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58.26 KB
- 文档页数:14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和价值
2.喜爱的章节:详细介绍最喜欢的章节及其内容
3.章节价值:阐述该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结论:总结文章,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价值深厚。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典。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以利益他人和社会为主。
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古代,它们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这一章节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哲学故事和寓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庄子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和寓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理解哲学的深意。
我认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价值深厚的著作,而其中的古代哲学部分,更是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崇拜祖先、重视祭祖;还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道德素质以求人格完善。
2、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平”是重平衡,“和”是重和谐。
(和而不同)4、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自强方能旧立,自强并非自闭。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简要历程:1、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包括旧石器时期(此时属传说时期)。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所谓的“轴心时期”。
3、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BC221-AD220)。
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使这一时期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
4、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中叶,是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融会期。
5、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时期。
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生存方式而影响人类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类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特殊物质空间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
民族融合的途径:1、生产实践途径。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民族融合途径。
2、婚姻关系途径。
通婚是最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融合途径,婚姻加快了民族融合。
3、权力推动途径。
在汉族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利用强制措施促进本民族汉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篇1】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
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
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
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
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
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
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
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电子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文化,是宝贵的社会文化资产
之一。
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汉文化,和更早的夏文化,属于中国最原始的传统
文化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巍然之势的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民族大义、抚慰民族情怀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用处,对高校和高等教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评价,也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热爱中国文化的
人们。
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大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入学校,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出他们古时文化的洞察力,希望学生能体会古典文献中的精髓,把最深奥的文化灵感传播出去。
在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知识精英中占有重要作用。
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又把它当作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生修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领域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备受鼓舞,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努力,今后传统文化将得以延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是尊重古老文化、致敬贤
良精神的有效平台,高校和高等教育也应当发挥关键作用,不断努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涵盖了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
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逐渐发展演变。
早期的中国文化主要以祭祀和追溯祖先的传统仪式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字、礼仪、音乐、艺术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特征。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志,如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礼乐制度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由此形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尊重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孝道、忠诚、友谊等。
家庭被视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基本单位。
中国人相信,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注道德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仁爱他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
尊重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和精神追求,通过艺术表现传递情感和思想。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自然无为”,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参考和源泉。
再次,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可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
它包括了众多方面,涵盖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道德观念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而独特,仁义礼智信的人伦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以及各种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等等,都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也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精品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文学非常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等等。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不仅在中国有深远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传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丰富多样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尊重,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孔子教导的“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它们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相互尊重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种礼仪文化不仅对古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倡导行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它承载了丰富的思想、艺术、礼仪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于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形成了民族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
1.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但却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览品,排列在书架上的古代典籍,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发展性,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呈现,更是闪烁着思想光芒和智慧魅力的生命体。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继续发展的台阶和垫脚石”,也是向导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遗产凝结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之生活态度与精神风貌,展示出传统文化之丰富内涵。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农耕、中医、造纸、印刷、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二是精神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其中的思想精华经过代代相传已经穿越历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家国同构”为特征、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一系列制度,进而发展成为较为严密的制度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发展、国家进步。
四是行为文化。
主要是指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等,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岁时节令、风俗民情等,集中反映了人们日常心理和社会意识,因而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世代传承的民族生活繁衍中积淀凝聚而成,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相互影响的不同层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的历史与实践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田广林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阐述。
田广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和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田广林在书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包括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例如,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田广林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提倡“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田广林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田广林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什么是文化?1979年版的辞海的释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不完全赞同出海的这一决定,让同意有着流传很广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在传承发展中逐渐定型的,是对民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的文化现象。
而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极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疆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他的主要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到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清朝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疆域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政区。
