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 周长教案1 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感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和同桌合作,探究测量以及算周长的策略。
3、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1、感知图形的一周,初识周长。
师:清晨的公园里静悄悄的,一阵风吹过,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只正在晨练的小蚂蚁爬到树叶上,你看,它已经做好准备要开始运动了。
大家仔细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师:谁能说一说,小蚂蚁是沿着树叶的哪儿运动的?树叶的边师:小蚂蚁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爬了多长?(一圈)师:说得真好,这样的一圈又叫一周。
(板书:一周)师追问:是完整的一圈吗?(强调从起点回到起点)师:小蚂蚁围绕树叶的边爬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完善板书:围绕树叶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
板书课题:认识周长)2、感知周长的定义。
1)摸树叶,描树叶2)抽生摸(1)五角星板书:围绕五角星一周的长度是五角星的周长。
(2)摸圆板书:围绕圆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3)摸一摸说一说如:围绕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二、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
1.辨一辨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有周长的请学生用手指在学习单上描出周长)2赛一赛完成课本59页描边线,第一第二组荷叶,第三第四组白玉兰叶。
(1)荷叶和白玉兰哪组描的快白玉兰叶画的快白玉兰叶的周长短,荷叶周长长)(2)你认为我们在描周长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贴近树叶边回到起点师小结:描图形周长时,一定要从一点出发,贴紧图形的边描了一周,最后回到起点。
三、求周长1、四人小组动手量树叶小蚂蚁在想,我爬过的树叶的一周到底是多长呢?你们能帮助小蚂蚁量一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四人小组讨论师:从绳子的一头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了一圈,掐住另一头,然后把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周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
2.学生能够计算简单几何图形的周长;
3.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周长的计算练习。
二、教学内容
1. 周长的概念
周长是指封闭曲线的长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围住一个图形的线段的长。
2. 计算周长的方法
1.方形的周长:周长 = (长 + 宽) × 2;
2.长方形的周长:周长 = (长 + 宽) × 2;
3.正方形的周长:周长 = 边长× 4;
4.三角形的周长:周长 = 边1 + 边2 + 边3。
3. 练习
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周长的计算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周长,可以通过举例子、出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2.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老师通过出题、演示等方式,讲解常见几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计算练习
老师通过出题或者用实物、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周长的计算练习。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计算练习时需要注意难度掌握,不让学生的学习负担过大。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配合ppt、制作工具等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周长计算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具准备
1.图书、图片等教学材料;
2.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等教具。
周长(教学设计)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周长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
2)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周长的知识,测量物品周长。
1.2 能力目标:1)能够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2)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发掘和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目标:1)在测量任务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难点:了解周长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1)教师指着班里的一个物品,如窗户、黑板等,向学生提问:“这个作为样本的物品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窗户或黑板分别有哪些特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周长概念。
3.2 提出问题(5分钟)1)教师指着一个圆形或长方形物品,提问学生:“如何测量物品的周长?”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周长的定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3 展示实物(10分钟)1)教师分组,让学生们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用皮尺等工具测量物品周长,记录下自己的测量结果。
2)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报告测量结果,并将实物搬到教师指定的地点,方便展示。
3.4 计算周长(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分别举出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定一个物品的面积,要求学生计算出物品的周长。
3)引导学生探究圆形与长方形物品周长计算的区别。
3.5 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用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计算人体的尺寸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展示实物和亲身测量为主,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后续计算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计算,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本节课考虑到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于周长测量的兴趣,既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2.能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周长的概念介绍。
2.计算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周长。
3.实际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条形图,讨论如何测量它的周长,引入周长的概念。
2. 概念介绍1.周长是指封闭曲线的长度。
例如:正方形的周长是4边长之和,矩形的周长是2长+2宽之和,三角形的周长是3条边的长度之和。
2.出示同学们熟悉的几何形体,如正方形、矩形等,分别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计算方法1.正方形:4边长之和为周长。
2.矩形:2长+2宽之和为周长。
3.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之和为周长。
