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到二战期间的法国
- 格式:xmin
- 大小:84.25 KB
- 文档页数: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二战)1879 德奥首先缔结“同盟协约”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 英法签订协约1907 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08 “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和俄达成秘密协议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次民族解放战争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4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1914.8-9 西线德——英法马恩河会战,实施施里芬计划,第一次大规模战役1914底东线俄——德奥东普鲁士战役减轻西线压力东线也转入持久1915 西线德奥——俄1916.2-12 西线德——法凡尔登战役企图消耗法主力,迫使法投降首次使用飞机、毒气战1916.5底德——英日德兰海战企图打破英海上封锁,英仍控制海权1916.6-11 西线英法——德索姆河战役减轻凡尔登压力,英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1917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1918.3 苏俄同协约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1918.10 德基尔港水兵起义1918.11 德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1919.1.18 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1919.6.28《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1921.11 美英日法《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1922.2 美英日法意《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1922.2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及其《附约》1922.2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时间国家事件标志/意义1933 德国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5 意大利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1936 日本广田组阁,天皇授权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 意大利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1936 西班牙人民阵线上台1936 德国、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8 中日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8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8 英、法、德、意慕尼黑阴谋——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1939 西班牙共和国灭亡1939 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 德国、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 美国新的《中立法》-现金购买,运输自理实际上方便英国购买军火1940 德国、意大利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1940.4 德国先占领北欧的丹麦、挪威1940.5 德国后占领西欧的荷兰、比利时确保侧翼安全1940.6 德国对法总攻,法国投降1940.7 德国希特勒入侵英国,“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没有得逞1941 埃塞俄比亚获得民族解放1941 德国、英国北非沙漠,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隆美尔—沙漠之狐)1941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1941 美、英苏德战争后,美英立即支援苏联1941.6 美国《租借法》向遭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战时援助1941.8 大西洋《大西洋宪章》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协定书1942.1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1942.6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日本开始丧失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1930s初德国、日、意初步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1939.9.3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12.7 日本—美珍珠港事件1941.9-12 苏德战场莫斯科战役德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闪电战破产1941-1942 太平洋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达到世界规模1942元旦26国《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1942.6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背景日企图消灭美太平洋舰队1942.10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7-19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转折点、二战转折点1942.8 太平洋战场瓜岛战役美军从此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1942.11 北非战场“火炬”1943.5 北非战场北非战事胜利结束1943.7 欧洲战场西西里岛登陆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1943.7 苏德战场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3.11 美英中(蒋介石)《开罗宣言》针对台湾问题1944.6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法西斯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1945.2 雅尔塔会议加快战争进程,对德处理,战后和平、安全1945.4 柏林战役希特勒灭亡(5.8)1945.7 《波斯坦公告》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1945.9.2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胜利结束1945.11 纽伦堡审判1946.5 东京审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
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点:主战场为欧洲,波及全世界时间:1914年8月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结果:协约国获胜参战方兵力:6500万左右伤亡情况:死亡1000万左右受伤2000万左右造成损失:1700亿美元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本简介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11张)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First World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
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影响:(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主要参战国:①协约国一战资料(6张)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塞尔维亚、美国、比利时、中华民国、日本、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葡萄牙②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
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世界近现代史主观题典型题例(包括分析答案)思考:一战后至二战期间,欧美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哪些?举例证明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30年代至二战期间,这些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是什么?(1)矛盾和成因: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分赃不均或继续争霸引起的。
如美国想控制整个世界,英法反对;法国想称霸欧洲大陆,英国推行势力均衡政策进行牵制等。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德国为首的战败国与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加以瓜分,并从经济、军事上加以控制,引起战败国的仇恨。
最突出的是德国仇恨《凡尔赛和约》。
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引起的。
(2)变化:主要变化是由过去的几种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3)变化原因: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与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
之后,对外侵略扩张,不仅加剧了同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加剧了同苏联之间的矛盾。
