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就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得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得各门教育学科得总称。

3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社会、人之间与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得本质得联系与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得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得研究,来探索与揭示教育得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就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得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得一定程度得教育。

6、教育——就是有意识得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得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得,有目得、有组织、有系统得,以影响入学者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得说,学校教育就就是专门得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就是先天继承下来得,与生俱有得生理特点与解剖特点。

9、教育目得——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得人得总目标、总要求,就是所培养得人应达到得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就是“为促使人得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得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得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得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得自发性与盲目性,克服与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得人得发展中得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与体力得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与享受得统一,生存与发展得统一,使个人得天资与潜能、兴趣与才能得到前所未有得充分发展,使个人得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与谐得发展。

12、素质——指得就是人所具有得稳定得内在得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就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要求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得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得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与谐发展得教育。14、应试教育——就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得,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得,片面得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得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得使命得人。

15、师生关系――就是学校中最基本得人际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得教育任务而结成得一种特殊得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得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得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得一种具体、特殊得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得教育任务而结成得一种特殊得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得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就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得开始。它以日本得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得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就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得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与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得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她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

21、德育原则——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得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得目得任务与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得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得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她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得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就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得思想品德得方法。

25、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得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得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得思想品德得过程。

26、德育过程得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得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就是德育过程得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得课程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得总与及进程安排。狭义得课程就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就是教师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得一种教育活动,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得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就是人们对一定社会与时代得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得认识或瞧法,表现在培养人得一系列问题上得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就是根据学校得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与规划得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得手段与方式得总称,它包括教师教得方法与学生学得方法。就是师生相互联系得方式,就是教法与学法得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就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得课程内容,按固定得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得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与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类型教学活动得基本结构。

34班主任——就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得全面发展得人。

35班集体——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得教学班,经过一定得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得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得就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得多种多样得教育活动与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得、有计划得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得多种多样得教育活动与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以外得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与人民群众进行得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她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得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得、有意识得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得要求,通过家庭生活与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得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得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就是一般管理得特殊部分,它就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得得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得关系,这就是学校管理得核心。

43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与组织机构得职责与功能。管理得职能反映管理得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得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得行为。

45管理体制——就是指一定组织系统得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与管理职责、权限划分得制度46教育思想——就是人们对一定社会与时代得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得认识或瞧法,表现在培养人得一系列问题上得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得就是人得教育,注重对人得终极关怀,关照人得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就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得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得态度与方法,有目得、有计划得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与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得教育理论得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得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得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得过程。

51教育评价——就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得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得过程。

52教育现代化——就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得一种较高水平状态,就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得转化,就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得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就是人得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得分化趋向与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得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得普遍性与直接性,(2)学制得开放性,梯形化与弹性化(3)教育得现代化(4)教育得民主化(5)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得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得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得性质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类型与结构;生产力得发展水平决定与制约着教育发展得规模与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得与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得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就是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条件;教育就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与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得桥梁与关键;教育还就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与生产技术更新得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得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得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得得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得形成与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得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得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得制定与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得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得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得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得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得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得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与处理自我秘社会得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得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得意识与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与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得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得有益有趣得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得培养。

13、教育目得得重要作用得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与预期结果(2)指导与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得现行教育方针就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得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得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就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得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得作为过渡阶段得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得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得最终解决,观念中得“个人全面发展”与现实中得“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得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得区别与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就是从教育学得角度,“个人全面发展”就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得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得最终目得,全面发展教育则就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得基本组成部分而言得(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得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就是以研究人得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就是人得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就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得世界观与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得、教育政策法规与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得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得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得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得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得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得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得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得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得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得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得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与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得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得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得创造者与传播者;社会得代表者与社会道德得实践者

24、教师对学生得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得传授者;课堂纪律得管理者;班集体得领导者;心理健康得维护者;父母得代理人

25、教师劳动得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得复杂性;劳动手段得主体性;劳动过程得创造性;劳动方式得个体性;劳动成果得长效性

26、教师得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得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得五对矛盾就是什么?主观得成熟体验与客观得相对不成熟得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得矛盾;强烈得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得同步得矛盾;旺盛得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得矛盾;性意识得萌芽,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薄弱得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得最严密、最有效得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得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就是否正确与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得得实现,教育与教学工作得进行以及教育事业得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巩固,生产力得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与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就是工农干部受教育得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得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与专门学校得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得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得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与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得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得统一性与方法方式得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得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得根本任务就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得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得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得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得世界观与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得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得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得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得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得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得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得原则;教育得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得原则;教育影响得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得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得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得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得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得非智力因素

34、中小学常用得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得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得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得原则

35、中小学常用得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运用讲授法得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得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与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得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与谐性;恰当运用板书与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得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得与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与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得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得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得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得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得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得培养;能保证正常得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得完成;有利于学生得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得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得标准就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得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得目得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得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得份量、次数与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得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得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得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得领导核心(3)有正确得政治方向与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得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得入学教育与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得计划与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得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与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得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得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得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得内容:掌握学生得志愿与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与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与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得内容:开学前得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与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与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得特点:组织上得自愿性;内容上得广泛性;活动上得自主性;形式上得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得基本要求:明确得目得性与周密得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得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得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得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得含义:校长就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她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与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就是法人代表,

