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67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②重点句子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
虽为调离实则被贬,有职无事。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材料:多媒体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作者介绍(多媒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1.读:读出文章的韵味,熟读成诵。
2.品:品味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悟:感受作者赏月的复杂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理念】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设计此课,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体味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品析文言文语言及把握作品主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这篇游记仅85字,是一篇文字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作者仅用18个字,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精妙无比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个生活片段。
文未抒发情感,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学情分析】此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课堂上,少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但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不高。
平时课堂上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组交流活动。
但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不够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设计流程】一、诗词引入师:同学们,这节课带大家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你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作者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
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一)朗读正音1、读准字音2、读对节奏3、读出情感(二)自主探究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 - 小学作文】【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本文的生字:藻、荇、欤;积累一些文
言实词。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作为贬谪之人的特殊心境。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培养文言名篇的朗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1.作者苏轼,字,号,是之一。
他与并称“欧苏”,他们的
散文为“ ”。
他被贬黄州,做本文之时,正值他被贬的第四年。
2.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
新法的批评和自己被捕入狱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抑郁,必然使他放大人生的痛苦,疏远人世烦恼,而转向自然山水找寻出路。
这篇随笔式的散文,就是当时他在黄州内心痛苦与自我解脱过程的记录。
(二)自主学习,自查资料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读音,弄清句读,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互动
1.自主学习反馈:交流自查资料或工具书后仍不能解决的生字、
生词问题。
2.合作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然后进行小组探究。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小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怎样的?有哪些人物?当时的环境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
(3)文章哪些句子写景?这些句子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内心感受有什么联系?尝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并理解这种感受。
(4)揣摩文章写景语句,体会其精妙之处,试着仿写两句。
三、课堂小结:小组探究后总结并反馈探究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3. 苏轼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3. 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成诵,读出课文韵味,获得美感享受。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
过程与方法:1.借助联想与想象,领略文中月色之美,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体会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1.诵读、积累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教学难点:领悟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法、学法:朗读法、品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圈点勾画法、知人论世法、还原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由金文的“月”字导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造“月”字不造一个圆“月”而是一个弯“月”。
结合天文知识,因为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故造一个弯“月”。
由“月有阴晴圆缺”联想“人有悲欢离合”,引出苏轼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背景链接: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虽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学生活动设计:提炼出以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苏轼遭遇到人生的一大劫难,黄州期间处在人生的低谷。
二、通读文本,初解文意1.解题:学生活动设计:课题中有哪些信息?哪一个是关键词?学生回答,老师重点强调“寺”“夜”,关键词——“游”2.通读全文(1)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读准字音和停顿;同学间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学生活动设计:每个小组将本组总结出的重点字词及读音,写在纸上,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共同关注并准确掌握。
(2)读出语气①请一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②老师强调重点字音、涉及语气语调的关键字:夜、遂、念、盖、但③老师指导并范读(配乐《高山流水》)④齐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成安县商城镇郎堡初级中学闫红艳高红霞赵英伟一、导入课文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导入语:从古至今,一轮明月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人们或借月抒发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苏轼被贬黄州时,在皎洁的月光下,又是怎样来排遣心中的愁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领略这篇文章的精髓。
二、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你能从题目中用一个动词概括出主要事件吗?明确“夜游”一词。
看到“夜游”一词首先我们会不由发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通过月色这个名词和欣然这个形容词,表明作者被美丽的月色所吸引,高兴的赏月。
接着我们找到了一个句子:2、“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句子可看出作者的孤独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联系时代背景看一看: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职,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他在这是起的,本文就是写于此时。
由此可见作者因为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一走。
(2)作者在赏月的过程当中,所见的月色如何?有何特点?(同样请用原文回答)。
我们可以找到如下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这个句子,月色意美在哪里呢?我们抓住这个句子里的关键词句“空明,这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出月色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空、空灵、空旷;明、明净、明亮。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 (3)作者面对如此美妙的月色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同学们快速找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闲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独有的思想感情。
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张怀民一同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赏析写月的句子。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感悟作者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课堂中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进而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赏析写月的句子。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
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 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 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
(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 示) (3)贬官杭州。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文人们或借月抒发情怀,或借月表达美好的祝愿。
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诵月佳作(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二、讲授。
1.教师范读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三、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答案预设:(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预设答案: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