后两者出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目的,二战期间结成同盟,调整过去的矛盾。
(4)变化最大的影响:这一矛盾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基准的大纲如下:对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执行时,应注意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对南方海洋,特别是外南洋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民族的经济发展。
一面避免刺激他国,一面以渐进的和平手段扩张我国势力,并与满州国的建成相配合,力求国力的充实和加强。
──《基本国策纲要》请回答:(1)此材料是个什么性质的文件?(2)材料中的“确保东亚大陆的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3)材料中所说的“内外形势”在当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日本对“大陆政策”和对“南方海洋”政策有何相同之处?(5)日本对“南方海洋”的政策后来又作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分析:此材料出自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通过的文件《基本国策纲要》,又称《国策基准》,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纲领性文件。
二战中的法国法国诺曼底地区冈城纪念馆展示的一幅照片。
1940年10月24日,贝当元帅与希特勒在法国会见。
国际在线报道(驻法国记者范婷玉、蔡菲菲):谈及二战爆发的原因,史学家普遍认为,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法国当时采取绥靖政策有何特殊原因?这和之后伪政权维希政府的建立是否有关系?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法国抵抗运动又是怎么回事?法国人究竟如何看待法国在二战中扮演的貌似相悖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进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两天以后,作为波兰盟军的英法两国先后对德国宣战。
然而,却出现了交战双方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宣而不战、不战不和的战争奇观。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英法当时还没有完全从绥靖政策的战略理念中走出来。
法国著名二战历史学家克劳德科戴尔表示,法英两国实行绥靖政策代价巨大,错过了阻止二战爆发的多次时机:“1936年,当纳粹军队重新占领莱茵兰时,法国就应该予以反击。
如果法国人当时进入莱茵兰,希特勒的军队就会撤回。
虽然不能说法国对整个二战负有责任,但是起码在引发二战爆发这点上负有很大的历史责任。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进而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谈及法国为何在一战后推行这一政策,法国共产党党史资料馆负责人、二战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热内维埃认为,首先是当时法国政府深受广大民众所抱有的和平主义心态的影响。
虽然法国在一战中取得胜利,但是战争给法国社会带来了精神创伤,许多法国老兵还因此饱受身体疾病之苦,因此法国不希望发生新的战争。
此外,还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纳粹德国的侵略。
热内维埃表示:“再者,在法国的精英社会里,资产阶级当中曾流行一句玩笑话——宁愿要希特勒也不要‘人民阵线’。
1936年,左派政党联盟‘人民阵线’成为法国执政党。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比较!首先说一下美国的发展历程:(1)美国独立战争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领导人:华盛顿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2、整顿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5)冷战政策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发展历程独立战争——→诞生南北战争——→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经济强国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二战后经济发展——→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冷战——→超级大国法国发展史: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
2024 年高二历史西方国家知识点:法国高二历史西方国家学问点:法国法国在其次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美德,降到第四位。
我在这整理了相关学问,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二历史西方国家学问点:法国法国大革命(1789mdash;mdash;1794 年) ----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1.背景①政治:封建等级森严;②经济:专制制度严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③财政困难④思想打算:启蒙思想2.过程:(1789 年攻占巴士底狱 mdash;mdash;1794 年热月政变)重大事务:①发布《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同等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②1792年废除君主制度,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③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威逼法国;④雅各宾派统治时期(革命的高潮阶段)☆解决农夫土地问题,结束法国封建制度: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 10 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安排;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作用:赢得农夫对雅各宾派的支持。
☆试行恐怖政策:挽救了共和国、挽救了革命,但也伤及无辜。
☆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作用:到 1793 年底,法国基本把外国干涉军驱除出国境;3.意义:①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一再挽救革命,并把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②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③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④为此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拿破仑统治时期(1799mdash;mdash;1814 年)(革命成果的巩固时期)(一)督政府统治时期: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欧洲国家的干涉。
说明共和制不能适应当时实现政治稳定的须要,要快速稳定,必需实行集权式体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 1897: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协约国1892: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
巴尔干:欧洲火药桶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引发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起战争。
第一次世界爆发1914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
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
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使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协约国。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9月——10月: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年1月:希特勒为德国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一战二战前后和现在的德国版图对比,如今还没日本的面积大1871—1918年德国疆域图?1918—1937年德国疆域图。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划归波兰。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梅梅尔(默默尔)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建立。
1422年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
巴黎和会中签署了协议,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
不过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归还该地区,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德意志第三帝国版图。
现在德国地图。
?1、西部,德法有争议的阿尔萨斯和渃林两个州让给法国2、北部,石勒苏益格州让给丹麦3、东部,西里西亚州全部,勃兰登堡州部分地区以及奥得河流域,但泽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领土让给波兰3、东普鲁士被苏联强占,即现在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4、南部工业基地波希米亚,独立为现在的捷克等地。
总计,德国共损失了40%以上的领土。
从庞大的德意志帝国沦为地理上的小国。
今天的德国只有35.7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连挪威、日本(37.8万平方公里)都不如,但这是两次大战割地赔款的结果。
