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微课的教学设计优秀5篇微课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重点难点】重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难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水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构成的,用符号表示。
氧气由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构成,用符号表示;氢气由构成,一个氢分子由构成。
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前期学习的相关知识,便于本次新知识的理解。
二、观看手工视频设计意图:利用手工视频,将学生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等微粒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观看动画视频设计意图:观看动画视频,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水通电分解的连续的、动态的微观认识。
知识升华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分解成,有重新组合成。
设计意图:知识升华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规范描述语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练习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D.电解水的试验中水分子没有变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篇二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是这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交流资料: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思考: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语文微课教学设计范例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教学重点: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吞吞吐吐、皱着眉”等词语。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3、学习使用语气词:吗、吧,说话。
教学过程:一、朗读感悟课文2——4自然段:过渡语:上节课啊,小朋友都说不喜欢林园园,因为她舍不得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哪些句子中你读出了林园园的舍不得。
(一)学生自学2——4自然段:要求: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这四句话。
2、学习第一句:(1)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
(说话不爽快,很犹豫的样子)从这个词语,你看出了什么?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边说边想,可能在想什么呢?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吞吞吐吐的说话。
你还能从哪里发现林园园不愿意借?看图1,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你能把林园园的不愿意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林园园画的树叶,你觉得怎么样?假如你就是李丽,这时的你看到这么漂亮的绿树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会怎么说?(3)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是怎么对林园园说的,读第二段,找一找,读读李丽的话,你觉得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很有礼貌地向林园园借,我们也来学李丽用上“吗”,有礼貌说一句话。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微课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猪猪侠,猪猪侠今天再看故事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问题,“腔”这个字他不认识,你能帮帮他吗?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是的,我们要来请教字典老师!用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开始之前,先来了解那我们就开始吧!二、部首查字典步骤部首查字法分为以下几步:1、确定字的部首。
这个字是月部。
四画。
在部首目录中找到4画——月部。
那么在检字表中对应的是71页。
2、接着,在检字表中翻到71页,月部。
3、再数清这个字除去部首外的笔画数,“空”的笔画数是8画,在8画下找到这个字以及页码。
4、第404页,最后按页码就能在字典里找到这个字了。
5、猪猪侠遇到的这个生字就是“腔”。
小朋友你会了吗?快去教一教猪猪侠吧。
这样,他就能接着去看书了。
三、确定部首其实,用部首查字法的关键是确定部首,部首找准了,查起字典来就没那么难了。
老师来考一考你们,这几个字跟刚才遇到的“腔”字是同一类型!他们都是合体字,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是的,他们都是形声字。
查字典时。
.。
.。
.总结成一句话-形声字查偏旁。
猪猪侠在看书的时候又遇到难题了,这三个生字宝宝,他们的两个部分都可以作为偏旁?这可怎么办呢?不用着急!老师告诉你们三条规则。
.。
.。
.会了吗?在看书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上下结构的生字。
上面的部分是由两个分开的部分构成。
下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怎么办呢?这时不是取上不取下,而是取下面。
总结为一句话——上分下合取下面。
前面咱们讲的都是合体字。
可是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独体字宝宝。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独体字,直接查起笔,然后再数清剩余的笔画数。
独体字查起笔。
另一类独体字,本身就是做偏旁的,那么做偏旁查自己。
四、总结以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按部首查字法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部首。
所以老师编了一首部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掌握了这首小儿歌,按部首查字典就会变得很简单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小朋友完成练习,下节课我们进行按部首查字典PK赛,看哪个小朋友查的又快又准!谢谢!学习指导学习了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要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微课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背景: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
本单元要。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3、明确目标: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2、介绍俞伯牙;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
可以用“/”画出停顿。
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微课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背景《园林设计》课程是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艺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具备绘制和识读园林设计方案图的能力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专业课程学习渴求欲较强、学习态度认真、思维活跃充满热情。
