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1)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5
论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问题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问题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不断增加,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也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从趋同化的概念、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趋同化的概念所谓趋同化,是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物质、文化、法律、经济等领域中各种制度、规则、标准、传统等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靠拢、一致、相似,并且在发展和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国际会计领域,趋同化主要指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同质化、相互靠拢的过程。
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也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不断增加,各国交流合作的频率和程度大幅提升,这就要求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和规则能够相互融合、互通有无,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易和投资便利化。
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的增加也推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到跨国公司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中,他们需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而如果各国之间的会计准则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就会给这些投资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经济风险。
国际投资者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和透明度要求日益提高,这也成为推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1. 降低信息成本。
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适应和符合这些多样化的会计准则和规定,而且在跨国经营和国际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行转换和调整,这就增加了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和运营风险。
通过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国际投资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和规定不一致,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国际间的比较会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降低了国际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准确理解和评估。
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内容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趋势,我国也是一样的。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这种趋同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的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我国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印记;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基本相同。
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存在,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
尤其是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准则就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排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
与账面价值相比,其特点是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支撑环境的要求较高。
在会计标准的改革过程中,我国曾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交易》等会计领域引进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盈余操纵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危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这使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反思其在我国当前会计环境下的应用价值,进而又对其做出了回避或限制性的准则调整。
因此,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上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广泛应用的趋势并不合拍。
(三)会计处理及披露要求上的差异仅就我国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就存在着很多差异。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与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多样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趋向和影响。
首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不同国家在财务报告准则和会计规定上趋向一致。
这种趋同的需求源于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企业需要适应跨国经营和投资的需求,国际投资者也需要更准确地理解不同国家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会计准则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国际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已被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
这种全球接受度大大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然而,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是不可否认的,但多样性依然存在。
不同国家的法律、经济制度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会计准则的差异性。
例如,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法律、税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事实上,绝对的国际会计准则完全趋同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会计目标和监管要求。
尽管如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益处。
首先,国际趋同使得财务报告更具可比性,提高了投资者对企业的理解和评估能力。
例如,当投资者比较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同样的会计准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比较和分析财务信息。
其次,国际趋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由于跨国投资的增加,采用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企业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来进行财务报告的转换和调整。
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可以简化这一过程,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另一方面,多样性也不可忽视。
不同国家的经济环境、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求会计准则有所调整。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我国应注意的问题一、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向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与之相关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各个国家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成立于1973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ASC)一直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其基本目标为:第一,为了公共利益,制定并公布在编制成为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时应遵守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
第二,为改进和协调与财务报表揭示有关的会计准则和程序而付出最大努力。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第一,在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等普通法系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形式转化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德国与法国等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第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基本会计准则。
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
我国将1992年底发布的基本准则类比为国外的概念框架,不仅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而且削弱了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研究,推迟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第三,由于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并且由于各种原因在90年代中期就已发布的30多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一直未能成为正式准则,至今只发布了16项会计准则,相对于美国FASB的约150项准则公告和IASC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数量要少得多;并且,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雇员福利、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银行、保险业、农业等会计事项的处理均还未涉及;此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尤其是在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会计准则似乎只是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会计准则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对就变得较差。
6年第期总第3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浅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白朝丽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会计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发展等进行浅谈。
关键词国际趋同动因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国际趋同即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一)经济因素。
1.趋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交往更加频繁,若各国之间各用一套会计准则,或彼此之间差异很大,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
趋同可消除不同会计实务生成信息的商业语言障碍,不同地域的企业可顺利地交流信息,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2.趋同可以提高跨国公司的管理水平。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可比的会计和报告体系。
不同子公司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如存在差异,不仅使跨国公司内部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产生诸多障碍,增加报表折算与合并的费用及经营成本,而且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管理,趋同则有利于降低跨国公司信息转化成本,促进其发展。
3.趋同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各国间统一使用一种会计商业语言,可以实现无阻碍的交流,减少交易的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而且使资本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好地流通,充分地得以运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
有许多实征文献表明,会计国际协调以后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的含量,换言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能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问题,而可能存在政治动因。
财经纵横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王 珺 安徽财经大学摘要: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行为指南,按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可以划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两种,其目的在于使会计处理能够科学、公允、合理的比较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准则日益国际化并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赞誉。
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策略,并就目前存在的阻碍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151-02一、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并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促进我国经济顺利转型。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对象、财务报告要素以及借贷记账法,在之后的十年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理念也从关注企业经营成果转为关注企业营运效率、发展能力及风控能力等内容。
2005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逐步建立了中国会计准则新体系,同年,我国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有实质性的发展。
此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规范,如2006年发布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逐渐在亚洲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位于前列,国际趋同下的准则体系也与中国市场经济更加契合。
2008年,财政部会计司分析了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及有效执行会计准则情况,证实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在上市公司得到有效的实施。
同年,欧盟在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会议上决定与中国实现会计准则等效的基础上,发布接受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报告。
近些年来,我国的会计工作由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配合而摇摆不定。
这就像一个旋风浪漫完全改变了游戏为我国会计准则(CAS)。
我国政府致力于传播IFRS的爱,因为它都是为了让财务报告对我国人更加透明,更加容易的撕裂。
这在CAS中引起了真正的震撼,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一个更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精致的改造。
CAS 1(我国会计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一直牵着我国人之手,引导他们走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这是IFRS将我国会计准则颠倒的一个多汁的方法!
