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瓦特社会理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2
霍尔生平及其理论观点简介07高教硕士何冬丽一、霍尔生平(一)生平经历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 [Granville Stanley Hall ,1844.02.01-1924.04.2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也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艾士非(Ashfield)的乡村,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渥斯特(Worcester)。
父母均为教师,兴趣较为广泛,他自幼胸怀大志,14 岁便立志离开农村,要在世界上做些事情并且要有所成就。
1863 年,他进入威廉学院,学习多门学科,他深喜哲学,尤其是约翰.缪勒的哲学,并且喜欢进化论,这个态度使他的学术生涯得到了一个统一的战线。
1867 年毕业时他赢得了很多荣誉。
毕业后霍尔进入纽约联邦神学院呆了一年,但准备当牧师的“吸引力”对他来说并有太大。
在神学院,他对进化论的兴趣给他带来了不利,因而得不到重视。
据说当霍尔有次对神学院的教员和学生试行讲道时,专门主管评论试讲的神学院长却跪倒为霍尔的灵魂祈祷。
后来,在著名传道士 H.W.比彻的劝告下,1868 年霍尔第一次赴德学习。
霍尔借款成行,先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后去柏林大学钻研生理学和物理学,1870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这段时间里还常常夹进一些浪漫的小插曲,他常常去去啤酒店和剧院,对一个出身清教徒的青年来说,这些都是十分大胆的行为。
1871 年,霍尔回到美国,但面临失业,又负了很重的债,当时他只有 27 岁。
为了偿还债务,他先在一个乡间的教学里布了 10 星期的道,后来又当了一年多家庭教师,1872 年供职于俄亥俄州安蒂奥克学院,执教英国文学,法语和德语,哲学,同时还当过图书馆管理员,领导过唱诗班等。
1874 年,他读了 W.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对心理学发生了兴趣,从而对他未来的职业犹豫不决起来。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理论代表霍耐特提出的规范社会理论,是在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描述。
在这一考量下,获得社会成功生活的规范的普遍性、实现人的完整性是其理论归宿,由此构成了霍耐特社会批判理论的独特方法和视角。
他借用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以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托,并以社会哲学家马克思舍勒、普莱斯纳的理论为依据,将社会生活分为家庭、社会、共同体三个互动领域,用爱、法律、团结三种承认形式,阐明了成功生活的普遍结构,促进了人类主体道德发展的特殊潜能和良好自我关系的建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规范社会理论。
霍耐特从道德、伦理的维度阐述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强调了人的差异性和人的尊严,体现了他对人类个体如何实现自我与得到社会尊重这一问题的思索,彰显了其立足于现实社会关系,追求以关怀为核心,以自由、正义、好生活为内容的独特伦理价值旨趣。
霍耐特这一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对当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形成的基点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是在对古典政治哲学和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社会理论反思基础上提出的。
在霍耐特看来,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古典政治学说是一种制度学说,它以道德为基础,在此之上探讨适当的制度和法律问题,从而在理论上明确德行的伦理秩序,规范人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突出了人的社会性,指出人是“有父母、儿女、妻子,以及广言之有朋友和同邦人,因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1]“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2]即政治动物,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而必须依存于政治共同体的社会构架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政治、经济领域也随之获得了发展,从而超出了道德的保护框架。
古典政治哲学失去了其理论效力,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一种新的社会理论,颠覆了古典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他把人视为自私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相互为敌,在永不餍足的野心驱使下,人类个体彼此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类社会总是处于无休止的战争状态,战争的起因是人类个体为了捍卫自我而发动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我持存。
霍尔德职业兴趣类型的介绍和含义《霍尔德职业兴趣类型》《霍尔德职业兴趣类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职业分析工具,它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尔德(John L. 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根据霍尔德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兴趣类型,这种类型对于了解个体对不同工作的偏好和适应能力非常重要。
霍尔德将职业兴趣类型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
他认为,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兴趣是与自己的性格特质相匹配的。
现实型的人喜欢从事与实际问题、具体技能和机械操作相关的工作,如机械工程师、木工等。
研究型的人对于解决抽象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更感兴趣,如科学家、数学家等。
艺术型的人对于创造性的工作和表达自己的才华充满热情,如作家、画家等。
社会型的人喜欢帮助他人并与人交流,如医生、教师等。
企业型的人喜欢追求权力、领导他人和经济利益,如企业家、销售经理等。
常规型的人注重细节和组织,适合从事需要规章制度和秩序的工作,如会计、行政管理等。
《霍尔德职业兴趣类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喜好并选择与自己性格特质相匹配的职业。
通过测评和分析,个体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倾向,并根据结果做出更明智的职业规划。
同时,该工具也可以帮助雇主和招聘者更好地理解求职者的职业兴趣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准确地匹配岗位需求和人才。
尽管《霍尔德职业兴趣类型》是一种常用的职业分析工具,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一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
个体的价值观、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除了参考职业兴趣类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理性判断。
总之,《霍尔德职业兴趣类型》是一种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工具,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匹配的职业类型。
简述霍曼斯推演出的微观社会学定律霍曼斯提出的微观社会学定律旨在解释社会中的小规模互动和群体行为。
这些定律基于对大量观察和实验的总结,旨在提供对社会行为的定量描述和分析。
以下是霍曼斯提出的四个微观社会学定律:
1. 社交压力定律:人们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标准,以避免因违反规范而遭受社会压力。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沉迷于垃圾食品和饮料。
