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肺结核(讲义)(1)
- 格式:doc
- 大小:409.50 KB
- 文档页数:8
肺结核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肺结核》。
本课主要介绍了肺结核的定义、分类、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肺结核,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肺结核的基本概念、分类、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会正确对待肺结核。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肺结核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肺结核的定义、分类、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肺结核患者的采访视频,引起学生对肺结核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肺结核的基本概念、分类、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如何预防肺结核。
4. 课堂讲解5.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肺结核的病例,让学生学会根据症状判断肺结核。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肺结核的练习题。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肺结核的信息,增强对肺结核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肺结核定义:肺部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疾病。
分类: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
症状: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
预防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加强免疫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简述肺结核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2)搜集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康复故事,下节课分享。
2. 答案(1)肺结核的症状: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
预防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加强免疫力等。
(2)康复故事:待学生搜集后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肺结核的基本知识。
肺结核完整版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肺结核》。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肺结核的定义、分类、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肺结核的基本概念和病因,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掌握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肺结核患者,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肺结核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难点: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肺结核的宣传视频,引起学生对肺结核的关注,引出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肺结核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3. 教材讲解:讲解肺结核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肺结核患者的病例,让学生了解肺结核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肺结核定义2. 肺结核病因3. 肺结核症状4. 肺结核诊断5. 肺结核治疗6. 预防肺结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肺结核的病因。
(2)列举肺结核的主要症状。
(3)描述肺结核的诊断方法。
(5)提出预防肺结核的措施。
2. 答案:(1)肺结核的病因主要是感染了结核杆菌。
(2)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
(3)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4)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肺结核的基本概念和病因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肺结核预防措施的认知程度。
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肺结核。
肺结核知识课件一、概述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简称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变涉及肺部以及其他身体部位。
本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且近年来因多种因素有再次流行的趋势。
肺结核曾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至今仍然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
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分枝杆菌,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即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将带有病菌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被感染。
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大多数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抗病菌的侵袭而不发病。
当免疫系统受损或病菌数量过大时,就会导致结核病的发病。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乏力、低热等。
但部分患者初期可能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使得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尤为关键。
全球针对肺结核的主要防治策略是早期发现、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并实行全面的疫苗接种政策。
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广大公众提高警惕,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肺结核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如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了解肺结核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意识,对于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肺结核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1. 肺结核的概述:定义、发病原因、全球及我国现状。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由呼吸道传播。
结核分枝杆菌通常侵入人体肺部,导致肺部组织发炎和破坏。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肺结核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将病菌传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被感染。
肺结核知识讲座概述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
文档交流病因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
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
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结核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药菌发展而形成,也可由于在人体中单独使用一种抗结核药而较快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即获得耐药菌。
耐药菌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影响疗效。
.。
.。
.文档交流临床表现1。
症状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
..文档交流2.体征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
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
