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上班经常迟到是边缘系统例子的心理学书(原创实用版)目录1.边缘系统概述2.边缘系统与上班迟到的关系3.边缘系统的心理学意义4.如何改善由边缘系统引发的上班迟到问题正文【边缘系统概述】边缘系统,又称为边缘叶,是指大脑中包括扣带回、海马、海马旁回、邻近皮质等结构的一个系统。
边缘系统在人类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负责情绪、记忆、空间定向等功能。
【边缘系统与上班迟到的关系】上班迟到往往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边缘系统的影响。
边缘系统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当人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能会产生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等心理反应,从而导致上班迟到。
此外,边缘系统对时间观念的把握较弱,人们容易在时间规划上产生失误,进而导致迟到。
【边缘系统的心理学意义】边缘系统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边缘系统是人类情绪体验的基础,对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边缘系统对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起到关键作用,帮助人们将重要信息纳入长期记忆。
最后,边缘系统对空间定向和环境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人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如何改善由边缘系统引发的上班迟到问题】要改善由边缘系统引发的上班迟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提高自我约束力,有助于减少迟到现象。
2.培养积极情绪:学会调整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降低迟到率。
3.增强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规律作息,避免因生活作息不规律而导致的上班迟到。
4.寻求专业帮助:对于边缘系统引发的心理问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上班迟到虽然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边缘系统概述展开全文视频: 2分钟神经科学_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也称为paleomammalian cortex,是位于丘脑两侧的一组脑结构,紧邻大脑内侧颞叶下方,主要位于中脑。
[1] 它支持各种功能,包括情绪,行为,动机,长期记忆和嗅觉。
[2]情感生活主要集中在边缘系统中,它关键地帮助形成记忆。
具有原始结构,边缘系统参与感觉系统输入的低阶情绪处理,包括杏仁核复合体(杏仁核),乳头体,纹状体,中央灰色和Gudden 背侧和腹侧核。
[3]这种处理过的信息通常被传递到来自端脑,间脑和中脑的一组结构,包括前额皮质,扣带回,丘脑边缘,海马包括海马旁回和下丘脑,伏隔核(边缘纹状体),前下丘脑,腹侧被盖区,中脑中缝核,缰管连合,内嗅皮质和嗅球。
[3] [4]边缘系统的相互作用组件通常被错误地视为边缘系统本身的一部分。
目前,这些功能单元,包括边缘系统,一起构成多个高阶情绪处理系统,包括Yakovlev和Papez电路。
保罗·D·麦克莱恩(Paul D. Maclean)创造了边缘系统一词,指的是帕皮兹(Papez)电路,但由于对情绪处理理解的进步,该术语已经发展。
因此,边缘系统的“系统”部分在技术上不再正确,但仍然用于指代中脑区域中的低阶情绪处理区域。
从下面显示部分边缘系统的人脑的横截面。
Traitéd'Anatomieet de Physiologie(1786)边缘系统主要由以前称为边缘叶的部分组成。
目录1 结构2 功能2.1 海马2.1.1 空间记忆2.1.2 学习2.1.3 海马损伤2.2 杏仁核2.2.1 情节自传记忆(EAM)网络2.2.2 注意和情绪过程2.2.3 社会处理2.2.4 Klüver-Bucy综合征3 进化4 社会与文化4.1 词源和历史4.2 学术争议5 参考结构边缘系统的解剖组件边缘系统最初由Paul D. MacLean定义为一系列皮质结构,围绕大脑半球和脑干之间的界限:大脑的边界或角膜缘。
边缘系统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边缘”一词源于拉丁语“limbus”。
1878年法国解剖学家P.布罗卡提出“大边缘叶”的概念,用以指扣带回、海马回及其附近与嗅觉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
1937年J.W.帕佩茨提出,在组织学上从海马到乳头体,经丘脑前核、扣带回再返回海马构成了“边缘环路”,这个环路与协调情绪等高级功能有关。
帕佩茨的理论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也推动了以后的研究工作。
