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德国学前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31
1.外国近代及当代六国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总结(英国、法国、德国英国贫民幼儿保育政策肇始于17世纪,与救济措施密切相关。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资本家雇佣大量廉价女工和童工,造成幼儿无人照顾、智力落后、道德堕落及死亡率上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与幼保育和教育相关的政策。
1967年政府颁布《国内贫民救济法》标志着政府开始重视贫民的救济管理。
“纺织学校”计划规定: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家庭中的6~14岁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4~6岁儿童可以自由入学。
“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规定:在每个教区设立“劳动学校”,教区内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该学校。
幼儿学校的出现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罗伯特·欧文为改善工人阶级子女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工厂去学前教育机构——新拉纳克幼儿学校。
招收贫民和工人家庭中1—6岁的幼儿,以3—6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为中心。
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重视幼儿的智育和道德教育,反对让幼儿识记书本知识,为幼儿设立游戏场。
1.保育学校的创办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大量幼儿涌入小学,既加重小学的负担,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学习有权拒绝5岁以下幼儿入学。
针对5岁以下幼儿的保教问题,保育学校应运而生。
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在伦敦创办保育学校。
1923年,英国保育学校联盟成立。
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伯林创办学前教育结构——编织学校,象征着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历史的开端。
编织学校专门在农忙季节招收3岁以上幼儿。
学校名称来源于其教学内容。
奥伯林认为学前教育结构的教育英国重于保育,且教育活动应该在游戏中进行。
由于缺乏政府支持,编织学校影响力有限,没有与国内其他学前教育结构形成直接继承和延续的关系。
托儿所的出现托儿所是法国学前教育机构中较早的一种形式,盛行于19世纪上半叶。
6德国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和赞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体系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德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德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并非是提前教授学术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认为,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关爱、自由和探索的环境,让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地成长和学习。
在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
他们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师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而是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德国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包括艺术、音乐、体育、手工等。
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各种技能和兴趣爱好。
例如,在艺术课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绘画、涂鸦,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在音乐课上,他们可以唱歌、跳舞,感受音乐的魅力;在体育课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奔跑、玩耍,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游戏在德国学前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角色扮演、建构游戏等,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模仿成人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医生看病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
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也非常注重细节。
教室通常布置得温馨舒适,充满了各种玩具和图书。
室外活动场地宽敞,有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让孩子们能够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此外,德国学前教育还强调家园合作。
家长被视为孩子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师会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家长也会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问题提出2003年,欧盟(OECD)公布了《国际学生评估测验》(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的测评结果,德国学生在语言与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上的成绩表现相当不理想,由此掀起了德国社会对整体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强烈呼声。
许多德国教育家认为,导致德国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在于学前教育出了问题,应该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儿童的阅读以及语言能力培养;同时德国政府也意识到必须要重视学前教育改革,以改善学前教育的品质。
本文分析了德国学前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试从德国中央政府和各州地方政府采取的改革策略出发,对德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二、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中央与地方各州权责分配问题德国共有16个州,实行联邦政府制度。
中央政府有行政、立法及司法权,各州则拥有《德国基本法》所保障的地方自治权利。
在教育方面,各州有文化独立自主权。
德国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有其优点,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各地需求对教育作出及时反应和改革,但是太过强调教育地方化,各州可能会脱离全国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改革势必会遇到步调不一的困难。
同时中央无法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作出监控,各州依据不同的教育方针及教育计划运作,教育质量、教育政策、班级大小、师生比、教保人员的继续教育等皆会产生差异。
各州的财政分配以及对家庭的支持和补助、学费高低也各不同,难以保障全国各地幼儿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尤其对来自社会低阶层家庭的幼儿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财政问题1.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005年,德国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09亿欧元,其中91%来自政府公共投入,8.7%来自私人、父母或其他非公立机构的投入,6岁以下每名幼儿的教育经费投入为3793欧元。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学前教育经费上的投入相对较低。
2002年,德国学前教育总经费仅占其GDP的0.2%;2005年,占GDP的0.53%,低于1996年“欧盟幼儿照顾网络”(EuropeanCommission'sChildcareNetwork)的建议: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应占GDP的1%。
当代世界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复习纲要引言一、填空题1、比较学前教育起源于旅行见闻。
