优越性:(1)确认方面:外层屏蔽 (2)鉴定方面:稀疏识别对数据集目标的图像具有类似的判别力,避免不足或过度适配b ) 有效地计算工具:新兴的压缩传感的数学理论,只要所选特征数目足够大,即使所选特征是随机的,都能够涵盖稀疏表示要求。
c ) 在新背景下的特征选择:尝试回答如下问题:如果识别中内在的稀疏问题能恰当处理,特征选择问题能起作用到什么程度?d ) 我们没做到的:本论文假设面部图像已经过标准化,只考虑正面脸部识别,不考虑部位变化,因此结论只是用于正面的情况。
e ) 关于同类paper :本论文不处理重叠的或者已损坏的图像,这类图片是同类论文的课题。
基于稀疏矩阵人脸特征识别稀疏矩阵在人脸特征识别中的应用是一种热门的研究领域。
通过将人脸图像表示为稀疏矩阵,可以减小特征维度,提高识别准确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稀疏矩阵人脸特征识别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人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人脸特征识别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验证、图像和人机交互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人脸特征识别方法往往存在维度高、计算复杂度高、易受噪声干扰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稀疏矩阵是一种特殊的矩阵,其大部分元素为零,仅有少量非零元素。
在人脸图像处理中,人脸特征通常是高维度的,但是许多特征并不是都对人脸识别有用,因此可以通过稀疏矩阵对其进行稀疏表示,减小特征维度,提高识别准确率。
基于稀疏矩阵的人脸特征识别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稀疏编码和分类器训练。
首先,将人脸图像表示为稀疏矩阵,可以使用一些稀疏字典学习算法,如K-SVD、OMP等。
这些算法通过学习一组稀疏基向量,将原始图像进行线性表示,从而得到稀疏矩阵表示。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小特征维度,提取出对人脸识别有用的特征。
接下来,使用分类器对稀疏矩阵进行训练和分类。
常用的分类器包括最近邻分类器、支持向量机等。
分类器通过学习一些样本的特征分布规律,对未知的人脸图像进行分类,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基于稀疏矩阵的人脸特征识别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人脸图像中,可以使用稀疏矩阵对图片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通过计算图片之间的相似性进行。
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中,可以使用稀疏矩阵对人脸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通过与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比对,实现识别和授权。
总的来说,基于稀疏矩阵的人脸特征识别方法具有特征维度低、计算速度快、鲁棒性强等优点,在人脸图像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稀疏矩阵人脸特征识别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稀疏性约束和字典学习算法的选择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提高人脸特征识别的准确率和鲁棒性,推动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基于小波变换人脸识别的算法研究》篇一一、引言人脸识别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
作为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重要分支,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和开发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安全监控、身份验证和人机交互等。
然而,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在面对复杂环境下的多尺度、多方向、多表情的人脸时,往往存在识别率不高的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二、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间-频率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局部特征分析能力。
其基本思想是将原始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小波基函数的组合,从而实现对信号的多尺度、多方向分析。
小波变换在人脸识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取人脸图像的多尺度、多方向特征,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三、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 人脸图像预处理:首先对原始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归一化等操作,以提取出有效的特征信息。
2. 小波变换:对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将其分解为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小波系数。
3. 特征提取:根据小波系数的分布情况,提取出人脸图像的关键特征信息,如边缘、纹理等。
4. 特征匹配:将提取出的特征信息与已知的人脸数据库中的特征信息进行比对,找出最匹配的人脸图像。
5. 识别结果输出:根据比对结果输出最终的人脸识别结果。
四、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人脸识别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与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多尺度、多方向、多表情的人脸图像,提高了人脸识别的鲁棒性。
此外,我们还对算法的实时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
五、结论与展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基于小波变换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小波变换与PCA(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作为一种高效、稳定的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小波变换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小波变换与PCA理论基础1.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将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小波函数的和,实现对信号的时频分析。
在人脸识别中,小波变换可以有效地提取人脸图像的多尺度特征,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 PCA(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方法,通过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实现对数据的简化处理。
在人脸识别中,PCA可以有效地提取人脸图像的主要特征,降低数据的复杂性,提高识别的效率。
