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17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由针刺伤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研究报道,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中80%-90%是由针刺伤引起的[1]。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
因此,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下来我们从常见发生环节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谈谈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1、常见发生环节1.1 操作前损伤:①掰安瓿时;②拔下针帽时;③抽吸药液时;④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帽时。
1.2 操作中损伤(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①各种注射时;②经静脉注射药物时;③静脉封管时;④传递中受伤;⑤取血或注射后;⑥输液毕拔针时;⑦穿刺后拔出留置导管针芯时。
1.3 操作后、丢弃前损伤:①放置在床头柜、治疗盘、弯盘中的针头刺伤;②用后重新盖上针帽时刺伤。
2、发生针刺伤的原因2.1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2.2 对护理工作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不强2.3 个人因素:护士不良的行为习惯,工作经验少,性格急躁等因素。
3、预防措施3.1 使用安全型针具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是普通型静脉留置针的换代产品,是防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一种新型的静脉留置针,当枕芯从导管内拔除时可自行封闭针尖,能有效的防止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
美国健康安全中心著名流行病学专家Dr.Jagger于198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安全型针具的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意外针刺伤的80%的发生率[3]。
因此,使用安全型针具对预防针刺伤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2 正确处理针头,严格操作规程当针头从病人体内拔出后,护士为了避免损伤他人或是为了毁形套回针帽,这一操作如果稍有不慎,会造成护士损伤,特别是遇到烦躁或不配合的患者,因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①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禁止用针头进行二次穿刺③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品;④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管。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
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近几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制定了预防针刺伤应遵守的条例,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最低,使护士更好地履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一、针刺伤发生原因1、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针刺伤是由于意外地针尖刺破皮肤而引起的创伤。
当人们使用注射器、分解注射器或处置废弃注射器的时候,针刺的伤害随时可以出现。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
有调查研究,护士在操作后每次都回套针帽的占40.3%,经常回套的占16.7%,其中以双手回套为主的占50.4%;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高达69.9%的护士从不戴手套,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根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
2、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有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而很大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已没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
因此,很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知识。
3、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受伤后报告率低,部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二、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防范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针刺伤防范制度1、针刺伤的预防(1)进行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注射操作时注意动作稳重与准确。
(2)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禁止回套针帽或二次处理,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
(3)利器物品摆放有序,相对固定。
(4)条件允许情况下,选用安全型针头穿刺,给传染病明确诊断的伤病员进行操作时建议使用安全型注射用具。
(5)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不能将手伸入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刺伤。
2、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1)现场处理:针刺伤后,反复挤压伤口旁端排出血液,用流动清水冲洗,再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
(2)报告记录:报告科室护士长,报告针刺伤发生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和暴露方式等,报告医院预防保健科或直接前往预防保健科就诊,填写《医务人员锐器伤登iaa》0(3)风险评估: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后,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查看伤病员侬结果,明确感染源;立即根据暴露源为医护人员开具相关他单,如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等。
(4)药物预防:①乙肝:若被暴露医护人员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或抗HBS水平不详,立即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U, 一月后再次肌注200Uo②艾滋: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由医院感染控制科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预防性用药监测,24h内服用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72h后服药无效。
③梅毒:肌注卞星青霉素120万U/左臀部、120万U/右臀部,每周一次,连续肌注3周。
若青霉素过敏,则肌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Ic)C)mg, 2次∕d,连用14天;或口服四环素50Omg,4次∕d,连用14天。
(5)定期随访:针刺伤后1月、2月、6月、1年进行随访。
护喇刺伤的安全防护与处理措fifi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针刺伤是指由头皮针、注射器针头、静脉导管、采血针或皮下注射针头等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针刺伤可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威胁到其生命。
因此,强化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升针刺伤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血源性疾病对护理人员的危害病人血液中含有致病因子,是护理人员针刺伤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先决条件。
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近几年HIV的感染也在继续上升,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儿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 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UI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1]02护理人员针刺伤产生的原因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水平偏低,自我防护意识淡泊,不了解针刺伤后带来的危害。
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状况,导致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加之其生理原因,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增多,从而增加了针刺伤的可能性。
3针刺伤的防护对策全院应定期开始职业暴露防护学习,特别是对新职工的岗前培训I, 规范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指导护理人员在碰到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方式。
规范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禁止针头回套针帽内;禁止用手分开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马上放入利器盒内;输液、穿刺失败时,禁止将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当马上改换新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帮助。
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的决定因素,使用利器盒,利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
医院应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给护士创造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 改善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一、引言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操作锐器较多,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针刺伤作为护士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可能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
为了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预防和应对能力,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标1. 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2. 确保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处理伤口,降低感染风险;3. 加强针刺伤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1. 防范措施(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防范意识;(2)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降低针刺伤的发生;(3)使用安全型注射器,减少锐器使用;(4)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减少重复使用锐器;(5)设置锐器回收容器,确保锐器妥善处理。
2. 应急处理(1)立即停止操作,保持冷静;(2)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手帕压迫伤口,防止血液流出;(3)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残留血液;(4)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预防感染;(5)必要时,前往外科进行伤口处理;(6)及时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 检查与治疗(1)被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检查;(2)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确定感染情况;(3)根据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4. 报告与随访(1)发生针刺伤事件后,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2)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针刺伤事件进行登记、调查和处理;(3)根据患者病情和暴露风险,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感染情况。
四、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1. 医院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针刺伤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2. 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应加强对护士的监督,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针刺伤事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应急预案的落实。
五、总结护士针刺伤应急预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的常见职业伤害之一,也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都极力避免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原因分析。
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
这是导致针刺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包括无菌操作不规范、使用失灵的设备等。
2. 不安全的操作环境。
医护人员很容易在手术室、急诊室等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3. 护士和医生的个人行为不当。
比如,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赶时间,从而把重心放在速度上,导致注意力分散,意外针刺造成。
然后,预防措施的具体执行。
1. 加强对医疗器材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
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良好的医疗器材使用方法,以确保其公共卫生标准的遵循。
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始终记住健康和安全是在工作中合理地避免意外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前提。
所以,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穿戴保护设备,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规范。
3. 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行为因素导致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增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4. 进行意识宣传培训。
精心的意识宣传培训对于护理人员之间节省一些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可以在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详细介绍日常手卫生操作规范、消毒检查和个人防护设备操作方法等,以便增强其操作规范和标准意识。
总之,避免意外针刺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从操作方法、个人行为到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安全规范宣传和实施。
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意外针刺伤降到最低,确保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