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做客大讲堂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4
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礼品礼仪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礼品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5月09日14:28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着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大节、小节年年过,迎来送往天天有,小小礼品不能少。
左看看,右瞅瞅,大小礼品堆成山。
可是,礼到用时方恨少,一到过节就犯愁,亲戚、朋友、同事一个都不能少。
进商场、逛市场,左一包、右一包,满头大汗,腿发软。
满心欢喜,提着礼品又犯难,亲戚、朋友、同事送礼有别。
小小礼品,大难题。
不过不用愁,金教授为您支招,礼品礼仪娓娓道来,让礼品为您的社交生活锦上添花!(全文)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论交际礼仪的问题,本讲要跟同志们谈一谈关于礼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管你年龄大小,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我想礼品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那么,谈到礼品大概有两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第一,在日常交往中,需要礼品吗换而言之,就是礼品的定位。
我们有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礼多人不怪,和任何人打交道,空着手不合适,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同志认为礼品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甚至有虚伪、做作、腐败别人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谈到礼品第一个问题要讲到,需不需要礼品。
如果我们的回答是需要的话,马上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日常交往中,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礼品。
这两个问题恐怕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要问题了。
第一,我想跟同志们讲一讲礼品的定位。
我记得在17世纪,有一位着名的西班牙礼仪专家,她叫伊丽莎白,她讲了一句话,她说:“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换而言之,她认为,在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礼品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对她这个说法,我表示赞同。
当然,我想进一步来说,我们在日常交往中选择礼品,要明白它的定位,就是你把礼品看作是做什么用的。
介绍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6月13日10:14)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现代生活,人们交往范围日益广泛,似乎每天都在认识新的面孔,结交新的朋友。
初次认识,总少不了介绍。
介绍自己,介绍别人。
得体的介绍往往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人们又把介绍称为交际之桥。
在人际交往中,介绍有很多技巧。
谁先介绍?谁后介绍?什么时候介绍最为恰当?介绍的内容又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通常决定着介绍的成功与否。
(全文)在社交礼仪中,介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人际交往始自介绍,换而言之,你跟任何外人打交道,把介绍这个程序去掉了,恐怕就非常地麻烦。
所以我经常喜欢说一句话,我说介绍是交际之桥,人和人打交道,介绍是一个桥梁,另外我还喜欢说一句话,交际意在说明情况。
既然是说明情况,自我介绍也好,为别人介绍也好,介绍业务也好,介绍就不能缺少的。
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里去串门,大家坐在一块儿吹牛,过年过节大家在一块儿吹牛,男主人女主人当时忙着给我们造饭造菜,就顾不上张罗照顾我们这些客人了,而我们这些客人来自不是一个单位不是一个部门,大家在那儿自己吹,吹着吹着就说到职业的问题了,考大学报专业的问题了,有一个女同志,年龄跟我差不多,四、五十岁样子,在那儿发感慨,说现在当爹妈不好当,就这一个宝贝马上考大学了,这选什么专业不好说,边上有一个同志他认识我,刚才说话这女同志说孩子报什么专业的女同志她不认识我,但是边上有个同志他认识我,他就把话往我这儿引,因为我在大学当老师,他说我觉得你们家那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男孩女孩报专业不太一样的,那女同志就讲说我家是姑娘,他说那你家姑娘要可能的话报个师范专业或者报个能够当大学老师的这种专业这个好,说当大学老师既有社会地位而且有教养,而且作为女同志来讲还不累,收入还可以,诸如此类讲了很多老师的好话,没想到那个女同志听了半天之后就讲什么,说我们家孩子当什么都行,就是不当老师,老师多辛苦啊,你看那教授,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的,说完了之后才问我,您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就是你说的那个越教越瘦,它这是个什么问题?它这是个问题就是说说话比较唐突,缺少介绍,但是这个实际上在我这个专业的讲法来讲,叫做介绍人不到位,假如我们到你家去,男主人女主人,你碰到人家不认识的客人,你得引见一下,否则他们两边大眼瞪小眼都很尴尬,所以这是第一种情况,这是介绍的一个缺位。