三、基于小波变换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1. 预处理阶段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灰度化、归一化等操作,以便进行后续的特征提取和识别。
2. 小波变换特征提取在预处理阶段后,采用小波变换对人脸图像进行多尺度特征提取。
通过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数,提取出人脸图像的多尺度特征。
3. PCA降维与特征选择将小波变换提取出的多尺度特征进行PCA降维处理,以降低数据的复杂性。
然后,通过选择合适的主成分数目,进一步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4. 训练与识别阶段将筛选出的特征用于训练分类器,如支持向量机(SVM)等。
在识别阶段,将待识别的人脸图像进行同样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降维操作后,与训练阶段得到的特征进行比对,实现人脸识别。
四、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小波变换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的性能,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均能取得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与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此外,我们还对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分解层数以及主成分数目进行了实验分析,以找到最优的参数配置。
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人脸识别技术是指通过人脸图像的特征识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验证或者身份识别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的普及,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技术则是其中的一种发展比较迅速的技术。
小波变换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析工具,可以将时间域和频域相结合,用于信号的时间局部处理和频率局部处理。
在人脸识别中,小波变换可以将人脸图像按照不同的频率分解成多个子频带,然后对每一个子频带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从而实现对人脸图像的识别。
小波变换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小波变换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图像采集和预处理图像采集和预处理是小波变换应用于人脸识别的第一步。
在采集图像时,需要保证图像清晰并且光线均匀。
采集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背景、归一化、灰度化等处理,使得图像可以被更好地分析和处理。
2. 小波变换分解通过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成多个子频带,在每一个子频带中提取出特征并进行分类,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人脸识别结果。
在小波变换中,通常采用2D小波变换或者Haar小波变换。
3. 特征提取和分类在每一个子频带中,通过特征提取算法,将图像的特征提取出来,并用于分类。
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其中,PCA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对图像的像素值进行降维,获得图像更为稀疏的表示,从而提高了识别准确率。
4. 人脸识别在经过以上步骤后,可以开始进行人脸识别。
通常采用的分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k-最近邻(k-NN)等。
通过对多个子频带的特征进行组合,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识别结果,同时可以提高识别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小波变换应用于人脸识别的优点相对于其他人脸识别技术,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1. 时间和频率双重处理,对于人脸图像的信息可以处理得更为全面。
基于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实验1. 引言在特征提取方面,小波变换因其多分辨率分析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基于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
2. 基本原理2.1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分解一个信号成多个不同时间与频率的小波基,来描述信号局部的时频特性。
小波基常见的有 Haar、Daubechies 等,其中 Haar 是最简单的小波基之一。
2.2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其主要任务是识别一张图像中的人脸,并判断其是属于哪一个人。
常用的人脸识别方法有 PCA(主成分分析)、LDA(线性判别分析)等。
2.3 基于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基于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可以用来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将每一幅人脸图像分解成不同分辨率的小波系数,然后通过其对应的幅值,来构成一个小波系数矩阵。
基于这个矩阵,就可以运用聚类或分类算法进行识别。
3. 实验设计3.1 数据集使用 AR(Augmented Reality)人脸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多个人脸图像,每个人的图像有多张,不同角度、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表情等。
3.2 实验步骤1.读入数据集,并将其中的图像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2.对训练集中每个人脸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得到小波系数矩阵;3.对于每个人,将其小波系数矩阵的每一行视为一个样本,进行聚类,得到此人的聚类中心;4.对于测试集中每个人的图像,同样进行小波分解,并计算其小波系数矩阵和训练集中的聚类中心之间的欧氏距离;5.将测试集中每个人的图像分别与训练集中的所有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进行比较,得到离测试图像最近的训练样本;6.根据训练样本的标签,判断测试图像的标签是否正确。
3.3 实验结果使用以上方法,对 AR 数据库进行实验,最终得到了 98% 的准确率。
4. 总结本文介绍了基于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性能。
基于小波的人脸识别算法在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因人脸表情、姿势等因素对准确性的影响。
《基于小波变换人脸识别的算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监控、身份认证、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人脸图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有效地提取人脸特征并进行准确识别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以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小波变换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将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小波函数的叠加。