由于环路内的联系复杂,密切,P.D.麦克莱恩与1952年进一步提出“边缘系统”这个概念。
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都属于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
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
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①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
边缘系统具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
如刺激哺乳动物边缘系统环路的后眶回、扣带回、岛叶、颞极梨状皮层、后海马皮层等部都可以出现呼吸、心血管和其他内脏活动的变化。
边缘系统的许多部位,还接受内脏神经传入的冲动。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传入冲动对于边缘系统调节内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边缘系统内的一些神经元,本身就是敏感的感受器。
这些感受装置对于调节动物的体温、消化液的分泌以及进食活动都有作用。
②边缘系统与感觉功能。
电刺激外周神经,可以引起边缘系统相应部位电活动变化。
高等哺乳动物边缘系统许多部位都接受外周及内脏的传入冲动。
这些传入冲动可能对海马结构等边缘系统部分的神经元产生调制性影响,从而影响情绪变化和学习与记忆功能。
刺激边缘系统某些部位可以影响痛阈,甚至可以阻断感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传递。
大脑情绪控制系统——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英文名字为limbic system。
limbic 源自于拉丁语,意为“边界”,意指边缘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边界位置。
边缘系统在情绪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学习、记忆、行为中起关键作用。
边缘系统命名来源大脑边缘系统最早是由美国神经学家Paul D. MacLean提出并命名的。
边缘系统也叫古哺乳动物脑,是Paul提出的三重脑模型的“一重脑”。
另外“两重脑”分别是爬行动物脑、新哺乳动物脑(或叫新皮层)。
三重脑模型三重脑模型是从大脑进化的角度划分的。
爬行动物脑位于大脑的最底部,主要是中脑和后脑组成的脑干。
爬行动物脑在进化上也最早出现。
爬行动物脑控制着动物的攻击、领地意识、等级意识等跟生存密切相关的行为,Paul认为这些行为起源于爬行动物。
最顶部是新哺乳动物脑,也即大脑新皮层。
夹在新哺乳动物脑和爬行动物脑之间,即脑干和新皮层之间的一系列脑组织,便是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位于脑干和新皮层之间边缘系统的构成控制情绪的边缘系统,究竟包括哪些脑结构,并没有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可的答案。
但大体上,边缘系统可分为两类,一类隶属于皮层,也称为边缘皮层(limbic lobe)。
另一类是一系列皮层下结构。
我们分别来看。
边缘皮层边缘皮层,形象地看,即为大脑皮层的边界(limbic),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之间。
大脑边缘叶(limic lobe),红色部分边缘皮层包围着胼胝体,形成一个指环状结构。
这一系列结构包括扣带回、胼胝体下区(Subcallosal area)、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等。
也有人认为,边缘系统也包括眶额叶、岛叶。
扣带回既可以调节血压心跳等身体的自主功能,又参与认知、注意以及情绪的调节,这些功能参与情绪的表达。
扣带回,绿色部分海马位于颞叶深处,是最重要的记忆脑组织,参与长期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提取,当然也包括情绪记忆。
大脑海马眶额叶位于眼眶之后,是处理价值的重要脑区,在基于价值的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请看:神秘的眶额叶,核心功能到底是什么?)。
边缘系统的概念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英文名字源于拉丁语,意为“边界”,是指位于大脑皮层边界位置的一组神经结构。
边缘系统在情绪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学习、记忆和行为中起关键作用。
边缘系统依靠从触觉、本体觉、前庭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各种官能收集信号,以接收外界的信息。
这些信号来自胃部、肠部、肺部和心脏等体内器官,提供了体内环境的情况。
当我们的外在感官意识到自己正受环境威胁时,边缘系统便会受到刺激,我们会出现恐惧或逃走,或是以侵略反应作出攻击,直到到达安全范围才会感到平静和镇定。
