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卷调查看高职日语精读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职院校日语系毕业生的日语使用现状调查随着我国与日本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日企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
本文以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围绕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对日语的会话、写作、阅读等三方面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希望以此了解高职商务日语的课堂教学与实际的企业实践当中存在的不契合状况,从而反思教学,推动高职商务日语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起,中国的经济发展劲头十足。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贸易港,拥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集中地。
天津的日企截止到2008年有802家,近年还在不断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日企对于同时具有日语能力和商务实务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激增。
以此为背景,天津地区的日语教育机构、日语学习者也同时增加,日语教育也不断盛行。
由于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也开始进入“就职冰河期”。
因此,中国的日语教育也逐渐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然而许多毕业生就职后,坦言在工作中,日语的使用现状不尽如人意。
因此,笔者于2015年9月至12月,进行了“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日语系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调查对象为连续5年录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日语系毕业生的20余家日企。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3家日企对于“日语能力的满意度”一项,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笔者作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日语系教师,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明确了解就职于日企的毕业生的日语使用情况以及日企对于毕业生日语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日语授课体系进行重新考察,进一步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先行研究如今,日语教育在中国非常盛行,然而张威(2006)指出,中国传统的日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重语言学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巧的训练,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大量日企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日语教育方针和授课体系进行重新探讨与修正。
关于日语运用能力不足这一点,崛口(2003)也指出,教师在讲授日语时,例如在会话课堂上,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会话参与者的属性、关系反映于会话当中、想象该会话进行过程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提取教科书中会话的特征并传达给学生。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与实训摘要:本文以高职高专商务日语精读为对象,主要阐述我校在校级精品课方面对于该课程的整体设计、实训方面改革的观点,旨在通过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特色建设。
关键词:整体设计指导思想理念学时分配授课方式实训指导高职高专商务日语精读课商务日语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必修课程。
学好日语精读课是学好相关课程(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语语法、日语经贸函电及写作)的前提条件和必经之路。
商务日语精读课是统领性的,在日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要教好精读课,学生要学好精读课。
本文从商务日语精读校级精品课的角度,结合在山东英才学院所从事的商务日语精读校级精品课和教学现状来阐述商务日语精读课的整体设计与实训。
1 商务日语精读课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商务日语精读课教学是日语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
当代外语教学尤其是精读课教学过程的核心是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讲授语言理论是必要的,但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商务日语教学要坚持以实践练习为主,即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性的现代日语。
处理好语言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精读课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商务日语精读课教学,要严格遵守高职高专日语教学大纲,各个教学环节要紧扣教学计划,要始终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今后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好精读课,要有相应水平的教师、合适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师应具有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有了这种高境界的素质,才能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引导学生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指引下刻苦读书,学好各门课程,全面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授课老师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和爱护学生,认真授课,全身投入到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职日语教学中日语能力考试的探索与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变得更为频繁,语言作为两国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必不可少。
日语作为小语种之一,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并对日语进行了分级考试制,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对日语的重视程度必须加深,也必须引起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能力考试日语能力,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很多外企在用人招聘上都对语言能力的掌握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面试中的考核既有笔试,也有面试,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理论考试要求严格,还需要对口语能力进行相关培养,这也是广大日语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日语能力考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分析由于日语能力考试中,并没有涉及到口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考试,所以容易导致应试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也无法形成综合且全面的日语能力,缺乏日语的交际能力也让学生难以适应未来在工作中的发展。
