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2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邮箱:sjjxk@,附件4《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记录表》各部门自行记录留存待检查。
联系电话:62158062。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编号:0931020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总学时数:48学时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所有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对这几千年文学发展变化之线索的梳理、描述,以及对于其中规律性问题的初步探讨。
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本教程打破以往的惯例,尝试将其穿插、组编到一起,以利于实际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性把握。
2、教学目标和意义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文学篇目的学习,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对古代文学现象的思考深度,为继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各种文体、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兴起与发展变化,同时还包括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内容,重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名篇,领会其艺术精髓。
本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言先秦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三章两汉辞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诗歌第二章正始诗歌第三章两晋诗歌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坛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各种文体、文学思潮的演变、主要作家的艺术成就以及名篇的学习等。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课程编号:182132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
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主要内容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重点、难点: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先秦文学绪论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难点: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2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二)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张新科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版。
(三)在线资源知网学术论文(图书馆网络平台)(四)学术期刊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样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理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能认识并牢固掌握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作家、作品蕴含的优秀思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怀与道德品格。
课程目标1:掌握古代文学文学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的理论,以及秦汉魏晋文学的流变与主要文体、代表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并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古代文常见问题,初步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1】课程目标2:能够界定有关两汉魏晋南北朝各类体裁尤其是诗歌、散文、辞赋的文体特征,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解读和研究方法,评判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进而具备分析、研究、评论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能够借助文献资料收集与检索等现代信息技术,写出研究小论文或鉴赏文章。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3】课程目标3: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传统,关注语文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前景。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代码:050306T1923学分与学时:2学分,3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授课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上编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作品选读一、神话传说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逐日》三篇,了解上古神话传说所反映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掌握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基本要求:了解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领会神话的思维方式。
重点与难点:神话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意识,象征性、隐喻性的神话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主要内容:三篇均选自《山海经》,《精卫填海》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鲧禹治水》中表现了鲧禹前仆后继与洪水作斗争的精神以及古代先民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朴素认识,《夸父逐日》展现了夸父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
二、《诗经》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生民》、《硕鼠》、《关雎》、《氓》、《七月》、《采薇》等篇,了解《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掌握其主要的艺术特征。
基本要求: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状况、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领会《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经》的抒情艺术,品味《诗经》的语言和形式。
重点与难点: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的抒情艺术;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重章迭句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主要内容:1.《关雎》关于《关雎》的主题:本诗为《国风》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是一首爱情诗;关于抒情主人公;《关雎》艺术特点: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重章迭句的结构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