本次微课设计属于园林构图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园林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为后续的园林设计方案构思表达及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节奏与韵律的知识点,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采用音乐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引导,概括提升、即时测试和实践应用等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构建互动式学习文化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目录因式分解——提公因法 (2)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究铺垫问题串 (6)等边三角形性质探究 (7)函数与变量 (9)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0)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1)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微课教学设计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应用) (1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16)“切线的性质”微课设计 (18)如何确定旋转中心 (19)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20)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21)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教学设计 (23)传播问题的微课设计 (23)认识全等三角形的微课设计 (24)有理数负数乘负数的引入 (25)轴对称图形 (26)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式 (29)圆的切线的判定 (30)同底数幂乘法教案设计 (32)因式分解——提公因法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公因式的概念.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3.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1】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什么?【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1)m(a+b+c)= (2)x(x+1)= (3)(x+1)(x-1)= 这是我们学过的?(整式乘法)二、探究交流【1】观察下列式子与上面三个等式的关系,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1)am+bm+cm=m(a+b+c) (2) x2+x=x(x+1) (3) x2-1=(x+1)(x-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因式m,是不是可以叫这些公共因式为该多项式的公因式呢?因为ma+mb+mc=m(a+b+c).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2)中的公因式是什么呢?怎么找公因式呢?【2】[例1]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4 a b a b2一看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二看相同的字母三取相同字母的最小指数次幂找公因式的方法:把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所取的相同字母因式的乘积4 a b2解:8a3b2+12ab3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例2]把2a(b+c)-3(b+c)分解因式.找公因式的方法:我们把(b+c)看作一个整体,它就是公因式解:2a(b+c)-3(b+c)=(b+c)(2a-3).三、练习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 2-3x+1=x(x-3)+1 ;( )(2)(m +n)(a +b)+(m +n)(x +y)=(m +n)(a +b +x +y);( ) (3)2m(m-n)=2m 2-2mn ; ( ) (4)3a 2+6a=3a (a+2);( ) (5); ( ) 2、分解因式(1)3mx-6my (2)x 2y+xy 2(3)12a 2b 3-8a 3b 2-16ab 4(4)8m 2n+2mn (5)(6)3x 2-6xy+x(7)-24x 3–12x 2+28x (8)2a(y-z)-3b(z-y) 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 2(x+7)-3(x+7),其中a=-5,x=3 四、小结:(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把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提出完成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3)找公因式的方法:设计者:赵刚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中初级中学,朱东明 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 ,杨小明,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蒲波 梓潼县自强初级中学 左隆兵,三台县三柏镇初级中学,陈国勇,三台县永新初中 ,蒲海林 三台县新生中学龚丽华,三台中新初中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3)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四册第三单元(All about me)的第4个新授课,Lesson1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学习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各种基本句型。
本单元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关于年龄、身高、住处的句子,本课教材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为切入点,重点学习关于出行方式的交流:询问别人、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学生分析: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字母:26个字母及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词汇的学习方法:单词音形意用的结合、音节、重音及不同词类(名、动、数、形、冠等)的用法特点,初步体会英语句子的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但对于句子结构及变化还比较陌生。
本课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Book3 L16已学习过四种出行方式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axi和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____? 另一种出行方式on foot /walk,dives me及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学生相对陌生。
但我校学生学习英语较早,一二年级有了两年的口语学习,还有近1/3有课外学习经历或正在进行,这些内容对于他们可能都不陌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2、文化目标:尝试了解不同地区人们选择不同出行方式:山区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国家等。
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
如何把它写具体呢?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思考: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小花狗)它是怎样跑的?(箭一般地追了过去)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我身边追到草丛去了)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二、方法指导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一张脸一只灰雀一棵白桦树数量词名词数量词名词数量词名词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①“的”的用法巧记:的(联想)→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联想)→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①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加进的词②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怎样地?动词加进的词三、探究练习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学校:XXX设计者:XXX时间:年月日课题名称: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公式法)基本信息:教学对象:八年级上时间长度:分秒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2.理解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准确确定与之相关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3.能够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教学资源与环境:本内容取材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因式分解”的第三课时,是继整式乘法公式后,又在研究了提公因式与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基础上研究的内容。
因此对于学生,本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区别于前面的研究内容。
它是研究分式等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基础考点。
但是,由于公式本身的特点,教师在用语言表述时常常会模棱两可,学生在用抽象思维理解公式时也往往会困惑多多,不能准确找出与之相关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综上,本次微课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全平方式,掌握该种方法的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一、基础沉淀填空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1.(p+1)² = p² + 2p + 1 = (p+1)(p+1)2.(m+2)² = m² + 4m + 43.(p-1)(p+1) = p² - 14.(m-2)² = m² - 4m + 4思考:a² + 2ab + b²?二、新知发现1.a² + 2ab + b² = (a+b)²2.a² - 2ab + b² = (a-b)²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a² ± 2ab + b² = (a ± b)²特点:1.三项。