1.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日语教学中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的培养,而日语能力考试中的题型较为固定,这就给广泛高职院校一个“好机会”,可以不遗余力的对考试题型进行模拟练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忽略了语言能力培养的本质,脱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导致学生学不好“真正的日语”,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留学当中,无法把所学知识用到实处。
2、考题自身存在一定问题日语能力考试中的试题,往往分为听、读两个能力的考试,只检查学生对于词汇量的掌握,却不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检查,特别是写作这一块,可以说几乎没有。
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脱离了语言教学对本质,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变成了“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课程。
而目前存在的一个现状就是,在日语能力培养中,语法比口语更容易掌握,更容易学,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多数学生都喜欢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造成了教师对于日语语法教学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这样高职日语教学就会陷入一个“怪圈”,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无法通过日语能力考试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高职《日语精读》课程教学的整合与构思作者:左翼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19期[摘要]高职《日语精读》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
因此,合理构思高职《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整合其规程,已成为众多高职日语教师所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日语精读》情景教学法整合与改革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国人对日语的学习热情日趋高涨,日语学习者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这一新趋势的导航下,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类学院都开设了日语类专业,中国的日语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是日语专业课程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新趋势下,高职日语精读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众多高职日语教师所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日语精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简析高职《日语精读》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由单词、语法、课文及课后练习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授课方式各不相同。
而高职类院校面向的是一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低能,厌学、畏学的学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传统的《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单一,课堂的支配权几乎由老师掌控,学生较少参与,多数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过分纠缠于语言和内容的细节,偏重语法分析,导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环境。
师生间的互动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中。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老师担任的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灌输者,师生间、学生间感情交流少,整个课堂就笼罩在沉重、乏味、死板的氛围中。
老师感受不到教学的激情,学生体会不了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效果处于失衡趋势。
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斥,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外语教学与研究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日语精读教学模式改革浅探王正春摘要:商务日语精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按照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出发,从整体进行优化整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多元化;多模态化;多环境化在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日语精读》是该专业核心的基础主干课程,是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大核心职业能力之------商务日语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日贸易的发展,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本专业的学生也与往届学生相比有很大不同,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有效的教学改革日益迫切。
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本人认为日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坚持“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拓实践条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体加三化”教学模式,即“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模态化、教学实践多环境化”,我的粗浅探索愿与同行商榷。
一、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学、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改革以往教师讲授过多的弊病,精心设置能力训练模块,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新知识学习阶段:采取“教师中心法”,讲练相结合一精讲多练。
在这个阶段,我们注重的是老师作为新知识讲解的指导地位,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启发、引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新知识,同时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练习,进行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运用语言,加深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
2.新知识练习阶段:采取“师生互动法”,以练为主,采取日汉互译等多种方式,老师作为辅助者,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开始作为主动者进一步深化对新知识的掌握。
3.新知识复习阶段:采取“完成任务法”,老师设置任务:如情景会话、分角色练习、主题作文、互译练习等任务,学生开始将所学知识初步用于实践,重视会话训练。