这一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平价值衡量》发布新的CAS 13。
本准则指导如何判断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相应的IFRS准则密切相关。
通过使用这个标准,我国人可以给出更清楚,更值得信赖的关于自己物品的公允价值的信息,这对投资者和其他参与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表明如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不仅使财务报告在我国更为完善,而且使国际投资者对我国市场更加有信心。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标志着我国在与财务报告全球最佳做法接轨方面迈出了积极和必要的一步。
这一战略举措有助于提高金融信息的可信度和公平性,同时为我国市场上的国际投资者营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环境。
随着我国继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我们预计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将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
浅谈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状况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企业在经济行为中制定的规则,用于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国企业会计准则趋向国际趋同,逐渐形成全球化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准。
本文将探讨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状况以及其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挑战。
一、国际趋同状况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主要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互相依存、跨国投资和商业合作日益增多。
面对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和不断更新的金融创新工具,各国经济体制及商业模式的差异逐渐减小。
国际趋同意味着,不论企业来自哪个国家,其在财务报表中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编制方法将趋向一致。
现今,世界上有一系列国际通用的金融报表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国际会计准则(IAS)、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以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等。
这些准则都各自标榜其独有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全球大多数企业也都在使用它们中的某一个标准化会计准则,以满足不同国家对于金融报表规定的要求。
尽管各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内容、编制方式、会计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想要实现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二、对企业的影响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明显的收益和挑战。
1、增加全球企业间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各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会导致企业间的财务信息不可比,给企业作出财务决策带来困难。
因此,采用国际统一标准的会计准则,可以大大增加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方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业合作和投资。
2、减少企业的财务报告成本与使用不同国内会计准则相比,企业采用国际化会计准则的会计成本更低。
国际化会计准则一般比国内会计准则更规范和详尽,避免了企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和反悔。
这种规范和标准的准则还可以节省企业财务报告的调整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报告成本。
3、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信心和保证,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动因新准则抛开了历史成本的束缚,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对存货的计量,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投资性房地产既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采纳公允价值计量。
这些重要变化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当今国际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1)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一国筹资的范围从本国扩展到全球的过程便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
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纽约证交所的跨国上市公司约占20%,新加坡和德国的跨国上市公司都占17%,可见,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资本的供给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减少投资风险。
会计准则太大的差异,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的决策带来麻烦。
只有当同样的交易都采用统一的方法记录,这样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投资者才能正确的作出决策,整个国际市场资源才能实现高效配置。
(2)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
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和经营,需要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这样,跨国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就要对两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差异分析,合并成口径统一的报表。
会计准则趋同的初衷之一,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表。
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大量涌现,准则的趋同,不仅是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和考核经营业绩的需要,也是我国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然要求。
(3)更好的引进外资。
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国外投资者无法有效的评估国内企业的真实业绩,顾虑种种风险而对投资犹豫不决。
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国外投资者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真实业绩,从而促使他们对满意的国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的提高与可信度的加强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进入的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2 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要求我们不能全盘照抄国际准则,而应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量体裁衣。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管理荟萃暑——●●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李卓1【=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已经基卜一-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回顾H趋同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助于未来持续趋同的有益经验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一)萌芽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前1978年底我国会计进入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的全面改革阶段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先后制定了针对涉外企业的会计制度.在许多方面吸收了国际会计的通行方法.为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1981年起《会计研究》等专业杂志上开始出现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各项会计准则的翻译,介绍.1987年后.随着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专题研究组"的成立.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进入有组织的阶段.在这一形势下.财政部会计司于1988年10月31日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该课题组举办了多次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并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二)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至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颁布前经过长期准备.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第5号令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后改为《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准则相对应)和《企业财务通则》, 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O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结束了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企业会计规范,成为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我国当时的基本准则和原先的统一会计制度并无二致."中国特色"仍占绝对比重.为此我国加大了会计准则的建设力度.财政部会计司自1994年2月14日起陆续发布了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发布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三)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颁布至2001年新《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前为了进一步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的会计转变.1993年12月颁布了第一次修订的《会计法》,并且在进行"两则""两制"改革的同时,财政部与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810暖勉圜舢年第3期年又进行了修订,形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适应了我国企业改组上市以及在境内外发行A股,B股,H股对外筹资的要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政部以此为依据,下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四)基本趋同阶段——2001年新《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至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前《企业会计制度》从解决会计的国际协调出发把具体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既配合了会计准则的实行.