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名人
- 格式:docx
- 大小:14.03 KB
- 文档页数:1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
聊城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其事迹:
1. 革命先驱杨根思:他是聊城堡垒革命的开拓者之一,曾在1885年加入了兴中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
他发起了聊城的第一次农民运动,被誉为“聊城的孙中山”。
2. 陈毅元帅: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勋之一,曾在聊城担任过公安局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取得了许多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刘胡兰: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烈士,出生在聊城市东昌府区。
她年仅17岁就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并在河北遵化县因抗日活动被捕并遭到处决。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
4. 苏区女战士李希凡:她出生在聊城市茌平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红军女战士。
她曾参加了井冈山会议和长征,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新四军中担任过政治委员。
以上是一些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其事迹,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聊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长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仓颉:制字先师长眠东阿县仓颉是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
相传中国汉字在今东阿县境内由其创造。
汉许慎《<说文>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自他创字后,中国结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字记事时代。
仓颉死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颛顼:上古帝王多次临视聊城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
他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聊城为其属区并多次临视。
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
《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一、背景介绍聊城市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中部,因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而闻名于世。
聊城红色故事中的人物及其事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鲜血和牺牲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几位在聊城市产生过的红色人物及其振奋人心的事迹。
二、张学良恢复新四军势力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也是聊城红色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致力于恢复新四军在聊城地区的势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背景介绍在日军占领大片中国领土期间,中国共产党组建了新四军,成立了苏中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新四军在一些地区受到了国民党军阀的打压,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2.恢复新四军势力张学良作为当时辽宁省的军阀,他深知恢复新四军势力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并与共产党建立了紧密联系。
张学良利用自己的军队与实力,采取秘密手段,重新组建了在聊城地区的新四军势力。
他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壮大了新四军在聊城的基层组织。
他还抓捕了一些卖国贼和日军特工,为新四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在张学良的努力下,新四军在聊城地区恢复了势力。
他以智勇双全赢得了农民和士兵的拥护,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三、王树福保卫根据地王树福是聊城红色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奋勇保卫了聊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1.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聊城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然而,这片地区受到了日军和国民党军阀的严密封锁和打压,聊城区域成了抗日斗争的前沿。
2.保卫革命根据地王树福作为当地的农民领袖,他率领着一支游击队,奋勇保卫了聊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地下抗日、暴露抗日、游击战等,有效地瓦解了日军和国民党的封锁和打击。
王树福和他的部队经常袭扰敌军,破坏其补给线,骚扰其后方,有效牵制了日军和国民党的力量。
他还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基层组织。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制作者:黄晓彤,刘偌冰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一: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二:孙膑:著名军事家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
著名军事家,本名失传。
因在魏国受过“膑”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故名孙膑。
孙膑少时家贫,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得老师鬼谷子真传。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国,将其处以膑刑(去膝盖骨)。
从此,孙膑发愤读书,研究兵法。
后由齐国使者秘密将其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
齐威王十三年(前344),庞涓率魏军围困赵国国都。
赵国向齐国救援,孙膑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
齐威王十五年(前342),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孙膑先带军队攻入魏国境内,后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庞涓兵败自杀。
聊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长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仓颉:制字先师长眠东阿县仓颉是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
相传中国汉字在今东阿县境内由其创造。
汉许慎《<说文>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自他创字后,中国结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字记事时代。
仓颉死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颛顼:上古帝王多次临视聊城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
他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聊城为其属区并多次临视。
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
《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
傅斯年,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的人。
”罗家伦如是说。
“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胡适这样评价他。
他是个胖子,很胖。
他少年时即禀赋异于常人,被誉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后于北大师从胡适。
他是“五四”北大学生上街游行的旗手与总指挥,风云一时。
他留学海外7年,辗转伦敦、柏林和巴黎等地,涉猎文学,西藏学,化学,地质学,史学,数学等,他甚至还跑去爱因斯坦的研究生班听过相对论。
但是,他留学期间却没有拿到一个学位,一个都没有。
然而他的学识却几乎碾压同辈留学之人,当时留学的一批人被碾压得毫无脾气。
他一生特立独行,狂放不羁,在学届和政界都留下了赫赫盛名。
人送外号“大炮”,他的“大炮”之名在当时响彻中华大地,绝不亚于现今“任大炮”之名。
却又博得各方钦佩有加,甚至蒋介石都对他及其敬重,可谓一代传奇。
他的名字,叫傅斯年。
一人之力轰下两任民国行政院长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纵横朝野,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1938年,时任国民参政员的傅斯年站了出来,接连在报纸和国民参议大会上炮轰时任行政院长孔祥熙。
傅斯年毫不留情的公开炮轰直接导致了孔祥熙的黯然下台,一时舆论哗然。
孔祥熙下台后,其接任者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
然而宋子文并不比孔祥熙好到哪里,贪腐依旧。
彼时傅斯年和宋子文还有着不错的私交,然而即使如此,傅斯年依旧站了出来。
傅斯年在报纸上连发《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败》、《论豪门资本必须铲除》等大论,一时朝野震动。
