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842.50 KB
- 文档页数:31
1.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基础护理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2 精神疾病患者区别于躯体疾病患者的特点1.精神与行为异常,不能适应社会生活2.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往往拒绝接受治疗护理3.精神异常可致自伤、伤人、伤物,敌视医护人员,或貌似安静,病态下发生意外4.孤僻、退缩或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差。
3.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虚无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释义妄想变兽妄想被洞悉感非血统妄想被窃妄想4王某男38岁在医生询问下,称近半年耳边总能听到男女说话的声音,①主要内容是说自己这样做不对或那样做不对,有时又说要杀自己,②有时自己想什么就能听到声音说什么,①③有时还能看见有人藏在自家窗下,④出去看又跑掉了,但“肯定是冲自己来的”。
病人又称从03年起就觉周围人说话是在议论自己,咳嗽吐痰关门都是冲自己来的。
走到街上觉有人监视跟踪自己,有戴墨镜的,有戴压舌帽的,后来回到家里也不痛快,总觉家里安了摄像机,电话也被窃听了,⑤吃妻子做的饭还能吃出一股怪味,⑥这些都暗示有人要害自己,②什么人说不清。
病人称自己成了“透明人”,脑子里的隐私别人都能知道,③有时又变成了“机器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一种电波控制。
⑦交谈时病人表情多无变化,有时还冷冷一笑,⑧病人称:分明是事实,我有什么病。
⑨①听幻觉②被害妄想③思维被洞悉感④视幻觉⑤关系妄想⑥味幻觉⑦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⑧情感淡漠⑨自知力丧失5护理评估的基本内容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职业、婚姻、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入院诊断2.一般情况:意识、仪表仪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健康史: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用药史、家族史4.躯体状况:生命体征、有无各系统器官疾病或外伤5.心理状况:一般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自我概念、自我管理、生活事件及其应对方式、待人接物6.社会功能:学习、工作、社会交往、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其他社会支持系统情况7.异常精神活动(精神症状):认知、情感、意志行为8.用药反应/治疗情况:疗效反应与不良反应6三、精神康复的基本内容(一)始动性缺乏的行为训练&独立生活技能训练文体娱乐活动训练(二)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首先:人际交往训练(三)社会技能康复训练社会角色技能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四)学习行为技能训练(五)职业技能康复训练工作技能:简单作业、工艺制作、就业前训练7.预防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合理安置,避免环境刺激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与处理减少诱因:沟通交流、需要的满足、工娱活动的选择提高患者自控能力:鼓励表达和宣泄,学习自控方法和寻求帮助控制精神症状:药物治疗加强人员培训8.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寻求帮助→→控制局面→→解除武装→→隔离与约束→→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方式重建注意事项站立位置与距离、语言语气、态度、出口、接近方式、行动9.自杀护理措施·心理护理1.建立信任2.调动支持系统3.解决心理压力4.讨论自杀并提供建设性应对方·安全护理1.安置重病室2.密切观察,严格巡视3.加强安全检查4.发药时严格防范·对严重自伤、自杀行为患者的护理1.安置重病室,清查危险物品与遗书2.密切观察:一对一守护,连续评估自杀危险性3.确保药疗等治疗的顺利实施4.一旦自伤自杀,立即隔离抢救。
一、名词解释1.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的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是一组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2.精神健康:也叫精神卫生,WHO认为精神健康是一种完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并且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对社会有所贡献二、简答题1.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范围。
答:①精神健康的预防②精神障碍的治疗③精神障碍的康复④健康教育2.简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
答:①护理者②咨询者③治疗者④家人替代者⑤健康教育者⑥协调者和管理者3.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有哪些?答:①医疗保健权②拒绝住院的权利③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④隐私权⑤学习和劳动就业的权利⑥知情同意权⑦通信及会客权⑧诊断复核权4.简述精神医学的四次革新运动。
答:①第一次革新:179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主张人道得对待患者,使精神障碍患者从监狱般的囚禁生活中解脱出来。
将疯人院变成了真正的医院,开辟了精神病学史上的新纪元。
他的工作被认为是现代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
②第二次革新:1883年,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创立了“描述性精神医学”,明确得区分了两种精神病。
(即躁狂忧郁性疾病和早发性痴呆)。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奠定了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
③第三次革新:仲斯推行治疗性社区以缩短患者和社区间的距离,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开展是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新。
④第四次革新: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一、简答题1.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哪些?答: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大脑发育因素3.性别和年龄因素4.器质性因素:感染、躯体疾病、化学物质引发的精神障碍、颅脑疾病5.神经生物化学改变心理与社会因素1.性格因素2.应激3.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第三章1.精神症状:是指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表情、动作、书写等)表现和表达出来的人的异常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精神科护理学期末复习材料(仅供参考)10级护理丙班第一章绪论1、精神医学经历了那些革命?(时间、人物、事件)(ZW)①18世纪末,法国精神医学家比奈去掉精神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运动。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精神病学之父克雷丕林,将内外科疾病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精神疾病,提出精神疾病的分类原则;明确的区分了,一为躁狂忧郁精神病与早发性痴呆。
③20世纪,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一切思维、情感和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④现代精神医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性时间是1953年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的发现和应用。