(商务礼仪)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节庆礼仪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节庆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5月09日14:12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和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和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和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五壹劳动节、十壹国庆节、中秋节、圣诞节、春节、情人节……其实这些节庆日,就是礼仪的大考场,稍不留神,也许就会贻笑大方。
于这个社交繁忙的季节,人们互相拜访,或者去游览名胜风光,甚至出国旅游,如何才能成为壹个处处均合乎礼仪,于任何场合均受欢迎的人呢?只要您记住了节庆礼仪的法则,让礼仪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于各种场合上均能应付自如,尽情享受和人交往的乐趣了。
今天,金正昆教授打开礼仪的备忘录,为您于节庆日里的人际交往支招,帮您速成节庆礼仪。
(全文)各位好,这壹讲和同志们来谈壹谈,关于节日和庆祝日的礼仪,我们简称节庆礼仪。
简而言之,节庆礼仪有这样几个特点,第壹个特点就是它的约定性。
它有规定的时间,第二,我们注意到节庆礼仪,它有非常明显地民俗性特征,绝大多数节庆来自民族习俗、来自宗教习俗,礼仪的壹个出处就来自于习俗,古人讲,礼出于俗而俗化为礼。
很多礼仪其实是来自于约定的习俗。
节庆礼仪的习俗性很明显。
比如中国人过大年初壹,要走亲访友,拜年,吃年夜饭,诸如此类,这个习俗性很强。
最后壹点,我们见到节庆礼仪仍有壹个特点,就是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这个礼仪的习惯是不太壹样的,具体来讲,我们学习节庆礼仪要讲什么呢?于我眼里其实是七个字,衣、食、住、行、访、谈、送。
第壹个方面,我们来谈谈,你做客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壹件事,走亲访友实际上是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壹个非常常规的手段。
可是你壹定要注意,走亲访友有俩个细节必须注意,第壹,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西餐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7月04日10:53)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着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在人们交往范围日益广泛的今天,西餐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外国朋友来了,吃腻了中国菜了,通常拿起刀叉,来顿西餐过过瘾,但是与中餐相比,西餐礼仪的繁琐复杂可不仅仅是筷子和刀叉的区别。
人们常说,西餐吃的是情调,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情调没吃出来,问题倒一大堆。
面对三、四副刀叉该如何使用餐具的摆放又有哪些讲究白白的餐布到底有哪些用途点菜又有什么技巧今天,金正昆教授带您换换口味,您解析西餐中的礼仪。
(全文)说个实话,西餐这个东西未必合我们每个人的口味。
我老婆有一次私下就跟我发表过感慨,说吃西餐啊,吃的是形式,内容上不足挂齿。
她跟我她说我跟你吃西餐,我从来没吃饱过。
点着红红的蜡烛,铺着白白的餐巾,拿着银质的刀叉,吃的东西半生不熟,没吃饱过。
即便这样,她发表一个诚实的感受,可是有的时候你到人家那儿吃饭,比如你跟外商在一块儿谈事,他请你吃西餐,你是没有办法回避。
你到国外去有些地方你找中餐,他做得也不地道,往往还很贵,这样的话就有西餐礼仪问题了。
首先我要来简单说说什么是西餐。
严格地讲,西餐这个提法是不太严谨的,你很难把西餐是什么说清楚。
我们只能这样讲,所谓西餐是指的对西方国家餐饮的一种统称,其基本特点是要用刀叉进食。
用餐方式实际上是有三大类别,第一大类别我们称为东方型,就是拿筷子。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老挝人他用筷子吃东西,当然有的筷子和筷子还有不同。
比如你要去过韩国你会发现,韩国的筷子一般是金属的,而且比较扁,带尖,因为他吃烧烤,那个东西可以叉食,半个叉子。
我们这儿是方方的圆圆的,我是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东方形态一般就是用筷子吃东西。
(商务礼仪)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服饰礼仪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服饰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5月09日14:25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和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和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和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于生活和工作中,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和困惑:重要场合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西装究竟怎样穿才算得体?上班工作,着装要注意些什么?佩带饰物又有哪些讲究?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面对着自己衣橱中的衣服兴叹不已。
