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了解本词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1、本词的写作背景2、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3、诵读并默写填空《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的词句是:“”。
苏轼用“”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描绘周瑜的诗句:,,。
,、。
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分析词中的人物神态与战争场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周瑜的儒将风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2、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二、学习过程探究点一:作者写赤壁怀古,肯定要写在赤壁所见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物又有何特点。
思考下列问题1、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上片中那一句话承上启下?探究点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思考下列问题:1、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2、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与指挥才能?为什么?3、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四)当堂检测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一、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来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3.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品析全词。
4.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课堂预习:1、阅读《学习与测评》31页,了解作者苏轼及其词作背景,并完成下列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始终能乐观面对。
在诗、词、文、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苏轼写作本首词之前,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其弟苏辙等人营救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虚职)。
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三、课堂探究:1.朗读词作,感受词的豪放词风。
(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1、自由朗读,参考注释,弄懂大意。
(预习时完成)2、个体朗读。
3、听音频朗读。
4、全班齐读。
2.整体感知全词:根据标题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赤壁之景。
下片:借怀周瑜来抒人生感慨。
四、问题合作探究:1.上片中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赤壁图景?有何作用?明确:词人选取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奇险雄伟)的赤壁江山图,表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同时为下文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乱——写出了岩石的险怪穿——写出了山崖的高耸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的力度 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的巨大 雪——写出了浪花的汹涌和洁白这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解读诗词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探讨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向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韵律分析和朗读技巧。
(3)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古代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
(2)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词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提问学生对赤壁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独立解读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 写作练习:(1)学生模仿诗词的表达技巧,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提交的诗词创作,评价其对原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评价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完成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诗词内容。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教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4、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重点】1、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苏词中字词句使用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词的意境。
2、苏词中字词句的妙处。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学习要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
2.结合课本注释翻译《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了解全词内容,概括本词主旨。
3.自主学习之基础知识自我检测: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 )A、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卷起千堆雪.(雪花)B、羽扇纶.(lún)巾一蓑..(一袭蓑衣)烟雨任平生C、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 料峭..(形容微寒)春风吹酒醒D、一尊还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2)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
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
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终岁不闻丝竹..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 C、足下..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学生通过朗读、利用注释、品读诗句掌握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学生通过品读诗句、合作探究掌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点:学习目标2、3。
三、教学难点:学习目标2、3。
四、学习方法:诵读、自学、合作探究。
五、学习课时:1课时。
导学流程预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自学指导一: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怀。
2.学习本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3.学习本词的衬托手法的写法。
4.了解作者的身世及其人生观。
资料链接: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
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
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自主学习1.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我国时期伟大词人的作品。
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贬居期间,曾两游附近的,写出了这首词和两篇赋文《》、《》。
苏轼以诗入词,以文入词,以史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他是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2.押韵是我国诗歌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试找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韵脚,朗读体味音律美。
答:3.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从周瑜的功业说到作者的感慨,说说它的上片是怎样为此铺垫的。
答合作探究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答:6.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7.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巩固练习阅读全词,回答以下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写景、怀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比较阅读:《赤壁赋》和《赤壁怀古》3、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导入:猜谜语:猜猜他是谁?贬到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时,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时,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明确:苏轼)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名篇《赤壁怀古》三、解题:①念奴娇②赤壁怀古③怀古四、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自由发言五、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个别诵读。
六、赏析上阙:写景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七、赏析下阙:怀人1、“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中语句分析概括。
2、词人为什么要写周瑜?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八、比较阅读,各抒己志,畅所欲言比较《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九、总结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十、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2、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补充阅读:一、《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心情。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快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潇洒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宽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概宏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概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乐观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同学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同学,对学习资源利用和学问信息的猎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力量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深厚爱好。
2.学习习惯:学问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觉和自主学习力量。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沟通与协同争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采纳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美丽,感情深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同学多多诵读,品尝语言,感悟意境,特殊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同学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育了同学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学习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学法指导】1.课前查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词作特点。
2.认真读文本,在熟悉文本的基础成小组合做完成探究。
【预习案】【任务一】利用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相关知识,勾画知识链接部分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相关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赤壁怀古》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元佑元年,苏轼再入朝,后又随着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交替得势,他也一再沉浮;最后一贬再贬,一直被远放到海南,直到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委婉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诗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豪放之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2、合作探究,品语言,赏意境,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结合的写法。