2、1873年,理查兹提出了要以对内科疾病患者护理同等水平来护理精神障碍患者,因此,她被称为是“美国精神科护理的先驱”3、美国最早专门为训练精神科护理人员而开办的护理学院创设于1882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马克林医院。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熟悉①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2)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类。
②社会心理因素:1)精神应激因素:一端是直接的致病作用,另一端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的作用很小,顶多是诱发因素。
2)社会因素3)个性因素精神疾病的症状学ZW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必定有其物质基础,只是严重程度与性质不一。
精神症状发生的4种情况:①是大脑结构的病变所致(为什么会有大脑功能障碍?)②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③是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④颅脑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⑤是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⑥是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⑦是目前病因或发病机制不明所谓的“功能性精神病”精神症状的特点:①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②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③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这一点也是鉴别正常与不正常的关键。
【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
精神科护理学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定向力:指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
被害妄想:患者认为自己受到了迫害、诽谤、造谣中伤、放毒等,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
关系妄想:将环境中与其无关的事物坚信为与其有关,如认为大街上的人在自己背后指桑骂槐、话里藏针等。
刻板动作: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脑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同一内容的思维,患者明知此观念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总是挥之不去,并有明显的压抑此观念的观念产生,因此常痛苦不堪,可伴有仪式动作来减轻内心痛苦。
幻觉:虚幻的知觉,即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似知觉。
1.幻听:最为常见。
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精神分裂症2.幻视: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3.幻嗅:多见于颞叶损害,如颞叶外伤、颞叶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幻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多见于可卡因中毒所引起的周身麻木感、刀刺感、触电感、虫爬感等,常与被害妄想一起存在。
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思维障碍: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1.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的速度、数量、结果、表达形式发生障碍。
①思维奔逸:指联想的速度加快,并可出现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及心境高涨、意志活动过多等现象→躁狂发作②思维迟缓:指联想的速度减慢,并可出现言语动作反应迟缓、心境低落等现象→抑郁发作③思维贫乏:指联想的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精神分裂症2.思维逻辑障碍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
①特点:信念歪曲、坚信不移、内容为个人所独有②分类: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情感高涨:正性情绪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欢乐体验,患者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表现可理解的、带由感染性的情绪高涨,且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伴有与情绪一致的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多→躁狂症情绪低落:负性情绪增强,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如食欲缺乏、闭经等→抑郁症焦虑:患者具有无故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体验,并有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等行为表现,还可有心跳加快、紧张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第一章绪论(考)1、希波克拉底称为精神医学之父,提出了精神疾病的体液病理学说。
2、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是第一个被任命为“疯人院‘的医生,他去掉了精神病障碍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这也被公认为精神医学的首次革命性运动。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精神病学之父克雷丕林创立了“描述性精神病学”4、20世纪以来,许多精神病学的专家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成了精神医学的各种学派。
5、现代精神医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性事件是1953年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的发现和运用。
6、精神病护理工作的内容:心理护理、睡眠护理、保证医嘱的执行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1、精神病(考):是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的病因学(考):(一)生物学因素①遗传因素:家系研究的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多动症、焦虑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都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另外,千万要消除有遗传性就一定会发病的危险的误解。
只是说明与没有家族史相比,患病的风险性增加了。
②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二)心理社会因素①精神应激因素②社会因素③个性因素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将精神障碍分为哪几大类?看看分类:1)器质性精神障碍2)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4)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6)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7)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10)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4、认知障碍:会判断思维障碍:①联想障碍(1)思维奔逸:是指联想的速度加快,患者对此的体验是“脑子就像抹了油的机器,转得太快了”,并可以出线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及心境高涨、意志活动过多等现象。
《精神科护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1.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概念:精神障碍护理学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
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2.精神障碍护理学的特点(1)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心理体验和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2)更加强调护患沟通以及沟通技巧的运用。
