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书笔记(一)
- 格式:doc
- 大小:1.78 KB
- 文档页数:1
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篇一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华夏美学的书,里面提到了儒道互补这个话题,这可真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的脑袋瓜转得像个陀螺!你说,儒家和道家,这俩就像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
儒家呢,总是一本正经,告诉你要做个有道德、有规矩的好人,要努力追求功成名就。
就像我爸妈,老是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道家呢,则像是个逍遥自在的大侠,说什么“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到底是咋互补的呢?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儒家的那种积极进取,像是考试前拼命复习,为了考个好成绩。
但有时候,又得学学道家的洒脱,比如考砸了,不能一直纠结,得告诉自己“哎呀,这没啥大不了,下次再来呗!”不过,我觉得这种互补也不是那么容易拿捏的。
比如说,工作的时候,到底是该像儒家那样努力拼搏,还是像道家那样轻松对待?可能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答案吧。
我有时候就很困惑,这儒道互补会不会让人变得很纠结啊?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
但又想想,也许正是这种纠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呢。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读了关于华夏美学中儒道互补的内容,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你看哈,儒家讲究的那些个礼仪、规矩,有时候真让人觉得累得慌。
就像每天都要穿得规规矩矩,说话也得字斟句酌,这多麻烦啊!可是吧,仔细想想,要是没有这些规矩,那社会还不得乱套啦?道家呢,主张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听起来是挺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惬意啊!但要是大家都这么随性而为,那工作谁来干?社会怎么发展?这儒道互补,就像是做菜的时候放盐和糖。
盐多了,太咸;糖多了,太甜。
得恰到好处,这菜才能好吃。
也许人生也是这样,不能只有儒家的严肃紧张,也不能只有道家的轻松随意,得两者结合,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就在想啊,我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也能用上这儒道互补呢?比如说,学习的时候,按照儒家的精神,刻苦努力;玩的时候,就像道家那样,尽情放松。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篇一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
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
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
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
华夏美学读后感在读完《华夏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以华夏文化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
这与西方美学强调的“以人为本”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中庸之道”,注重审美的中正、和谐、适度,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审美的情感体验,强调审美情感的内在涵养和修养,这与西方美学理性主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理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审美追求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书中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渊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对于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华夏美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都使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华夏美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华夏美学》。
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朋友,带我领略了华夏美学的独特魅力。
书中所呈现的华夏美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它让我明白,美并非只是在艺术馆里的名贵画作,或者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它就在我们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个瞬间。
就拿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春节来说吧。
一进入腊月,那股浓浓的年味儿就开始弥漫开来。
大人们开始忙着采购年货,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卖春联的摊位前,红彤彤的一片,各种字体、各种吉祥话儿的春联让人眼花缭乱。
卖鞭炮的小贩扯着嗓子吆喝,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鞭炮,心里早就盘算着过年能放个痛快。
家里的女人们可闲不下来,她们得打扫屋子,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窗户要擦得透亮,能照出人影儿来;床单被罩都得拆下来洗一遍,在太阳底下晒得香喷喷的。
男人们呢,则忙着准备各种食材。
杀年猪的时候,那可是个大场面。
几个壮实的汉子把猪从圈里拽出来,按在案板上。
猪拼命地叫着,声音响彻整个村子。
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的兴致,因为过年有新鲜的猪肉吃,那可是件美事。
到了年三十儿这天,一家人早早地就起来了。
贴春联是个技术活,得把春联贴得端端正正的,稍有歪斜可不行。
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胶水、拿刷子,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年夜饭更是丰盛得让人直流口水,鸡鸭鱼肉样样齐全。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晚上,大家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虽说节目不一定都精彩,但那种一家人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评头论足的氛围,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瞬间响成一片,整个夜空都被照亮了。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华夏美学中的那种热闹、喜庆和团圆之美。
再说说我们的传统服饰吧。
汉服那飘逸的裙摆、精致的刺绣,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追求。
穿上汉服,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那种优雅和从容。
《华夏美学》第一章总结引言本文将对《华夏美学》第一章进行全面总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华夏美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到华夏美学的核心理念和研究范畴,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导向。
华夏美学的基本概念华夏美学是对华夏文化中美的思考和探索。
华夏美学涵盖了艺术、审美、美学等多个层面,它关注的不仅是美的外在形态,更注重探索美的内涵和意义。
华夏美学强调美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探求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华夏美学的起源与发展华夏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
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就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正统的华夏美学理论体系直到现代才开始逐渐完善。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批判性思考,重新梳理了华夏美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
这一过程中,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和绘画艺术被广泛运用,成为理解华夏美学思想的重要资源。
华夏美学的研究内容华夏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它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多种艺术形态,同时也包含了哲学、宗教、人文学科等领域。
华夏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解释、华夏传统美学思想的阐述与评析、华夏古代艺术形式的研究、华夏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的分析等。