3、全情投入,体悟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感、态度。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做学案。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A层同学完成导学案上所有内容,并注意总结规律与方法。
B层同学努力完成所有内容,C层同学完成预习案内容。
3、课堂中,小组要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案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教材助读(一)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元丰五年游赤鼻矶,作怀古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抒怀。
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二)周瑜简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三)关于“词”1、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四)诗歌阅读方法: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高一年级学科:语文编号编辑:齐保良第三单元第9课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高考考点:诗歌鉴赏。
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文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一、学生自学部分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始终能乐观面对。
在诗、词、文、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2.写作背景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3、自由朗读,参考注释,弄懂大意。
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A..注音:纶(guān)巾樯橹(lǔ)华(huá)发还酹(lèi)淘(táo)B.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①浪淘尽(冲洗)②千古风流人物(有丰功伟绩的)③人道是(人们说是)④雄姿英发(指周瑜的风姿与才情卓越不凡)⑤一尊还酹江月(还是把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3.整体感知全词:根据标题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赤壁之景。
下片:借怀周瑜来抒人生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本词的炼字技巧,掌握炼字型诗歌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6+1【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课前预习(一)请看下面这几句诗,你知道具体写的是哪些英雄人物吗?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二)知识回顾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2、苏轼:字,号。
眉州眉山人。
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
开北宋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词‛与辛弃疾并称为‚‛;‚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生字词识记公瑾()还酹江月()羽扇纶巾()樯橹()早生华发()二、写作背景与题目解读这首词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黄州写的。
由于‚乌台诗案‛,他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发配黄州,叫地方官来监督。
写本词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多,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于是借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它告诉我们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游览时,触景生情,缅怀古人往事,抒发感慨。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三、整体感受词风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作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的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的洒脱。
节奏感强烈:四字句 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四、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目标一:1.词的上阙侧重写景、叙事,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2、分析人物形象朗读词的下阙,找出描写周瑜的片段,分析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周瑜,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透视苏轼内心江山依旧在,人事转头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教学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
(2)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3)简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以“赤壁怀古”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写作的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简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3. 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姓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和本词写作背景。
2、学习咏史怀古题材类词的写景、咏史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结合《赤壁赋》,感受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情感,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思想情感。
二: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四川走出来的大文学家苏轼:20岁之前,随父亲读书,“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20岁时登进士第,22岁时入朝为官,适逢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因不太看得惯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激进措施,自请外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做地方官。
在做地方官时,苏轼对变法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便把自己的认识写入诗词中,希望能进谏给皇帝,但是他的诗文却被小人穿凿附会成“文字毁谤君相”的罪证,43岁时遭遇“乌台诗案”,命悬一线,幸亏北宋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虚职,相当于民间自卫队副队长),在黄州的4年,苏轼开垦了一块坡地,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
同时苏轼也笔耕不辍,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霸主地位。
59岁时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3年,62岁时又被贬至儋州(今海南)4年。
1011年,64岁的苏轼遇大赦北归,在北归途中去世。
苏轼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也许政治上的苏轼也许是失败的,但是正是政治上的失败造就了文坛上大放异彩的苏轼。
苦难是时代对这位天才的玉成。
2、给下列加框的字注音:公瑾()纶()巾强虏()早生华发()酹()三、好词不厌百回读朗读过程中注意咏史怀古类诗词一般结构,找出相应的句子。
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写景)(咏史)(抒情)备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朱德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一、课堂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来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3.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品析全词。
4.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课堂预习:
1、阅读《学习与测评》31页,了解作者苏轼及其词作背景,并完成下列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始终能乐观面对。
在诗、词、文、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
词: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苏轼写作本首词之前,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其弟苏辙等人营救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虚职)。
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三、课堂探究:
1.朗读词作,感受词的豪放词风。
(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参考注释,弄懂大意。
(预习时完成)
2、个体朗读。
3、听音频朗读。
4、全班齐读。
2.整体感知全词:
根据标题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赤壁之景。
下片:借怀周瑜来抒人生感慨。
四、问题合作探究:
1.上片中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赤壁图景?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选取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奇险雄伟)的赤壁江山图,表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同时为下文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
乱——写出了岩石的险怪
穿——写出了山崖的高耸
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的力度 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的巨大 雪——写出了浪花的汹涌和洁白
这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2.找出描写周瑜的语句,概括周瑜的形象特点。
明确:
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得意\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英俊儒雅(英俊潇洒、从容儒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从容镇定)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有很多,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呢?
明确: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
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所以,词人只写周瑜,是源自内心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对比),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写出周瑜的年轻得志,又抒发了自己年将半百却功业无成、报国无门的感慨,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消极?积极?) 明确:苏轼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时年47岁的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那般建功立业,所以,在看到赤壁的雄奇景色、想到周瑜的丰功伟绩之后,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此
时,词人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词人又转念一想,人生犹如梦一般(人生如梦),所有的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东去,被淘尽在大江之畔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词人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五、易错提示:
1.词的知识
1、词是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如《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1)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标题: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后加上“怀古”、“咏怀”等。
内容: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思想感情:感慨物是人非;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劝勉警戒等等。
(2)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2、体会感情: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感情)?(怀人伤己、怀古伤今、感慨兴衰、劝勉警戒等)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多用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典故等手法。
)
六、课堂练习:
用怀古咏史诗鉴赏的一般方法,完成下列题目: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了越王灭吴胜利归来以及如今故地只有鹧鸪飞的画面,
诗人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七、课堂要点清单:
1.词的相关内容
2.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
3.分析把握词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八、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