有效解决规范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问题.又适合了我国的特点及广大财会工作者执业素质.解决了规范非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问题.将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于2001年修改了包括债务重组等在内的五项具体准则.基本取消了公允价值,改为原先使用的账面价值.但是.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势头的不断涌起.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 的专家多次协作,最终促成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2005年11月8日.CASC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皿)持续趋同阶段——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至今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会计具体准则,1O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完善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向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2oo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响应G20峰会和FSB倡议,制定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为持续全面趋同奠定了扎实基础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取得的成绩(一)适应中国国情.稳步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而国际会计惯例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不确定的概念,是经过广泛提炼后为会计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会计规范因此.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的道路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采取了积极,稳步的推进方式.例如,我国先期采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双重规范形式;曾经一度取消了公允价值的运用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在考虑自身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之后.我国积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从基本趋同到持续全面趋同的路线(二)广泛采用国际惯例,兼顾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与以往传统的会计制度相比,在兼顾本国国情和国际惯例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例如,在会计目的方面.已从几乎只顾政府需要转为兼顾政府和投资者的需要: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方面.从绝对保密转为逐步公开, 并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了规定;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从强调合法性转为兼顾合法性,有用性及可靠性:等等.同时,鉴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这一特性.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除了在国内不断完善自身的会计准则之外.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讨论. 努力向世界其他国家介绍中国会计的特色.让世界了解中国.积极开拓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三)增强国内会计机构实力.逐步开放会计市场会计的国际化不仅要求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国际化.同时要求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鉴证方面的国际化l996年10月4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成为会员.迈出了走向国际会计界的第一步加入WTO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大大拓展了.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执业质量要求.因此.国内采取了为注册会计师队伍补充和储备了大量合格人才的配套措施在积聚国内力量的同时.还时刻不忘引入外国会计公司和会计师.逐步开放我国的会计市场国际着名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间接推动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四)参与国际会计活动.加强准则制定中的发言权我国在参与国际会计活动中使国际会计指南,国际会计文献和国际会计惯例能够较多地体现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最初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于1982年联合国成立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我国在其成立伊始即成为其成员国其后.中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并正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国.加强了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欧洲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等国际性会计组织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博弈" 中提高我国的参与度,将中国会计纳入世界会计体系.管理荟革詈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f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由于理论框架对制订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在各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已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普遍关注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问题.因为基于一定理论框架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可以提高会计准则的体系完整性和逻辑严密型:有助于会计人员在制定示范会计核算制度时.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合理设计适用的会计核算程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虽然包含一项基本准则.但是面对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该准则的指导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f二)会计准则制定的代表性和公开性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民间会计团体的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草案都是由委员会成员进行充分讨论.再投票表决. 整个过程是公开的,充分考虑了不同组织和个人的意见.美国几乎从准则立项开始.直到最后的发布.全过程都处于"摄相机的监督"之下.都对外公开.来自社会的各个集团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反映自己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干预.便于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准则可能带来的影响但在制定机制上.中国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调研和征求意见范围仍比较有限.(三执行环境和效果有待改善与提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并非仅仅强调准则条文的趋同性.如何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同样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对不明朗因素反应强烈.人们偏重于尊崇统一的制度,对没有详细,具体的规范感到不安,会计专业判断相对不受重视.会计准则实施难度较大而且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加之与会计准则相适应的其他经济法规还不完善,影响了会计准贝实施的质量.因此,要做到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则是更为艰巨,更为长远的任务.参考文献:『11陈毓圭.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经验和启示『I1.财务与会计,2000,(03)『2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I1. 会计研究.2003,(02)『31葛家澍.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fM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41李慧萍,高璐.英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与启示『I1.会计研究,2003,(03)f51刘玉延.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问题『l1.会计研究,2009,(O9)(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匣圈2011tgg3期11。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日益密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越来越明显。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国家或地区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是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
在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发布。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需要与世界接轨,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财务报表项目披露。
我国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项目披露上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变革,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中逐渐趋同。
例如,我国的“报表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采用了相同的日期,这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在报表项目上进行比较更加便利。
第二,财务报表项目分类。
我国会计准则中,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不同于国际准则。
然而,在经过多年的修订之后,我国会计准则逐渐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分类方法,使得财务报表项目分类更加清晰合理。
第三,政策法规变化。
我国政策法规的变化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联系紧密。
例如,我国2006年财务会计法的修订就完全导入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这使得我国之前相对落后的财务法规得到了重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趋势所在。