从历史地图上看,一战前夕的德国比今日德国要大上50%左右(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二战前夕(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也比现在大。
现在那些地方基本都给波兰了,包括普鲁士、西里西亚的大片领土。
1、二战前期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
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
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
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2、二战爆发,纳粹德国迅速闪电战入侵法国。
史称法国战役。
法国战役(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进攻法国和低地国家的军事行动,从而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
作战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黄色行动,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吸引盟军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而其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长驱直入盟军后方,将已深入到比利时之盟军切断补给与通讯、进而包围歼灭,但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却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克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德军作战的第二阶段是于6月5日起开始的红色行动,以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攻下大片法国领土。
在战争呈一面倒之势时,意大利于6月10日向法国宣战。
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巴黎设为不设防城市,并在6月14日被德军所占领。
6月17日,法国新任总理菲利普·贝当发表停战宣言。
6月22日,法国和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并于6月25日生效。
对于轴心国来说,这场战役是一个辉煌的胜利。
法国是分为在北部和西部的德国占领区、在东南小型的意大利占领区和在南方的残存国家维希法国。
法国南部在1942年11月10日被占领,残留的法国在被德国占领直至1944年盟军登陆后,而低地国家则在1944年及1945年才被解放。
3、维希法国(法语:Régime de Vichy)成立。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
时点世界主要强国排名(20世纪上).1900-1950年世界历史局势概述:20世纪前期主要由两次世界⼤战和⼀次世界经济危机构成,总的来说是个充满苦难的时代。
在第⼀次世界⼤战之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解体;沙皇俄国蜕变成为苏联,处于被国际孤⽴的境地;英法两个战胜国⽠分了⼀些殖民地,总⾯积达到历史峰值,但与这场残酷战争中的损耗相⽐,仍然是得不偿失。
相⽐之下,美国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升。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把世界带进⽔深⽕热之中。
第⼆次世界⼤战,残暴的法西斯轴⼼国集团在全球⼒量的联合打击下垮台,西欧国家伤痕累累,失去了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反⽽成为超级⼤国争夺的对象。
取⽽代之成为世界主导国家的是两个传统意义上的⽂明边缘国家——美国和苏联,这两⼤强权⼜把世界带⼊了⼀场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这个时期世界格局最⼤的变化是美国上升为世界头号强国。
两次世界⼤战中,美国都远离战场,直到战争中后期才加⼊,并收获了主要战胜国⾝份。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了世界三分之⼀以上,黄⾦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分之三,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还接纳了⼤批学者、科学家,确⽴了作为世界学术⽂化中⼼的地位。
列宁等领导⼈怀抱着建⽴⼀个⽐西⽅资本主义列强更⾼层次的国家的美好愿望,缔造了苏联。
后来在斯⼤林的改造下,这个国家也变得跟沙皇俄国⼀样专制,但苏联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实现了⼤规模⼯业化,在⼆战中,苏联付出巨⼤的牺牲,在击败纳粹德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
⼆战后,苏联的领⼟向西⼤幅推进,东欧各国也被纳⼊苏联的势⼒范围之中,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个以苏联为核⼼的社会主义阵营,⼀个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国形成了。
20世纪初,德国的崛起看似势不可挡,但德国军事⽴国的传统,导致了其决策层处于好战的狂热之中,最终使⾃⼰断送了锦绣前程。
⼀战失败后的复仇⼼态导致的偏执,更是导致了后来纳粹的上台。
尽管德国⼈在两次世界⼤战中都有过令⼈炫⽬的表现,但最终还是在东西两条战线的铁钳攻势中精尽⽽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罗斯动员它的军队支持塞尔维亚7月31日,徳国要求俄罗斯立即撤军而法国要在事件中保持中立8月1日,德国向俄罗斯宣战8月2日,徳国的军队占领卢森堡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因为考虑到比利时对它的国土安全非常重要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8月19日,奥匈在打败塞尔维亚8月20日,德国军队占据布鲁塞尔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九月,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份合作协约,组成协约国10月9日:比利时安特卫普被德军攻下10月29日: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11月2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11月5日:法国和英国向土耳其宣战1915年4月24日:土耳其人开始集体屠杀亚美尼亚人4月25日: 英联邦军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岸边的加里波里半岛登陆,开始加里波里会战4月26日:意大利秘密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密约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10月14日: 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团. 塞尔维亚在15个月后被征服1916年3月9日:德国向葡萄牙宣战8月27日:罗马尼亚向奥匈帝国宣战8月28日:意大利向德国宣战9月15日:索姆河战役—每前进1厘米需死2个人1917年2月24日: 美国驻英大使Walter H. Page收到齐默曼电报, 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6月27日:希腊加入协约国8月14日:中国向德国宣战10月26日:巴西向德国宣战12月7日:美国向奥匈帝国宣战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俄罗斯退出战争8月: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同时在美国波士顿、法国布莱斯特和塞拉利昂自由城爆发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投降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 一战中俄国发生的革命1917.3 二月革命1917.11.7 十月革命胜利的日子1917——1922 苏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开始叫苏联1922.12—1991.12.251918——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政策)1921——1927 新经济政策(后来政策)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9月11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弄条约》8月10日: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签订《九国公约》1923年:7月28日:协约国与土耳其新政府签订《洛桑条约》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3 “罗斯福新政”: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的改革1932 日本“五·一五”事变:法西斯少壮军人杀死了首相犬养毅,打击内阁1936.2 日本“二·二六”事变:法西斯势力刺杀日本首相和大臣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确立1933.1.30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确立1933 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进行镇压德国退出国联1934 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1935 德国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 开进莱茵不设防区1936.11 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二战前的欧洲1938.3 德国占领奥地利1938.9 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938.9.30 慕尼黑协定(德、英、法、意协定)1939.3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苏德之间十年互不侵犯1937.7.7—1945.9.2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9月30日波德战争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约150万兵力在2300架飞机和2600辆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