2.两个平方项。
3.两个数乘积的正或负二倍。
三、析典例——方法归纳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6x² + 24x + 9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二项式考虑平方差,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自主解答:16x² + 24x + 9 = (4x)² + 2(4x)(3) + 3²解:16x² + 24x + 9 = (4x)² + 2(4x)(3) + 3²4x+3)²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本质,体会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任务与对象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2、教学对象:20xx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4、教学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
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表现为: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PPT:,较高的国民素质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8篇微课微教案篇一微教案本课是人教版pep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at the zoo单元中的一部分内容。
本课时主要学习it has句型的运用,动物园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展开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了一学期的英语学习,对英语这种外来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词汇和句型也有了简单的积累,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初步说出一些动物名称。
掌握句型it has...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step1热身/复习(warm-up)1、学生抢答动物园中动物名称 step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学生听录音,并回答what animal do they talking about?引出本节课师生讨论的动物——大象。
2、通过描述图中的动物,引出短语如a long nose,a short tail, small eyes and big ears引导孩子理解。
3、引导孩子们猜测it has 的意思。
4、总结本节课大象的特点。
step3趣味操练(practice)1、出示其他动物并尝试用it has去描述其特点。
2、布置作业,在实际情境下的运用。
微课微教案篇二一、课题比多少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认识”“>”“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描述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从而产生浓厚的学科学习兴趣;2.认识“>”“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重点1.认识“>”“2.一一对应方法的应用六、教学难点1.认识“>”“七、教学方法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八、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九、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格外晴朗,森林的好多小动物们带着食物都去野外郊游啦。
看呀,这几只小兔子正在草坪上有说有笑呢,小朋友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让我们数一数,分别把它列举出来吧?3.带领列举,提出问题ppt呈现列举的兔子水果的相关图片,再提出问题:“看看兔子和苹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习新知,层层推进兔子有四个,苹果也有四个,兔子和苹果一样多,写作4=4,解释“=”含义。
微课教学设计-范例微课教学设计-范例1设计思路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牢笼”内,生活范围狭小,很少有机会到空旷的地方活动,加之学校校园面积和操场面积很小,学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现实条件。
所以,教师只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想象活动,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学目的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千米长度的表象教学过程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请看————出示孙悟空的图片。
他有一个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么?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表示它的长度比较好?金箍棒无限延长,请问现在用哪个单位描述金箍棒比较好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使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唤醒对已有长度单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识基础和新知之间的桥梁;为接触新知识做预热】3、请同学们张开双臂估一估大约有多长?(1米)站成100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个人?1000向你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1000米)4、播放学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视频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微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微课教学设计-范例2微课名称菱形的定义知识点________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课题菱形的定义设计思路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具体设计内容教学目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问题1、做一做:画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平行四边形:画平行四边形ABCD,使角A等于60°,AB=AD=2cm。
宋代点茶微课教学设计录制时间:年月日微课时间:6分钟本微课名称点醒宋茶——宋代点茶技巧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基础知识 1.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绿茶知识2.中国茶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类型适用对象讲授型、启发型、演示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旅游酒店专业具有茶艺调酒基础知识的职业院校学生教师:旅游酒店专业任课教师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识记宋代点茶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流程。
掌握宋代点茶的规范手法。
1.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点茶源于中国,兴于日本,饮水思源,方能贯彻始终,复兴优秀的传统茶文化,才能更好地本次课教学目标分析情感态度目标传承茶历史。
2.坚持培元固本,守正创新的思想:茶文化教学也应坚守历史发展的正统,守住本民族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培养学生注重文化与细节的职业素养以及正确规范操作的职业态度。
教学设计重难点教学设计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实训室实操教学资源设备,超星学习通、微信平台本次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活动意图【所需材料】:抹茶粉2g、热水约200ml课物料【所需载杯】:茶盏1个1个、碟子1个、莲花杯1个教师提前分配为实操的顺利进行提前做准备。
让学生主动前准备【所需工具】:茶筅1个、勺子1把、筛网好物料。
一情境引入30s 播放画面,提问:宋代点茶VS西式调酒=?教师播放视引出新式茶饮“抹茶百利”的制作以及频,学生观看本次微课的主题为“抹茶百利”制作技并思考。
巧之一——宋代点茶。
1.讲解宋代点茶的相关知识点茶法由宋朝文人推行,经宋徽宗赵佶专著《大观茶论》推行,王孙贵族对茶饮开思考,对比发现本课调制细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中二讲授新知1min 始重视,引领了宋朝举国点茶法饮茶之风。
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宋代茶宴最为巅峰的代表,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到宋求学,随师父上径山学习佛学、种茶,制茶及“径山茶宴”礼仪,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演变为日本茶道。