高职学生日语阅读中的问题和对策探析作者:左巧玲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在日语专业要求掌握的“听说读写译”这五种技能中,“读”是重要的技能之一。
日语阅读作为一门日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日语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于学生在日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解决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总结出了高职学生在日语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职;日语阅读;句子成分;词性目前对于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语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研究是围绕学生的词汇量或语法不够、缺乏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阅读速度慢、阅读习惯不良等,而且提出的相应策略也是集中在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培养学生的日语文化基础、掌握阅读技巧、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当然,也有研究关注到了分析日语句子成分,把握句子主干的问题,例如,丁德军(2016)指出,熟练掌握日语语法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语法知识训练,特别是要加强对长句和难句的分析与理解,在分析长句和难句时运用语法知识,把握句子的主干,厘清各句子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乃至全文的核心意思;范云霞(2009)指出,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陈姗姗(2009)指出,在讲解课文过程中,遇到学生可能一时不能理解的长句,教师有必要对长句进行分析,并讲解长句分析的技巧,即根据日语语言的特点从谓语入手,然后再分析与谓语相关联的主语、宾语和补语等其它成分,就像一棵树先有树干然后再长出枝桠一样。
只有掌握了技巧之后,以后遇到新的长句分析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都是指出大方向性的问题,没有注意到一些更小更细致的问题,比如高职学生在做日语阅读题目时容易丢分的地方在哪里?是否会分析日语的句子成分,抓住句子的主干?是否知道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充当日语句子中的具体哪种句子成分?基于此,本文作者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的14级商务日语专业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再根据本人多年的日语阅读教学经验,细致总结了高职学生在日语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在学历社会等背景下,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逐年增加,学生们抱着各种不同的目的学习日语,学习的特点也呈现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动机研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
2021 年,中国八省首次实行新高考,与老高考以院校为填报单位的方式不同,新高考省份或者实施院校专业组的填报方式,或者实施“专业+院校”的填报方式。
下面对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进行说明,参考表 1。
其中,以“专业+院校”为单位填报可分为三种组合模式,参考表 2。
表2 “专业+学校”志愿组合形式表 2 可以看出,如果目标是 A 大学,可以像“组合一”那样填报;如果目标是专业 1,可按照“组合二”选择不同的大学同一个专业;如两者都没明确目标,就可以按照“组合三”穿插填报。
以上三种组合形式,共同组成 112 个志愿(普通类本科批)。
组合一和组合二可分别体现学生强烈的“学校主导型”和专业主导型”,组合三未能体现明显志愿目标,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内。
首先,某省教育招生考试(2021)指出,“专业+学校”的招生录取方式,可以使考生选择自己心仪并擅长的学校和专业,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增加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也能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最终有利于国家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其次,志愿录取后,学习者在不同的契机下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日语。
但笔者发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效果大相径庭。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动机研究是日语学习的重要课题,有必要在 2021 年新高考背景下,综合考察“学校主导型”和“专业主导型”两种志愿填报倾向的学生日语学习动机,观察其整体的特点和倾向。
另一方面,需要以学习者为个体,从质的角度考察其日语学习动机。
二、先行研究鹿毛(2013)[1]将心理学中的动机定义为行为发生、维持、定向的整个过程。
黄(2021)[2]认为动机是“日语学习的原因、是为实现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关于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职日语课学生的学习热情状况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查分析,发现了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因素,并总结了学生学习热情的表现形式。
随后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互动性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
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高职日语课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日语课、学习热情、调查、影响因素、表现、策略、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当前高职日语教育的发展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于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日语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学习日语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因素以及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在日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对于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现状和原因,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因素,探讨学生学习热情的表现形式,寻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这些研究内容,我们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通过对学生学习热情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探究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相关问题,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问卷调查的职业日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作者:兰月凤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8期【摘要】文章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抽样问卷方式,并结合与部分专业主任等的个别面谈,了解学生对职业日语的学习意愿,并分析探讨职业日语教学改革之路,明确了职业日语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及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日语问卷调查课程开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00-02一、职业日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日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再者2017年系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进入2018年后双方高层的对话和访问,都使得中日关系以及贸易往来利好不断,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8年3月发布的《2017年日中贸易》报告表明,中日贸易总额比上年度增长9.2%,达到3,292亿8,936万美元,时隔3年实现较上一年度的增长。