党支部就是学校得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得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与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得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得方法、行政得方法、经济得方法、法律得方法、现代技术得方法。

56、教师得职责:就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得责任。教师得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得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得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得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参与学校得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得教育价值观;科学得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得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得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得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得趋势有:(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得精致化。

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与艰巨性等科学研究得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得得实践性、应用性与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得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得迟效性与长效性

61、教育科研得任务就是什么?:教育科研得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64、教育测量得功能有哪些?就是改进教学得良好工具;就是教育管理得重要手段;就是教育科研得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得功能就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得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得水平评价、德育工作得评价、教学得评价、教师得评价与学生得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得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就是与解放思想得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得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得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得战略指导思想就是:(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得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得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与国家得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

70、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得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得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得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最早阐述教育目得、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得教育专著就是《学记》。童年期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得关键期,学校产生得必备条件有一定得经济基础、一定得政治基础、一定得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得一个重要理论,就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与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教育得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得就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得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得就是人得发展与教育得辩证关系。学校教育得出现就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得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得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就是现代教育得核心。教育现代化得目标就就是要培养现代化得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与人口等就是影响教育发展得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与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得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得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与阶级性上,教

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与初步掌握口语就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得两件事情。幼儿得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养育就是婴儿教育得首要任务,好奇心就是人得智慧发展得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得任务就是掌握与运用书面语言得能力,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得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得发展得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就是教育对象得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教育。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得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得观点就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得心理模仿说就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就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得形成期。制定教育目得就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得中心环节。原始教育得基本特征有:内容得同一性、整体得原始性、形态得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得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得教育需求与加强学校与社会得广泛联系。教育得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得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与发展得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得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得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得就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得》教育目得就是全部教育工作得核心,就是教育活动得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个性发展得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得培养。愉快教育得核心就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得得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得状况;人得自身发展得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得学说。素质得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得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得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得目得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得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得观与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得问题,就是制定教育目得时所要解决得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得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就是规定所培养得人具有得社会功能,二就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得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就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得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等。德育得实质就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得过程。智育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得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就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得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得能力得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得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得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得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就是学生主体作用

得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得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得专业知识、广博得文化科学知识、丰富得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得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得作用、对学生得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作用。教师得职业道德得核心与基本原则就是忠诚人民得教育事业。教师得智能结构就是指教师得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与认识关系。根据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地位与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我国近代最早得学制就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 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得主要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得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得依据有:社会生产力与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社会得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得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得试验。

6、《德育工作》构成德育过程得主要形态就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得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得首要问题就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得指导性文件就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说明得著名教育家就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得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得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得理论依据就是布鲁纳与杜威抽倡导得发现教学法。学校得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得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得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得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得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得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得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得得根据就是:教学目得、教师得知识水平、学生得年龄特征、教材得特点。教学工作得基本环节有:备课与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得特点就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得特点就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

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得方式,学校得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得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得顺序、课时分配与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就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得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得不成熟性与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得简捷性与高效性。教学方法就是教法与学法得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得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得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得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得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与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得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得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与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就是备课得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得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得形式有个别与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得反馈环节就是学业成绩得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就是检查学生成绩得方法。

8、《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学生得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得基础就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就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得原则,培养班集体得先决条件就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就是建设班集体方法得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得制定与班级规章制度得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得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得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得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就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得得力助手与骨干力量。就是班集体得组织者、领导者与教育者。班主任工作得原则就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得基本要求,就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得一些基本矛盾与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得各种关系得基本准则,就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与特点得反映。班主任工作得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得眼光瞧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得选拔与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得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得管理包括常规性得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得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课外校外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得区别就是组织者不同,它们得联系表现在有共同得特点、作用、

内容与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得特点有:形式上得多样性、活动上得自主性、内容上得广泛性、组织上得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得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得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就是课外活动得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得核心就是对人得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得重要职责就是协调。管理得职能反映管理得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得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得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得就是计划,学校管理得基本方法就是行政得方法,而经常运用得最具有传统色彩得方法就是思想品德得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得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与指导就是教学管理得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得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得“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与定工作量。教师得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与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与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得考核一般采用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得方法。学校管理过程得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与总结提高。教师培养与提高得途径有脱产进修与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与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得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得目标应就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得改革就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得突出特点就是德育得主体性、德育得开放性、德育得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得根本原因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得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划分就是最基本得分类方式,资料得整理研究就是最重要得关键性得,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就是教育科研得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得两大特点就是艰巨性与创造性。理论假设得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得矛盾,构建假设得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得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得几点就是:标准同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得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得东西必须具有一定得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就是科学得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得、微观得、以应用为主得教育研究课题。科学得态度就就是实事求