傅斯年的几篇大论登上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各大报纸甚至一度洛阳纸贵。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宋子文亦黯然下台。
一个虚职的参政员,以一人之力,接连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名留青史的对话在傅斯年炮轰孔祥熙之后,蒋介石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请傅斯年吃饭,留下了一段足以留名青史的精彩对话:蒋介石:“你信任我吗?”傅斯年:“我绝对信任。
”蒋介石:“既然你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任用的人。
孔繁森生平事迹简介孔繁森(1944—- 1994.11.29),孔子第74代子孙,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
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
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
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
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
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
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荣誉称号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
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
《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
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藏区工作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
有关聊城名人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有关聊城名人,感谢您的阅读!朱延禧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的朱府口,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老府院”的地方。
四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朝廷重臣居住于此。
晚年时,他因不阿谀奸党,被弹劾贬职还乡,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畸斋”、“遁斋”,显露出不随流俗、不涉世事的风雅情志。
他就是史称“朱相国”,世称“朱阁老”的朱延禧。
朱延禧,字允修,晚年自号“遁斋老人”。
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以文才闻名城乡,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
初授翰林检讨,累迁礼部右侍郎。
任日讲官时(日讲官是为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讲《尚书》“可爱非君”一章,旁征博引,援古喻今,阐明义理,颇有独到见解。
熹宗大悦,称赞朱延禧为“讲官第一”,拜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未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至由他负责编修的两代皇帝的政令集《两朝实录》成书,以及由他负责督修的皇帝陵墓竣工后,天启五年(1625),又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当时,大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朋比为奸,专权自恣,深得熹宗信赖。
尽管朱延禧身居相位,却奈何不得那帮阉党,只能空抱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朝令内阁传旨称魏忠贤为“元臣”,延禧认为不可。
御史田景新阿权附势,遂魏忠贤之意上书弹劾延禧。
熹宗听信谗言,将朱延禧革职为民。
朱延禧罢官回归故里,栖隐故园,养花种竹,陶情养性,不闻世事。
有一则故事说明了朱延禧的睿智与博学。
一日,正是晚秋季节,他穿了件土布长衫,拿把折扇,想到东郊外玉皇阁看一下农村秋收之景。
走到东关姚园村头,只见路西一户人家,竹篱柴扉,几间草房。
院里摆满菊花,断定主人是个知音,便走入院内,尽自欣赏。
正徘徊间,那草房主人出来笑着招呼,并邀请屋里坐坐。
朱延禧赞许他养的菊花品种繁富,真乃超俗,主人笑道:“我一生别无所好,只是爱菊,天天为菊花服役,与菊花为友,简直是把菊花当作我的性命了。
”因问到客人姓名,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他所钦佩的当朝一品宰相朱阁老,接着他便要求阁老给写副对联,以光耀蓬荜。
1. 杨以增(1787~1856) 清代藏书家。
2.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
字子明。
今莘县人。
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
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
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
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
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
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
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
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
王旦有文集20卷传世。
3.成无已(1063~1156) 宋代医学家。
今茌平县人。
世代行医,无己尤精。
著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是中国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各种症候的`病机、病变及处方用药,阐明了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揭示了《伤寒论》的隐奥,使其增强了理论色彩。
《伤寒明理论》共50论,每论一证,均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不同治法等。
《伤寒明理药方论》则选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义、方制、药理、加减及注意事项等。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
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
聊城县治曾移此。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大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伊尹,相传夏末商初助汤伐桀的商代大臣。
生于空桑(今河南嵩县),长于伊水,耕于有莘之野。
孟子说:“伊尹,圣之任者也。
”“任”近似“狂者进取”。
伊尹有志肯负责任,积极向前。
他生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夏之末,商之初,孟子书里讲他“五就桀,五就汤。
”夏桀哪能用伊尹,伊尹为要使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像样的尧舜之世,一次去了不得意,再去。
再不得意,三去,四去,五去。
他从桀处回来,又到汤处去。
商汤也不能知得他,他只是耕于有莘之野的隐士,相传古曲《平沙落雁》为伊尹所作。
他五次到汤那里,终于帮助商汤平天下。
——钱穆《黄帝》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
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奴隶出身,经中国权威历史学家论证为今山东曹县。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
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晏婴(?—前500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
李士钊与聊城地方文化建设李士钊全家福(图片由段培坤提供)李士钊先生(1916年10月-1991年3月)曾用名李士杰,是著名武训研究专家、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他先后就读于私塾、山东省立中学、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抗战期间参加创办、编辑华北解放区《抗战日报》,积极参加范筑先领导的抗日救国战争,聊城失陷后,赴后方参加黄埔军校,因积极鼓动抗战为学校所不容而离校。
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文化部内部刊物《文化资料》编辑,编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蒲松龄作品在国外》等。
1951年受《武训传》历史公案株连,他蒙冤三十多年。
1957年李士钊先生被迫从文化部“调”回山东,任山东省地方史志编辑。
1957年4月和6月,他又分别在山东省政协和省委宣传会议上发言,对江青炮制的《武训历史调查记》提出质疑,结果被定为“右派”。
1958年5月,李士钊先生被送到农场、矿山劳动教养。
他再度表示不服,于是被错误地定为极右派,受到多次批斗,一举一动均由武装押解的严管队监管,以示威慑。
在强制劳教的岁月中,他依然想着自己的事业:研究历史,文学,要求创作,宣扬武训精神。
1972年,李士钊先生被遣返聊城老家。
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文史资料、党史资料,为地方古迹名胜的保护、为宣传聊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案得以平反。
李士钊先生积劳成疾,于1991年3月21日病逝于天津,终年75岁。
左起李士钊、臧克家、左四陶钝、左五王浩、右一吴伯箫、右二邓广铭1987年11月在臧克家寓所(一)武训兴学的事迹,是李士钊先生自幼非常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武训是聊城市冠县(原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人。
武训兴学的故事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解放前,武训故乡的农村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随时都能脱口说出几段武训兴学的歌谣。
李士钊先生说,他的生比武训的死晚了二十年。