尽管以貌取人且不可取,可是于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壹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成为人们彼此考量的壹个尺度。
今天,金正昆教授从穿衣打扮说起,和您壹起探讨服饰中的礼仪。
(全文)我们曾经说过,服饰是壹个人的仪表中非常重要的壹个组成部分。
伟大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壹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于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于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服饰礼仪是人人皆需认真去考虑,认真去面对的问题。
可是我说实话,我们有相当数量的同志于穿着打扮方面,基本上仍是无师自通的状态。
所以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专门来谈谈服饰礼仪。
我是个男人,我得先说说男人的问题,我想跟我们于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出这样壹个问题,您认为壹个男人打领带的时候最重要的礼仪问题是什么?我们曾经有壹句话,我们说,女人的时装永远少壹件,女同志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穿,时装要少壹件,可是同样的道理,男人的领带永远少壹条。
其实于比较重要的场合,男人打领带是非常重要的壹种礼貌。
比如我们穿西装,壹般情况下男同志穿的西装、套装主要是蓝色的纯毛套装,这是壹般意义上的上班装,上班装你没有必要天天换,你衬衫换、你领带换。
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节庆礼仪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节庆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5月09日14:12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着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中秋节、圣诞节、春节、情人节……其实这些节庆日,就是礼仪的大考场,稍不留神,也许就会贻笑大方。
在这个社交繁忙的季节,人们互相拜访,或者去游览名胜风光,甚至出国旅游,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处处都合乎礼仪,在任何场合都受欢迎的人呢?只要您记住了节庆礼仪的法则,让礼仪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在各种场合上都能应付自如,尽情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了。
今天,金正昆教授打开礼仪的备忘录,为您在节庆日里的人际交往支招,帮您速成节庆礼仪。
(全文)各位好,这一讲和同志们来谈一谈,关于节日和庆祝日的礼仪,我们简称节庆礼仪。
简而言之,节庆礼仪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约定性。
它有规定的时间,第二,我们注意到节庆礼仪,它有非常明显地民俗性特征,绝大多数节庆来自民族习俗、来自宗教习俗,礼仪的一个出处就来自于习俗,古人讲,礼出于俗而俗化为礼。
很多礼仪其实是来自于约定的习俗。
节庆礼仪的习俗性很明显。
比如中国人过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年,吃年夜饭,诸如此类,这个习俗性很强。
最后一点,我们看到节庆礼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这个礼仪的习惯是不太一样的,具体来讲,我们学习节庆礼仪要讲什么呢?在我眼里其实是七个字,衣、食、住、行、访、谈、送。
第一个方面,我们来谈谈,你做客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走亲访友实际上是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一个非常常规的手段。
身边的礼仪-人大金正昆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讲座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
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任兼职教授。
内容简介:现在,随着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掀起了学习礼仪的热潮,特别是随着中国向国际化迈进步伐的加快,2008北京奥运的即将临近,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而言,规范的礼仪都将是顺应时代进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
《身边的礼仪》系列立足于普及礼仪知识,通过对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繁荣工作、社交、会客、谈话、宴请、着装等六个方面的礼仪知识的讲解,从而扩大和提升礼仪的实用价值,并很好地达到了对个人的职业塑造和对单位形象、品牌塑造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全文)昨天有一个同志让我写个赠言之类的东西,学生要毕业了,走向社会了,让我写句话我很高兴,我写了一句话,有礼走遍天下,那我这个礼“呢”就是讲的礼仪的礼。
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现代人形象至上,形象是金。