2、法国朱利安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教育”术语,开创了比较教育的“实证”风气3、1900年,两件大事使比较教育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詹姆斯E罗素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课程;英国的萨德勒爵士发表《我们从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两件大事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
4、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分为四个阶段: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
二、名词解释1、比较学前教育(6页)三、简答题和论述题1、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7页)2、比较学前教育的特征(8-9页)德国的学前教育一、填空或选择题1、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期间,德国出现了最早的集体幼儿教育设施;18世纪,德国主要实施强迫教育。
2、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批判家庭教育的弊端,主张发展公共教育。
3、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4、福禄贝尔在勃兰登堡开办的幼儿园标志着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自他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
5、1970年,联邦德国公布了《教育结构计划》,将3-6岁的幼儿教育第一次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
6、19世纪上半期,巴乌利勒式的保育所在德国各地发展起来,引起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纷纷制定政策,其中典型的代表是黑森卡塞尔选帝侯指令。
P22-237、德国学前教育的四种主要形式(P26)8、德国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有三方面:(25页)工作内容有四个方面:26页9、1835年,弗利托娜开办看护修女养成所,是德国最早的培训幼儿教师的专门机构。
10、德国培养学前儿童教师的机构主要有三类:技术学院、大学和培训学院。
二、名词解释1、混龄编班(P26)2、白天的母亲(29页)三、简答题1、简述德国幼儿教育课程的新思路(德国幼儿园课程的特点)?(36页)2、评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物理学家卢瑟福是一个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一个学生特别勤奋,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只有他还在实验室做实验。
于是,他就问那个学生:“你今天上午在做什么呀?”学生就说:“上午在做实验。
”“那你下午在做什么?”“下午也在做实验。
”“那晚上呢?”“晚上还是在做实验。
”大家肯定想:这么勤奋的学生,人家都在休息,他还在那里从早到晚地做实验,一定会得到表扬。
没想到,卢瑟福将他一顿痛骂:“那你不就成了一个做实验的机器了吗?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你不要总是做,一定要学会思考。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
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跟这个是不是有点象?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
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他们爱孩子,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
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
”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能够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
德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
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德国学前教育概况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
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
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
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
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费用是不一样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
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
2002年,德国人有8253.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
但在德国西1部,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市。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
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
在我国,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基本相同。
在德国,则有所不同。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
这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
德国幼儿园老师都属于雇员性质。
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170人,其中女性359811人,占96.16070;男性14359人,占3.84%。
从年龄看,20-30岁段的最多,有12.3万人,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人,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2002年,全德国学前班有儿童1.92万人,学校幼儿园有3.56万人,二者共5.48万,仅占小学在校生的0.56%,以及专门在放学后照顾学龄儿市的校外照顾中心。
6德国学前教育关键信息项:1、学前教育机构类型2、教育目标3、课程设置4、师资要求5、家长参与6、政府支持与监管11 学前教育机构类型111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Kindergarten)和托儿所(Krippe)。
幼儿园通常接收 3 至 6 岁的儿童,而托儿所则主要照顾 0 至 3 岁的婴幼儿。
112 此外,还有一些混合年龄组的学前教育机构,以及以特定教育理念为基础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
113 公立和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在德国并存,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12 教育目标121 德国学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
122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123 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合作与分享。
124 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13 课程设置131 德国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语言、艺术、音乐、数学、科学、体育等领域。
132 游戏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133 户外活动也受到高度重视,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对自然的认识。
134 课程设置注重个性化,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调整。
14 师资要求141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专业背景和资质证书。
142 教师应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143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家长和同事密切合作。
144 热爱儿童,有耐心和责任心,能够为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
15 家长参与151 家长在德国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决策。
152 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儿童的发展情况和教育计划。
153 家长可以自愿参与幼儿园的志愿服务和教学辅助工作。
154 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家长的关切和问题。
16 政府支持与监管161 政府为学前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德国的学前教育扮演着重要且独特的角色。
这一时期的德国学前教育,不仅为德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 世纪初期,德国的学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还较为有限,学前教育机构也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福禄贝尔是德国近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先驱。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德国乃至全球的学前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
