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习题解
- 格式:ppt
- 大小:285.50 KB
- 文档页数:25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谜底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水平及其变更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包管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增进经济成长,根据环境呵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年夜,在环境中呈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散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更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呵护人类健康、呵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律例、标准规划等办事。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成长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含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含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阐发及其结构与状态的阐发多采取化学阐发办法和仪器阐发办法。
仪器阐发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办法为基础的阐发办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响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办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含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示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响,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更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成长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新技术不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笼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谜底欧阳索引(2021.02.0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水平及其变更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包管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增进经济成长,根据环境呵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年夜,在环境中呈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散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更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呵护人类健康、呵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律例、标准规划等办事。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成长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含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含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阐发及其结构与状态的阐发多采取化学阐发办法和仪器阐发办法。
仪器阐发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办法为基础的阐发办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响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办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含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示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响,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更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作业第二章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 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0.5m 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 处、河底以上0.5m 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有一个印染厂(化纤产品的比例小于30%)位于一条河旁边,河道流量为1.5m3/s(枯水期),该厂下游5km处是居民饮用水源,兼作渔业水源。
该厂废水排入河道后经过3km的流动即可与河水完全混合。
印染厂每天排放经过生化处理的废水1380m3/d,水质如下:pH=7.5,BOD5=80mg/L,COD=240mg/L,氰化物=0.2mg/L,挥发酚=0.5mg/L,硫化物=0.8mg/L,苯胺=1.0mg/L,悬浮物=100mg/L,色度=150°。
印染厂上游水质如下:pH=7.3,水温<33℃,水面无明显泡沫、油膜及漂浮物,天然色度<15°,嗅和浊度一级,DO=5.5mg/L,BOD5=2.6mg/L,CODcr=5.5mg/L,挥发酚=0.004mg/L,氰化物=0.02mg/L,As=0.005mg/L,总Hg=0.0001mg/L,Cd=0.005mg/L,Cu=0.008mg/L,Cr6+=0.015mg/L,Pb=0.04mg/L,石油类=0.2mg/L,硫化物=0.01mg/L,大肠菌群=800个/L。
厂区位置如图所示。
问:①该河流属国家地面水质量标准第几级?②该厂排放的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③如不考虑水体自净,在下游3km处废水和河水混合后的水质是否满足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如不符合则废水处理上应采取什么措施?解:======================================================================2004级兽医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受体2、药物代谢酶3、半衰期4、协同作用5、M样受体6、化学治疗药7、MIC8、PAE9、耐药性10、解热镇痛抗炎药二、填空题。
1、药物的不良反应重要为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和后遗效应等。
2、传出神经的主要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3、受体激动剂对受体具体有亲和力,同时具有内在活性。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保存方法。
水样的保存方法有:(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预处理?预处理包括那些内容?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8、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质?各举一例。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4.此文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作业1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ml、ml、ml、ml、ml、ml、ml、ml;加入,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答:Fe + 4HNO3= Fe(NO3)3 + 2H2O+NO×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3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L的Fe(NO3)3溶液5 娶,浓度为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到L的铁标准溶液作业2一、铁的质量浓度为×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1 求a;2 求k。
答:1 已知A=abc则a=Abc=0.192×5.0×10−4=190L·cm-1g-1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所以k=a×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作业3一、酸度(pH值)的确定: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ml、ml、ml、ml、ml、ml、ml、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