企业需要适应趋同的规则来开展业务,而会计师则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会计师事务所也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来保持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适应国际趋同带来的新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推动企业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原因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采用。
这种趋同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会计准则的趋同。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不断增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成为常态。
为了促进企业之间的比较和监管的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逐渐发展为趋同的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会计准则可以使企业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估,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一致性。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也促进了会计准则的趋同。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会计准则来解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
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可以减少跨国投资的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第三,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还在于全球化监管的需求。
国际监管机构和国家监管机构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要求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的规范。
通过制定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监管机构可以更好地监管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业绩披露,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四,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全球公司来说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全球化的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提高全球化的竞争力。
统一的会计准则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比较和评估,降低跨国并购和重组的成本。
此外,国际会计准则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者关系和透明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最后,国际会计准则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的领导和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IASB的使命是发展和促进全球接受和采用单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IASB定期发布新准则和修订现行准则,以反映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通过IASB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被接受和采用,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解析知识点总结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这一趋势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跨国投资、国际贸易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相关知识点。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和原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降低,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经营风险,也给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成为了必然选择。
其主要原因包括:1、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统一的会计准则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相同的会计准则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具一致性和可比性,方便使用者进行分析和决策。
3、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企业无需为了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而进行复杂的调整和转换,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和现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推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采用或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例如,欧盟要求其成员国的上市公司必须采用 IFRS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许多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也在积极推进与 IFRS 的趋同工作。
然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非一蹴而就,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在某些具体准则的应用和解释上可能存在分歧。
三、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1、对企业的影响财务报告的调整:企业可能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调整,以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通常要求企业提供更详细、更透明的财务信息。
人才培养:企业需要培养和引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人员。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分析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现状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中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日益频繁,不同国家之间的会计规范之间的差异成为了一个影响企业经营和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准则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国际投资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1.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加快。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改革,包括全面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接等一系列举措。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对外投资的逐步增加,中国加快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步伐。
2.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日益增加。
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审计和会计信息要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积极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适应性和适用性。
3.国际会计准则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增强。
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组织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国际会计准则组织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审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现状是积极向上的,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中国正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改革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滞后,对于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制定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调整都需要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衔接,这就给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企业适应能力有限。
中国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其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与国际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提高企业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的能力。
3.制度建设的不健全。
中国的会计监管和审计体系在国际标准下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体系做支撑。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是什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是由IASB所正式提出的,并且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就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都趋向于相同,也就是会计准则趋于一体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本着公众的利益,从而制定出一套具有高质量,并且具有强制性的国际会计准则。
高度趋同的国际性会计准则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为各国市场经济管理者改革和完善市场政策提供依据。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对我国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公司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它可以加快我国公司上市的进程,提高公司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促进资本主义市场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可以借鉴并且引进国际准则的优点,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企业迈向国际化,同时,还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利用国际会计准则使得企业管理工作越来越简便。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一)趋同的含义。
改组后的IASC正式提出了“趋同”(Convergence)的概念。
趋同意指趋近同一,也就是一体化,即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都应该使用同一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贡献。
1.趋同可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要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
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