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康有为生平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335.50 KB
- 文档页数:14
康有为第一节勤学与苦闷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戊戌政变后,易号更生;张勋复辟覆败,又号更甡;晚号天游化人。
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 年3 月19日)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祖赞修,官连州训导;父达初,江西补用知县;从叔祖国器,护理广西巡抚,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康有为5 岁“能诵唐诗数百首”。
6 岁,从简凤仪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11 岁,父亲去世,跟随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
这时,太平天国失败不久,他“频阅邸报,览知朝事,知曾文正、骆文忠、左文襄之业,而慷慨有远志矣”③。
同治十一年(1872),康有为再应童子试不售,致力于考试和八股文。
十三年(1874),“始见《瀛寰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
光绪二年(1876),他应乡试不售,从朱次琦(九江)学习。
朱次琦教学重“四行五学”:四行是“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是经学、文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
主张“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扫去汉、宋之门户,而归宗于孔子”。
康有为受其影响,“以圣贤为必可期”,“以天下为必可为”。
又攻读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人论述历史的著作,于是“议论宏起”。
光绪四年(1878),继续跟随朱次琦读书,攻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注》诸书,以及《楚辞》、《汉书》、《文选》诸文,“大肆力于群书”。
不久,以日埋故纸堆中,汨其灵明,渐厌之,乃“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
“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
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①。
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传统的文化学术发生怀疑。
光绪五年(1879),入西樵山,居白云洞,专讲道家、佛学之书,“养神明,弃渣滓”。
刚好在北京任职的张鼎华(延秋)偕四五人来游西樵山,使康有为接触到当时正在酝酿的改良主义思潮。
不久,康有为“薄游香港”,亲眼看到英国侵略者所建立的殖民统治秩序,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要好得多,从此,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故居原名"涎香老屋",坐落于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清代民居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故居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 镬耳屋"。
"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称之为"百年旧宅"。
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
现在,在康有为故居中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旗杆夹石。
出都留别诸公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出虎门康有为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
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
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
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
康有为的历史故事康有为(1858年-1927年),字南轩,号尔锐,清末民初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康有为的历史故事,以展示他的成就和贡献。
康有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领导才能。
1880年,他考入了北京的顺天书院,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和思想,这对他的思想触动非常大。
康有为在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的现实进行对比。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制度的弊端和国家的凋敝,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他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制度,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康有为在思想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创立的“新学”思想上。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提出了“废孔复孟”的主张,主张将儒家经典重新解读,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他的新学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还积极参与了政治改革运动。
他曾创办《时务报》和《中国日报》,通过这些媒体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呼吁国家进行政治改革。
他主张建立宪政制度,提倡民主和平等的理念,这些思想为后来的革命派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康有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在康梁派遣事件中被指责为汉奸,被迫离开了北京。
康有为在日本度过了大部分流亡生涯,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现代化的追求。
他继续撰写文章,发表演讲,致力于宣传进步思想和推动政治改革。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到了中国,并担任了南京政府的要职。
他积极投身于国家事务,推动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康有为还参与了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法律文件的工作,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有为晚年居住在重庆,并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私立南开大学和北平大学,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康有为的个人资料康有为是晚清时候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于自己的徒弟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最终变法失败后不得不逃亡。
康有为信奉孔子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在其晚年的时候竟然被人投毒致七窍流血猝死在青岛。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康有为的个人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有为的个人资料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我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关于康有为之死有三说:一病故;二被前清慈禧太后生前所遣杀手下毒;三被国民党特务下毒。
前一说为正史说法;第二说理由未必充分,盖康氏晚年支持清室复辟,戊戌变法时的恩怨已发生变化;第三说迄今未见任何史料记载,但因系康氏后人自述,值得重视并有待史家考证。
康有为是怎么死的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从上海搭船赴青岛。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回味着10天前的七十大寿。
寿筵前一天,溥仪派人送来了亲手书写的“岳峙渊清”匾额和一柄玉如意作为贺礼。
这让康有为受宠若惊,居然重整前清官服,遥拜天恩,全然不管大清帝国的皇权已经消失了16年。
叩拜完毕,又挥笔写下一份“谢恩折”,由书记用小楷誊清,印了上千份,分赠前来祝寿的贺客——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以帝国贤臣的名义,给“皇上”写“奏折”。
寿筵当天,亲朋好友、门人弟子齐集上海“游存庐”为康有为祝寿。
Kang Youwei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家为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祖父赞修,道光举人,曾为州学正、训导。
父亲达初,早年从朱次琦游学,做过知县。
生平和思想咸丰八年(1858),康有为生于南海西樵之银塘乡(亦名苏村)(见彩图广东南海县苏村康有为故里)。