(3)更加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背景。
(4)更加突出对患者躯体、攻击、自伤(杀)等风险因素的评估。
3.精神障碍患者的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及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饮食护理:(1)进餐前护理(2)进餐中护理安全护理包括患者的安全护理和物品安全管理。
4.患者的安全护理:(1)床位安置(2)定时清点患者数目(3)做到重点患者心中有数(4)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5)加强巡视(6)评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7)执行诊疗护理常规及各种制度5.物品安全管理:(1)禁止携带危险物品(2)统一保管物品(3)安全检查(4)定时清点危险物品(5)钥匙使用制度(6)禁止携带贵重物品6.心理护理:概念: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的身心状态。
7.心理护理目标(1)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2)提高患者适应能力,帮助其正确地认识疾病。
(3)为患者提供负性情绪的排解方法,减轻其不良情绪,积极接受治疗。
8.心理护理特点(1)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护理领域,有别于一般的心理治疗。
(2)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包括言语与非言语行为。
(3)心理护理的效用随时体现在护理活动中。
方法A、一般性心理护理: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护理人员用爱心、耐心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最大化地与患者相处;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尽量主动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
B、支持性心理护理:使用共情的技巧,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倾听,恰当的解释,适当的保证,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陪伴患者。
第一章绪论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熟悉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精神科相关的知情同意原则了解精神医学发展简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强制性医疗1.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
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A基础护理B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C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D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E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3.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与特点(1)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症状活跃期的患者(2)心理护理(对精疾患者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A心理护理是“心”的呵护(支持性心护)B对精神病人,尤其恢复期和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甚为重要。
4.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及其重要性:(1)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对始动性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2)保证医嘱的执行: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病人自知力丧失和依从性差的特点决定)确保发药到手、看服吞下、服后检查(必要时)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1.精神病的概念及其与精神疾病概念的异同2.常见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精神障碍的概念: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3.学会对常见精神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与正确的识别与评估熟悉:1.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2.感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各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学1.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是比精神病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第一章绪论一、精神科护理主要任务:1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科学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及时运用于临床;2研究和实施接触、观察精神疾病患者的有效途径,通过各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3研究和实施对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4研究和实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的各种护理,确保医疗任务的顺利实施;5研究与实施怎样维护患者的权力与尊严,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合适的治疗;培养和训练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疾病好转后能能及时回归社会;6研究与实施怎样在精神科治疗机构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协助诊断,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为医疗、教学、科研、法律和劳动鉴定等积累重要资料;7研究与实施在患者及家庭、社区中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对精神病患者做到防治结合,医院与社区结合,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出贡献。
二、四次精神医学革新:1.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的对待患者。
2.弗洛伊德突破器质性病因论研究将精神病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3.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开展4.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遗传、理化生物学因素躯体、其他(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精神应激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个性因素2001年开始应用的CCMC-Ⅲ将精神病分为10类心理过程一般分为知(感知觉,注意,思维,智能等)、情(情感)、意(意、行为)精神疾病症状学1.感知觉障碍: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映像错觉是指对具体客观存在的事物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