2. 附着力定律:人们对某个信息或观念更容易留下印象,当这个信息或观念与某个情感或体验联系在一起时。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广告商喜欢使用令人愉悦或令人难忘的图像或视频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参照依赖定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在相似背景或环境下的人。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更倾向于购买奢侈品或高端商品,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商品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4. 群体极化定律: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更加极端化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导致群体内部的分化和冲突。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政治和社会事件中,人们会更倾向于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是寻求中立或客观的观点。
霍曼斯的微观社会学定律提供了对社会行为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小规模互动和群体行为。
这些定律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社会行为的变化和趋势,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hofstede六个维度理论荷兰社会心理学家福斯特德(GeertHofstede)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理论,即“Hofstede六个维度理论”。
该理论源于他在IBM六十年代在全球70个国家/地区和地区进行的调查,旨在了解本土文化影响下,不同地域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
根据他的研究,确定了帮助研究者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六个维度:社会结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性别角色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实用主义/谐调主义以及强调程度。
本文将着重介绍Hofstede六个维度理论,并就这六个维度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讨论。
首先,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Hofstede研究的第一个维度,指的是一个社会是否是由相对集权或自由运作的,以及社会是否有等级制度,还是重视相互尊重。
根据Hofstedes的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传统和社会分层结构使其属于高度集权的社会,而等级制度也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其次,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是Hofstede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根据这一维度,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程度上主张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
根据Hofstedes的研究,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在中国,集体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以集体及群体为中心,重视亲情和友谊。
第三,性别角色分工(gender role differentiation)是Hofstede 研究的第三个维度,指的是在某一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区分如何。
根据Hofstedes的研究,中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文化,男性在家庭、职场中均远次于女性。
在中国,男性普遍被认为拥有“负责任”的伦理观念和“教师角色”,即男性需要照顾女性,赡养家庭。
第四,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是Hofstede研究的第四个维度,指的是一个文化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或方式。
根据Hofstedes的研究,中国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在中国,人们不太害怕不确定性,愿意冒险,有更积极的风险承受能力。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启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理论代表霍耐特提出的规范社会理论,是在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描述。
在这一考量下,获得社会成功生活的规范的普遍性、实现人的完整性是其理论归宿,由此构成了霍耐特社会批判理论的独特方法和视角。
他借用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以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托,并以社会哲学家马克思·舍勒、普莱斯纳的理论为依据,将社会生活分为家庭、社会、共同体三个互动领域,用爱、法律、团结三种承认形式,阐明了成功生活的普遍结构,促进了人类主体道德发展的特殊潜能和良好自我关系的建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规范社会理论。
霍耐特从道德、伦理的维度阐述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强调了人的差异性和人的尊严,体现了他对人类个体如何实现自我与得到社会尊重这一问题的思索,彰显了其立足于现实社会关系,追求以关怀为核心,以自由、正义、好生活为内容的独特伦理价值旨趣。
霍耐特这一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对当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形成的基点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是在对古典政治哲学和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社会理论反思基础上提出的。
在霍耐特看来,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古典政治学说是一种制度学说,它以道德为基础,在此之上探讨适当的制度和法律问题,从而在理论上明确德行的伦理秩序,规范人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突出了人的社会性,指出人是“有父母、儿女、妻子,以及广言之有朋友和同邦人,因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1]“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2]即政治动物,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而必须依存于政治共同体的社会构架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政治、经济领域也随之获得了发展,从而超出了道德的保护框架。
古典政治哲学失去了其理论效力,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一种新的社会理论,颠覆了古典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他把人视为自私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相互为敌,在永不餍足的野心驱使下,人类个体彼此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类社会总是处于无休止的战争状态,战争的起因是人类个体为了捍卫自我而发动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我持存。
——多元正义理论纲要【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09年09期【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09年3期第79~87页【作者简介】[德]阿克塞尔·霍耐特(1949年7月-),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现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
【内容提要】在本文中,霍耐特概述了多元正义的理论。
在论述的过程中,他没有从如何消除不平等的角度论述,而是从回避羞辱或蔑视的角度来讨论。
他深信承认理论的正义构想所显示的社会不公的体验总是与公认的合理的承认没有得到认可有关。
在文章中,霍耐特对南希·弗雷泽的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见,即承认和再分配被分离成为两个概念总体,实现参与式平等的目标。
相反,他觉得应该有一个关于认同形成的更细致的概念,这样,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意味着能够毫无羞愧地去参与,能够以一种自愿的形式来展示他或她个性的潜能,从而才能形成个体认同。