福禄贝尔强调,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
他主张通过“恩物”和“作业”来激发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创造力。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套玩具,通过这些玩具,儿童能够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作业”则是指儿童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在福禄贝尔的影响下,德国陆续出现了一批以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注重为儿童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观察者。
除了福禄贝尔的贡献,德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19 世纪中期,德国的一些城市开始设立公立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
这些公立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除了基础的语言、数学等知识,还包括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学前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
教师会组织儿童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儿童可以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能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德国近代学前教育还注重家园合作。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谈论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之前,我想先跟您分享一个我曾经遇到的小趣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教育研讨会,遇到了一位来自德国的教育专家。
闲聊中,我们谈到了学前教育,他那充满热情又严谨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那可是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在那个时候,德国的学前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照看孩子。
当时的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变革。
工厂的兴起让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这些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各有不同。
有的注重孩子的身体锻炼,让孩子们在户外尽情奔跑玩耍,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健康体魄。
就像我见过的一家幼儿园,每天上午都会安排孩子们到附近的小公园进行活动,老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跳绳,那场景真是热闹又温馨。
还有的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室里摆满了各种手工材料,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发挥,用彩纸、黏土做出自己心中的小世界。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会有简单的语言启蒙课程,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数学的启蒙也不会是枯燥的数字计算,而是通过游戏,比如分水果、搭积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对数量有初步的认识。
师资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时候的德国,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爱心和耐心。
有一位老师给我讲过她的经历,她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面对一群调皮的孩子,她也会感到头疼。
但慢慢地,她学会了用理解和关爱去引导孩子们,看着孩子们一点点的成长和进步,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且,当时的德国学前教育也非常注重与家庭的合作。
老师们会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里的情况,同时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回顾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我们能看到它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
从最初的简单照看,到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一路走来,充满了努力和创新。
00401《比较学前教育》历年真题第六章其他国家学前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 20世纪60年代,韩国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事业,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
1961年,韩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A.《儿童福祉法》B.《幼儿园设施基准令》C.《幼儿园教育课程令》D.《幼儿教育法》2. 2012年3月韩国推出的一个项目旨在使每一个3-5岁幼儿获得平等的保育、教育机会,这个项目是()A.“动手做”项目B.《儿童福祉法》C.Nuri 项目D.幼儿园教育课程令3.法国奥柏林为了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创立了()A.日闻看护中心B.母育学校C.编织学校D.幼儿班4.1816年,欧文在法国纽兰纳克的工厂中创办了()A.编织学校B.幼儿学校C.日间看护学校D.母育学校5.1855年,把福禄倍尔方法传入法国的是()A.马尔波B.凯果玛C.布雷D.别劳夫人6.1881年,法国政府发布政令,将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统一为()A.编织学校B.日间看护中心C.母育学校D.幼儿园7.197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设计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和中学的整个普通教育领域的法案是()A.《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B.《哈比教育法》C.《教育方针法》D.《幼儿学校大纲》8.法国学前教育最传统、最主要的免费学前教育机构是()A.托儿所B.幼儿园C.母育学校D.日托中心9.法国母育学校的第一目标是()A.提供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最佳机会B.使儿童接受学校教育C.使儿童社会化D.使儿童进行学习和练习10.在19世纪初,为解决妇女劳动力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德国各地建立了不少私立的学前教育设施,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保育所是由谁创办的?()A.弗利托娜B.瓦德切克C.巴乌利美D.福禄贝尔11. 20世纪中期至40年代末.德国幼儿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A.巴乌利美B.弗利托娜C.瓦德切克D.福禄倍尔12.1970年,西德教育审议会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此计划是()A.《先行计划》B.《教育结构计划》C.《幼儿凭证计划》D.《幼儿教育计划》13.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分为公立、私立和独立自主的幼儿园三种类型的国家是()A.日本B.德国C.俄罗斯D.美国14.在大自然中进行教育活动,幼儿园没房屋和围墙,这种德国新型幼儿园是()A自然托管中心B林间幼儿园C.生态学校D.儿童之家15.学前教师职前培养机构有技术学校、大学和培训学校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英国D.俄罗斯16.德国学前教师教育机构中,以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是()A.大学B.技术学院C.训练学院D.师范学校17.南非新教育研究基金会于1938 年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国际教育会议,会议的直接影响是成立了()A. 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B.南非学前教育研究会C.南非学前教育中心D.南非学前教育促进会18.一般附属在小学,招收 5 岁及其以上儿童的南非学前教育机构是()A.学前班B.小学预备学校C.社区保育中心D.母亲日托19.提出学前教育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给家长和家庭提供教育帮助,建议政府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的新西兰学前教育报告是()A.《皮克报告》B.《米德报告》C.