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37 MB
- 文档页数:25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五六十年代:(1)表现:美国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2)原因:①美国大力拓展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③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七八十年代:(1)表现:①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②80年代调整,经济开始复苏。
(2)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
②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3、九十年代:(1)表现:①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
②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原因:①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
②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③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④积极推动多边经济合作。
二、欧洲联盟:1、经济的恢复:(1)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2)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
(3)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2、欧洲的联合:(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联邦德国等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组织。
(2)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组成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
(3)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1)战后美国在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并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3)日本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表现:(1)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问题: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从1953年起开始改革。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西方经济中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西方经济体系中的不同国家采用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在经济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比较几个典型的西方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以探讨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其背后的原因。
一、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其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
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使得美国的经济高度自由化,企业能够灵活地决策和运作。
美国的经济特点包括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的科技产业和国内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
其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私有制度:美国的经济体系基于私有制度,使得企业能够自由竞争并追求经济利益。
这种制度激励了创新和高效的生产。
2. 自由市场:美国强调市场的自由,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产品和价格。
这种自由市场机制在激励竞争和提高效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 创新驱动: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量国内外的投资用于研发和创新活动。
这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美国不同,欧洲国家普遍采取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这种模式在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上与美国存在差异。
以下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1. 政府干预:相对于美国的自由市场,欧洲国家更加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福利。
2. 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金等。
这种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增加了社会稳定性。
3. 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力市场: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通常是高度组织化的,工会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有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但也可能限制企业的灵活性。
三、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东亚经济体系,其经济模式与美国和欧洲有着明显的不同。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长期稳定和合作。
以下是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1. 文化价值观念:日本的经济成功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九年级(下)世界历史复习提纲姓名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
领导者:列宁。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
十月革命的特点是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意义:见9下书5页。
3、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列宁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代替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结果: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922年底,苏联成立,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5、苏联第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7年。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6、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模式弊端见9下书10页。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中国的影响: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2、华盛顿会议(1919—1922年)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增长)a 二战初期,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b战后初期,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经济一片繁荣;c 70年代,欧共体国家和日本迅速崛起,中东国家展开石油斗争,美国经济陷入危机;80年代,美苏争霸激烈,美国大力发展高技术军事工业,债务负担沉重,经济发展受阻;d 90年代,为了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美1、战后的繁荣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
2、危机和经济调整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②受到1974-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③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负债国)3、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总结: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a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c、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原因);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4、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5、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1、欧洲的联合(1967年成欧共体,1993年欧盟,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欧洲联合的原因:a、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国际地位,避免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b 为了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记住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1、记住“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锻炼自己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自己崇尚科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1、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二、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内因:(1)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3)采用(4)制定恰当的外因: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援助(计划)2.20世纪60年代,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组织,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简称。
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盟成为世界上的经济体。
三、日本的崛起: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政策,20世年代,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5.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的近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6.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年,日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大国的欲望也开始了膨胀,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当堂检测】1、二战后以至今天,美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趋势是()A.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B.危机---繁荣---持续稳定发展C.繁荣--持续稳定发展--- 危机D.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繁荣2、二战后,促使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因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B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干预C.美国资本的支持D.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3、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①争取美国援助②医治战争创伤③促进经济发展④提高国际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其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A.美国的大力支持B.正确的经济政策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D.重视对教育的投入5、西欧、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最直接影响是()A美苏两极格局发生动摇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C苏联的国际地位被削弱D第三世界国家地位的提高6、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