2024年微课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篇一《我爸爸》微课程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微课程让孩子自学掌握绘本阅读的一般方法和注意的事项,掌握简单的读书方法。
2、体会爸爸对子女的爱,同时也表达出子女也爱爸爸。
3、在听故事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读故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父子之间浓浓的爱意并学会珍惜。
教学方法:想象表达法;图画观察法教学准备:《我爸爸》ppt及绘本书、微课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结合微课程进行自学小展示。
1、感恩节导入,进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绘本,交流如何阅读绘本。
4、观看微课程,交流绘本是什么,以及绘本阅读的三个小游戏。
5、运动微课程所学,自己使用绘本阅读猜猜猜的方式阅读绘本,并进行全班交流。
6、引入绘本作者:安东尼·布朗,曾获得过安徒生童话大奖。
二、亲近文体观察想象1、交流我爸爸怎么样?说说你的发现。
2、观看微课程第二段,自学绘本阅读的几个注意事项:文字上没说,图画上画出来了;文字上说了,图画上没画出来;文字的排列。
3、交流你的新发现:睡衣。
总是穿着睡衣的爸爸你觉得他酷吗?4、你觉得爸爸有什么特点?交流:勇敢、力大无穷。
5、交流跑步的爸爸:这一页上你有什么伟大额发现?爸爸累的汗都变成了云朵了。
6、仿写训练:爸爸好酷啊,爸他像——一样——。
7、小结:嘿嘿,这就是我爸爸,这么搞笑的,这么温柔的爸爸,心里好开心啊,这时候我心里又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
8、主题升华:同学们,在最后,我们的作者还有一句悄悄话要告诉我们,但需要大家安安静静地去听:这就是我爸爸,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爱我们的爸爸,同时,我们的爸爸也是那么的爱我们,而且是永远爱我们!三、交流感受,传授方法师:同学们,我们书看完了,回到第一页,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看了那么多了,不知不觉中就像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网,等到你们慢慢长大后你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看课外书。
知识点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是一种短时、精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本文将针对知识点微课教学设计进行详细探讨,并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示例。
I. 教学目标知识点微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点,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运用。
因此,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
II. 教学内容在知识点微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紧密围绕特定的知识点展开。
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并结合具体情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
III. 教学方法知识点微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
2. 视频讲解: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习吸引力。
3. 案例分析: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演示实验:对于需要实际操作的知识点,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IV. 学习评估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针对性的学习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项目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V. 教学设计示例下面是一个关于离散数学中排列与组合知识点的微课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内容:a. 排列与组合的定义及区别;b. 基本计数原理;c. 应用实例分析。
3. 教学方法:a. 视频讲解:制作一段动画教学视频,通过图示形式解释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b.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给予一定数量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排列与组合计算实际问题。
c.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应用案例,如抽奖问题、选课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排列与组合的计算与解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即:f合t=mv-mv=p`-p〖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演示法 通过演示实验或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法 通过练习题或实际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出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讲授新课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运用演示法或案例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1. ◦ ◦2. ◦ ◦3. ◦ ◦ 1. ◦ ◦ 2. ◦ ◦ 1. 2. 3.4. 1. ◦ ◦ 2. ◦ ◦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或实际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检查和批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1、《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一. 说教材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本教材第六单元B部分中的Let`s learn,Let`s do的内容,其中A部分Let`s learn中学生已有对数字one –five 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 –ten ,并围绕本课新授单词,穿插一些Activities,即本节课的第二部分Let`s do.如:“Show me six”. 等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如何让学生会用英语来表达数字1-10是本单元的重点. Let`s do 中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字单词.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征,特制定如下几个目标:知识目标:a.进一步巩固已学的数字单词: one two three four five.b. 能听、说、认读五个数字词汇: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c.能听懂、会说Let`s 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能力目标: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情感目标: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数字six ,seven,eight ,nine ,ten 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数字eight,nine的发音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媒体演示法、任务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歌曲巩固法等等。
三. 说学法指导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1、鉴于本课词汇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通过听、说、认读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数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英语教学设计
二、正文讲解第二部分内容:
学习if(主将从现)的用法,学生通过比较几组句子,总结if用法的规律。
三、结尾我练我掌握,通过练习题,对本讲的内容进行简单测试,巩固提升,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教学反思本节课知识点不多,主要是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从句一般用现在时态,主句用将来时态。
学生易于理解,尤其最后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巩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也有些不足之处,下次会继续改进,争取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