华夏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华夏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的“君子爱美,美人之美”思想深入人心,对华夏美学的形成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华夏美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它深深植根于华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美的追求,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核心。
结论通过对《华夏美学》第一章的总结,我们对华夏美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华夏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借助华夏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
..1、【礼乐传统】“礼”、“乐”都与美学相关联。
首先是“礼”。
“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是远古氏族、部落要求个体成员所必须遵循、执行的行为规范。
从而,它的基本特点便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每个个体以其遵循的行为、动作、仪式来标志和履行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
2、古代文献关于“礼”的大量描述论叙,从不同方面都反映出“礼”并不是儒家空想的理想制度,而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系统。
从孔子起的儒家正是这一历史传统的承继者、维护者、解释者。
3、“礼”既然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形式方面。
这方面与“美”有关。
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
人只有在“礼”中才能建立和成熟为人,以获得人性。
这种人性实际即是原始群体、氏族、部族所历史具体地要求的社会性。
古人所谓“礼以行之”,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当时,是具有严重的或神圣的意义的。
它们都说明,“礼”是要求去直接约束、主宰、控制个性的感性行为、活动、言语和感官感受的。
4、《中庸》被称为子思的作品,它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地位无可怀疑。
《中庸》把人的情感心理的“发而皆中节”提到了远远超过“礼”的一般解释的哲学高度,所突出的正是人的内在本性和个体修养。
它“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
”5、冯友兰论证丧礼、祭礼(“礼”的首要部分)与表达、宣泄、满足人的情感,服务于人类作为生物群体存在有关。
所以它才不是偏重于灵魂超脱的宗教,而是与感性存在密切相关的“艺术”。
梁漱溟说:“人类远离于动物者,不徒在其长于理智,更在其富于情感。
情感动于衷而形著于外,斯则礼乐仪文之所以出,而为其内容本质者。
华夏美学读后感《华夏美学》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教授。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理念。
在《华夏美学》中,李泽厚教授首先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从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
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中和”、“和谐”、“内敛”、“含蓄”,这与西方美学的“张扬”、“个性”、“对立”有着明显的不同。
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剖析,李泽厚教授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书中,李泽厚教授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中和之美”等重要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
同时,他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演变和传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华夏美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是内在的美、含蓄的美,这与西方美学的外在表现和夸张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传统美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这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除此之外,《华夏美学》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意识到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学习,我不仅仅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华夏美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著作,更是一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先秦两汉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官能感受愉快和情感宣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
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趣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原始文化通过“祭礼”为核心的图腾歌舞巫术,一方面团结、组织、巩固了原始群体,以唤起和统一他们的意识、意向和意志;另一方面又温习、记忆、熟悉和操练了实际生产-生活过程,起了锻炼个体技艺和群体协作的能力。
它严格组织了人的行为,使之有秩序、程式、方向文化给人类的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它是集宗教、道德、科学、政治、艺术于一身的整体。
“审美”混杂在维系人群生存的巫术活动整体之中,具有社会集体的理性性质,尽管最初似乎是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此阶段哲学美学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游戏本能,如何能与礼乐这种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交融渗透,亦即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容的交融渗透。
(自然性与社会性)二、六朝隋唐-美在深情屈原屈原的时代,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渗透和彼此融合,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传统,积极入世、救国济民。
顽强的执著的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忠实,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的情感化了。
楚骚中本多悲哀,到汉代挽歌风行,把原始的礼乐传统提到另一个境地,与屈原的生死反思接近,是上层贵族和智识者的生存自觉。
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生存的自意识和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
魏晋整个意识形态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征,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学,直接展现为美学风格,即所谓“魏晋风流”“心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
看课外书写读书笔记看课外书写读书笔记《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
还是第一次这样去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
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
我有点喜欢国学。
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
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
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并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观意识较强。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种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
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
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中国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解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
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叙述,特别是讲当禅被中国文人消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逐渐融合庄、屈、玄、禅之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
当历史进入明朝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者是个人感情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传统根源里。