小波变换具有多尺度、多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对信号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表示。
在人脸识别中,小波变换可以用于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从而获得更有效的信息。
三、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小波分解、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步骤。
1. 预处理:对原始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灰度化、归一化、去噪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特征提取。
2. 小波分解:将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进行多级小波分解,得到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
3. 特征提取:根据小波系数构造特征向量,提取出人脸图像的关键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基于能量、基于统计等。
4. 分类识别:将提取出的特征向量输入分类器进行训练和识别,常用的分类器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四、算法优化与改进为了提高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进行以下优化和改进:1. 优化小波基函数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函数可以提高小波变换的效果和特征提取的准确性。
2. 多尺度特征融合:将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进行融合,得到更全面的特征表示,提高识别准确率。
3. 结合其他特征提取方法:将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与其他特征提取方法相结合,如主成分分析、局部二值模式等,进一步提高识别性能。
4. 优化分类器:采用更先进的分类器或对分类器进行参数优化,提高分类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小波变换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摘要:人脸识别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以稀疏表示方法为基础,对人脸识别算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介绍了人脸识别的重要性和应用现状,然后详细解释了稀疏表示的原理和方法。
接着,结合实例介绍了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流程和实现步骤。
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在精确性和鲁棒性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人脸识别;稀疏表示方法;算法研究;精确性;鲁棒性一、引言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脸图像的分析和处理,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人脸的自动识别的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领域、身份验证、社交网络等众多领域。
然而,由于人脸图像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何提高识别率和鲁棒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稀疏表示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稀疏表示是一种通过使用尽可能少的非零系数来表示某个样本的方法。
稀疏表示方法的本质是通过构建一个字典,使得样本可以用该字典中的少数几个原子线性组合来表示。
通过求解最小化稀疏表示误差的优化问题,可以得到样本的稀疏表示。
三、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流程和实现步骤1. 数据预处理:对于一幅人脸图像,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灰度化、尺度归一化、对齐等。
2. 字典训练:构建用于稀疏表示的字典,可以使用训练集中的人脸图像作为字典的基底。
3. 稀疏表示:对于待识别的人脸图像,使用字典中的原子进行稀疏表示,得到稀疏系数矩阵。
4. 识别决策:通过计算待识别图像与数据库中已知人脸图像的稀疏系数之间的相似度,进行人脸识别决策。
四、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实验结果通过对多个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鲁棒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姿态和表情等复杂情况下,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另外,与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相比,基于稀疏表示的算法在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上都有显著的提升。
第28卷第4期 2018年7月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Vol.28 No. 4July 2018基于小波和稀疏矩阵的人脸识别算法王国权,乔琪,赵艳芽,巩燕(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22)摘要:为提高光照变化下的人脸识别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和稀疏矩阵的人脸识别算法。
利用近似轴对称人脸预处理方法中的梯度下降过程,减小左右人脸图像之间由光照阴影带来的差异,提取人脸图像的小波光照不变量,应用稀疏表示分类器识别人脸光照不变特征,采用四种算法对比分析Extended Yale B和CMU_PIE人脸数据库中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结果表明,文中算法能有效消除光照阴影对小波光照不变量产生的伪轮廓影响,较其他三种算法有较好的识别准确率。
该算法在光照变化条件下具有较好的人脸识别效果,可以为人脸准确识别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脸识别;小波光照不变量;近似轴对称人脸预处理;稀疏表示doi:10. 3969/j.issn.2095 -7262. 