从这个角度,霍耐特指出如果想获得个体认同,则人们必须获得的三种承认领域是:爱,法律承认和社会尊重。
【关键词】尊严/正义/承认/再分配/自我实现导言对于密切关注近几年政治哲学发展的人来说,他们肯定能够发现在理论的发展进程中,规范的定位也随着核心概念的变化而逐渐被改变。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占据着统治地位和罗尔斯在美国的广泛影响使得维持政治秩序的规范理论的指导思想已变得无可争议。
尽管有着细节上的差异,人们都一致同意消除经济或社会的不公。
有着广泛影响的正义观点在政治上曾被认为是开启了社会民主的时代,似乎被一种新的观点所取代,即起初有着非常明确的政治效应的观点所代替。
不是消除不平等,而是避免羞辱或蔑视代表着规范目标;不是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而是尊严或尊敬构成了核心范畴。
如果把它用流行话语来表达的话就会很快获得例证的意义。
而南希·弗雷泽则把转变过程称作为再分配观念到承认理念的过渡。
前者和正义观点相连,通过保证自由的物品再分配来创建社会平等,而后者定义了公平社会的条件,通过承认所有人个体尊严的目标来定义。
依照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可以被归纳为5个不同的维度,分别为:1. Power/Distance (PD)– This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inequality that exists – and is accepted –among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power. A high PD score:society accepts an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place" in the system. Low PD :power is shared and well dispersed. It also means that society members view themselves as equals. (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对于“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或是说,在社会之中权利分配的分散或集中程度。
)2. Individualism (IDV)–This refers to the strength of the ties people have to others within the community. A high IDV score indicates a loose connection with people. In countries with a high IDV score there is a lack of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 and little sharing of responsibility, beyond family and perhaps a few close friends. A society with a low IDV score would have strong group cohesion, and there would be a large amount of loyalty and respect for members of the group. The group itself is also larger and people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each other's well being.(个人/集体主义:指的是在社会中成员们倾向于以个人或是集体来定义自己的程度。
Howe的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模型总结包括Howe的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发展与超越霍耐特(Hans Höhne)是一位德国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霍耐特承认理论,并对该理论的发展与超越进行了深入研究。
霍耐特承认理论是指个体如何通过他人的承认来实现自我价值感的建构和提升。
本文将介绍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内容,以及该理论的发展与超越。
霍耐特承认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概念:承认和自我价值感。
承认是指他人对个体所做的评价和肯定,是个体感知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与价值的反映。
而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同和评价。
霍耐特认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承认,只有得到他人的积极承认,个体才能塑造出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霍耐特从动物的社会行为出发,研究了承认对个体的重要性。
他发现,在动物社会中,个体的位置和地位与其内部状态和状态相关,这与人类社会中的承认有很大的相似性。
霍耐特将承认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了教育环境对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他认为,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承认对学生的发展和自我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育承认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霍耐特也意识到了承认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超越的新观点。
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承认也是自我发展和自尊心提升的重要途径。
个体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可以促进自我成长和完善。
他还探讨了自我承认与他人承认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建构和提升不仅依赖于他人的承认,也需要个体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自我肯定。
他还认为,承认不仅仅是在人际关系中的反馈,也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和成就来实现。
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来赢得他人的承认,进而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发展与超越霍耐特是20世纪以来英美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既具有开创性,又具有超越性。
在其长期的理论实践中,霍耐特始终强调理论的发展和超越。
本文将从霍耐特的理论核心、其理论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的超越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霍耐特的理论核心1.文化霍耐特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在他看来,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意义系统,具有普遍存在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和核心,是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表达和组织的基础。
文化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它以不同的形式、内容和级别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符号符号是霍耐特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在他看来,符号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的重要工具。
符号是一种代表意义的通用符号,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符号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3.社会行动的有意义性霍耐特认为,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行动,是受文化、符号和社会认知的影响而进行的。
社会行动中的意义不仅在于行动本身,更在于人们与行动相关联的符号和文化内涵。
社会行动的有意义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
1.功能主义早期的霍耐特理论主要是功能主义,他认为文化是目的性的,有助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他强调文化是一种适应性的机制,可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并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效运作。