另一方面据日本读卖新闻网报道,对两年后即将迎来奥运会的日本而言,建筑、制造、服务等多行业的人才缺口已经直逼92万,本国的人才依然不足,急需外国人才的支援。
更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电商中对能使用日语沟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据毕业生的反馈,能够使用日语沟通的电商从业者的工资待遇得到特别优待。
种种迹象表明,日语成为愈发重要的沟通工具。
然而,另一方面,高职日语专业的发展已面临停滞甚至走向衰退,日语语言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
单一的外语专业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为此,进一步深化学校职业外语教学改革,特别是其中的职业日语的教学改革的工作十分顺应市场和发展的潮流,学校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教师在2017年6月实施的“公共日语学习意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已近一学年的公共日语的教学实践,于2018年4月、5月重新调整问卷内容,对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和2017级学生进行了题为“职业日语学习意愿”的问卷调查,以分析验证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课程的设置、开设课程需要解决的课题等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基于问卷调查的日语专业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探索作者:陆湘玲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23期摘要:文章基于对广东东软学院日语专业17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总结,了解到了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意愿与年级的关系,以及其对互联网环境下海量学习资源及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看法,和其对日语学习方式、知识侧重点、教师指导方面的希求。
并从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课外辅导及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问卷调查;学情分析;教学对策探索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190-04Abstra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nalysis of 179 students in Japanese major in the Guangdong Neusoft Institute, this paper finds the awareness of Japane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 and grade, and its vast learning resources under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and the Japanese approach to learning,intellectual focus, ask on the teachers' gui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study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teaching form and teaching means,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and communication.Keyword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of learning situation;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一、课题的提出目前的大学早已進入90后后半段、00后大学生的时代,这些90后、00后学习者有着其独特的行为特征及学习特征。
关于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研究前言高职日语课程是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而开设的一种语言课程。
学生在高职日语课学习期间,对学习热情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提高语言水平的目标实现度。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职日语课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课程学习效果。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广东省某高职院校2019级文化产业专业高职日语课程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该课程学生。
设计问卷涉及学生在学习日语课程方面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个人对日语课的看法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估和应对策略。
结果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其中男性189人,女性211人,占比约为47.25%和52.75%。
学生的年龄分布在18岁至22岁之间,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日语课程。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还算不错。
学习热情的评估调查发现,学生对日语课程学习热情参差不齐。
约有30%的学生对日语课程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有约20%的学生对日语课程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
此外,学生在日语课程中是否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及其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均会影响其学习热情。
影响学习热情的因素学习压力大调查发现,学习压力大是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日语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需要分别掌握语法知识、词汇和听力技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旦学习任务量过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热情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调查了解到,有部分学生选择日语课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觉得这门课程听上去很有趣,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才发现学习日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热情。
学习方法不佳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学习热情。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过于死板,不灵活,不会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有些学生则缺乏学习策略,在考试前才开始猛刷词汇或者听说练习,导致效果不佳,产生厌学情绪。