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依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子的逍遥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华夏美学读后感1000字儿一、初入华夏美学之门的惊喜。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呢。
美学这玩意儿,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会不会特别难懂啊?可是没读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咱华夏美学那可是从咱老祖宗的生活里一点点长出来的呀。
就好比那古代的陶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个罐子,上面的花纹可都是大有讲究的。
那些线条啊,简单又质朴,可这就是咱祖先最初的美学表达呢。
这就像我们现在在沙滩上随手画个爱心一样自然,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就这么通过陶器上的花纹展现出来了。
这时候我就觉得,美学不是啥高高在上的东西,就是咱老百姓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二、华夏美学中的儒家之美。
儒家思想在华夏美学里那可是占了好大一块地盘呢。
孔子说“里仁为美”,啥意思呢?就是说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的。
这可不仅仅是说道德高尚就美,它是把道德和生活融合起来了。
比如说,一个家庭里,大家都和和睦睦、尊老爱幼的,这个家庭就有一种和谐的美。
就像我自己的家,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就是儒家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儒家还讲究礼仪,那些礼仪规范看起来有点繁琐,但是当人们在祭祀或者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遵循这些礼仪,那种庄重感、仪式感,就有着独特的美感。
就像一场盛大的古典婚礼,新郎新娘穿着传统的服饰,按照古老的礼仪一步一步进行,那画面真的超级美,仿佛时间都凝固了,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三、道家美学的独特韵味。
道家可就和儒家不太一样啦。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美。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就像大自然一样,它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但是那种美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深山里的小溪,它就那么静静地流淌着,不声不响,可是你看到它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特别宁静。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在山里迷了路,结果误打误撞走到了一个山谷里,那里有一条小小的瀑布,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那种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感觉,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道家美学的真谛。
道家不追求那些华丽的外表,而是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顺应。
华夏美学读后感
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华夏美学》,该书是由兰州大学教授刘松山所著,主要探讨了华夏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美学的影响和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
作者透过对各种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解读,展示了华夏美学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实质。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现代美学的反思,探讨了华夏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读完《华夏美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华夏文化的丰富性和美学思想的深刻性。
在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儒家文化中的“中和之美”和“大雅之道”。
中和之美强调平衡和谐,主张不偏不倚地寻求事物之间的平衡点,这种美学观点的影响力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文明。
而大雅之道则在于强调美的修养,不仅仅是对景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涉及了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种美学思想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古代的礼仪文化中,更是历经千年,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本书还阐述了华夏文化在现代美学的具体表现和价值,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注了现代美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下,中国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而《华夏美学》推崇了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学精神,强调中国美学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构自己
的美学范式和审美标准。
这种思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认识和发掘华夏文化的伟大魅力和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华夏美学》,我对于华夏美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发现其中的宝藏,为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注入更多人文情怀和智慧光芒。
看课外书写念书笔记看课外书写念书笔记《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
仍是第一次如此去阅读如此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进展。
之前有看到同窗抱着满尽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仍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
这次读一读,仍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和进展脉络。
我有点喜爱国学。
可是,也没有多少时刻去通读或去研究,老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爱,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
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咱们更易明白得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进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
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以为中国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而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式,往往主观意识较强。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类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因其中国的思想文化的进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
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进程来讲明,我个人感觉还好有点体会了。
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必然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中国士医生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摆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
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表达,专门是讲当禅被中国文人消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进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慢慢融合庄、屈、玄、禅以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
当历史进入明代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加倍注重对个人欲望或是个人情感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长历史依照在于礼乐传统当中,它的一些大体观点、范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括的内容,早已包括在传统本源里。