7岁能文,被目为神童。
又有志于圣贤之学,开口不离圣人,乡里戏呼为“圣人”。
19岁得从同县大儒朱次琦学习。
朱次琦,号子襄,道光年间进士,教授于本乡礼山草堂,学者称九江先生。
他沟通汉学与宋学,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学体系。
除教授生徒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外,又注意学生孝悌、气节、气质、威仪等品德修养,“一时咸推为师表”(缪荃孙《朱次琦传》)。
康有为从朱学习三年,思想颇受其影响,也为学业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从礼山草堂回西樵山后,开始了接触新知识的时期。
他在西樵山独学的4年中,除研究史学并由宋明性理而扩及佛学外,因结交张延秋编修,得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自订年谱》)。
又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江南制造局及西方教会所译的各种西书。
光绪八年(1882),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下第南归,复游上海。
前此他曾游览香港,至此愈加感到“西人治国有方”,不可像古人那样把外域都看做是不开化的夷狄,更大量购买西书而归。
从此遂大讲西学。
由于广读西书,思想变化日益显著,自成其独特的体系。
他学习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同前),并著内外《康子篇》,内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艺乐之事。
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实际政治,并以自己学习所得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扩大影响。
光绪十四年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乃于九月发愤上万言书(《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书虽为顽固派所阻,未得上达,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动。
康有为的生平经历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
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康有为也是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
康有为
保皇会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后,于1899年7月20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与李福基等在加拿大创设。
又名中国维新会。
《会例》提出“专以救皇上,以变法救中国、救黄种为主”,准备在美洲、南洋、港澳、日本各埠设会,以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为宣传机关,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
义和团运动发生,八国联军侵入,保皇会认为这是反击后党、“扶救皇上”的时机,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先订和约以保南疆”,酝酿“讨贼勤王”,同在国内的唐才常联系、准备起事。
但保皇会及其首领康有为拒绝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自立军的经费也延宕未交,自立军失败。
此后,它的斗争锋芒渐由针对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顽固派转向革命派,由保光绪帝转为保清朝封建政府,想以的权威和光绪帝的“圣德”感化会员,说革命要“有流血之惨”,要“引起分裂”。
1906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康有为发出文告,“以为中国只可君主立宪,不能行共和革命,若行革命,则内讧分争,而促外之瓜分”。
又说:“今上不危,无待于保”,宣布旧保皇会“告蒇”,于1907年2月13日(光绪三十三年元旦)改为“国民宪政会”。
3月23日,在美国纽约召开大会,康有为自欧洲赶赴,“议行君主立宪”。
国民宪政会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以尊帝室为旨”,成为继续抵制革命、鼓吹“宪政”的政治团体。
历史人物评价:康有为一、生平简介:(1)生年卒月: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清光绪年间进士。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2)人物称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3)主要著作:《春秋董氏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是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
二、主要事迹:(1)早年:1.最早接触的是宋明理学2.后来读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2)公车上书:1. 1895年4月,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极为愤慨,联合1300名各省举人上万言书。
5月2日,上交都察院,但被拒收。
2.但历史学家对于公车上书存在颇多争议,很多认为不合实史。
(3)组织强学会:1.1895年8月,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
2.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
但遭人弹劾。
(4)创办报刊:1.1898年,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2.同年,他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
(5)戊戌变法:1.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
2.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使得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前后一百零三天,又称“百日维新”。
三、主要思想(1)赋税思想:1.保商。
2.轻税。
(2)书学思想:1.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祟汉魏六朝碑学。
2.诗歌创作,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3.政治论文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3)宪学思想:1.依宪治国2.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3.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4.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4)民权思想:1.人生来平等2.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四、人物评价:(1)称颂:近代思想启蒙先锋,改革先驱(2)批评:保皇党。
康有为简介字号: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晚号天游化人,因其为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生卒: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年代:清末民初籍贯:广东南海人评价: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初年从简凤仪受传统儒学。
继从朱次琦学,朱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
康有为受其影响,始觉“日埋古纸堆中,汨其灵明,因弃之”,“静坐养心”。
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
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
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
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
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想往“平等公同”。
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揉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
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形势险恶,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
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
返粤后,受今文经学家廖平启示,“明今学之正”。
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主张“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
”运用今文经学讲求变革,将《公羊传》的“三统”说阐发为“改制”、“因革”的理论,“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历史的演变程序,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
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