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时分层作业4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808.50 KB
- 文档页数:5
附1 课时分层作业地球的历史(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甲乙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C.大气演化D.生物演化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D.④1.B 2.D 3.C[第1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第2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
第3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有关系,A错。
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B错。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是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C错。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对。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太古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B[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为白垩纪,B对。
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A错。
太古代末期是动物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C错。
新生代末期是人类时代,D错。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6.B7.C[第6题,动物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
.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的主导因素是(
B.市场
D.原料
.下列关于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对新疆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B.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C.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1)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2)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课时分层作业(四)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由于发展先后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发展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东部沿海“腾笼换鸟”与中西部“筑巢引凤”两出大戏的帷幕几乎同时拉开。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57522024】1.“良禽择木而栖”,河南能够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因素是( )①劳动力成本②土地价格③科技力量④资源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腾笼换鸟”对中西部省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B2.C[第1题,中西部地区依靠相对丰富的土地、能源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筑巢引凤”,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第2题,中西部省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但迁入企业会占用土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A.Ⅰ、Ⅱ B.Ⅰ、ⅢC.Ⅱ、Ⅳ D.Ⅲ、Ⅳ4.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B.有利于该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C.改善其航运条件D.减小洪水危害3.B4.D[第3题,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在于调入区水资源短缺,调出区水资源相对富余。
图中①河为辽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致使水资源短缺。
第4题,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调出一部分,可以减轻该流域的洪水危害。
]2017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能源”。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能够描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的不同利用。
(重点)3.联系生活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移入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能分析产业移入地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自主研习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新-课-标-第- 一-网(1)开采条件: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有的产量和1/2以上的出口量来自山西省。
(2)影响①有利加快全省进程、促进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②不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地下水漏失等问题。
问题磁场(1)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并非我国经济强省。
最近,山西省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你认为应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使山西转变为经济强省?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澳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①原因:北部,萨克拉门托河等水量丰沛;南部,水资源短缺,而需水量较大②影响:不仅缓解了南部缺水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使其成为生产出口基地和美国石油、电子和军事等尖端新兴工业中心,而且产生了水力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问题磁场(2)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路线A):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电网输送。
课时分层作业(四)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由于发展先后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发展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东部沿海“腾笼换鸟”与中西部“筑巢引凤”两出大戏的帷幕几乎同时拉开。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57522024】1.“良禽择木而栖”,河南能够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因素是( )①劳动力成本②土地价格③科技力量④资源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腾笼换鸟”对中西部省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B2.C[第1题,中西部地区依靠相对丰富的土地、能源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筑巢引凤”,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第2题,中西部省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但迁入企业会占用土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A.Ⅰ、Ⅱ B.Ⅰ、ⅢC.Ⅱ、Ⅳ D.Ⅲ、Ⅳ4.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B.有利于该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C.改善其航运条件D.减小洪水危害3.B4.D[第3题,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在于调入区水资源短缺,调出区水资源相对富余。
图中①河为辽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致使水资源短缺。
第4题,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调出一部分,可以减轻该流域的洪水危害。
]2017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能源”。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D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生物圈跨多个圈层,故A为生物圈,排除A、C项,水圈位于岩石圈之上,故选D。
2.对以下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 )A.珠穆朗玛峰B.墨西哥湾C.刚果盆地D.夏威夷群岛【解析】珠穆朗玛峰处地壳最厚。
(2018·山西阳泉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处为( B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会变化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6.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D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解析】第5题,①圈层为大气圈的平流层,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②圈层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圈层为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圈层为外核,其物质状态为液态。
第6题,“磁暴”是地球磁场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地球大气圈无关。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材P4探索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区域的概念,有些习惯性的称谓反映了区域差异。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是一个可变量的实体。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
教材P5思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教材P7填表教材P9思考东部季风区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日均气温≥10℃,积温在4500℃以上,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年降水量>800mm。
北方地区反之。
教材P12思考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联系: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中,整个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及西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都处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都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
教材P13思考教材P15活动教材P15复习题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东部季风区强烈,青藏高寒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弱;东部季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两大自然区。
3.在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自然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教材第31页讨论1.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
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人类对环境既有自觉主动的改造,也有不自觉的破坏。
这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总是从区域环境内某些因素的影响开始的,但是区域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
2.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既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但是,不合理的采矿也会给当地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严重,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破坏了自然景观,还污染了水、土地和大气。
不合理采矿还造成了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
3.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移出地可向产业移入地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使产业移出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并将环境污染产业向外转移,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而产业移入地接受产业移出地的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可加快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两地的合作共赢。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移出地在将重化工业向产业移入地转移的同时,也把环境污染转移到产业移入地,同时就业机会向产业移入地转移,减少了本地区就业机会,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4.“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业达标1.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促进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解析:煤炭资源的开采,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采矿还可能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
课时分层作业(四)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由于发展先后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发展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东部沿海“腾笼换鸟”与中西部“筑巢引凤”两出大戏的帷幕几乎同时拉开。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57522024】1.“良禽择木而栖”,河南能够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因素是( )
①劳动力成本②土地价格③科技力量④资源条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腾笼换鸟”对中西部省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B
2.C[第1题,中西部地区依靠相对丰富的土地、能源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筑巢引凤”,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第2题,中西部省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但迁入企业会占用土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Ⅰ、Ⅱ B.Ⅰ、Ⅲ
C.Ⅱ、Ⅳ D.Ⅲ、Ⅳ
4.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3.B
4.D[第3题,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在于调入区水资源短缺,调出区水资源相对富余。
图中①河为辽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致使水资源短缺。
第4题,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调出一部分,可以减轻该流域的洪水危害。
]
2017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能源”。
这个节日是在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
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
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利用。
据此回答5~6题。
【导学号:57522025】5.目前,全球每年有1 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被毁,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将森林开垦为农田②非可持续性地采伐木材
③开辟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④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6.为了促进世界森林的保护和开发,应该(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和保护
5.A
6.D[第5题,目前造成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旱涝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有限。
第6题,采育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和保护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获得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示意图,回答7~8题。
7.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B.市场
C.动力D.原料
8.下列关于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对新疆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B.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C.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7.D8.B[第7题,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商品棉基地之一,发展棉纺织业的原料充足。
第8题,新疆地处内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棉花种植范围不宜过度扩大。
]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1)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
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2)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解析】第(1)题,原因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距离远近等方面说明。
第(2)题,主要从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集聚效益)等方面分析。
注意题中的限定词“好处”。
【答案】(1)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效益规模)。
[冲A挑战练]
“川气东送”工程是继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西起四川达州市,途经六省两市,干线长度1 700千米。
“川气东送”可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
据下图回答10~11题。
【导学号:57522026】
10.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⑤D.③④⑤
11.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10.B11.C[第10题,三峡水能丰富,与供气没关系,川气东送主要的气源地是四川盆地,而轮南到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气源地除塔里木盆地外,还有陕甘宁气田做为补充气源。
第11题,即便有川气东送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三角能源短缺问题,只能缓解。
]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C[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
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13.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57522027】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其原因为市场需求扩大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城郊农业利润更高等。
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变化可结合图例读出。
第(3)题,可以从图中判断出该地保护环境的措施,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转变为以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小,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迁移、集中,电子工业在西部高校密集区聚集。
(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