4.其他图形:将图形划分成多个熟悉的几何形体,计算其周长,最后相加得出总周长。
4. 实际应用1.选择一些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房间的周长、围栏的周长等,让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计算周长。
2.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带有画面的周长应用场景,展示给全班,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导入新课时呈现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让同学们思考测量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
2.讲授法: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具,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练习法:通过实际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探究法: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周长应用场景,拓展创新思维。
五、教学材料1.条形图2.包含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幻灯片或三维模型3.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周长应用场景六、教学反思1.此教案在教材难度适中的情况下,通过课堂既有的元素与新插入的设计,使单调的计算周长的知识传授充满趣味性和创意,引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在展开实际应用和训练时,如何选择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同学们可以通过创造场景感性地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相应的铺垫。
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能够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
3.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周长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理解周长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周长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复习周长的概念1.回顾周长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图形来计算周长。
第二课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引导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定义及其特征。
2.通过练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的概念。
第三课时: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周长1.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梯形的定义及其特征。
2.通过练习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周长,将周长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计算圆的周长1.引导学生了解圆的定义及其特征。
2.讲解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1.综合练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
2.引导学生将周长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周长的知识。
2.练习法: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并提高其计算能力。
3.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应用,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评估1.阶段性测试:每学完一章教材内容后,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周长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针对不同类型题目的作业,检测学生掌握周长的能力。
3.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我采用了讲授法、练习法以及课堂讨论法。
在第一次课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放慢了语速,重点讲解周长的定义,同时增加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周长的概念。
在后续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计算方法还不是很熟练,我在课程中加入了更多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周长沪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1 周长沪教版一、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简单图形,可以通过测量边长然后相加得到周长;对于复杂图形,可以通过分割成简单图形后分别计算再相加得到周长。
3. 周长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并学会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等绘图工具。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3. 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4. 周长的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
5.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周长的计算方法:1. 简单图形:测量边长,相加得到周长2. 复杂图形:分割成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再相加周长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复杂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拓展延伸:请学生思考,除了计算周长,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个图形的特征?例如,可以计算图形的面积、对称轴数量等。
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教案1 沪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2.能力目标: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真研究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周长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认识周长1.情境引入:通过课件展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引导学生认识周长。
2.揭示课题:小蚂蚁沿着XXX爬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
二、感知周长1.摸一摸:让学生摸一摸钟面、台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让孩子们指出三角形的框架的周长在哪儿。
课件出示一些图形,其中有开口图形和封闭图形,让大家判断它是否有周长。
结论: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2.描一描:让学生用彩笔画出图形的周长。
强调:虽然描法不同,但是只要是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都是周长。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周长呢?举例:我们在做裤子或买裤子的时候,要先量一下腰围,也就是腰的周长。
老师现场演示量腰围的方法和注意点。
同桌互量腰围。
2.求钟面、荷叶、三角形、梯形的周长。
通过交流让学生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已经删除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和格式错误。