在他读私塾时,就片段地听到许多有关武训的故事。
1928年秋天,12岁的他在陶行知的“平民识字课本”里看到一篇关于武训的故事,加深了对武训的印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聊城的名人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
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1888年创建义学,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清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 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参加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爱国将领。
范筑先———(1882-1938),山东馆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
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著名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金三角”卧底人员,为禁毒机关作出卓越贡献。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23岁,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吕才旦———(957~1017)北宋名相。
成无已———(1063~1156)宋代医学家。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以下是一些山东正能量人物事迹:
1. 朱彦夫:朱彦夫是山东沂源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会了自理生活,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全国自强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
2. 张海迪:张海迪是山东文登人,她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并成为了一名作家和翻译家。
她的事迹鼓舞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3. 孔繁森:孔繁森是山东聊城人,他是一名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期间,他深入基层,关心群众,为当地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
这些山东正能量人物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山东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的事迹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
聊城十大名人1、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魏国名臣。
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
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
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
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
仓亭之战中,程昱向曹操献“十面埋伏”之计,令袁绍军队一败涂地,元气大伤,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
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增邑三百户,并前共有八百户。
分封少子程延及孙程晓为列侯。
朝廷正欲以程昱为公,程昱却在此时去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2、王旦(957—1017)北宋大臣。
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子。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监修《两朝国史》。
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
天禧元年,以疾罢相。
有文集。
3、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年-约公元前245年),战国末期齐国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
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4、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临清人。
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
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侯恂提拔。
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
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后,又晋为侯,镇守武昌。
此时,弘光政权中马士英、阮大铖用事,排斥东林党人。
他袒护东林党人,且怀有个人野心,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
未几,病死于九江舟中。
《聊城的名人故事,老精彩啦!》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聊城的名人故事。
聊城那可是个好地方,出过不少厉害的人物呢!先说说傅斯年吧。
这家伙那可老有学问啦!在历史学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从小就聪明得很,读书就像玩儿似的,一学就会。
长大后,更是到处去求学,积累了一肚子的知识。
他对历史的研究那叫一个深入,就像侦探一样,总能从那些古老的文献里找出线索,解开一个个历史的谜团。
他的脾气也有点倔,只要是他认为对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就像一头倔强的老牛,谁也拉不回来。
他为咱国家的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后人对咱国家的过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还有张自忠将军。
那可是个大英雄啊!在战场上,他就像一头勇猛的狮子,带领着士兵们冲锋陷阵。
他不怕死,为了保卫国家,啥都敢干。
有一次,战斗打得可激烈啦,敌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但是张自忠将军一点都不害怕,他站在最前面,挥舞着大刀,大声喊着:“兄弟们,跟我上!”那场面,老壮观啦!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英雄。
聊城还有个季羡林大师呢。
他可是个大学问家,懂好多种语言。
他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
他写的书,那叫一个有深度,让人看了就停不下来。
他对文化的热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到处去讲学,把咱国家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让外国人也知道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为咱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聊城的这些名人啊,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咱的天空。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
让我们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为咱的家乡,为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哈哈,聊城的名人故事,老精彩啦!。
聊城名人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
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他牺牲后,江泽民记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1888年创建义学,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清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爱国将领,参加过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8年,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担任主要指挥官之一,表现卓著。
1940年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五十多个国家中,张自忠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著名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尤德民———山东高唐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协理事,淄博市周村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金三角”卧底人员,为禁毒机关作出卓越贡献。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1982年出生,高中就读聊城市第三中学,大学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
因在贵州的支教经历被评为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尤勇———山东聊城人,青年相声演员,现居北京。
鲁风——山东冠县人,人民邮电出版社华南分社编辑、篆刻工艺师,广东侨鑫书画艺术学会会员。
编纂出版《国学经典辑览》《国学蒙书辑览》《咏竹诗百首》《咏梅诗百首》《荷花百咏》《风雅尽在读书时》《中国古代兵书五种》《国学修身名著辑览》《读书声》《国学诸子辑览》等书。
马本斋——山东聊城莘县张鲁回族镇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曾被编入历史课本。
在张鲁镇有一个“马本斋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是镇上中小学生集体组织扫墓必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