在这一阶段,霍耐特的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中符号和社会行动的作用,试图解释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社会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霍耐特逐渐转向了社会现代化理论,强调文化的应变性和进化性。
他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文化变革和变异的结果,是文化与生产力、科技、社会结构的互动和协调的结果。
在这个阶段,霍耐特的理论更多地关注文化的变迁和变异,试图解释文化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影响。
3.深度文化理论20世纪60年代,霍耐特的理论逐渐发展为深度文化理论。
这一阶段,他强调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文化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霍尔瓦特社会理论简介已阅读660次分类:书评书评文章提交者:顾自安发表时间:2004-06-05霍尔瓦特社会理论简介顾自安(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一)生平勃朗科·霍尔瓦特( Branko Horvat)是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前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1928年出生在克罗地亚,16岁参加波日加游击队和反法西斯的战争,曾被授予人民功勋勋章。
战后入学攻读了工程学、经济学和哲学,先后获得理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分别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做过博士后研究,在全世界十几所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和并应邀在8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讲学和访问。
霍尔瓦特曾担任南斯拉夫联邦经济委员会、价格委员会和管理顾问委员会要职,并领导创建了国际性杂志《经济分析》和国际自我管理经济学会,是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等国经济改革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霍尔瓦特在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自治理论、计划理论、经济制度比较、经济思想史、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
他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和30多部著作,其最主要的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更被翻译成18种语言,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
由于她在该书中提出自治社会主义模式而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霍尔瓦特主义”,并因此成为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人,这使他成为迄今为止东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唯一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但他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注定了要被拒之门外,虽然他也许是东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唯一一个有资格获此殊荣的人。
”(二)霍尔瓦特的社会理论——自治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及其影响。
霍尔瓦特最重要的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由纽约,夏普出版公司于1982年首次出版。
此后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翻译成18种语言,是世界范围内自80年以来最为畅销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该书写作用了6年时间,构思时间则更长,用霍尔瓦特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他的毕生之作。
“从这本书的副标题来看,它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一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理论的著作,它还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理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学、社会主义的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和社会主义运动等内容。
不仅如此,它还涉猎了到它出版时为止人类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差不多所有的成就:社会发展史、思想史、经济学、政治学、哲学、道德伦理学和心理学。
仅仅从这本书的知识含量来说,它就是一本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它是对人类制度发展史、思想史(经济的、政治的、哲学的和伦理的)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史的深刻总结,一部有关所有这些方面的百科全书,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博学多识和对历史、现实和理论的深邃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驾驭能力。
”对一种更美好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设计──这种社会的性质无疑是社会主义的──是本书的基本思想。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出版后在东西方学术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西方学者认为,这部代表作表现了一个熟悉西方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的经济学家是仍然忠于其社会主义信念,这就使西方人士对社会主义思想看到了希望。
此书引起了不同的看法和激烈的争论。
但多数学者认为,霍尔瓦特的这部著作对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有推动力和贡献的,它启迪了人们的思路,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点和分析。
2. 研究方法。
霍尔瓦特告诉我们,他应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在中文版序言中,霍尔瓦特明确强调:“本书背后的基本思想是,我试图以如果马克思活在今天他可能会写的同样内容,完成一本现代的政治经济学。
”尽管这种假设和方法在今天看来有些荒谬,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及其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的悉尼·胡克在《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一书中就曾明确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结论统一性的问题上,应该把二者分解开来,要强调方法而否弃结论。
因为,“结论是引申出来的,而不是主要的,它们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这一点显然是有说服力的,毕竟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特定方法对既有条件下资料的逻辑推演得出的,条件发生变化,则结论必然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同样不会例外。
霍尔瓦特在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继承,在本书中是非常成功的。
正如罗伯特·莱卡茨曼(Robert Lekachman)的评论一样:“很少有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析可以与霍尔瓦特对各种材料的运用能力和老道的分析相媲美。
”霍尔瓦特公开承认他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是站在马克思的宽阔肩膀上的。
在《英文版序言》中,霍尔瓦特指出:“我不是…教‟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实践着马克思主义。