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文档交流3.肺结核的分型和分期(1)肺结核分型①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肺内渗出病变、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哑铃状改变的原发综合征,儿童多见,或仅表现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和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两型。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两肺散在的粟粒大小的阴影,大小一致密度相等,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随病期进展,可互相融合;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两肺出现大小不一、新旧病变不同,分布不均匀,边缘模糊或锐利的结节和索条阴影。
③继发型肺结核(Ⅲ型) 本型中包括病变以增殖为主、浸润病变为主、干酪病变为主或空洞为主的多种改变。
医学PPT课件肺结核医学PPT课件:肺结核I. 简介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
它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大量患者和死亡病例。
本课件将介绍肺结核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II. 病因肺结核的病因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杂(M. tuberculosis complex)中的各种菌株。
这些菌株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并且在感染者的痰中具有高度传染性。
III. 传播途径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他人,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病原菌的微小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感染肺结核。
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还可通过食物、水和接触传播。
IV. 临床表现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长期咳嗽:患者出现超过3周的咳嗽,咳嗽常伴有痰和血痰。
2. 发热和盗汗:患者会出现长时间的低热和夜间盗汗。
3. 体重下降: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甚至出现消瘦和乏力。
4. 呼吸困难:患者由于肺部感染和纤维化等原因,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V. 诊断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1. 胸部X射线和CT扫描:可检测肺部病变和病变的范围。
2. 痰涂片和培养:可检测痰中的结核菌。
3. 皮肤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以确定感染情况。
VI. 治疗肺结核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结核药物治疗: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消灭感染的结核菌并防止其耐药性产生。
2. 外科治疗: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3. 随访和监测: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疗效,以及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VII. 预防与控制肺结核的预防与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2.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等。
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一、发病机制原发性肺结核为原发结核感染所引起的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在X线上典型病例呈现肺部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的结核性炎症的三者组合。
二、临床表现1. 长期不规则午后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
偶有急性起病者,突然高热,历时1~3周。
2.咳嗽是常见症状之一,少痰。
3.肿大的淋巴结可出现压迫和刺激症状,常见为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哮鸣、声音嘶哑;发生支气管穿孔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压迫静脉可出现胸部静脉怒张;部分患者有胸痛。
4.少数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结核风湿症等。
5.患儿常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可同时伴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和耳后常见。
6.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结核、支气管淋巴瘘、肺不张及血行播散。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实验室检查1.血沉在疾病进展期可增高。
2.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低。
3.血清结核抗体多阳性。
4.痰抗酸杆菌分离、培养。
5.支气管刷检、灌洗液、肺及支气管活检标本抗酸染色。
(二)结核菌素(简称结素)试验多强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胸内肿大的淋巴结组成“双极像,或称“哑铃像”;偶表现为空洞;或表现为肺门阴影增宽,突向肺野内带。
(四)电子支气管镜或淋巴结活检对原发肺结核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临床症状、体征1)有结核病接触史。
2)结核中毒症状及淋巴结压迫和刺激症状。
3)结核菌素试验多呈强阳性反应。
2.结核分枝杆菌检查1)痰涂片抗酸染色。
2)痰抗酸杆菌分离、培养。
3)支气管刷检、灌洗液、肺及支气管活检标本抗酸染色。
支气管受侵,进行刷检、活检及淋巴结穿刺有助于确诊。
3.X线检查应常规拍摄正、侧位胸片,必要时胸部断层或CT检查。
1)原发综合征的X线典型表现由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胸内肿大的淋巴结组成“双极像”或称“哑铃像”。
2)胸内淋巴结结核X线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肿瘤型、炎症型、隐匿型。
4.电子支气管镜检查1)胸内淋巴结结核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时纤支镜检查可确诊。
2)肿大淋巴结造成支气管外压,未形成支气管病变者可在纤支镜下行淋巴结穿刺活检,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3)痰菌阴性,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观察到气管外压及支气管受侵,进行刷检、活检及淋巴结穿刺有助于确诊。
(二)鉴别诊断与肺炎、肺癌、肺脓肿、结节病、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纵隔肿瘤等相鉴别。
五、治疗1.全身治疗结核病是慢性、全身性疾病,合理的营养,适当的休息是治疗的基础。
2.抗结核化学治疗是结核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化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五项原则。
整个化疗方案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
3.抗结核化学治疗方案常用方案:2HRZS(E)/4HR方案意义:4.外科治疗肺门淋巴结肿大发生广泛干酪样坏死或液化,化疗效果不佳或伴持久性支气管狭窄及肺不张者,可行胸腔内淋巴结摘除术。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一、发病机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流后,播散到肺内形成的结核病。
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此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诱因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如糖尿病、分娩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二、临床表现1.急性起病急骤,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临床常为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伴盗汗、乏力等严重中毒症状,多有咳嗽,偶可痰中带血。
2.亚急性及慢性起病缓慢,可无明显自觉症状。
临床常有长期低热或阶段性低热、轻度结核中毒症状。
部分患者有咳嗽、胸痛,偶可痰中带血。
3.体征可有浅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
中晚期肺内病变可融合,形成空洞,可闻及湿啰音,也可并发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肺外结核,此时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X线检查1.急性胸片上显示病灶常需2~3周,表现为两肺野弥漫的分布、大小、密度相近,直径1~3mm的粟粒状阴影。
早期胸片不能清晰显示,如作HRCT可显示粟粒状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
2.亚急性及慢性粟粒大小不等,密度不均,新旧病灶不一,渗出与增殖性病灶相混杂,病灶多见于两上中肺野。
