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勒温《拓扑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31
®⽆忧考⽹为⼤家整理的⼼理学名著+⼼理学经典书籍推荐,供⼤家参考。
⼼理学名著1、《⼼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 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理过程的传统题⽬或分⽀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 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的⼼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理学和神经⽣理学及⼈差⽅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理学的建⽴。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理学与意动⼼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理学流派。
第27章作⼀扼要的回顾。
【⼈差⽅程式(个⼈⽅程式) 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午线的时间总是⽐⾃⼰落后⼗分之⼋秒,他以为这是⾦布鲁克粗⼼所致,因⽽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的观察与其他天⽂学家进⾏⽐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并⾮个⼈的细⼼或粗⼼所致,⽽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称之为“⼈差⽅程式”。
⼈差⽅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差⽅程⼜称个⼈⽅程式,是发现⼈与⼈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由,个⼈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意志与他⼈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发⽣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第12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12.1 复习笔记一、勒温的生平与思想渊源(一)人物简介勒温(K. Lewin,1890~1947)是德国心理学家,完形学派的一员。
由于其独树一帜的团体动力学研究,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勒温的心理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1.柏林时期(1921~1932)着重研究和分析学习和知觉的认知历程、个体动机和情绪的动力学等。
2.爱荷华大学时期(1935~1944)此时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奖惩、冲突和社会影响等人际交往的过程,并对一些团体现象进行研究,如领导、社会气氛、团体标准和价值观念等。
3.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时期(1945~1947)主要考察技术、经济、法律和政治对团体的社会约束,研究工业组织中的冲突和团体间的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二)思想渊源1.意动心理学1874年,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概念,认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
2.现象学思想勒温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想。
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其老师斯顿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其中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机能属于心理学。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哲学,支持了意动心理学,这种出自哲学的意动心理学和现象学得到广泛传播,对勒温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拓扑学、向量学和操作主义在科学方法中,勒温受到了拓扑学、向量学以及操作主义的影响,形成了拓扑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勒温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人格理论与学习论中场论的创始人。
勒温提出了心理动力场的概念,由此构建了其理论的核心部分。
二、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一)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1.心理环境勒温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行为是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环境。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简介库尔特•勒温(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勒温出生于普鲁士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1909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
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
1914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1921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
1932年,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
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1947年,勒温去世。
主要著作《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1938)《解决社会冲突》(1948)《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等贡献勒温所研究者不是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问题,而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扩大到社会情境,从而研究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有以下两方面: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重要理论群体动力学场论场论勒温采纳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是: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即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群体动力学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团体是一个整体,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拓扑心理学拓扑心理学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根据动力场说,采用拓扑学图形,研究人及其行为的一种心理学体系。
勒温否定了刺激-反应的公式,而认为行为可表示为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是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个环境不是纯客观的环境,也不是科夫卡所说的行为环境,因为行为环境实际上是意识中的环境。
勒温的所谓环境叫做心理环境,是仅仅对行为有所影响的环境,他称之为准环境。
准环境被区分为三种,即准实在的环境、准社会的环境和准概念的环境。
仅举一例说明准实在的环境,其他两种环境的意义就可以类推而知。
他说:“比如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母亲在家或不在家,他在花园中的游戏的行为便可随之而不同,可是我们不能假定这个母亲是否在家的事实存在于儿童的意识之内。