幻觉是指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感知觉(幻视,幻听……2.思维障碍:分为◇思维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联想速度与联想途径的变化.◇思维结构障碍:主要表现为概念的运用,判断,推理方面的逻辑紊乱◇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表达的内容明显违反客观现实.联想障碍联想奔逸(思维奔逸)音联,意联;联想迟缓(思维迟缓):多见于抑郁症;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联想贫乏,见慢性精神分裂症或智力缺损患者;病理性简述;持续言语;重复言语:思维阻滞、思维中断、思维被夺;联想松弛或散漫;矛盾思维;思维被强加(思维插入)病理性赘述:联想过程迂回曲折,过分的详细,拘泥于细节,特点是"拖泥带水" 常伴行为也拘泥于细节.强迫观念: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地出现于病人的脑内,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和痛苦感.自知不必要又无法摆脱.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脑中涌现大量的杂乱无章的联想,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但内容是病人自己的,患者欲罢不能的感受不明显.思维逻辑结构障碍(非重点)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是指一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1)妄想是一种坚信不移,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的思想;(2)妄想的内容与自我有关;(3)妄想的内容是个人所独有的;要求:懂得鉴别属于哪一类的妄想(书本17页)3.情绪障碍情绪变化无常:情感的变化大,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哭笑无常,喜怒莫测,常夹杂一些古怪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淡漠:,对周围事物不关心,失去兴趣,对亲人的情感冷淡,即使目睹惊险,悲惨,快乐均无动于衷。
精神科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个人所独有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疑的概念。
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
1.幻觉:虚幻的知觉,即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似知觉、不受意识支配。
2.定向力:指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3.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4.感知觉综合障碍: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
5.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
6.馆妄状态:在意识请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意识错觉、幻觉内容的障碍。
7.思维贫乏:不同于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指的是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常表现出对提问回答“没有”、“嗯”等简短词语,有的患者会有“脑子里空空的”的感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强迫观念:脑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同一内容的思维,患者明知此观念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总是挥之不去,并有明显的压抑此观念的观念产生,因此常痛苦不堪,可伴有仪式动作来减轻内心痛苦。
多见于强迫症。
9.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堂、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填空四大类治疗精神障碍药物,1;抗精神药2;抗抑郁症3;抗躁狂药(心境稳定剂)4;抗焦虑药1.锥体外系反应:1;震颤麻痹综合症2;急性张力障碍3;静坐不能4;迟发性运动障碍躁狂症三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2.抑郁症三低: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成年人常见思维障碍: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3.老年痴呆的病理特征: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强迫症的特点: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共存4.木僵状态:言语活动减少、动作行为减少妄想的分类:被害妄想、罪恶妄想、夸大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释义妄想、嫉护妄想、钟情妄想,被洞悉感5.观察病人的方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急性酒中毒分为:普通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
精神科护理学重点(整理版)精神科护理学是为心理障碍患者提供的全面和综合的护理服务。
由于精神障碍的某些特殊性质,精神科护理学需要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下面是精神科护理学的重点。
一、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的分类是精神科护理学重要的知识点。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心理障碍分类体系主要有ICD-10和DSM-5两种分类。
Nursing Diagnosis(护理诊断)作为精神科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病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护理诊断(护理需求)。
二、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心理障碍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和病因影响的,精神科护理工作者需要掌握这些因素和病因以便更好地了解病人疾病的本质和提供更为完善的护理。
这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需要系统化地进行护理评估,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三、精神科药物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使用的精神科药物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常见的精神科药物及其作用、副作用、使用注意事项和护理监护。
四、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作为心理障碍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人际治疗等多种方法。
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当熟悉这些技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协助心理医生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危机干预危机是指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遭遇到极度的心理压力,无法承受而出现的严重情绪反应。
精神科护士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危机干预模式,使得护士能够迅速发现危机,对危机进行评估,并优先对危机等级高的病人进行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护士需要高度的沟通技巧和分析能力。
六、自杀防范自杀是由重度心理障碍引起的危险行为,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掌握自杀行为的预测和评估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杀防范体系,并保证病人的安全。
七、心理护理技能心理护理技能是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最基本的必备技能,包括沟通技巧、行为管理、观察能力等。
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实践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护理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病人。
八、家庭护理家庭护理作为心理障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关注和支持。
一、名词解释1、精神病: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消失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峻的精神疾病。
