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字塔理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34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科内容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概述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艾德加・戴尔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该理论指出,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材料进行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习金字塔理论将学习活动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接受、阅读、听讲、观看、讨论和实践。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这六个层次逐渐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 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接受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第一层次。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简单明了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在听讲和观看的过程中接受知识。
2. 阅读阅读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第二层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练习或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数学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通过阅读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听讲4. 观看5. 讨论6. 实践实践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最高层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
课程改革三论支持之学习金字塔理论一、学习金字塔的概念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容如上图所示: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效果可高达90%。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简析根据这个“学习金字塔”,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上课(或学生用听讲的方式学习),两周以后学生记得的学习容只剩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学生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从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式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
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
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容作立即的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效果可高达90%以上。
所以从“学习金字塔”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最好。
而且要学生以教师的身分对其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透过语言的呈现来进行沟通,所以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透过个体思维,将容转化为让其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学习金字塔理论简介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来建立起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全面理解。
金字塔结构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金字塔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先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深入,直至达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金字塔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知识、理解、应用和创新。
基础知识是学习的起点,学生需要通过这一层次建立对基本概念的认识;理解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这一层次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应用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的能力;创新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通过金字塔结构的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正文2.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金字塔结构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金字塔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金字塔结构设计主要是指将数学知识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展示,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逐步掌握数学知识。
金字塔结构设计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合理设置知识的层次。
在小学数学中,可以将数学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进阶知识和拓展知识等不同层次,然后再在每个层次中分别进行细化和展开。
这样设计出来的金字塔结构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金字塔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延伸性。
在设计金字塔结构时,应该将不同层次的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让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点或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已有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金字塔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设计金字塔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金字塔理论一、学习金字塔1、“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
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2、转录一节课堂实录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
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
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
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
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
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
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
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的金字塔如图如下: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
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一下。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
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的金字塔如图如下: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
高效课堂的实验理论基础——“学习金字塔”一、什么是学习金字塔?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二、学习金字塔的内容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注:蓝色是被动学习(Passiye),红色是主动学习(Active);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三、学习金字塔的启示1、在传统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等)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
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讲得很精彩,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照本宣科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那就纯属浪费时间了。
根据这个“学习金字塔”所呈现的,光是听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两周以后记得的内容只剩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所以两周之后仍然记得的只剩百分之五就不错了(哈哈)。
从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也都是被动式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
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教别人。
“学习金字塔”理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理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
是当前重视、强调自主学习、展示结果的理论依据。
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教授给别人,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而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达到或者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一下。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主动学习是国外课堂的主旋律。
我们的课堂,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
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
真正的预习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
解读“学习金字塔”一、什么是学习金字塔?1.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学习金字塔理论就是以生为本的理论。
这也让我想到了以前我所接触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提创者郭思乐教授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可见,要以生为本,还得让孩子乐学才行。
二、学习金字塔的内容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习态度是个学习心态问题,即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学习的问题。
会学习首先要有“爱学习”的心态,要培养与树立“爱学习”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习的自为、自然状态为自在、自觉状态,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为最好。
学生以教师的身分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呈现来进行沟通。
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在这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
“学习金字塔”理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理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
是当前重视、强调自主学习、展示结果的理论依据。
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教授给别人,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而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达到或者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一下。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主动学习是国外课堂的主旋律。
我们的课堂,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
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
真正的预习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
学习金字塔理论课程改革三大理论支持之学习金字塔理论一、学习金字塔的概念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内容如上图所示: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效果可高达90%。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简析根据这个“学习金字塔”,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上课(或学生用听讲的方式学习),两周以后学生记得的学习内容只剩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学生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从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式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
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
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内容作立即的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效果可高达90%以上。
所以从“学习金字塔”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最好。
“学习金字塔”理论简介一、学习金字塔1、“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
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2、转录一节课堂实录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
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
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
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
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
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
学习金字塔理论简介"学习金字塔"理论简介1、“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
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2、转录一节课堂实录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
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
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
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
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
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
(萧愚注: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
(萧愚注:看展览能够记住50%)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
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
(萧愚注: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学生们很快做好了。
(萧愚注:动手做能够记住90%)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
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
(萧愚注: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
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
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萧愚注: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
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
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萧愚注:做报告,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选自《直击美国课堂》一书,作者:王秋英)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
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
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
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
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真正的预习作业就像上面这个老师布置的,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
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
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这种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
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这理论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一试。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埃德加.戴尔介绍戴尔的“经验之塔”EdgarDale,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视听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1900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Benson市,早年就读于Universityof NorthDakota,先后获得学士(1921)和硕士(1924)学位,其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课程理论先驱查特斯(W.W. Charters)。
1916-1917年间,EdgarDale 在University of NorthDakota读书,后因为经济困难辍学,1918-1919年间在NorthDakota州的一间很小的乡村学校教书,其后复学,1921-1924年间担任NorthDakota州Webster市的督学,1924-1926年间在伊利诺斯州Winnetka 的一间初级中学任教,1928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後,加入伊斯曼•柯达公司,从事教育电影方面的工作,后来追随导师查特斯赴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其后长期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研究所(Bureauof Educational Research,Ohio StateUniversity)教授,直至1970年退休。
EdgarDale于1985年逝世,享年86岁。
1929-1932年间,EdgarDale 在其导师W. W.Charters的领导下,参与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上以及传播学研究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PayneFundStudies)。
佩恩基金会研究是美国教育研究历史上的重要一章,它不仅开辟了视觉素养教育、视听教育、传播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研究的先河,而且还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形势。
在佩恩基金会研究的一系列课题研究中,来自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开辟了多学科交叉与协同的教育研究新篇章。
年轻的EdgarDale有幸参与其中,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为其一声的职业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关系与学术基础。
二战期间,EdgarDale曾负责战争资讯办公室(Office of WarInformation)电影局协调处的工作,担任教育电影与培训电影的创作顾问,广泛参与二战期间的战争与工业培训工作,与好莱坞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担任了好莱坞出产的第一部战争教学片“陆军航空队中的教学方法”(Instructional Methods in the Army AirForces)的技术指导。
这段工作经历使得EdgarDale与军方以及好莱坞的电影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其视听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助益良多。
1946年,EdgarDale出版了《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对视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因而成为视听教学运动的集大成者。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EdgarDale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其中包括James D. Finn、JeanneChall、Seth Spaulding 等。
James D. Finn后来更是成为EdgarDale学术遗产的继承人,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大家之一,对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EdgarDale一生获奖无数,1961年因其在“试听教学领域中的杰出工作”获得了首届教育电影资料馆协会奖(EducationalFilm LibraryAssociationAward),1968年因其在视觉素养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伊斯曼•柯达金质奖章(EastmanKodak Gold MedalAward),1972年获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ServicesAward),并因其在语言阅读研究方面的杰出表现而入选“国家阅读研究名人堂”(NationalReading Hall of Fame)。
1974年,为了表彰EdgarDale的杰出贡献,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媒体中心以EdgarDale的名字命名。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家,Edgar Dale是PhiDeltaKappa基金会理事会的成员、美国国家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的成员、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前身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主席,并于1945-1951年间作为教育电影资料馆协会的代表成为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委员会的成员(中国教育电影的先驱者之一、民国时期金陵大学的孙明经先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的成员),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