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20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2《二次函数y=a2+b+c的图象和性质》(第5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y=a2+b+c的图象和性质》是沪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2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及一些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的教学PPT或投影片。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特点,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2节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等。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和一般形式,对二次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概念和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概念和规律。
2.教学难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自主发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规律。
3.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实例和规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概念。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关于抛物线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顶点位置。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二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等特征。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