从而,如何处置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依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子的逍遥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成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华夏美学读后感(精选3篇)华夏美学读后感(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华夏美学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华夏美学读后感1在“设计美学”的课程学习中,我阅读了《华夏美学》这一书籍,从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一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无不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令我首先了解的是——所谓华夏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
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
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
从先秦两汉的“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我理解到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
我还了解到,中国传统关于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去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
华夏艺术和美学是“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形式。
儒家美学强调“和”,主要在人和,与天地同构也基本落实为人际的谐和。
庄子美学也强调“和”。
庄子哲学是既肯定自然存在,又要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
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无限的美、“大美”、壮美。
指的是不为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所束缚的个体自由和力量的伟大。
华夏美学读后感《华夏美学》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审美与道德的统一,这与西方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审美的实践性,提倡“以美养德”,强调美的实践和体验,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分析,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审美的内在价值,追求“大美”,注重审美的道德和情感意蕴,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华夏美学》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华夏美学》读后感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作为一个华人,读了《华夏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华夏美学》一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作者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音乐、戏曲等各个领域的美学理论和创作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介绍所吸引。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结构而闻名于世。
在《华夏美学》中,作者详细讲解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空间布局。
他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还体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和色彩运用上。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师对自然之美的尊崇和追求,这一点与西方建筑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我被书中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介绍所打动。
中国古代绘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意境而闻名于世。
在《华夏美学》中,作者深入解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表现、构图的布局等。
他指出,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和表达,更注重画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这一思想与西方绘画的意图和技巧有所不同,有着更为深厚的哲学和思想基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熟悉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风格,也对其中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我也被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的介绍所震撼。
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在《华夏美学》中,作者详细讲解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的演奏技巧、音乐理论和表演方法。
他指出,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人文思想的传递,以及演员的身姿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协调。
这与西方音乐和戏剧有着显著的不同,更加强调了情感体验和精神层面的表达。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华夏美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华夏美学》。
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华夏美学认知的新大门。
书中对于华夏美学的阐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特别经历。
那是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
老家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那里的建筑、风俗,都仿佛是华夏美学的生动体现。
一进镇子,就能看到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房子。
那青瓦可不是普通的瓦,每一片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的瓦上还长着几株顽强的小草,在风中摇曳。
白色的墙壁也并非一尘不染,而是有着一些淡淡的水渍和斑驳的痕迹,就像是岁月留下的水墨画。
墙壁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精美的木雕,虽然历经风雨,但那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春节期间,镇子里到处张灯结彩。
那灯笼可真是漂亮极了!红彤彤的,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有的是八角形。
灯笼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故事,每一个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
我还记得有一个灯笼上画着的是嫦娥奔月,嫦娥那婀娜的身姿、飘逸的衣带,还有那脸上淡淡的哀愁,都被画得栩栩如生。
走在小镇的街道上,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那鞭炮声可不像城市里那种单调的响声,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节奏和韵律。
有的是“噼里啪啦”一阵急响,就像欢快的鼓点;有的是“啪——啪——啪”,慢悠悠的,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除了这些,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镇子里的人们。
大家见面都会互相拱手作揖,道一声“新年好”。
老人们穿着传统的对襟棉袄,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孩子们则穿着新衣,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手里拿着糖葫芦或者糖人,笑声在整个镇子里回荡。
我去拜访了一位长辈,他家的堂屋里挂着一幅中堂画。
画上是一座雄伟的高山,山间云雾缭绕,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旁边还有几棵苍劲的松树。
长辈跟我讲,这幅画寓意着“高山流水,松鹤延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我看着那幅画,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挥笔泼墨时的那份豪情和洒脱。
再看看家里的家具,都是那种实木的,带着厚重的质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读罢《华夏美学》,我仿佛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心中满是感慨。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华夏美学那独特而深厚的底蕴。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而是如同一位亲切的老友,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美的故事。