此外,边缘系统不止会受我们内在或外在的感觉器官所刺激,我们的思维亦会唤起情感,影响边缘系统。
例如,忆起不愉快的处境会使我们感到担忧和不安,而想到愉快的回忆时我们则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边缘系统的构成、功能简述与抑郁症相关研究前沿关键词:边缘系统;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抑郁症正文:边缘系统是什么?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概念是由边缘叶衍化而来。
指的是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现在,学者多认为边缘系统的边缘叶主要位于左侧半球皮质,学习与记忆、情绪及内脏调节是种系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基本神经功能,不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但却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功能。
另外,近几年来,关于边缘系统的研究中,与抑郁症相关的研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此本文会就边缘系统与抑郁症相关前沿文献作一定的总结与思考。
一、边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1隔区和隔核隔区(septal area)位于胼胝体嘴的下方包括旁嗅区核胼胝体下回,在胼胝体下回的前外部深陷于沟内称为前海马原基。
人脑隔区可分为两部分,即透明隔核中隔。
前者由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构成侧脑室前角的内侧壁;后者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
中隔区是多种纤维系统贯穿的区域,接受穹窿、终纹、前传质、扣带回以及经浅脑内侧束的中脑网状结构上行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边缘系统各部皮质以及脑干网状结构。
中隔区于饮水有关,若动物的中隔区受损,则饮水量增加。
此外,电刺激中隔区可引起一种幸福感和愉快的感情,有人将之称为报酬中枢或快乐中枢。
1.2杏仁体杏仁体(amygdaloid body)又称杏仁核或杏仁核簇(amygdaloid nuclear complx),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上方、海马回钩的深面、豆状核的腹侧;其吻侧邻接前穿质和梨状皮质,尾侧与尾状核尾相连。
杏仁体的纤维连接广泛,与嗅脑、大脑新皮质、隔核、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等有丰富的纤维联系。
杏仁体主要参与内脏以及内分泌活动的他调节、情绪活动。
杏仁体虽然接受大量的嗅觉冲动,但它与嗅觉的感知却无密切关系。
运动实验证明,刺激杏仁体时可因刺激的位置和强度不同而引起种种反应,其主要表现是:①“遏制反应”,刺激杏仁体后自动进行的动作立即停止;②引起内脏及自主性反应,如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变化,血压的升高或降低,心率的增减;③情绪反应,如不安、发怒或安静;④内分泌反应,如乳腺分泌增加1.3海马结构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包括海马、齿状回、海马旁回和下托,属于古皮质。
边缘系统
在神经系统发生过程中,由古皮层和旧皮层演变而来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古老结构被称为边缘系统。
许多学者认为它还应包括神经系统中与这些结构有密切关系的区域,故边缘系统所包含的神经部位相当广泛。
已有研究工作证明边缘系统和呼吸、循环、内分泌、摄食饮水、体温调节和性行为等生理功能有关;另一方面,这个系统和许多高级机能活动,如学习、记忆、睡眠和情绪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边缘系统越来越为研究工作者所注意。
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和皮质下结构。
一、前脑边缘叶(皮质部分)
前脑边缘叶limbic lobe 即边缘系统的皮质部,位于半球内面邻近脑干处,由内外两圈组成。
内、外圈以胼胝体沟、海马沟为界。
此外,脑岛前部、眶回后内侧部等也列入边缘叶的范围。
外圈:扣带回、扣带回峡、海马旁回及钩,合称穹窿回。
内圈:海马结构和梨状叶的近中线部分。
(一)海马结构
1.胼胝体下回subcallosal gyrus即终板旁回,位于终板和后旁嗅沟之间,向上连灰被,向下连斜带回和内侧嗅纹。
2.灰被indusium griseum即胼胝体上回,是被盖于胼胝体背面的一薄层灰质,向外移行于扣带回皮质。
灰被背面有内侧纵纹和外侧纵纹。
灰被向后延续为束状回。
3.海马和齿状回
海马hippocampus又称安蒙氏角cornu ammonis,位于侧脑室下角底部,表面有室管膜,膜的深面一层白质为室床,其纤维向后聚集形成海马伞。