”这就说明勒温的心理环境有别于科夫卡的行为环境。
勒温将人和环境描绘为生活空间。
这个生活空间不包括人生的一切事实,而仅包括指定的人及其行为在某一时间内的有关事实。
必须指出,勒温的研究超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原有的知觉研究范围。
他要致力于人的行为动力、动机或需要和人格的研究,为格式塔心理学开辟了新的园地。
他以为环境的事物对于人不是无关痛痒的。
有些事物吸引人,具有引值(正的原子值),是人所愿意接近和取得的,有些事物排拒人,具有拒值(负的原子值),是人所不愿意接受或拒绝的。
这个一引一拒是与人的需要有关的。
勒温把需要区分为基本需要和准需要。
饥思食、渴思饮,这种生理需要属于前者;写好了信要投邮筒,毕业临近要写论文,这种需要属于后者,是勒温研究需要时的主要对象。
根据勒温的学说,一个人有所需要,便产生了一种心理的紧张系统,心思不定,坐立不安,必待达到目的,占有目的物,满足了需要,然后紧张系统才可解除,心理的均衡才可恢复。
为了证明这种紧张系统的存在,勒温的弟子蔡戈尼克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比较对已完成的工作和不许完成的工作的回忆。
预测完成了的工作,由于其相应的紧张系统已经解除,就不易回忆起来了;反之,不许完成的工作,由于其紧张系统未曾解除,必定是念念不忘的。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勒温的生平与思想渊源勒温,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
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15岁时搬到柏林。
先后学过药学和生物学,对哲学已很感兴趣。
曾师从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W。
克勒,先后受教于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及柏林大学,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服四年军役后,回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年任教授。
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
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
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心理环境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勒温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环境。
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的这种描述显然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状况。
心理动力场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
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
勒温“心理的生活空间”述评勒温“心理的生活空间”述评【作者】郭子仪当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学者,当属弗洛伊德和勒温。
实验心理学史家波林在论述“动力心理学”时说:“弗洛伊德是一位临床医生,勒温则是一位实验家……正因为二者的洞察力相辅相成,开始使心理学成为可以同时适用于真实的个人和社会的一门科学”。
①一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勒温(K·Lewin.1890-1947)为德籍犹太人,1890年生于波森省的摩克尔诺,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服军役五年后,回柏林大学工作,成为格式塔柏林学派的积极成员。
1929年应邀出席国际心理学在会,成为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
1932年访美,1933年因纳粹威迫而离德在美定居。
1944年受骋在马塞诸塞理工学院领导群体动力学的新研究中心。
勒温致力需求系统或心理动力方向的研究,特别关注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的劳动效率,对应用心理学和社会改革的兴趣使他另辟格式塔心理学新园地,并深受拓扑学影响,用拓扑学陈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间的移动,以及一切可能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
勒温也受向量学(hodology)的影响。
他采用向量分析,来陈述心理事件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
勒温的思想还来源于他的哲学老师恩妮特·卡西尔。
卡西尔的“科学的要点是永远追求超越于任何时间之外”的观战启迪了勒温探索“多因次的(multidimetonal)心理学概念。
与弗洛伊德一样,勒温也善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而且,勒温及其弟子的诸多实验都是对弗洛伊德的一些术语的验证。
但勒温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把弗洛伊德提出的有关人生的问题如需求、挫折、代替满足等进行实验的分析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因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家全凭个案的研究及治疗……在方法上还不够完善”②。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基础是性欲—心理动力论,而勒温的理论具体分析人境这一综合性问题,其心理学基础是人格动力论。
勒温重视弗洛伊德的思想,深受弗洛伊德的启发,并力求从方法论上发展并完善弗洛伊德的观点。
拓扑心理学设计应用案例从心理场学说的角度去看格式塔,也许就像说的,“凡属行动皆必意及或涉及一种对象,一种客体。
”有点想二元对立学说的视角,当二元对立发生,整个世界就塌缩了。
很精彩的一句话就是,“弹性是将改变了的情境恢复原来状态的趋势。
”如果能回到二元对立之前的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拥有一切可能。
另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在阐述拓扑心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差异。
对于心理学和拓扑心理学的差异讨论,非常受用。
基于不同的基础和前提假设,很多分歧乃至争论也似乎以此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就像说的,“心理学乃直接经验的科学,拓扑心理学则研究间接经验。
”当然更详细的不同是:1、拓扑心理学所研究的宇宙为单数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宇宙为多数的。
2、勒温以为物理宇宙在动力上为一封闭系统,心理宇宙在动力上为一开放系统。
进一步就是要去区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前者是客观的环境,后者则是意识中的环境。
基于不同的基础来建构不同的概念。
从的理念出发,也许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清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准概念的事实。
很喜欢的一句话,“放弃流行的抽象分类的方法,而创造建构的概念。
”其实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那么的深刻,因为就算是在80多年以后的今天,虽然创造建构的思想越来越多,但仍然流行着抽象分类的方法。
很喜欢的一个比喻,指出的科学的三个发展时期:思辨期(亚里士多德)、描述期、建构期(伽利略)。
“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勒温更加偏向于伽利略式的思想。
把环境这个元素变量考虑进去。
”精神分析更多的像是亚里士多德的风格,而拓扑心理学则更多的像后者伽利略的风格。
再者,对于拓扑几何的角度去看心理学也让我受益匪浅。
从拓扑结构出发,我们更注重的是关系,而非内容。
按照的说法,旧式学说会“求解释于事实背后的实体,而不求解释与动力事实本身的关系。
”个人感觉是还有很多人仍在应用着这种旧式的学说。
“陈述一个情境,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一切可能事件的全体。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体的关系呈现,而不是一个内容的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