高职院校日语阅读教材现状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日语阅读教材的结构、内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适应新时代高职日语阅读教学的需要,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日语阅读;教材现状在语言的学习研究中,Krashen于1985年提出“信息输入说”,主张人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听力来加大信息的“输入量”,即尽可能多地增加“可理解的信息输入量”来学习。
Krashen认为,如果给予足够的“可理解的信息输入量”,那么即使不学习语言的规则(即语法)也会掌握这门语言。
也就是说,在得到“输入”的信息后,听者会不停地比照自己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行联系和活跃思考,在重新理解和重新整理后再反馈,达到语言学习的过程。
K.rashen曾说,“无论儿童或成年人,在语言习得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
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其他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认为在外语学习中,通过“读”同样可以增加“可理解的信息输入量”,“听”与“读”相辅相成,列在外语学习五大技能之最前面。
可以说,“读”亦作为语言输入的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
1.日语阅读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可以从书本或文章中获取知识和智慧,可以体会喜怒哀乐等情感,思考人生(本から知識や知恵を得ながら、喜び·楽しさ·怒り·悲しさなどの感情を感じたり、人生について考えたりします);通过阅读,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日语语言知识和写作的能力,提升表现力和创造性(読書はさまざまな問題について考え、解決する能力を育ます。
また語彙力や文章を書く力などの日本語力が向上したり、表現力をつけ、創造性を高めることもできます);通过阅读,学习生活中重要的技能,学会思考,提升人生观,促进人格的完善(本からは人間や人生など生きていくうえで大切なことを学んだり、考えたりでき、そのことが人生観を高め、人格を形成する礎となります)。
从问卷调查看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摘要】高等职业日语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逐步发展到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如何使零起点的学生在有限的两年半时间内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在职场上能够独当一面,是每一位日语教师应当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直接向2008级应用日语专业的207名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研究,基于量化后的调研结果,反思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尝试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日语精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解决方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投资环境的优化,至2006年,在中国投资开办业务的日资或合资企业已达到3万家,因此,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高专日语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同逐渐壮大起来的。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与联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至到2007年年底,开设日语专业的高职院校总数已达200余所,高职日语教育已成为了日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直接向2008级应用日语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研究,基于量化后的调研结果,反思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教学实践,试图探求优化精读课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从学生视点分析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关于高职日语精读教学的问卷调查(1)调查目的:本文主要对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2008级应用日语专业的20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该调查试图客观了解精读课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反思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2)调查概要。
①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2008级日语系学生中逐班随意抽取了20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②调查内容:该问卷调查以日语精读课“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与做”、“如何考核”的三个视点,分为三大部分共设置了12个问题。
其中1~3题主要是探求学生对日语精读课的满意度及原因的调查,原因选项多数是基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而制订的。
4~8题主要是站在“学生学习状况”的视角设定的题目。
而9~12题是站在学生角度来究明“考核制度”状况的调查。
③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
问卷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
问卷调查中的12个题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都给出了备选答案。
取得调查数据后,进行了题别分类统计。
(3)调查结果:对收回的问卷,题别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1 “关于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表2 “关于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表3 “关于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2.调查结果分析下面,基于数据统计结果将题分为三大部分,逐题进行分析与说明。
该问卷调查共设12个题目,其中1~3题主要是探求学生对日语精读课的满意度及原因的调查,原因选项多数是基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而制订的。
“问题1”为单选题,“问题2”和“问题3”均为多选。
首先,“问题1”是对日语精读课“满意度”的调查。
207份的有效问卷中,回答“A.非常满意”的学生占29%,“B.还可以”的为52%。
可以说约80%的学生基本上满意精读教学。
之后,要求在1题中选A、B选项的学生回答“问题2”,在1题中选“C、D”选项的学生回答“问题3”。
有157名学生(166名中9名未作答)回答了“第2题”,有35名学生(41名中6名未作答)回答了“第3题”。
作为对精读课“A.非常满意”或“B.还可以”的理由中,选择“E.教师备课充分,对知识点讲解清晰易懂”,“F.教学进度合理,容易接受”的选项占据首位。
相反,作为“C.不太满意”或“D.很不满意”的理由,选项最多的是“C.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少吸引力”。
其次,由高至低的比例分别选择了“B.教材内容枯燥,不贴近现实生活”,“D.只注重教学进度,不顾教学效果”,“A.课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知识点,缺少实际运用环节”的选项。
4~8题主要是站在“学生学习状况”的视角设定的题目。
其中“问题4”为双选,其它均为单选题。
在“问题4”中,当被问及“日语语言能力中,你觉得尤为重要的两项为?” 时,193份有效答卷中有81%的学生选择A与B。
从他们对日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听、说能力在日语能力中尤其重要。