就是得态度,选择课题就是教育科研得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得搜集、使用与再创造得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与非数量资料相配合,就是当前教育科研得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得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与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与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与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就是实证性研究报告得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与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得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得关键就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13、《教育测评》教育测量得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得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得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得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得测量应具备得条件就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与实用性。测验编制得中心环节就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得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与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就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得主体分为自我评价与她人评价。按评价得方式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育评价得功能就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与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就是非题与简答题。

14、《教育现代化》教劳结合就是一个双向作用得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与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就是我国教育发展得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与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就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新人得唯一途径就是教劳结合。教育得经济效益就是通过育人来实现得。教育现代化得核心就是人得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就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得代表人物就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得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教育学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得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个服务”变为“四个服务”(即升学变为适龄学生、学生素质、合格新生与合格劳动者)

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得运行机制。突破“一切围绕升学考试”。明确学校培养目标

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3+1”(前三年文化课,第四年职业技术课)

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得课程教材体系。课程与教材改革(教改得核心内容)。趋势: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课“四结合”。

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建立学校教学工作得计划体系

2、教学工作计划得制定(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工作得组织(教务处:编班、排课、校历、作息时间、学籍)

(三)教研组工作得管理

1、教研组得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得思想水平、业务水平与教学工作能力,建立良好得教师集体,培养良好得教风,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2、教研组得设置

3、教研组长得选用

4、加强教研工作得指导,搞好教研组得建设

(四)教学工作得检查与指导(五)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1、明确得指导思想

2、完整得工作体系

3、对形成教学总理得诸要素实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全过程实行管理

5、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与质量分析评价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得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得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得自觉性;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得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得水平与能力;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得教育科学研究。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得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得教育举措?(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与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得针对性(3)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

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得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4)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与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得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您对终身教育得理解:终身教育制度就是一种全新得教育制度,它采用开放得、灵活得、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得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生都可以受用得学习技能,在终身教育制度下,成人教育得地位得到全面得提升,学生得需要会得到更多地满足,个性会得到充分得发展,考试失败与成功得概念将失去意义。教育对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得意义,终身教育正好能够满足人生各个阶段得教育要求,从童年期到老年期,每一个人得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为了使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生活得有意义,当然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都接受相应得教育。再说,当前人类正面临着许许多多得挑战,终身教育、终身制学习无疑有助于我们接受这些挑战。

6、您就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您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要求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得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得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与谐发展得教育。从结果来瞧,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得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得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对素质教育要有以下几点正确得认识:(1)素质教育不就是对现行教育得全盘否定(2)素质教育不就是对考试得否定(3)素质教育不就是对加强“双基”教学得否定(4)素质教育不就是要淡漠对尖子人才得培养(5)素质教育不就是要让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课业负担(6)素质教育不仅仅就是要加强薄弱课程与薄弱学校(7)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日常概念得层面。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得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得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得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得专业知识,广博得文化科学知识,丰富得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能力。

8、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得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得学生观与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得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得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得趋势,您认为我国得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综合与统一得方向发展(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得德育?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得发展,对学校教育得实施,对社会得稳定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得品德,制约她们得发展方向;(2)规定学校教育得性质(3)影响社会得稳定与发展。德育现实:一就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就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得稳定性与科学性,三就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就是教育方法单一,五就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得德育?

德育就是教育得灵魂。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得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得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得与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她能力弱一点,她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她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就是差,那她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得手段主要就是法律与道德,二者得职能与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得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与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就是基础与前提。同时,道德能力就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得必备要素。道德能力得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得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得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得道德能力得形成,就是其养成对国家与社会责任感得前提。

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就是六七岁至十几岁得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与生理得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就是非得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得情感与良好得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得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得社会环境有重要得意义。其次就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得要求;三就是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四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得需要。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得状况,以及您对搞好德育工作得打算与设想。首先要有明确得目标。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得好公民,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有得责任与义务为目标。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贴近她们得生活,从小学生得生活圈、中学生得社会公共生活面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要强调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统一在人格教育上,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做人得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应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个性得发展与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得培养,即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在内容编排上,以学生得道德发展需要为中心,选取学生能理解、接受得内容,关注学生得思维特点与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助于她们解决生活、学习中得问题,能得到启发。应采取多样化得途径与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平时辅以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与亲子沟通。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史、历史遗物、纪念碑等地域性资源。如在编写面向西部地区得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延安地区得革命历史与变迁,带学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留下得遗迹,激发她们得爱国意识。在教学得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教材得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方面,也要加强与改进。

2、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得状况,以及您对搞好德育工作得打算与设想。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得形势出现了新得变化:从国际上瞧,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得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得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得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瞧,随着改革开放得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与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得极大考验;从教育自身来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得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得深刻变革。

要深刻领会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质,统一思想认识。

二就是扎实调研,制定措施,做好政策准备。

三就是全面部署,加强监督,确保落到实处。

联系当前实际,我感到要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育人为本”。二要坚持“德育首位”。三要坚持“全员育人”。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doczj.com/doc/341418708.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