就拿中国古代的建筑来说吧,以前我只觉得古建筑就是一些陈旧的房子,没什么特别的。
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那些飞檐翘角,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它们能让雨水迅速流走,保护房屋的结构。
而且,每一个雕刻、每一处装饰,都有着特定的寓意。
比如,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不仅是为了彰显主人的地位,还能辟邪镇宅。
那精美的窗花,一个个图案,可能是在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又或许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古代的服饰,那简直就是流动的艺术。
从秦汉的古朴到唐宋的华丽,再到明清的端庄。
每一种款式、每一种颜色,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讲究。
皇帝穿的龙袍,那上面的龙纹绣得栩栩如生,金光闪闪,彰显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而普通百姓的衣服,虽然没有那么奢华,但也有着自己的韵味。
妇女们的襦裙,走起路来摇曳生姿,那裙摆飘动的样子,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书中提到的诗词,更是让我陶醉其中。
以前读诗词,只是觉得文字优美,现在才明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背后,都蕴含着诗人对美的独特感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就把那壮阔的边塞风光展现在眼前。
我仿佛能看到那孤烟直直地升腾,那落日圆圆的挂在天边,还有那无边无际的沙漠和流淌的黄河。
这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古村落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走进了那个仿佛被时间遗忘的地方。
村子里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走进一家老宅,门口的门槛高高的,据说这是为了阻挡邪祟进入。
院子里有一口老井,井沿上已经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正房的堂屋里,摆放着一张古老的八仙桌,桌子上的木纹清晰可见,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1、与“礼”从外在方面来规范不同,“乐”只有直接诉诸人的内在的“心”、“情”,才能与“礼”相辅相成。
而“乐”的特点在于“和”,即“乐从和”。
“乐”为什么要“从和”呢?因为“乐”与“礼”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的或相通的,都在维护、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2、“乐”与“礼”之不同在于,它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和和谐,以取得上述效果。
从而,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不是与自然性、感性相对峙或敌对,不是从外面来主宰、约束感性、自然性的理性和社会性,而是就在感性、自然性中来建立起理性、社会性。
从而,以“自然的人化”角度来看,“乐”比“礼”就更为直接和关键。
“乐”是作为通过陶冶情操、塑造情感以建立内在人性,来与“礼”协同一致地达到维系社会的和谐秩序。
所以它追求的不仅是人间关系的协同一致,而且是天人关系的协同一致。
而所有这种人际——天人的“和”,又都是通过个体心理的情感官能感受(音乐是直接诉诸官能和情感的)的“和”(愉快)而实现的。
3、一般说来,我国音乐往往由凄婉的感受而转变为乐天知命、和谐与自得其乐。
我们的绘画与抒情诗也有同样的特质。
应该说,华夏艺术和美学的这些民族特征,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很早便开始了,它发源于远古的“礼乐传统”。
也正因为华夏艺术和美学是“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从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于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主义。
4、后来,在任何艺术部类里,华夏美学都强调形式的规律,注重传统的惯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类型化,着意形式结构的井然有序和反复巩固。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炼出美的纯粹形式,以直接锤炼和塑造人的情感。
5、为什么我们百听不厌那些已经十分熟悉了的唱腔?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仍然爱写七律、七绝?为什么书法艺术历时数千年至今绵绵不绝?……因为它们都是高度提炼了的,异常精粹的美的形式。
华夏美学读后感读完《华夏美学》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中华文化美学的深度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领略到了华夏美学的独特魅力,也对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开篇便指出,华夏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为华夏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儒家强调的“仁”和“礼”,在审美中体现为对秩序、和谐与道德的追求。
这种追求反映在建筑、礼仪、服饰等诸多方面。
比如,传统的宫殿建筑,其布局严谨,中轴线对称,体现出一种庄严、稳重的美感,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秩序和等级观念的外在表现。
道家思想则为华夏美学注入了自然、无为和自由的元素。
道家倡导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描绘,画家们通过笔墨展现出山水的神韵,文人墨客则用文字抒发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崇,使华夏美学具有了一种空灵、超脱的气质。
禅宗思想的融入,让华夏美学更加注重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修行来达到觉悟,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反映在艺术创作中,便是对意境和韵味的追求。
一首古诗、一幅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刻的内心感受,让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进而领悟到其中的禅意。
华夏美学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
中国的书法艺术,堪称是华夏美学的瑰宝。
书法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节奏。
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正所谓“字如其人”。
绘画方面,中国画注重“写意”,而非西方绘画的“写实”。
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传达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追求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在文学领域,诗词歌赋更是将华夏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诗宋词中的优美词句,不仅具有音韵之美,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简单的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1、【礼乐传统】“礼”、“乐”都与美学相关联。
首先是“礼”。
“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是远古氏族、部落要求个体成员所必须遵循、执行的行为规范。
从而,它的基本特点便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每个个体以其遵循的行为、动作、仪式来标志和履行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
2、古代文献关于“礼”的大量描述论叙,从不同方面都反映出“礼”并不是儒家空想的理想制度,而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系统。
从孔子起的儒家正是这一历史传统的承继者、维护者、解释者。
3、“礼”既然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形式方面。
这方面与“美”有关。
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
人只有在“礼”中才能建立和成熟为人,以获得人性。
这种人性实际即是原始群体、氏族、部族所历史具体地要求的社会性。
古人所谓“礼以行之”,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当时,是具有严重的或神圣的意义的。
它们都说明,“礼”是要求去直接约束、主宰、控制个性的感性行为、活动、言语和感官感受的。
4、《中庸》被称为子思的作品,它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地位无可怀疑。
《中庸》把人的情感心理的“发而皆中节”提到了远远超过“礼”的一般解释的哲学高度,所突出的正是人的内在本性和个体修养。
它“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
”
5、冯友兰论证丧礼、祭礼(“礼”的首要部分)与表达、宣泄、满足人的情感,服务于人类作为生物群体存在有关。
所以它才不是偏重于灵魂超脱的宗教,而是与感性存在密切相关的“艺术”。
梁漱溟说:“人类远离于动物者,不徒在其长于理智,更在其富于情感。
情感动于衷而形著于外,斯则礼乐仪文之所以出,而为其内容本质者。
儒家极重礼乐仪文,盖谓其能从外而内,以诱发涵养乎情感也。
必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蓄,喜怒哀乐不失中和,而后人生意味绵永,乃自然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