(二)实验室检查1.急性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或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沉常增快。
2.痰结核杆菌阳性率较低,血培养很少结核杆菌生长,抗结核抗体及结核菌素试验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重症及老年人结核菌素试验可阴性。
(三)其他检查1.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怀疑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时应行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做头颅CT 或MRI除外脑实质病变。
2.支气管肺活检、浅表肿大淋巴结活检、肝穿刺活检等病理发现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或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或抗酸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3.痰菌阴性者可行纤维支气管镜下刷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抗酸杆菌涂片或培养可提高阳性率,纤支镜下肺活检或经胸壁肺活检有助于确诊。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临床症状、体征(1)有结核病接触史。
(2)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和相应的体征。
(3)PPD皮肤试验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常呈阴性反应,在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常呈阳性反应。
(4)眼底检查: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3~1/2患者有脉络膜结核,对确诊有重要意义。
(5)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累及骨髓时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减少等。
(6)常见合并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肝脾结核、腹膜炎等。
2.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痰中找到结核杆菌是确诊的依据,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早期痰菌阳性率不高,当病变相互融合,形成空洞时阳性率较高。
3.典型的胸部X线表现。
4.支气管镜活检或淋巴结、肝穿刺活检等发现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
五、治疗1.全身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重症结核病,应给予合理的营养,注意休息。
2.抗结核化学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强化期:2~3个月,采用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及链霉素(S)或乙胺丁醇(E);巩固期:4~9个月,采用异烟肼(H)、利福平(R)或加用乙胺丁醇(E)。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于中毒症状严重有呼吸困难,重症急性和亚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在应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成人常用泼尼松每日30~40mg,小儿为每日1mg/kg,清晨顿服或分次服用,3~4周后逐渐减量,疗程8~10周。
可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变态反应,减轻炎症,促进渗出病变吸收。
继发性肺结核—、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后(多在儿童时期)体内潜伏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引起的病灶复燃为主要发病原因(称内源性复发)。
也可再次由感染外界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称外源性重染)。
本型可发生在原发感染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
二、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咳嗽、咳痰,可伴咯血、胸痛等症状。
2.常午后低热、可伴盗汗、乏力、食欲下降等。
3.少数患者可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
4.肺部体征常不明显,病变广泛时可有相应体征。
5.干酪性肺炎者起病常急剧,可有高热等严重结核中毒症状。
6.糖尿病、尘肺、胃大部切除术、慢性肾衰竭、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术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合并肺结核,HIV感染者肺结核发病率高。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长期消耗可贫血。
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有明显增加。
◆血沉:病变活动进展时,血沉快;◆痰检:进展和空洞病例在痰内易查到结核菌。
◆结核菌素试验:一般为阳性或强阳性,重症免疫力低的病人亦可阴性,病情好转后转为阳性。
2.X线检查病变多发生于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多肺段病变常见。
X线影像可呈多形态表现(可有渗出、增殖、纤维、干酪性病变),也可伴有钙化,易形成空洞,可伴有支气管播散灶,结核球多在3cm以内,周围可有卫星病灶,可伴有胸腔积液、胸膜增厚与粘连。
胸部CT扫描可发现隐蔽部位的病变,了解肺门、纵隔淋巴结情况及发现少量胸腔积液等。
干酪性肺炎表现为大叶范围的致密阴影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的小叶阴影。
结核球多见于上叶尖后段,可有钙化及向心性偏心溶解和卫星灶。
几种常见结核影像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细菌学检查阳性是确诊的依据。
若痰菌阴性可行气管镜下刷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抗酸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提高阳性率。
2.痰菌阴性、X线表现不典型病例:行纤支镜检查对鉴别诊断常有助益;必要——经纤支镜肺活检及胸透或CT引导下经胸壁肺活检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3.典型继发性肺结核:临床症状+X线表现,排除其他非结核肺部疾患+抗结核治疗有效——诊断。
PPD强阳性反应,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的PCR阳性,或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均可作为诊断参考。
4.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在临床表现、X线表现与肺结核相似,涂片检查也难以区别,只能依据菌种鉴别来区分。
5.合并症常见有结核性胸膜炎、气胸、细菌感染,慢性纤维空洞患者可继发曲菌感染等。
需注意:与各类细菌性或非细菌性肺炎、肿瘤等相鉴别。
五、治疗1.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原则与方案附:初治涂阳:以异烟肼(H)利福平(R)及吡嗪酰胺(z)组合为基础的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医学。
方案一:2HRZS(E)/4HR.方案二:2H3R3Z3S3(E)/4H3R32.复治方案方案一:2HRZS(E)/4HR,督促化疗,保证规律用药。
6个月疗程结束时,若痰菌仍未转阴,巩固期可延长2个月。
如延长治疗仍痰菌持续阳性,可采用下列复治方案。
方案二:初治规则治疗失败的患者,可用2S3H3R3Z3E3/6H3R3E3方案三:慢性排菌者可用敏感的一线药与二线药联用,如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等,疗程以6~12个月为宜。
结核性胸膜炎一、分型1.干性胸膜炎胸膜发生结核性炎症时,由于机体对结核菌变态反应低,局部渗出很少,造成局限性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常很快形成局部胸膜粘连。
2.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腔可发生渗出、积聚多量的胸水。
又可分为典型渗出性胸膜炎、包裹性胸膜炎、肺底积液、叶间积液、纵隔胸膜炎等。
3.结核性脓胸病因多数为接近胸膜的干酪病灶或空洞向胸膜腔破溃或形成支气管胸膜瘘,带有大量的干酪物质进入胸膜腔所致。
三、临床表现(见呼吸系统)1.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2.体征: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掌握)(一)实验室检查(见呼吸系统)。
1.胸水检查:渗出液的特征、ADA;2.血常规及血沉检查。
(二)胸膜活检发现结核性肉芽肿、干酪性坏死或有抗酸杆菌的存在即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阳性率可达60%~80%。
(三)X线检查1.干性胸膜炎多无X线征象,当胸膜上纤维素沉着达到2~3mm时,可见肺野透亮度减低,如发生在肺下部,胸透时可见患侧膈肌运动减弱,有时于其肺上外周有胸膜增厚的阴影。
2.渗出性胸膜炎少量积液X线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变平,透视下可见胸液随呼吸及体位变化而移动;中等量积液,X线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阴影,肋膈角消失,积液的上缘在胸片上表现为外高内低、由外上斜向内下的曲线;大量积液时显示出患侧密度均匀增高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