2.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洁问题赐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有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
3.蜡样屈曲:指在木僵的基础上消失的患者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适的姿态,也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动。
4.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药物,指来自体外,能影响人的心情、行为,转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致依靠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5.戒断状态:是指因削减或停用精神活性物质或使用拮抗剂所致的特别心理生理症状群。
6.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长久的情感或心境转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7.瘴症:分别(转换)性障碍:以往也称瘠症、歇斯底里,是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症状。
8.留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主要特征是明显的留意力不集中和留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德障碍。
二、简答题1.何为自知力?自知力的表现有哪些?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熟悉和推断力量。
包括三方面:对疾病的熟悉,即承认有病;对症状的熟悉,即对病变的行为表现以及各种不正常体验能正确辨别和描述,熟悉到它们是疾病的表现;对治疗的熟悉,即存在治疗依从性,有主动接受治疗的愿望或者听从治疗。
自知力是临床上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猜测疗效、推断预后的一个必不行少的重要指标。
2.如何鉴别痴呆和老年抑郁。
鉴别要点老年抑郁症痴呆综合征心情变化明显不明显患者态度承认隐蔽记忆力近、远均差近1>远13.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发病常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起病前多有肯定的人格基础;(3)其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4)自知力大都良好,有现实检验力量;(5)一般无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6)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精神科护理学(整理版)1联想迟缓: 联想受到抑制,速度减慢,患者思考问题感到困难,想不起来,话少而内容单调,脑袋像生了锈。
但患者智力与判断理解能力正常。
多见于抑郁症。
2错构症:是对于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张冠李戴,唐汉不分,往往将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远事近移,多见于老年性与动脉硬化性精神病3虚构症:是在严重记忆损害的基础上,患者在被要求回忆往事时,为摆脱窘境,以随意想出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的空白。
4联想(思维)松弛:是指每句话都通顺,结构完整,意义可以理解,但整段话或写作没有中心思想,上下文联想松散。
谈了半天,听者不知所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感知觉综合障碍: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出现错误的感知。
如某患者看见护士的鼻子特别的大和黑。
此时患者对客观存在的护士的整体的感知并无障碍,而是对个别属性的感知觉出现了障碍。
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如中毒、颅内感染,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6妄想:是指个人所独有的和自我有切身关系的坚定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
7病理性激情:是一类程度非常强烈,为时短暂,突然出现的情绪爆发。
通常表现为特殊的紧张,兴奋和不满情绪,然后爆发为十分猛烈的情绪冲动,对此患者不能自控,且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发作时有意识模糊,发作后有遗忘。
发作时可出现冲动伤人的行为。
多见于癫痫,中毒性神经病等。
8强迫动作:表现为不由自主的、非患者意志所能控制的某种固定的行为或仪式性动作。
患者明知其不合理与不必要,但无法制止。
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一关好等。
9虚构症:是在严重记忆损害的基础上,患者在被要求回忆往事时,为摆脱窘境,以随意想出来的事物来填补记忆的空白。
此类的患者常对生活的经历,片刻即忘,连虚构的情节也不能在记忆中保持,以致每次重复的时候都有变化,且易受暗示的影响。
10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环境的)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等认知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类程度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名词解释1.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精神障碍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转归以及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2.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为精神症状。
3.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4.知觉: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5.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错误的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6.幻觉:虚幻的知觉,即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
7.幻听:是一种歪曲或奇特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幻觉,有时病人可能清楚地辨别发生者的人数、性别、是否熟识及声音方位等。
☆8.感知综合障碍: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的认识,但是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
9.妄想:是一种病态的信念,它不符合事实,但病人却坚信不疑,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
10.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结构,而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11.记忆: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为既往事物或经验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12.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的是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指利用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13.意识:是指病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14.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障碍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15.情感和情绪: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16.情感淡漠: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病人表情平淡,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与外部的非语言情绪表现,如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情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