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
日本现代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结合之道摘要:通过对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 探寻日本现代建筑中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成功之道, 为我国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提供创新与传统相结合设计方法的借鉴。
美国著名建筑教育家罗夫·雷普森在他的著作“Ten Commandments of Architectual Design”中曾说过:“建筑必须承认过去, 回答现在, 展望未来。
它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都与人类文化和技术中天才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先例的连续性与对它的理解, 是设计研究不可缺少的步骤”。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离不开从传统到现在的演变过程,这也是建筑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课题。
众所周知,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学习对象,甚至有人认为日本的传统建筑无非是中国唐代建筑的复刻版。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迁,一直是日本古代建筑工匠乃至上级阶层的关注对象,也是他们汲取经验和寻求灵感的源泉,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本建筑传统的构成因素。
日本古代建筑匠师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学习了很多,汲取了不少,但是并未因此丧失个性。
在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本土化改造中,匠师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因素,从而强化和发展,形成了既类似于艺术母体,又独具特色的形式和风格,最终积淀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
当代日本建筑师对于自己传统建筑美学近乎偏执的热爱,使得他们不断的尝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表达其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观。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许多日本建筑师已经能纯熟的在设计中表达这样的美学价值观,其手法已远远超过了仅仅使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符号。
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结合,形成了鲜明而又清新的现代日本建筑风格,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
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矶崎新、黑川纪章、稹文彦、安藤忠雄等。
他们的建筑创作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的文化认同或对西方现代建筑简单的抄袭, 而是运用现代意识, 审视并熔铸传统, 进行新的创造。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朱海明摘要:本文尝试对筱原一男住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突出的结构和无装饰的器物等筱原先生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特征及其传统来源,希望能理解日本建筑传统现代化的筱原路径,为中国建筑传统的现代传承提供镜鉴。
关键词:筱原一男;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正文:位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其现代建筑在经过了多代建筑师的传承之后,似乎已经被公认为获得了一种“日本性格”。
日本的当代建筑尽管有丰富的变化,其中却是有一种日本的气质贯穿其间。
这种气质并非是外来的,而是自发的,和我们对日本整个国家的观感有深刻的一致性。
这种建筑日本性,可以追溯到以筱原一男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的先驱探索。
一、筱原一男和上世纪中叶的日本建筑筱原一男(1925-2006)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在东京工业大学就读、任教并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筱原一男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日本建筑的空间构成的研究》,而他对日本传统的建筑实验则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二战之后的再建设高峰,主流的建筑思想是关注建筑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崇柯布发起的现代主义。
筱原先生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却选择“向后看”,将传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这在当时无疑是一股逆流。
但如今回看,数十年过去,这股逆流却赢得了日本建筑界普遍的肯定和尊重。
二、日本传统住居1要理解筱原一男的设计实践与日本传统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日本传统住居的基本情况。
日本传统住居主要有竖穴式住居、平地式住居、寝殿式住居等多种形式。
日本竖穴式住居出现在绳文、弥生、古坟时代,当时人类走出原来居住的洞穴,在平地上建造住处。
为了获得与洞穴相类似的居住环境,人类在平地上挖出圆形的洞穴,在其上搭建木棚来遮风挡雨。
这就是最开始的日本竖穴式住居。
在日本的飞鸟、奈良时期,日本贵族受中国文化影响,建造了寝殿式的宅邸。
寝殿式的建筑规模较大,建筑规整,柱网呈方格网状,已经类似于中国的官式建筑。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美学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在日本本土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借鉴。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
传统日本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精细的木工技术构建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
这种传统的木结构不仅能够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也开始借鉴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
其次,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
传统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开敞和流动性,通过推拉门、可移动隔断等手法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通和转换。
这种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也开始关注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通过引入可移动隔断、开放式设计等手法,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变化。
此外,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美学和装饰艺术上。
传统日本建筑追求简约、自然和谐的美学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美学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许多现代建筑师通过运用自然材料、自然光线和自然景观等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
同时,传统日本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木雕、漆器、屏风等装饰元素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外装饰中,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亦或是在建筑美学和装饰艺术上,都可以看到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痕迹。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本本土的建筑设计中,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应用技术与设计2018年第10期971 榫卯结构的历史1.1 榫卯结构的背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基本结构形式。