那么什么是形象呢?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留给他人的印象,以及获得的社会评价,那就是他的形象。
所谓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
那么比如说话,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言为心声,你每个人都要说话。
那天在街上走碰到一个同志,他说你是金教授,我说我是,哎呀,我见到你很高兴,我说为什么,我在电视上刚看到你呀,我说是吗,哎呀,他说我今天见到你太高兴了,昨天在电视上刚看到你,今天就见到活的了。
那么这个同志绝对是一个好人,不是一个好人,人家能看见我也不愿意理我,装不认识你行了吧,但是应该说他是不擅表达。
礼者敬人也,为什么刚才说那个说金教授您还活着呢?大家就乐了,因为他这个话说的有点失敬于对方。
礼的意思是讲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所谓礼也。
礼者敬人也,那么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关于——公务员、信访工作者信访礼仪知识讲座内容一、公务员、信访工作者信访礼仪从规范的角度讲有以下三点:第一,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要明确信访工作在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之中扮演何待重要的角色。
第二就是要模范地遵守信访工作的有关制度,公务员是讲规范的,国家是有信访工作有关制度的,国家曾经正式颁布过信访条例,对信访工作有明文的具体化的可操用性的要求,那么遵守信访礼仪实际上就是要遵守我们信访工作的机关制度。
第三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去完善信访工作的环环节节,做好具体的工作,完善措施有效地做好信访工作。
二、信访工作的功能和重要性第一,我们说它是信息功能,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和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有效渠道。
那么你有事,人民群众有事,你怎么向政府去反映,打电话,写信,找上门去,换而言之,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相关信息,没有这个信访工作机构,没有信访工作者的热情努力难以了解,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我们的例行公事,人民群众他有要求,你要不理解,不对路,所以首先它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
第二,我们称为反馈的功能,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人民群众的工作环境逐渐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条件逐渐进步,党和政府采用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方针、政策,但是措施是不是真正的有效,措施是不是十分的完善,它有一个检验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可能一下就完善,是逐渐完美,逐渐完善的,你比如,我们举个列子,你这个年龄我不知道有没有印象,你要年龄再稍微大一点,三十来岁可能有印象,那么十几年以前、二十年以前,我们搞过所谓的夏时制,你可能没有印象吧,(没有印象),因为夏天这个时间白天的时间天亮的时候比较长,冬天我们因为在温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比较多,所以冬天我们黑暗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曾一度采用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实行的夏时制,就是有意的、人为的延长白天的时间,我们这样好像是不是能够更使人们、更加有效地在夏天工作妥善地完善作息时间,可实践证明夏时制不大理想,所以后来夏时制又取消了。
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讲座内容提要主讲人介绍:主讲人,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外学系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礼仪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礼仪专家,政府礼仪顾问,大学教授。
本套讲座来源及内容简介:系中央教育电视山东台请金正昆教授在电视教育中的《商务礼仪与公共关系》讲座。
全部讲座分22 期,每期时长30 分钟左右,共约11 小时。
金教授在本讲座中,以礼仪专家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的交往艺术,从商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沟通技巧、会客礼仪、谈判技巧、接待规范、服饰搭配、名片使用、座次排列、礼品礼仪、接打电话等各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案例,全面讲授了应遵守的规范、注意的事项、禁忌的问题等,为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的交往教授了方法。
商务人员学习后不但会提升自身素养,而且会提升和维护企业形象,提高商务活动的正面效应和经济效益。
各期讲座的内容提要及关键词语第 1 期:交往艺术的主要功能* 1 、主要功能:提升个人素质;方便于交往应酬;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
2、商务礼仪-就是商务人员的沟通技巧。
3、商务交往的工作能力分为业务能力(基本能力)和交际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 4 、关键词语:索要名片的艺术、手机的使用、座次排列问题、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