中国古代证据是不断演变的系统。
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1、行政区划分反映了各地政治经济地位。
2、两千年来,最高行政区的变化最大,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则最为稳定。
这是因为,两千年来,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基础,没有动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从根本上动摇了小农经济模式。
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就是两千年来最稳定的县一级。
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你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你三级行政区为主。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还可以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但到了春秋时候才出现华夏这个名称。
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统一的国家的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王朝,是汉族形成的开端,不过,秦立国日短,汉族真正形成是汉朝开始的。
中国的人口。
1999年的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中国人口总数一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到1/3。
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加上亘古不变的自然经济模式,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就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所以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就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隋唐以前我们可以看到,6000万人口增长的最高值,是朝代,鼎盛的标志。
北宋时期,1100年的人口超过1亿。
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在古代,人口是重要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口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
人口成为社会问题是从清朝开始的。
在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这个层面上,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气候。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也就是全球首脑会议上。
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近两百年来,气象气候观测的结果表明,气温的确是不断升高,科学家政治家的忧虑是有根据的。
但是从人类五千年文明史来看,便可以发现,地球一直在变暖,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历史上有着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
研究证明,古代的河南比现在气温要高。
四川省在唐代的气温,也比现在温暖得多。
历史上的高温期,主要在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北宋时期。
寒冷的时机主要出现在殷末周初,魏晋六朝,南宋。
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
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性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书中讲到在天气炎热地区。
产生了多妻制,在气候温和的地方。
一夫一妻制盛行。
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寒冷,地区的人们,较少有复仇的愿望,或者餐椅啥手段,核心诡计的行为。
气候闷热的地方,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软弱。
胆怯的心理。
还有,人类对疼痛的反应也跟气候相关。
寒冷地区,北方民族粗糙的纤维,比炎热,国家地区,人们精细纤维更难于撕裂。
因此,北方地区,人们对疼痛的感觉比较迟钝。
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在寒冷的国家,人们对快乐不够敏感,温暖的国家,快乐的敏感性较强一些。
我们读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以群分。
南朝民歌除了记得就是清一色缠绵的情歌,而北朝民歌,美丽风光,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都写入了诗中。
气候对政治的影响。
孟德斯鸠认为,专制君主政体,常常出现在富饶地区。
土地贫瘠的地区或者山区,就保留着比较温和的政体比如说共和政体。
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以欧洲大陆的发展演变为例,反驳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也持否定态度。
气候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人认为,北京的纬度大约是北纬四十度,到了冬天,即便是中午,北京的太阳高度也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度的样子。
如果楼间距像香港那么小,那么,后一栋楼除了最顶的几层,其余的就整天晒不到太阳了,所以北京需要,很大的楼间距。
气候给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物产种类。
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用地理环境来作为解释某种现象的依据是可取的,但是只关注地理环境,而不及其余难免有武断之嫌。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当时的欧洲神学盛行。
孟德斯鸠的理论,将人们从千年的精神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那么应该怎样辩证地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呢?作为外部因素与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
而作为社会内部因素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可移,易的,暂时的,并且是间接的。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不可能是社会永久的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的发展到某种状态。
这种影响作用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间接产生的。
我们绝不能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就抹杀比例还将对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但是,那肯定这个影响力慈善的同时,就必须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这是我们看待这一理论,该有的辩证态度。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
1、文化多元,与政治专制并存。
中国气候类型完备,我干燥的温暖的潮湿的,地形地貌繁复,有高原丘陵平原,湖泊沼泽海洋,这些都为中国文化多样化发展准备的地理基础。
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带来了,精神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多样化。
中国多元的文化与政治体制的专制共生并存,形成了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专制制度。
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什么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历史地理环境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的内陆主要是由几大可以互相勾连的平原。
构成,只要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实体,两个可以向四周辐射而不受阻挡。
专制因此得以养成。
2、独立性与封闭性共生。
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其他的连中心相距较远,相对于外部世界隔离,保护中华文化的延续,也导致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这也使中国文化带有封闭色彩,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历史地理环境变化影响民族历史进程。
一,气候变化催生我国历史上的盛世。
从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图表可以看出,五千年来有几次高峰期,对应的历史年代让别是夏伤,春秋战国到两汉,唐朝和北宋,而这几个时期,恰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
二,气候变化你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激烈,军事对垒。
我们研究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发现,长期的低温导致,很长时间的严重雪灾,谁草园北申雪补钙,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牲畜无以为食,他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南与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
三,气候变化促使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在我国人民的早起,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首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也在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大多来自黄河流域。
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大多数发生在黄河流域。
因为当时的黄河流域,处于中国版图,几大文化圈的中心。
黄河中下游的汉族文化技术条件,简单,所以发展。
北方的交通方便,利于人口集聚。
汉代以后,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迁移过程。
东晋到南朝,实现农耕经济中心南移。
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南移。
越来越依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宋代以后,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主要来自南方地区。
为什么会南移呢?第一,因为地质条件,及气候的变化。
五千年来气候的总体趋势,是由温暖潮湿向凉爽干燥转变,这种变化,对男方有利,而对北方不利。
气候的凉爽干的,歌曲是,使黄河流域降雨量减少,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加剧。
第二,北方人口的持续的南迁。
三,南方这几千年来,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
第四,南方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民族融合,也让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成为必然。
历史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性格。
一、顺遂自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二,注重伦理。
中国文化,注重伦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裙带关系,人情债,以权谋私,任人唯亲。
都是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所导致的后果。
其二,对传统的极端尊重。
比如,儒家思想,从春秋的孔子,发展到近代的梁启超,思想已经有了极大的差异和发展,但仍然以儒家相标榜。
三,内向保守。
农耕民族关注的是眼前土地的生长,渴望得到的是土地与粮食,而不是战争和掠夺,所以他不想闯荡在海洋我草沿上的民族,那样具有外向开放的性格,内向保守的个性,这是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性所孕育出来的。
注重血缘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便是,恪守祖先的规矩,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内向保守的性格。
四,安土重迁。
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迁徙。
第二章中国的基本民族关系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形成及演变一,农耕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农耕民族与游牧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大经济模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两个民族。
它们之间的依存或对垒,构成了朝代的更替,成就了民族的融合。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开始产生了农耕。
大约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畜牧。
从这时期起。
人类开始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这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发展的一个飞跃。
我。
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人类,逐渐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
一条是从植物的驯化到农耕,另一条是从动物的驯化到游牧。
在亚欧大陆,你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
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
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向于定居。
农耕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为稳定的连续传承的可能。
食物生产丰饶以后。
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或更多的社会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
于是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
与此相比,游牧的生产增长的缓慢。
无当然,两者之间的南北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农耕世界偏南,在偏南的地方,也有从事,游牧的民族。