2018.04.013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章编号:2095-7262(2018)04-0419-06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based onwavelet and sparse matrixWang Guoquan,Qiao Qi,Zhao Yanqin,Gong Yan(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Science & Technology, Harbin 150022,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based on wavelet and sparse matrixin an eefort to improve the face recognition rat^ under illumination changes.T of reduc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the left and right face images due to light shading using the gradiee descent process in the approximate axisymmetric face preprocessing method;extracting the wavelet illumination invarants of the face image,and thereby recognizing the face illumination invarant features using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er;and ultimately comparng and analyzing the accuracy of face recognition in the Extended Yale B and CMU_PIE1face databases using four kinds o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a lgorithm capable of effectively eliminating the effect of light shading on thefalse contour generated by wavelet illumination invarants boasts a better recognition accuracy than theother three algorithms.The algorithm with a better face recognition effect under the different illumination conditions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n accurate face recognition.Key words:face recognition;wavelet illumination invarants;approximate axisymmetric face preprocessing;sparse representation收稿日期:2018 -05 -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201436)第一作者简介:王国权(1968 -),男,吉林省榆树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E-mail:gqwyx@ 126. com。
420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第28卷0引言由于人脸识别具有非接触、非侵犯以及易接受 等优点,目前是生物识别领域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 一项识别技术。
而实际的应用情况表明,当受到光 照、表情及遮挡等影响因素时,会造成识别率的严重 下降[1]。
其中,光照变化对于人脸识别的影响最大且最难以处理。
经典的测评也表明,即使是现阶段 最优秀的商业系统,在可变光下的识别率也会急剧下降。
目前,针对消除光照变化对人脸识别影响的方法分为三大类[2]:第一类是传统的图像预处理方法,这类方法虽然很简单,但处理后的识别效果并不 理想;第二类是三维光照模型m,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地减弱光照影响,但该方法计算复杂度高;第 三类是提取光照不变量方法[6_12],主要是提取人脸 对于光照不敏感的部分,其中有商图像、自商图像、R e t i n e x模型和提取小波光照不变量等方法;由于小 波光照不变量方法[13](h c l w t算法)虽然可以获得不错的识别效果,但该算法获取的人脸光照不变特征中存在伪轮廓现象,导致损失了一部分人脸信息,并会影响最终的识别效果。
基于此,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小波与稀疏矩阵的 人脸识别算法。
通过近似轴对称人脸预处理的方法[14]减小由光照阴影引起左右人脸之间的差异,采 用小波光照去噪模型来提取人脸光照不变特征,利 用对光照具有一定鲁棒性的稀疏分类器进行人脸分 类识别。
1 基本原理1.1近似轴对称人脸预处理的方法在现实世界中人脸往往是左右近似轴对称的,基于此前提条件,令原始人脸图像为^、。
(( = 1,2,…,,)为人脸图像矩阵对应的列向量,将人脸图像 等分为两部分,分别用^和&表示人脸图像的左右矩阵部分,用^和^为人脸左右矩阵迭代的初始值。
飞-21 =,22 =F-1-Fj/2--F//(2+1)-一般对于函数/()梯度下降的过程是x'+1-7] !f(x t),⑴式中^—迭代的初始值;x t+1—迭代一次后的值;n----学习率。
为了快速得到对应的最优值X,则对文中来说 定义函数为以4,2) = I I ^II2,对其求导可以 得到!Z1[(Z1,z2)=2Z1-2z2 和!22[(:1,z2)=2z2 - 2Zi,因此文中迭代更新^和&的公式为2+1 ~2\ ~n(2 _22) ?(2)2+1 =2 -n⑴2 -2),⑶式中:n----学习率,n=^々;a—常数值;t—迭代次数。
学习率n随的增t加是很容易收敛的,将迭代 后的21和22组合,即得到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
人 脸原始图像如图1所示。
图2a和2b分别是在Extended Yale B 人脸库和 CMU_PIE 人脸库上预处理 后的人脸图像。
a Exten led Yale Bf m m mb CMU_PIE图1人脸原始图像F i g. 1 Face o rigin al ima geb CMU_PIE图2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Fig. 2 Preprocessed face image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预处理过程能有效的 消除原始图像中的光照阴影。
可以为提取正面的光 照不变特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2光照不变量的提取图像小波变换后可以得到一幅低频图像k 和第4期王国权,等:基于小波和稀疏矩阵的人脸识别算法421三幅高频图像。
其中低频分量中包含原图像大部分的能量和信息,三幅高频子带图像分别表示原图水平,垂直和对角方向的人脸细节信息。
采用朗伯光照模型将一幅人脸图像/(x,y)表示为由反射分量和光照分量L(x,j)的乘积形式:I(x j)=R(x j)•L(x j),⑷式中:/(x,)—原始人脸图像;R(x,)反射分量;L(X,)—光照分量。
将式(4)两边进行对数变换使其由乘性变为加性运算,并在小波域下进行后续操作。
得到下式:式中:II=R)+L),一对数变换后的人脸图像,I )(5)=In(I(x,j));R一图像的高频细节信息,R'=In(R(x,j));L一图像的低频轮廓信息,L'=In(L(x,j))。
要得到人脸高频分量中不受光照影响的人脸最佳逼近信息R、即min R' = min(I-L')。
(6)式(6)表示小波去噪模型。
通过该去噪模型求 得L',然后利用式(5)提取小波的光照不变量R'。
1.3稀疏人脸分类器稀疏人脸分类器[15_16]通过训练样本构成的人 脸过完备字典A,对测试样本^进行重构稀疏系数,而在实际情况下^ = A x是一个欠定方程,通常方程 个数要大于未知数的个数得到的解不唯一,通常使 用基于L i优化方式进行求解:x i = argmin ||x ||i,st.||A x-j ||i。
,}(7)s^O,■式中:—测试样本;s—误差常量;^i—测试样本的稀疏系数。
表示稀疏系数对应的第〖类的训练样本 空间的系数向量,剩下的其他类训练样本对应的系 数用O表示。
并引入min ^(表示测试样本与各 类重构样本的差值,最小差值即为测试样本所属的 类别:min <() = ||,-A^U i)||2,(8)式中々(x j x i对应于第〖类训练样本空间的 系数向量;m i n d v(y)---测试样本的归属类别。
2算法实现基于小波和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的算法流程如图3所示。
其具体步骤如下:(1) 将训练样本的左右部分采用对应的梯度下降公式 z I1 =z; -n U;,2+i- -《)进行不断迭代,来消除样本的光照阴影。
(2) 将预处理后训练样本在对数域上进行小变换,得到低频分量L E和高频分量H e、L h和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