《5岁以前》D.《十年战略计划—未来之路》20.下列有关新西兰毛利语言所的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语言所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B.语言所以学校为基础C.语言所由新西兰教育部主管D.语言所的内容以自由游戏为主21.2007年开始,新西兰教育部开展了以下哪个计划,挑选并资助10个幼教机构作为“家长支持和发展中心”,促进幼儿园、社区与家长的合作?()A.大西洋岛屿文化再生计划B.家长支持和发展计划C.幼儿教育服务计划D.幼儿园合作教育计划22.1938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力图通过幼儿园事业来解决儿童的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成立了()A.高黎夫人儿童中心B.澳大利亚幼儿协会C.国家儿童司D.挽救学校23.关于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A.教育分权于各州B.学前教育不被社会重视C.幼儿教师地位低D.学前教育质量不高二、名词解释1.编织学校2.林间幼儿园三、简答题1.简述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论述外国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过程引言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全面的身心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社会适应打下良好基础。
在外国,学前教育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详细论述外国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过程,并探讨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第一阶段:启蒙阶段启蒙阶段指的是学前教育学在近代起步阶段的发展。
在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关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方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士教育家佛罗布尔(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提出的“按照自然的方法教育”的理念。
他强调通过观察、体验和实践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佛罗布尔的理论为启蒙阶段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学前教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科学实践阶段科学实践阶段为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学的进一步探索。
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导了学前教育实践中对儿童思维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同时,德国教育学家弗洛伊贝尔(Friedrich Fröbel)创建了第一个幼儿园,强调通过游戏和手工艺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政策与国际交流阶段政策与国际交流阶段是学前教育学迈向全球化的阶段。
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并将其纳入教育体系。
国际间的学前教育交流也日益频繁,各国之间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9年制定了《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原则》,提倡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这个阶段,学前教育学在政策和国际合作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学前教育的进步。
第四阶段:多元化和专业化阶段多元化和专业化阶段是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最新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的需求和形式也在不断改变。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探讨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注重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正文:一、德国学前教育制度改革1. 19世纪末德国学前教育的萌芽2. 20世纪初德国学前教育制度建立3. 20世纪中叶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调整4. 纳粹时期学前教育的改革5. 德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启示二、教育理论对德国学前教育的影响1. 弗洛布尔幼儿教育理论的介绍与实践2.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贡献4.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5. 德国学前教育理论的特点和创新之处三、德国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施1. 游戏化教学在德国学前教育中的地位2. 自主学习和社交合作学习的重要性3. 德国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发展4. 幼儿园在德国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5. 母语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并重原则四、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1. 德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系统性与专业性2. 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 德国学前教育教师的资质和素质要求4. 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5. 师德师风与学前教育的实践五、德国学前教育的成果与挑战1. 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成果与优势2. 学前教育普及率与资源分配的问题3. 家庭和学前教育的合作与支持4. 德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5. 对其他国家学前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总结:通过对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制度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课程设施、教师培训到教育成果与挑战等方面,德国学前教育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
同时,德国的经验也给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全球学前教育的共同发展。
第二章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德国的学前教育一、发展简史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
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
但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儿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德国是幼儿园的发祥地。
二、法规与体制(一)相关法规1578年,再浸礼派《学校规程》1717年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教育法令;1737年颁布另一项普通学校方案,规定5~15岁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
1763年布鲁市政府颁布一项普通乡村学校法,明确提出要对5~14岁的儿童施以强迫教育。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地政府相应制定了幼儿教育的法规和政策。
1814年,石勒苏依格一荷尔斯泰因公国在《一般学校规程》制定了“监督学校”的规章;1821年,迪谢尔多尔夫发布了政令,允许初等学校的教师及守寡的退休女教师在家中开办监督和教育6岁以下幼儿的“保育学校”,这在保护贫民阶级幼儿的同时,保障守寡的退职女教师的生活。
1825年,黑森·卡塞尔选帝侯的指令。
普鲁士政府对幼儿教育设施采取的保护政策:1838年,建立资助柏林托儿所的“中央基金”;1842年,免除托儿所有关团体的印刷税和手续费;1843年,免除托儿所地租;1839年,拜恩内务部制定了幼儿所规定,是德国当时最详细的规定,代表着当时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①将幼儿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②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③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开展室外游戏以保障身体健康。
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成立,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
强调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