在改写时,主要是对一些句子进行了简洁化和优化,使得文章更加清晰易懂。
今天我们研究了如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我们通过测量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周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钟面和荷叶的周长需要用绳子来量,而其他图形可以用直尺来测量。
最后,我们完成了课本59页的练。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已知形状的周长。
二、教学重点1.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让学生想象世界上一些有趣的、规则的物品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物品有着很多有趣的和有价值的属性。
2.利用几个不规则的实物比较长或短的周长,让学生猜猜这些物品哪种周长更长,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
2. 讲解(20分钟)1.引导学生完成沪教版三年级下册P33“绕着棱杆子走”活动,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
2.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P35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3.讲解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P37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3. 实践(25分钟)1.让学生完成教材P39的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
2.以课堂为单位进行教师布置的周长练习,利用练习中出错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加深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4. 归纳(5分钟)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快速回忆并掌握今天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2.通过学生回答一些简短的问题,检查学生是否充分理解并掌握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五、课堂练习教材P40-41,形式不限,务必正确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六、作业教材P42-43,“练习”和“思考”两部分,山水田野图形只需要做“练习”部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加强了对周长的操作性理解,不仅从概念、计算上进行了意义探究,还通过学生总结、练习等环节,综合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掌握程度,为以后也为掌握面积等概念清晰开展教育奠定了基础。
认识周长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P59-6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说一说、描一描等活动,认识一周,初步归纳周长的含义。
2、通过测量、计算图形以及生活中物品的周长,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3、借助动手操作,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量、苗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具:皮尺、绳子、铁丝、尺、橡皮筋、任务单、记号笔、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呈现情境:年度自行车赛要开始了,麦克和他的伙伴们跃跃欲试,提前到达比赛场地进行练习。
2、学生总结:你们觉得绕运动场一圈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探究一、观察对比,认识“一周”1、呈现情境:绕运动场一圈时,我们要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最后要回到原点。
所以麦克的路线才是完整的。
2、学生活动:上来指一指运动场的一圈。
3、教师小结:像这样完整的一圈,在数学中我们称为运动场的一周。
4、同桌活动:请大家用篮筐里的记号笔描出学习任务一中的三个图形。
5、教师总结:小朋友描的很准确,从任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圈,再回到这个点,就绕了这个图形的一周。
➢探究二、体验活动,完善对周长的认识1、教师过渡:在运动场里还藏着一只毛毛虫,你们看,他在干什么呢?2、揭示课题: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毛毛虫绕叶子爬了一周,他爬一周的距离就是也的周长。
所以我们说叶子一周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
3、语言训练:说一说荷叶和花圃的周长。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会说,我们就把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5、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他们都有周长吗?6、教师总结:不仅物体表面有周长,而且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探究三、计算活动,加深对周长的理解1、教师过渡:计算三角形和五边形周长质疑:为什么3cm这条不计算?2、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加起来,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
周长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周长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情境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蚂蚁吗?(课件出示蚂蚁。
)这只小蚂蚁它是个爱运动的小家伙。
(课件: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你们看,今天一大早它又早早起来锻炼身体了。
它是怎么锻炼的?(引导学生说到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周)
爱锻炼的小蚂蚁又爬了一次,你们看。
(课件:小蚂蚁爬到一半就停了下来)这次是一周吗?(不是)为什么呢?
你们看这次呢?(课件:小蜗牛爬过了一周)为什么?
到底什么是一周呢?
你们看是这样吗?(课件:一点一点显示树叶一周边线的轨迹,然后闪边线)
2. 揭示课题
小蚂蚁刚才正好沿着叶子爬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
3.板书课题:周长
二、感知周长。
1.摸一摸
(1)让学生摸一摸钟面、台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拿一根铁丝折成三角形的框架,让孩子们指出它的周长在哪儿?如果老师把铁丝的接头放开,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3)课件出示一些图形,其中有开口图形和封闭图形,让大家判断它是否有周长。
结论: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2. 描一描(课本58页)
要求:请在你带来的彩笔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沿这些图形的边线画出它们的一周。
(1)独立完成。
(2)交流:你是怎么描的。
强调:虽然描法不同,但是只要是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都是周长。
3.提问:通过刚才我们描图形的活动,你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周长呢?
举例:我们在做裤子或买裤子的时候,要先量一下腰围,也就是腰的周长。
我们用什么量腰围?(皮尺)
老师现场演示量腰围的方法和注意点。
同桌互量腰围。
2.求钟面的周长。
(交流)
3.求荷叶的周长。
(交流)
4.求的周长。
(交流)
5.求梯形的周长。
(交流)
师:刚才大家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能不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学生认为钟面、荷叶的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
其余的都可以用直
尺量出周长。
)
6.完成课本59页练习。
问: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知道了图形各条边的长度后,我们把平面图形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