第2 期:尊重为本(上)1、为什么在商务交往中“尊重为本”?2、“尊重为本”在商务活动中如何体现?3、关键词语:查点人数的方法问题、着装问题、首饰佩戴与搭配、正规场合职业女性着裙装注意事项。
第 3 期:尊重为本(下)*1、尊重为本的两个层面:一是自尊,二是尊重别人。
*2、餐桌上三不准:不当众修饰自己,不强劝对方喝酒,不为对方夹菜。
3、关键词语“男人看表、女人看包” ,“女人看头、男人看腰” ,接受和索要名片。
第 4 期:善于表达(上)1、现代管理最基本的三点:把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写下来的去做,把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总结)。
(一)礼仪就在你身边-金正昆主讲人简介:金正昆,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孔老夫子两千年前念念有词,以礼治国、以礼服人,打造谦谦君子之国。
古人云:“礼兴人和”,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重形象,讲礼义。
如何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如何成为社交场的焦点人物?如何成就你的君子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金正昆教授为您解除礼仪困惑、塑造和谐人生。
(全文)各位好,非常高兴地来和各位交流一下,交往礼仪和交往艺术的问题。
金教授我对“礼仪”这两个字有解释。
“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
“礼者敬人也”。
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
但是你光说尊重有时候没用。
心里想什么?你得善于表达,它需要形式。
你得会说话,你得有眼色,你得把这活儿做地道了,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
“仪”就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
你比如举个简单例子,刚才主持人介绍请金老师上场,那么因为我们这儿是一个礼仪讲堂,《百家讲坛》。
那金教授我就是老师,我给各位讲课,当然我们应该说说交往艺术的游戏规则。
倘若你要是外人,到人民大学也好,到北京大学也好,如果你不是我学生,如果你不是我同事,游戏规则一般不叫我金老师,要叫我金教授。
为什么呀?人际交往你要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使用尊称。
而且尊称的一般技巧就高不就低。
谁叫我金老师呢?主持人,我们这是个《百家讲坛》,她可以叫我金老师,我听说我们在座的有中学生、大学生,你也可以叫我金老师,因为我就是老师嘛。
但是外面的话,你要对外交往的话,跨行业、跨地区,不叫我金老师,要叫我金教授,就高不就低。
当然我也见过不在行的人,那天一个同志问我,他说我也想叫你教授,但是我不知道你评上没有。
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仪表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5月09日14:22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要紧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要紧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外表堂堂而让别人赏心悦目。
为打造自己的形象专门多人伤透了脑筋,美容增高,拉皮减肥,大笔的钱花了,成效却往往令人败兴,谦谦君子,窈窕淑女,看起来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妄图。
事实上,尽管人们相貌不同,然而假如外表修饰得体,那么我们会发觉,美,唾手可得。
今天,金正昆教授将为我们讲述外表礼仪,让生活中的您靓起来。
(全文)我们曾经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
美的心灵,美的外表,美的语言,美的服饰,美的风格,表里需要如一。
一个人仅仅徒有其表是不够的,然而外表不修饰,或者修饰不规范也是不能够的。
那么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我们说到某人的时候,比如说到金教授我,我们赶忙就会形成一个对方外表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外表?外表者外观也。
实际上我们说到某人的外表,确实是那个人外部轮廓、容貌、表情、举止、服饰给我们的总体印象。
具体而论,一个人的外表事实上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我们能够说它是静态的,比如高矮胖瘦、年龄状态,相对在某一个时刻之内可不能突变。
你是男的确实是男的,你是女的确实是女的,老人家确实是老人家,小孩确实是小孩,胖确实是胖,瘦确实是瘦,这是静态的。
长胡子没有?头发长头发短?黑的依旧白的?这是静态的。
另外一方面它是动态的,确实是他的举止和表情。
平常我们说那个人专门木,表情呆板、呆滞,我们说那个人爽朗大方,表情比较善于和别人去互动。
然而如此的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你要不注意它就比较苦恼。
有一天早上参加一个会议吃早点,餐厅里面吃自助餐,我估量那个餐厅的服务员也是刚参加革命的人,没有体会,他过来数数,大致怕我们有人混进来蒙吃,过来数数。
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礼仪之名片礼仪央视国际〔2005年06月13日10:09〕主讲人简介:金正昆教授,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
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名片的使用。