然而,在“问题5”中问到“通过日语精读课的学习,你认为使你哪一项能力得以最大的提高?”时,180份的有效答卷中,有51%的学生选择了“C.读”的能力,26%的学生选择了“D.写”的能力,而选择“A.听”、“B.说”能力的仅占12%和4%。
“问题6”试图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程度。
206份的有效答卷中,9%的学生认为课堂内能够掌握当堂内容的约“A.30%以下”,40%的学生选择“B.30-50%”,34%的学生则认为能达到“C.50-70%”,14%的学生选择“D.70-90%”,而能达到“E.90%以上”的学生仅占3%。
也就是说约有49%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消化吸收程度不及50%。
当在“问题7”中被问及“日语精读课中可以开口说日语的机会有多少”时,58%的学生选择“C.较少”,38%的学生选择了“B.较多”。
选择“非常多”或“没有”的各占2%。
可以说6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的开口说日语的机会较少。
在“问题8” 中问到“在精读课上,除课本上的内容外你还想得到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时,并为出现集中选择某项的现象。
A、B、C选项分别占了30%、40%、30%。
可见,对课外知识的欲求强烈且要求增添的内容分布广而多样。
既有历史,文化等素养方面的需求,又有兴趣爱好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内容。
9~12题是站在学生角度来了解精读课程“考核制度”状况的调查。
当在“问题9”中提及考核方式时,8%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53%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39%的学生认为考核形式单一,有种“一纸定终身”的感觉,不能很好地反映能力目标。
当被问及“你认为日语精读课的考核更应重视哪一方面?”时,61%的学生认为应注重“C.平时其它语言能力项目的考核”,其次为“A.平时试卷考核”占17%。
而“B.期末试卷考核”以10%的比例低于“D.平时遵守校规方面的考核”占居末位。
随之在“问题11”中问及“你所在班的日语精读课注重平时其它项目的考核吗?”时,8%的学生认为很重视,68%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
而在“12题”中问到“你是在什么时间得知每学期的日语精读课各项考核比例分配的?”时,71%的学生回答是在学期初得知。
选择“学期中旬”或“学期末”的分别占18%、11%。
二、对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的反思与提案1.对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的反思本次“关于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在加深了解了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日语精读课教学仍需改善以下几点问题:(1)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问题1~3);(2)不断优化教材,使教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问题1~3);(3)尽可能创造开口说日语的机会,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日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问题5、7);(4)调查结果显示有49%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消化吸收程度不及50%。
如何在“够用原则”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加强课堂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值得深思。
(问题6);(5)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欲求强烈且要求增添的内容分布广而多样。
应根据各班特点,丰富课堂内容,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
(问题8);(6)39%的学生认为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能力目标。
应根据班级特点逐步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问题9);(7)与多元化能力的培养相对应,在考核内容上应加大“平时其它语言能力项目的考核”比例。
(问题10、11);(8)严格考核制度的实行管理,使学生在学期初明确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提高监督效果。
(问题12)2.高职日语精读课教学模式的浅探本章节将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以课程单元设计为实例,试图探求优化精读课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1)“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的概述:20世纪80年代,勃雷泊(Prabhu,1987)首次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简称TBL)体现在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
在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从90年代末期首先引入于语言教学。
“任务”在语言教学文献中是一个流行词,使用者对这一术语的研究方兴未艾,解释不尽相同。
贾志高认为“外语课堂上任务这一概念可概括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
” 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是任务执行的主体;而老师既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监控者或指导者。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要包含6个基本要素。
即为了达到某个①“目标”,由②“谁”在某种真实③“情景”下,根据④“输入材料”⑤“如何完成”所设定的⑥“内容”。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能力目标的同时还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加强交流合作精神。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日语精读课上的应用——以课程单元设计为例:该部分,将以“一次日语精读课设计为例”,通过介绍精读课中如何设置任务并组织完成任务的教学过程,就精读课现存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①教学对象分析:我校(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08级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日语精读、视听、会话课的学习后,已具备相当于国际日语能力考试3级~2级水平的日语知识结构。
但是,相关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欠佳,仍有待提高。
本次课将以0802班为对象展开,全班共计43人。
②教材分析:08级大二第2学期所选定的教材是胡振平主编,2009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4次印刷出版的《现代日本语》第四册。
该教材知识结构完整,是以单词与语法为中心的日语专业用精读教材。
③课程性质及课时安排:该课程为应用日语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大二第二学期共142学时,计划每10个学时完成一课教学任务。
④教学过程:该部分以现使用教材的“第四课喜好洁净(きれい好き)”为例,着眼于任务的“设置”与“组织完成”情况,对一次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介绍。
教学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整个环节教师从组织教学到讲授尽可能实现日语化。
使学生在浓厚的日语氛围中耳濡目染逐渐适应日语环境。
【课前训练】演讲→任务1从大一的第二学期起,每学期都设置了不同的演讲任务。
随年级的增长,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变化,分别切实地设置了以“自我介绍”,“五年后的我”,“我的大学生活”为题的演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