正是因为我自发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自己的思考方法,所以,在实践需要修正理论时,我丝毫没有顾虑。
马克思也会做同样的事。
”他还说:“由于我的理论在某些重要方面与马克思不一致,在另外一些方面,我要解决的是马克思未曾遇到的问题,因此,有人可能会说,这些理论是我自己的。
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我显然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
”霍尔瓦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将他所用运的方法称为“系统理论”(systemic theory)。
但通读全书后,我并没有对这个方法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解,许是我本人鲁钝吧。
译者吴宇晖教授对系统理论的描述是:“我理解它就是首先由古典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并由马克思发挥到了极致的社会—经济分析方法(socioeconomic analysis)。
这本书的副标题也指明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突破了西方经济学所谓技术分析即人与的狭隘界限,而从哲学、社会学、道德伦理等更为广阔的角度和视野即从社会生产关系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而把对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的分析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
”在中文版序言中,霍尔瓦特本人也指出:“我试图提供一个以真实的(修改过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替代理论──我称之为系统理论,这当然是马克思的基本意图。
系统价值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它自然地适合社会主义经济效率,并使我能够设计出一种统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也是马克思的想法)。
”霍尔瓦特在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设计。
霍尔瓦特问道,工程师可以设计桥梁,为什么社会科学家就不能设计社会制度呢?这两种任务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设计新社会更困难而已。
霍尔瓦特指出了对社会制度设计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危害性,以及对设计社会主义社会的迫切需要。
显然,霍尔瓦特的方法论中还有一种隐含的,他没有提及的方法——建构理性主义方法。
建构理性认为:一切有意义的社会制度都是而且都应该是基于人的理智进行有意识的演绎过程的结果。
“建构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非理性的或者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智慧和道德禀赋,人类能够根据理性原则对社会作出精心的规划,并尽可能地抑制和铲除一切非理性的行为。
”对未来的社会制度设计显然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明显的建构理性色彩,霍尔瓦特没有承认自己使用了这种方法,或许是由于建构理性主义本身是不需要“抽象”作为工具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中,抽象则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显然是矛盾的。
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亲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老人,霍尔瓦特更多的是从现实出发来寻求一种尽可能的制度来替代现存的制度。
他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
这又使他的分析方法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历史主义色彩。
3. 对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批判霍尔瓦特的分析是从批判当代社会经济体制(现存的社会制度)开始的。
他对现存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全面地披露它们的丑恶之处,使人们认识到现存制度是不合理的和非正义的。
他把现存的社会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认为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尚未实现的制度。
通过对现存制度的批判,霍尔瓦特试图设计出一种理想的、更合理的、更有效率的和更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正义社会。
他把这种理想的社会称为“自治社会主义”。
霍尔瓦特“不仅全面的审视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哲学、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资产阶级的政治学和道德伦理,而且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道德等角度分析和批判了高度极权的苏联式的社会经济体制。
”对现存制度尤其是对国家主义的批判是霍尔瓦特著作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获得广泛认可的重大理论贡献。
正如美国著名的激进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尔布伦纳的评论:“对霍尔瓦特来说,社会主义成为一系列迫切需要吸取的教训,而不管这是多么的痛苦或漫长。
或者,换言之,霍尔瓦特描述了这些教训,而对这些教训的逐步吸取将成为创立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
在我看来,一致地和实质地重新阐述了究竟人类希望什么这个压倒一切的重要问题,是(他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一书中,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非常简短,但是对国家主义的分析却非常有说服力。
做为一位长期生活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霍尔瓦特更熟悉和了解斯大林模式,并亲历了前苏联斯大林统治和大国沙文主义横行以及解体的全过程,因而他对这一模式的弊端的批判更为深刻。
本文将主要介绍霍尔瓦特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及其自治社会主义理论。
霍尔瓦特之所以用“国家主义”这一范畴来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因为他认为:国家主义是一种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而斯大林模式就是典型的国家主义。
霍尔瓦特为国家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承认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比如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被剥削阶级的解放等,但是将社会主义的方法修正成为一个决定性的、重要的方面:国家的角色,那么,这个社会被称之为国家主义”。
他认为:社会主义者在传统上有一种把国家视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倾向,“在国家主义背景下,这种思想被一种相反的意识形态所取代,强大的、集权的、权威的国家成了社会的轴心。
所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都集中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组织,这个组织公开宣告它对权力垄断。
”霍尔瓦特归纳了国家主义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国有制、中央集权制和官僚的管理。
“如果国家在一种社会制度中扮演着一个绝对支配的角色,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地可以被归纳为“国家主义的”(etatist or statist)。
”(译者序,P12)他认为国家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和权威性国家的混合物。
霍尔瓦特指出,按照传统的观点: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那它一定就是资本主义。
在人们的思维中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存的制度。
由于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那么社会主义者自然地拒绝承认它是社会主义的。
包括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在内的世界上所有批判斯大林主义的激进人士都持有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