联系业务,结交朋友,互留名片似乎成为初次相识时不可缺少的程序。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这些小小的卡片却往往会使人们不知所措,名片上面究竟印什么比较得体?面对大人物,该如何索要名片?交换名片时,又该注意些什么?今天,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析这一小小卡片的魔力,使您了解名片中的礼仪。
〔全文〕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好,我们这一讲来和大家谈一谈交际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具体问题,有关名片的礼仪。
我经常喜欢讲一句话,名片是现代人的自我介绍信和社交的联谊卡。
它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一种自我介绍,那我在大庭广众之前跟你见面,我不好意思自卖自夸,我是教授,我是研究礼仪的专家,我是什么主任什么这个那个的,你这不好意思说的,但是一张名片递过去,你姓甚名谁,何方神圣,所居何处,现位何位一清二楚,人家要不相信在互联网上或打验证一下就对了,所以名片它是个自我介绍信。
倒过来说,它也是一种社交的联谊卡,联谊之用。
是吧,我现在想联系一个酒店,我想联系购置一个电器,我想找人合伙做一笔生意,我找谁去,我总是要找一些熟人或者有过交往的人,这样比较可靠,那这样的话我就会从名片中进行检索,是这样的作用。
有一个专家说过两句话,这两句话有点刻薄,但是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这两句话把名片的重要性说出来了。
第一句话他说,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名片的人往往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人。
换而言之,你在日常交往中,尤其你的交际圈比较大的时候,名片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倒过来说,你在社交场合你要拿不出来名片,有的时候会损害自身形象,你交际圈窄。
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做客大讲堂,给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讲涉外礼仪
女生怎么打扮得体,男生怎么穿西装
钱江晚报记者章咪佳整理
前几天,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先生到访清华大学,他的中国话、穿着打扮,都是媒体的关注焦点。
还有眼尖的媒体,更是把扎克伯格谦逊的坐姿拿出来说道。
因为在外交场合,坐姿遵循一定规律和技巧,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有一定的内涵象征。
其实在涉外交往中,主宾双方从穿衣、站坐姿势,到谈吐、点餐用餐习惯……个个环节都包含有礼仪规范的学问在里头。
第335讲浙江人文大讲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教授,走进分讲堂浙江外国语学院,为大家讲解涉外礼仪中的“术”和“道”。
金教授讲了两点:第一,涉外交往中的有所不为,即不应该犯的错误,或者更多时候是弄巧成拙的失误;另外一点,讲有所为,就是怎么能够更好地跟别人合作,更好地在国际交往中发出中国好声音,讲出中国好故事,让中国人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可。
君子和而不同
礼仪就是沟通之道
“术”,就是技巧。
术的学问,包含很多。
比如说,凉鞋是透气的,穿袜子是非常典型的画蛇添足;再比如,你的腰上挂东西没有?一般来说,腰上挂物件儿的量,跟你的地位成反比,你见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腰上别着钥匙、吊着玉吗?
昨天我在飞机上,有一位商务乘客认出我来,他很热情地给我递一张名片。
我发现他名片上的手机号,印着139……,座机是0571……我给他一个建议:我搞商务外交这么多年,专业人士的名片,电话号码的格式都是0086打头的。
没有国家区号,谈什么国际视野?还有的名片上,座机连区号都没有,直接印号码,这就说明啊,此人交际圈甚窄。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技巧,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再讲“道”。
“道”是什么呢?就是指导思想,理论原则。
比如说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讲的“道”,就是“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跟外面的人打交道,要学会求大同化小异,君子和而不同。
道,在涉外交往中非常重要。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要改变对方,重要的是要学会调整自己。
“道”和“术”是因果关系,“道”引导“术”,“术”体现“道”。
打电话谁先挂呢?讲“道”就要讲四个字“换位思考”。
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待人接物一定会先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给各位出个问题,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礼仪:打电话结束后,通话双方应该谁先挂断?
国际礼仪中讲究:地位高者先挂,跟谁先打谁后打没关系。
主人跟客人通话客人先挂,跟老人打电话,老人先挂,客户先挂。
我给礼仪下个定义,那就是:沟通之道。
男生穿西装配领带有讲究
女生不化妆等于没洗脸
围绕着涉外礼仪的“术”和“道”,我给大家讲几个实例。
我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实在,对大家可能会有帮助:假定你大四了,是位男生,你现在进入面试环节,比如是微软、苹果公司这类外企。
为了郑重其事,你穿西装去了,比如黑色的、蓝色的西装、白衬衣,请问你会打什么颜色的领带?