凸出的部分称之为榫,凹进部分称之为卯。
榫与卯之间互相咬合,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
常见的榫卯形式有几十种,于是演变出千变万化的组合形式。
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木构件,其中一些木构件的连接形式正是榫卯。
之后榫卯结构就一直随着中国木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着,甚至飘洋过海在日本等国家生根发芽。
1.2 古代运用榫卯结构的建筑实例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木构塔式建筑。
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八边形塔,底径30.27米,外观五层,内部九层,总高自地至刹顶为67.31米。
塔总体上为木框架筒体结构,全塔皆靠榫卯之间的相互咬合形成稳定的结构。
据史料记载,佛宫寺释迦塔经历了多次地震和炮击均为对其产生毁灭性的伤害。
2 榫卯结构的现状2.1 榫卯结构的危机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建筑材料的进步,砖石结构逐渐取代了以榫卯为连接体系的木结构。
加以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高度和建筑造型的追求,木结构进入了一个危机时代。
这种代表了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榫卯结构似乎在建筑领域到达了一种无法前进的境地。
2.2 榫卯结构的劣势与优势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传统古建筑的主体结构材料为木材,因而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榫卯结构作为连接体系。
创造出了柱、梁、檩等多种榫卯结构,构建出了具有弹性和刚性的框架结构。
并且建筑中的各类装饰构件,榫卯结构也被大量运用。
从而在古代中发展出样式多样的榫卯结构,并出现了很多流派所特有的样式。
但随着对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发掘出形式多样的材料,去建造更为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而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材料逐渐弃用,这个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古代建筑顶峰的结构形式正在逐渐消亡。
然而木材拥有很多材料所没有优势,身为有机的天然建筑材料,拥有很多建筑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可再生。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摘要:文章从日本现代建筑中重要的住宅和一些现代建筑大师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理论系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却对本国传统文化、空间理论都有很好地继承。
从而对我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日本住宅传统空间理论继承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
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
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
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
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
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
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
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
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
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日本当代的设计中,他们善于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发扬本土文化。
虽有说法说他们的民族文化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然而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延续和表现比中国的设计师们更为彻底和深刻。
看日本当代的建筑,领悟其内在文化及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学传统,禅境,自然建筑观,启示中国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而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也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并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体系。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禅境文化特征,自然建筑观,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
美学传统“传统”在建筑设计中既包括看得到的部分,如木架构、大屋顶等,也包括意境上、精神上的部分,如对功能、空间、行为模式等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重视对传统的体现绝非只停留在可见的形式上,而是通过传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反映到建筑设计中。
他们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具有“日本制造”印章的独特作品。
日本的建筑师从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键三到80年代后期的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界的耀眼人物。
1.木结构的诠释我国早在6000多年前木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3500年前,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问世,至唐代达到成熟期。
近代之后,钢、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盛行,对传统木建筑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也有着悠久的木结构传统,在经历二战后因为防灾而禁用木构建筑的时期之后慢慢开始复兴。
进入21世纪,日本建筑界推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包括小型的校舍会所,还包括桥梁和大型体育馆等。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解读安藤忠雄(Tadao Ando)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之一,虽不是正统建筑教育背景出身,但凭借刻苦自学,成长为一代大师。
安藤忠雄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的注入到现代建筑空间之中,透露出浓厚的“日本味儿”,他通过对自然的尊重、现代建筑材料和几何形体的运用,重视人们对建筑的体验和空间感的营造,创作出富有灵性和禅意的空间,建筑中那种隐约可感知的东方文化,呈现出朴素内敛的文化观念。
本文把观察点放在禅意与文化内涵方面进行分析安藤忠雄的相关建筑作品,探索现代建筑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标签:安藤忠雄;现代建筑;传统文化1、承袭传统文化的当代建筑设计二战之后,日本为了迅速崛起,广泛学习西方文化与技术,日本建筑师们也不断的寻找、探索日本战后现代建筑的出路。
安藤忠雄在找寻现代建筑的出路上,不断的探索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
日本的现代建筑该怎样去继承传统文化?安藤忠雄的思索是:“并非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并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
” 安藤忠雄是如何探索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呢?本文通过对他的两件作品“光之教堂”与“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进行分析。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非常成功的作品之一。
光之教堂坐落在日本大阪府茨木市的郊区。