齿状回dentate gyrus 为狭长的皮质带,位于海马的内侧,除内侧面外均为海马包绕,其内侧面位于海马沟和海马伞之间。
4.下托subiculum是海马旁回皮质和海马皮质的过渡区。
根据细胞构筑,下托可分为四条带:下托尖(副下托)、下托、前下托和旁下托。
一般把前二者归入海马,后二者归入内嗅区。
(二)梨状叶
梨状叶piriform area 包括外侧嗅回、钩(部分)、海马旁回前部。
梨状叶可分三区:
前梨状区——为外侧嗅回及环周回(岛阈)
梨状区(杏仁周区或半月回)——位于钩的背面
内嗅区——海马旁回的前部(三)其它
扣带回、海马旁回后部、眶回后部和脑岛前部等区域的皮质层结构是同源皮质(新皮质)和异源皮质(古、旧皮质)之间的过渡型,其颗粒细胞较同源皮质少,属中间皮质。
其组织结构、纤维联系和功能等均与边缘叶密切相关,故也列入该部。
二、皮质下结构
(一)杏仁核簇
杏仁核簇或杏仁复合体amygdaloid complex位于侧脑下角的前内侧和前背侧,钩的深部。
其背侧为豆状核、前背侧为前穿质、尾侧连尾状核、外侧连屏状核。
杏仁核簇分为两群:皮质内侧核群人类较小,为杏仁核簇的背内侧部,位于半月回的深侧,包括:皮质杏仁核、内侧杏仁核、中央杏仁核、外侧嗅束核、杏仁前区。
基底外侧核群人类较发达,包括:外侧杏仁核、基底杏仁核和副基底杏仁核
(二)隔区和隔核
隔区septal area和隔核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区(旁嗅区)和终板旁回的皮质部,形成侧脑室前角的内侧壁。
隔核为隔(三)间脑中相关核
下丘脑(包括视前区)
上丘脑(包括缰核和髓纹)
丘脑前核
(四)边缘中脑区
边缘中脑区位于中脑被盖的内侧部,包括:Tsai 腹侧被盖区、脚间核、中脑中央灰质腹侧部、中缝背核、被盖上中央核、背侧被盖核和腹侧被盖核。
三、边缘系的纤维联系
(一)边缘系的主要通路
(二)边缘系皮质间的联系
1.扣带联系边缘叶的各部,并将边缘叶与周围新皮质联系起来。
2.钩束联系眶回和颞叶前部。
3.前连合联系两侧颞叶前部。
4.海马连合联系两侧海马。
(三)海马的纤维联系
1.海马的传入纤维联系
内嗅区—穿通纤维—海马、齿状回
内侧隔核、斜带核—穹隆—海马、下托
胼胝体上回—纵纹—束状回—海马伞—海马
边缘中脑区—海马
2.海马的传出纤维联系
丘脑前核板内核背内侧核缰核
海马—穹隆(连合后)——乳头体
(连合前)——隔外侧核视前外侧区下丘脑前核斜带回
束状回灰被扣带回内嗅区下托
下托——内嗅区颞叶的邻近部扣带回内侧额叶的后部杏仁核簇
(四)杏仁核簇的纤维联系
1.杏仁核簇的传入纤维联系
嗅球、嗅前核—皮质内侧核群、外侧嗅束核
前梨状皮质—基底外侧核
外侧视前区—终纹、腹侧杏仁传出束—杏仁体
下丘脑腹内侧核—杏仁体
中缝背核、蓝斑、臂旁核、黑质、孤束核—杏仁中央核
颞叶前部、眶额皮质、扣带回、脑岛前部、运动皮质—杏仁体
2.杏仁核簇的传出纤维联系
杏仁核簇—终纹—终纹床核、下丘脑(前核、腹内侧核、内侧视前区)、隔核
基底外侧杏仁核—丘脑腹侧传出—外侧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隔区、斜带核
杏仁中央核—下丘脑外侧区、黑质、中脑中央灰质、网状结构、臂旁核、迷走神经背核簇
基底外侧杏仁核—杏仁纹体纤维—纹状体
杏仁核簇—前额皮质
(五)其它纤维联系
1.内侧前脑束
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 (MFB)自隔区经下丘脑外侧区至中脑被盖区,束中的散在细胞为内侧前脑束床核。
MFB中上行纤维:
脑桥上部—下丘脑腹内侧核
背侧被盖核—视前区—隔
腹侧被盖区、下丘脑前区、外侧视前区—隔
脑干核—前脑结构(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5-HT能纤维)
MFB中下行纤维:
眶额皮质隔—外侧视前区
斜带核—下丘脑外侧区、腹侧被盖区、乳头体
隔—视前区、腹侧被盖区、上中央核
下丘脑—蓝斑核
内侧视前核—下丘脑多数核、边缘中脑区、中脑网状结构
下丘脑前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漏斗核、腹侧被盖区、中缝背核、中央灰质、中脑网状结构
下丘脑腹内侧核—中脑中央灰质、腹侧被盖区、蓝斑
2.乳头被盖束
2.背侧纵束
背侧纵束由上下行纤维组成,从下丘脑后部至延髓,全长均在脑室旁。
背侧纵束内纤维有:
孤束核—背侧被盖核
背侧被盖核中央灰质—下丘脑后部
孤束核—下丘脑背内侧核室旁核终纹床核丘脑室周核
下丘脑室旁核后核—脑干脊髓植物性中枢
下丘脑内侧区—中央灰质背侧被盖核
背侧被盖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神经背核簇、舌下神经核3.髓纹、缰核脚间束
髓纹缰核脚间束
隔内侧部斜角带核—髓纹—内侧缰核—脚间核—背侧被盖核
外侧视前区苍白球内侧部—髓纹—外侧缰核—缰核脚间束—脚间核—黑质致密部、中央灰质、中缝背核、上中央核、网状结构
海马杏仁体丘脑前核—髓纹—缰核
四、边缘系统主要功能
感觉影响中枢听觉、影响中枢其它感觉。
边缘系统是控制外界“多余”信息进入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结构。
情绪反应杏仁体和下丘脑与情绪反应有较密的关系。
摄食杏仁体、隔区参与对饱中枢和摄食中枢活动的调节。
记忆海马环路与记忆活动有关。
其它植物性反应边缘系统参与心血管、呼吸、消化、生殖等植物性活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