按照礼仪规范,标准答案是:领带必须和西装同色:蓝西装配蓝领带,灰西装配灰领带。
你的领带可能有条纹,或者有格子,但是主色一定是和西装同调的。
如果是喜庆活动,穿西装可以错开外套颜色,打紫红色领带,但是这仅限于主角。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穿正装,全身的衣着颜色,不能超过三种;一般男人鞋袜是黑色的,讲究的男人不穿白袜子,因为黑、白反差太大。
荀子讲:“礼者,养也。
”实际上礼仪展示着一个人的教养。
懂规矩的人,在外人眼里就是有教养的人,礼仪是一个人的软实力。
我给女同学也出个问题。
比如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你去应征当志愿者,为某一个欧洲国家的女领导服务。
如果你今天来面试志愿者职务,在穿着打扮方面,应该怎么做?
涉外交往中,当代女性穿着打扮有什么讲究呢?讲三条吧,我相信在场的各位没有大的问题。
第一条,要穿裙子。
裙子是正装,裤子是便装和工作服。
我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在莫干山给我们省里一家培训机构讲课,一位女同志告诉我说自己身材不好,不愿意穿裙子。
我说国际交往讲的是规则,不是身材,你就得求同存异,不能我行我素。
这跟身材好不好没关系。
第二条,要化妆。
化妆是一种礼貌,化妆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平常无所谓,你素面朝天很正常,但是国际交往中化妆是一种礼貌。
如果你接待欧美客人,你没有化妆就是等于你没有洗脸。
第三条,一般不染彩色发。
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是炎黄子孙的标志。
这是立场观点的问题,大事讲原则,小事要变通。
求同存异是讲求让步,但不是什么都让步,国家根本利益,我们的国格、人格不让步。
宴请外宾怎么点菜
细节决定成败
假定今天你要请外国客人吃饭,有哪些规矩?
古人讲,“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用现在的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涉外交往中陪客人吃饭,有五点要注意——
第一,最不该在客人面前,包括内宾和外宾面前犯的错误是什么?答案是,不能在别人面前使用移动电话。
孔子曰:礼者,敬人。
你在我面前打电话,有没有嚣张放肆之嫌?我最近做了一项调查,接待VIP客户的时候,对方最反感什么?结果是,他们最反感的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你坐在他对面,把手机放到饭桌上。
这是暗示人家,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开放式问题。
比如问客人想去哪吃饭,你的句式要是这样的模式:“XX教授,您想吃楼外楼的杭州本帮菜,还是去凯悦吃西餐?”这叫封闭式问题。
你不能问:“您想去哪儿吃?”人家如果说:“想去广州吃野味。
”你带得过去么?
第三,如果客人是外宾,你第一次请他吃饭,一定要问:“您有没有什么忌口?”比方大家知道欧美人不吃猫、狗肉,还有什么他们不吃的?
比如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乳鸽,他们不吃。
在他们眼里,那是毕加索的和平鸽;还有,他们不接受兔子肉。
欧美人不吃淡水鱼,尤其不吃鲤鱼,他们多吃海鱼。
你要想折腾他们,就请他吃清蒸鲫鱼。
再者,他们不吃动物内脏,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们不吃动物的头和脚,不吃内脏。
在麦当劳餐厅,你见过鸡头和凤爪吗?
第四,让菜不夹菜。
你不能给别人夹菜。
很多人问我,那我陪你吃饭干什么?介绍这个菜有什么典故,跟他讲讲这个是怎么来的,就可以了嘛。
第五,祝酒不劝酒。
这个也是一个国际惯例,干杯有什么规矩,先干为敬,自罚一杯。
一个人爱灌酒的程度,往往和他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
宏观而论,礼仪是习惯法。
它是约定成俗的,是兼顾到各国风俗习惯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