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届高三政治导学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案编写者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政治组一、考试说明:1、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考生必背:【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4.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②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习目标】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自主探究】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一、教材助读1.如何理解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是什么?3.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4.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5.事物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是曲折的?5.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8.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要求是什么?二、预习自测(一)单项选择题:1.小小鼠标无极限,从发明鼠标到现在的50年间,机械鼠标、光电鼠标、多功能鼠标、3D鼠标层出不穷,如今人们还在研制不用手操作只靠意念控制的智能鼠标。
这主要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C.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主要体现的哲理是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我们要坚定地走曲折的道路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3.几十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叮咛的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发个信息”、“发个邮件”、“我们QQ聊”已越来越成为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C.矛盾分析法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4.某田径世界冠军在自己的记录被他人打破时说:“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5. “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政府对非法传销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非法传销机构开始频频“变脸”,他们打着诸如“人际网络”、“人户网卡”之类的新旗号使人上当受骗。
2015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会考能力要求:(夯实基础,为会考作准备)41.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42.理解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3.阐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4.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①量变原理:【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质变原理:【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高考能力要求:(能力提升,冲击最后目标)【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来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误区]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不就是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降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考点展现序号考点能力层级考情分析1 发展的实质 B 2014年第27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2013年第26题考查发展的途径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2016年第27题、2012年第28题考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015年第27题考查量变引起质变2013年第42(2)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考点解读知识梳理K考点1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____的灭亡。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用__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判断新旧事物就是看该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考点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__________的,道路是__________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
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__、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________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新事物必然战胜__________,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要求:事物发展的方向是__________,道路是曲折的、迂回。
我们要对未来__________,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__________,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 2. 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提示】(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的、上升的;二是倒退的、落后的。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2)质变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质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一种是倒退的、落后的质变。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3)联系与发展的联系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内在的联系。
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
【拓展】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1)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
(3)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4.理解发展的途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高中政治新课教学导学案之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前预习案】自主探究:一、1.错。
2.错。
二、1.消费水平提高了,产品更加丰富了,以前追求电灯电话,现在是电冰箱、电脑。
人权事业、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这些都说明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
2.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1)手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答案示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当堂检测案】1. D6.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汉字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汉字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越来越方便。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面对键盘输入的挑战,汉字应不断被完善,不断克服危机。
(每点3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前预习案】自主探究:一、1.错。
2.错。
3.错。
4.错。
二、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叫量变,它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它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1)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时比较强大且极力扼杀革命力量,红军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借着崇高理想和坚定革命信念,红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反革命力量违背中国历史发展趋势,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走向灭亡;红军为民族救亡图存而奋斗,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高三年级政治学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二、基础盘点(考点梳理)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分别是、。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是和。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的,道路是的。
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质变是量变的。
5、;两边与质变的方法论要求(1)(2)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变化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A.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实质就是发展B.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D.发展是事物变化的趋势,事物的变化决定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下列对发展认识正确的是①发展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也存在于精神世界③事物发展具有永恒性,没有终点也没有顶峰④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曲折过程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3.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一观点说明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客观实在 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C.龚自珍是一个辩证唯物论者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4.生命物质在进化与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由简单生命物质到复杂生命有机体,从单细胞生物到脊椎动物的过程。
这一事实表明A.自然界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C.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D.认识是运动变化的5.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经过了一个由“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过去强调“快”,现在强调“好”,既是对经济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深化。
这蕴涵的辩证法哲理是A.新事物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C.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D.发展的实质是运动和变化6.西藏一直有“出国容易进藏难”之说,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课题: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目标】考点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考点2:发展的实质考点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考点4: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自主学习】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为什么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3、正确认识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合作探究】亲爱的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请你赶快提出来吧。
【网络构建】【疑点辨析】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并且说明错误理由。
1.发展的本质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2.新事物不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发展是质变,质变是发展。
()4.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
()5.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6.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辩证法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B.认识世界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是()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3.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李杜的诗篇已经过时4、漫画《宝宝快跳》中父母的要求()①急于求成,忽视了量的积累②是主观主义,没有从实际出发③看到了创新需要解放思想④未按客观规律办事⑤说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5、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高三政治教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例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考点解析】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典型题例】例1: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
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
这说明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例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作者:周中华)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是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考点2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考点解析】1、量变的含义: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注: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引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唯物辩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
其作为一种哲学体系,能够全面深刻地反映自然界、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存在形式,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和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原理和方法,用以解析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概述1. 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事物从初始状态发展到一个新的状态,必须经过一个总量的积累、累积和爆发的阶段。
事物的发展是逐步优化、深入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状态和旧的状态间产生了矛盾,解决了这个矛盾,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
事物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这个过程是逐渐前进的。
但是,事物的发展也是曲折的,经过了多次整体和局部的反复波动。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存在一种直线发展的趋势,它在实际层面上是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的。
3. 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是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是矛盾运动。
软硬相结合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只有矛盾运动与事物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4.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能动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能动的。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主体具有能动的力量。
主体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洞察事物的内在矛盾、对事物进行适当的改造,促使事物得以迅速高效发展。
5. 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位置、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差距。
专题整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 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内容要求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特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辨一辨(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提示:联系是有条件的。
(2)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提示: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提示: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5)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提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议一议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提示:(1)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典型例题1】(2014·江苏卷)某市在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根据本市实际积极实施“东接南融”战略。
借助于东临大海、近海临港的优势,加强与港口的对接,同时发挥南靠“长三角”、交通便利的优势,融入江浙沪,实现借势发展。
该市的发展体现了( )①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②立足实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联系的多样性③运用综合思维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改变和利用规律A. ①②B. ①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题组训练】1. (2014·南京二模)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告诉人们,如果说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是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那危机蔓延至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则是由于信心危机,而促使这场信心危机走向失控的,依然是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统一,其实质是一场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