光之教堂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面与之成15度斜向置嵌入的墙体组成,这一面倾斜的墙面教堂的入口,转变了进入的方式,并与礼拜堂分割开来。
教堂内部的地面呈阶梯状下降,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堂建筑,圣坛与牧师不再高高在上,体现众生平等的人性关怀。
圣坛后的墙壁仅保留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开口,光线从十字型的缝隙中渗透进来,在黑暗的衬托之下,光的十字熠熠生辉,昭示着光明与希望,自然的光升华为精神的光。
强烈的明暗对比,让整个空间更加静穆,圣徒则在这寂静中冥思、顿悟。
而透过这宗教色彩的十字型光线,大自然的存在感体现得更加真切。
不断变化的光影,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也体现出日本禅文化中时光易逝的人生体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
2015年18期 125
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探索
赵桄柯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日本现代建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介绍了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背景,然后通过对三名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 探求日本传统建筑现代化的方法, 为建筑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现代建筑;传统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18-0125-01
1 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背景
从历史的背景来说,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人种相同,文化相近,许多审美文化也相似。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
日本古代文化从属于中国文化圈, 其建筑, 城市规划, 造园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的较大影响。
1868 年的明治维新运动应是日本走向近代建筑的转折点[1]。
从此以后,日本摆脱了其以前从属的中国文化圈, 投身于西方文化之中, 开始其西化的过程,日本的建筑界以此也开始向西方学习、靠拢,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努力, 日本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2 现代意识与传统的融合
日本现代建筑师的成就值得深思, 他们当中产生了诸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安藤忠雄等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创造出了众多的建筑精品。
他们的建筑创作不是对传统简单的文化认同或对西方现代建筑简单的抄袭, 而是运用现代意识, 审视并熔铸传统, 进行了新的创造。
3 日本建筑师的探索创新之路
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建筑遗产让日本建筑师们感到骄傲, 同时又称为建筑现代化创新的沉重负担。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国家的建筑师们都会遇到的难题。
日本建筑师经历过对传统迷茫的时期,也体会过建筑文化“无家可归” 的窘态。
但他们没有简单化、庸俗化地对待传统,而是鉴于对本国传统建筑的深刻体验, 以及对西方现代建筑的深刻领会, 走上了一条传统与创新的探索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建筑师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日本现代建筑。
3.1 丹下健三
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认为“ 传统自身并不能成为创造文化的动力。
在传统当中常常包蕴着形式化和固定化的倾向。
为了把传统引向创造,就必须否定传统, 在这里面加进阻止其形式化的新动力。
传统必须破坏,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把古典的东西加以保存, 但仅仅破坏传统还不能形成文化,把这种破坏的动力加以控制的因素仍是传统在那里起作用。
这种传统和破坏的辩证的统一就可以称之为创造的结构, 也可以称为传统的正确继承”。
师源于勒²柯布西耶的丹下健三对柯布西耶推崇备至, 但同时对日本的建筑传统却难以割舍。
丹下一方面深入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代表民族文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又潜心研究现代建筑技术, 寻找能适合日本国情、民情的建筑技术手段,希望找出日本建筑传统手法的典型, 与现代建筑的方面加以融合。
图1 代代木体育 图2 香川县厅舍
3.2 黑川纪章
黑川以独有的方式回归传统,寻求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连接点,从本质上探讨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从而提出了共生的思想。
黑川纪章将其共生思想概括:历史与现代的共存。
3.3 安藤忠雄
在20 世纪80 年代, 安藤忠雄的出现是建筑界的一个惊喜。
安藤是建筑语汇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日本建筑师之一。
在当今多元化的创作潮流中,安藤对日本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他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追求使其作品在纷纷扰扰的各式建筑中显得如此的卓而不群,以其宁静、孤远而神秘的意境深深地打动了世人。
安藤是自学成才的建筑大师,非科班出生的安藤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对这种文化的理解与演绎,可以说是一种直接而单纯的领悟。
从安藤的作品来看日本文化的精神所在,会更明晰、更确切,而在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后再来解读日本建筑就会有更多的感悟。
如住吉的“长屋”, 建筑正面除入口的方洞外是封闭的清水混凝土,与此相对,居民在建筑内部,通过内庭享受阳光和空气。
这两者间就存在着奇怪的逻辑,他设计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是对峙的,像是一个堡垒,与外界决然地分隔开,而在内部,他又将空间处理为一种开敞的、可以与自然亲近交流的场所,或者说在这个设计中体现出对于不可把握的自然是畏惧和抵抗,而对于可控制范围内自然的态度又是平等且希望和谐共生的。
这种矛盾性也说明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复杂心态。
这种表现在日本的古文化——能乐中还能寻到源头。
安藤反对机能主义,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
但他又不是完全的和谐共生,他所创造的人工自然、几何空间都是与真实自然、传统空间完全对立的,他以这种处理方式赋予建筑以精神上的“禅意”,也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伸。
安藤说:“西方的理性和东方的非逻辑性,抽象和具体,纯朴几何构成中有机自然的引入,建筑的自主性与基础的默契,各部分的分割和整体的有机统一,我认为建筑创作乃是努力融合。
这两种鲜明的双重性于一座建筑之中,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完美”。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冲突,但是他没有将这种对峙消灭而是使之融合共生,正因为这种源于本土文化特殊性的矛盾共生,才让安藤的作品真正体现出日本文化的精神。
4 结语
现xia 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对建筑中如何解决传统和现代结合的问题上进行了长期以来探索的,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对于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建筑师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是取得的进展还落后于日本。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也许我们会从日本建筑师那里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卢求. 德国传统森林构建筑与现代生态节能技术的融和创新[J]. 建筑技艺, 2010, (5).
[2]赵春梅, 张长锐, 高谨. 日本现代建筑的多元化浅析[J]. 福建建筑, 2013, (4):9-11.
[3]李志松. 传统工艺美术游走在继承和创新之间[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2, (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